烏託邦(Utopia),本意為「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可延伸為「空想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裡,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大家穿一樣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實行按需分配,所以這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就如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那般。
但我們都很清楚,這樣的國家,是根本不存在的,或者說,這樣的國家,是根本無法持續下去的。為了證明這個觀點,生態學動物行為學家約翰·卡爾霍恩(John B Calhoun)曾進行過一個細思極恐的實驗——老鼠的烏託邦,從這個為期1780天的實驗中,我們或許可以看到人類的未來。
時間回到1968年,卡爾霍恩為了他的「老鼠烏託邦」實驗,在馬裡蘭郊區找到了一處巨大的農場倉庫,很快,一個邊長為2.7米,高度為1.4米的方形金屬柵欄圍成的「老鼠烏託邦」被打造了出來。
在這個「國家」裡,卡爾霍恩為老鼠們設置了投食裝置、餵水裝置,以及鐵絲網做成的隧道,並且在這裡均勻地劃分出了16個居住區域(每個區域都有獨立的裝置),同時整個倉庫保持恆溫,沒有嚴寒酷暑的煩惱,更沒有天敵和疾病的困擾(科學家們會定期檢查),對於老鼠們而言,這裡就是「世外桃源」,卡爾霍恩為這裡取名為「25號宇宙」。
接著,卡爾霍恩將精挑細選的8隻老鼠(4公4母)放入「25號宇宙」中,它們便是這個地方的「亞當和夏娃」,實驗正式開始。
與此同時,卡爾霍恩團隊也對該實驗進行了提前預測:他們估算,該系統最多能容納3840隻老鼠;當超過3840隻時,巢穴會不夠用;當超過6144隻時,水源會不足;當超過9500隻時,糧食會不足。
那麼若是按照這個邏輯來推理,老鼠總數最終會是多少呢?是最完美的3840隻,還是需要爭搶食物的9500隻?然而1780天後的實驗結果,卻讓所有人瞠目結舌。
實驗第一階段:開拓期 爆發式增長
8隻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老鼠,被放進了這個完美的「國度」裡,不過它們並不著急享受生活,而是花了幾天時間將整個「國度」探索了一番,接著開始搶奪領地,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後,它們才正式開始享受生活,而最強壯的雄鼠,也吸引了更多異性,「社會地位」開始在這裡形成。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每過55天,老鼠的數量會翻一倍,315天後,總數已經從8隻飆升至620隻,「老鼠國度」迎來數量爆發式增長。
實驗第二階段:滯漲期 增速放慢
上文中提到,最開始放進「25號宇宙」的8隻老鼠,都是科學家們精挑細選的優良品種,但即使如此,也存在優劣之分,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地位」,而這種「社會地位」在它們的後代身上,被放大體現出來。
一些較弱的雄鼠,無法獲得異性青睞,甚至幾乎沒有後代,故而此時「25號宇宙」的增速明顯放慢。
根據資料顯示,數量翻倍的時間已經從55天增長至145天,直到第560天,「25號宇宙」才迎來了數量峰值,2200隻。
但即使達到峰值,這裡的水和食物仍然是非常充裕的。可奇怪的是,老鼠群體突然變得非常好鬥,強大的雄鼠會無端攻擊弱小的雄鼠,甚至將它們趕出鼠群,而這些被趕走的雄鼠,無處可去,沒有鼠群願意容納它們,於是乎它們只能聚集在最偏僻的角落。
而雌鼠也變得愈發暴躁,它們甚至會早早將年輕老鼠趕出鼠群,並且開始傾向於選擇一隻更年輕的雄鼠作為配偶繁殖下一代,這樣的行為,導致一些成年雄鼠開始啃食小鼠。
實驗第三階段:消亡期 數量斷崖式下跌
在實驗第560天時,「25號宇宙」迎來了峰值2200隻,鼠群也開始出現種種奇怪的舉動,導致數量不斷下降,甚至在40天後(第600天)才迎來1隻小鼠的誕生,並且在此後的日子裡,再也沒有小鼠誕生。接著,「25號宇宙」迎來了數量斷崖式下跌。
說實話,這個情況是科學家們從未料到的,因為按照他們此前的估算,老鼠總數至少要達到3840隻,才會出現問題,可如今才2200隻,為何就進入了消亡期?帶著疑惑,他們繼續觀察。
當實驗進行到第1588天時,整個「25號宇宙」裡,竟然只剩下27隻老鼠,其中包括23隻雌鼠、4隻雄鼠。而這27隻僅存的老鼠,基本是喪失生育能力的年邁老鼠,這就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25號宇宙」會徹底空無一鼠。
1780天後,也就是1973年5月23日,最後一隻老鼠死亡,「完美的烏託邦」走向結束。
看到這樣的結局,科學家們陷入了沉思,最終,卡爾霍恩總結道:
當所有的空間被佔滿,所有的社會職位被填滿時,個體之間的競爭就會變得異常激烈,和諧的社會關係被打破,導致社會逐漸走向崩潰,最終種群消亡。
卡恩霍恩教授的這段話,我們可以帶入「老鼠烏託邦」實驗中理解,上文中提到,最開始的8隻老鼠在進入這裡後,便已經開始了「爭奪」,雖然各個區域的水、食物、環境都幾乎是一樣的,但它們仍然要「爭奪」相對更好的區域作為領地,而勝出的雄鼠,也獲得了更多雌鼠的青睞,也就是說,它獲得了「較高的社會地位」。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這隻「地位最高的雄鼠」的家庭成員就會以它為中心,建立起一個新的「社會單位」,這個「單位」裡的老鼠,自然比其他區域的老鼠「更有地位」,但一個區域可容納的老鼠是有限的,於是乎新的「鬥爭」在這裡產生,弱小的老鼠就會被趕走,它們要麼死亡,要麼建立起新的「社會單位」。
而那些能夠留在這裡的新鼠,又很難在短時間內取代年邁老鼠,於是逐漸喪失鬥志;與此同時,年邁的老鼠們也很擔心新鼠取代自己,所以想盡辦法趕走、甚至殺死它們。如此下去,雄鼠們自然會失去繁殖的欲望,畢竟誰也不想被取代,到最後,整個老鼠國度走向滅亡。
相信看到這裡,很多讀者朋友都會不由自主地將「老鼠的烏託邦」和我們人類社會聯繫到一起,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已經不用擔心食物等問題,然而隨著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年輕的一輩卻越來越難找到出路、機會,以至於逐漸喪失鬥志。
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要麼成為大齡剩男(剩女),要麼成為丁克一族,這便導致出生率不斷下降,老齡化愈發嚴重,這樣下去,不正是和「老鼠烏託邦」裡的情形一樣嗎?
當年這個實驗結果公布時,便引起了許多人的恐慌和議論,他們覺得這個實驗預示著人類的未來。但也有人提出反駁,他們認為老鼠不能和人類相提並論,我們的社會要複雜得多。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