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持續十二個時辰的人性實驗

2020-11-23 澎湃新聞

大家好,我是凹叔。

昨晚,被吹爆的優酷自製劇《長安十二時辰》又更新了4集,到了16集,凹叔連夜看了。

這幾集,從死囚到奉命加入靖安司查案成為張都尉的張小敬同學,面臨著狼衛的一個巨大挑戰——

狼衛們要帶著三車「伏火雷」(炸彈)與「延州石脂」(燃料)襲擊最長安最繁華的燈市,也就是說在人口最密集的地方舉行恐怖襲擊。

張小敬既要制服狼衛,還要查找生死不明的聞染,這任務驅動是夠夠的。

除了這些「硬任務」,他還面臨著來自大唐內部的挑戰:

1、右相林九郎,以他給狼衛手繪了右相府守備圖為由,藉此攻擊太子,要去告御狀,計劃把他重新拉回死牢。

2、看著張小敬一頓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騷操作,以及發現徐賓用大案牘術選的張小敬是一個謊言後,靖安司的主事與官員們,紛紛覺得張小敬太不靠譜,要求靖安司司丞李必罷免張小敬,把他重新拉回死牢。

……

不過,今天凹叔不是來劇透劇情的,而是想推薦我們磨鐵圖書一位重要的作家——李松蔚老師寫的一篇文章《一場持續十二個時辰的人性實驗》(本文首發自他的公號:李松蔚)。

李松蔚老師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作者,在我們磨鐵出版了《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等暢銷書。

作為北大心理學博士的他,在他看來,這是一部歷史架空劇,是一部懸疑片,更是一部充滿著心理學議題的好劇,所以,他從心理學角度幫我們解讀了人物與選擇。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磨鐵圖書出品

作者李松蔚

//////////

一場持續十二個時辰的人性實驗

文| 李松蔚

公號:李松蔚

ID:therapistlsw

《長安十二時辰》已經被吹爆了。

我就不跟風讚美它的服化道、質感,和運鏡了。製作精良,細節用心,這些只是基礎。而一個故事最核心的是人物和情節。今天我想聊聊它的情節。

它的核心情節,是一場實驗。

這個實驗是一個著名的倫理困境。它最為人熟知的呈現形式,叫做扳道工難題:

假設你是一名鐵路扳道工,站在一段鐵軌的分岔口。一列火車正飛馳而來。你忽然發現,它前方的道路是斷掉的。假如它沿著這個路線開下去,一車人都會送命。但你可以扳動眼前的道岔扳手,讓列車駛入另一條線。一車人就能得救。唯一的問題是,另一條線上,有一個正在玩耍的小孩。

簡單說,犧牲一人換一車人平安,幹不幹?

如果只是數字判斷,幹,當然更划算。但是想像一下,你作為這個扳道工,要你親自執行這個操作的時候,你會不會有不同的感受?

你是在故意殺人啊。

《公正》

作者:【美】麥可·桑德爾

關於扳道工實驗,凹叔推薦大家去看看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之一麥可·桑德爾的一本中文書《公正》,桑德爾教授關於此話題的公開課在全球都非常受歡迎,他前幾年,也來過中國。

張小敬,就在扮演這樣的扳道工。

長安城108坊,在高度濃縮的12個時辰裡,被布置成這樣一個實驗場。張小敬臨危受命。作為一個死囚,本來可以安安靜靜地等待生命終結,但他忽然擁有了一個拯救更多生命的機會。有人告訴他:長安有難,只能靠你解決。沒人知道要面對什麼,風險巨大,可能會搭上你的一切。你做不做?

而如果你假裝答應,沒人攔得住你逃出長安城。相比於勝算渺茫的冒險,你可以付出小得多的代價,輕輕鬆鬆逃出生天,重獲自由。你逃不逃?

從第一分鐘就進入選擇。實驗開始。

選擇,是整場實驗的核心。

有一個心理遊戲,是這樣的:在紙上寫出你最珍貴的五樣東西,再依次做減法。如果無法全部保留,必須放棄其中一樣,選出放棄哪一樣。接下來再放棄一樣。再放棄一樣。再放棄一樣。直到你剩下最後的一樣,是什麼?

有時間的話,不妨玩一下看看。

很難堅持到最後。很多人做這個遊戲,做到第二輪第三輪,就忍不住請求主持人:可以退出嗎?停下來吧,不選了。實在太痛苦。有的人選到淚流滿面,可能是在「家庭」和「事業之中必須放棄一樣的時候,也可能是在「孩子健康」和「自己的性命」,在「幸福」和「成功」之間做出取捨。

它最殘忍的地方,在於放棄。

如果換一個問法: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你只能選一樣,做出這樣的選擇並不難。難的是已經擁有的東西,你要活生生從自己身邊剝離。做這種決定是反人性的,你必須親手剝奪掉自己的一些東西。人們厭惡損失,大於其希望得到回報。就像在扳道工難題中,最難的不是看著火車撞小孩,要不要救?最難的是本來火車不會撞到小孩,是你必須「親手」改變火車的路線,讓它撞上去。

《長安十二時辰》裡,最直觀讓人感受到選擇的艱難,是張小敬跟葛老的交易。葛老擁有張小敬需要的信息。拿到它,張小敬就能繼續追查,完成任務。但葛老交出信息的條件,是要張小敬出賣他的手下,供出潛伏在葛老身邊的暗樁——供出當年那個因為信任自己,冒死潛伏的兄弟。

還必須得是張小敬主動把人供出來。如果是對方跳出來自首,死了就死了,不算數。

那個被供出來的人,是一個臉龐乾淨,長著無辜大眼睛的孩子。一直把張小敬當成父親一樣崇拜。當初主動請纓,為了到這裡潛伏,明知是最危險的任務,他不聲不響就刺了自己一刀。因為他相信張小敬,他要為張帥做事。

以張小敬的為人,以他平時和這些弟兄的交情,做這樣的選擇意味著什麼呢?他放棄的不只是弟兄和部下,也不只是個人聲譽而已。不如說,這裡有他成為一個人的底線的自我要求。失去這一點,張小敬也就不能再做一個人了。

想得到一樣東西,就要付出代價,得到的東西越重要,放棄的就越大。

對張小敬來說,得到的是什麼呢?

這不是《長安十二時辰》唯一的選擇。

實際上,整個劇情就是由一連串的選擇貫穿而成。跟情郎私奔被抓回來的妓女,要選擇兩個人中釋放哪一個。因為疏忽未能全殲敵人,看到漏網之魚逃入城中的軍官,要選擇是瞞報還是說出真相。就連全篇最重要的情節——用一個死刑犯來執行任務,也是被萬人質疑的選擇。它的代價是巨大的風險收益比。萬一被證明有一丁點錯誤,李必及其支持者就會葬送全部的政治前途。

如果說這樣的選擇還不夠讓人糾結的話,劇情還額外增加了一個困難度:

不確定性。

張小敬做了選擇,從葛老那裡得到信息。這個信息是不是一定能幫上忙?不確定。可能有一點用,但希望也很渺茫。當時的情況是,如果拿不到這個信息,事情肯定辦不成。但是拿到了,也就是增加了一丟丟概率而已。只是為了這一丟丟的概率,就要支付那麼巨大的代價,它還值不值呢?

這就像醫生問你,治嗎?治的代價極大,花錢,欠債,失去你有的一切,但是能不能有效?不知道,概率不大。或許還不如不救,至少你還能保留現在所擁有的東西。——這時候你還要不要不顧一切,也要把寶全押上去?

最絕望的賭徒,也就是這樣了。

在眾多的不確定裡,最大的不確定是人心。劇中的角色們,是必須建立在他人不掉鏈子的基礎上,當下的選擇才有意義。這讓選擇的難度又增加了一百倍。張小敬付出巨大的代價,換取的一點渺茫的破案希望,只能在李必為他爭取到的短暫的行動自由裡,爭分奪秒地實現。但李必能爭取多長的時間?他遭受的來自朝堂之上的重重壓力,他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化解?不確定。

事實上,李必也遇到跟張小敬同樣的困境。他竭盡全力為張小敬爭取來的一點權利,透支了自己全部的人情與信譽。某種意義上李必也要「殺」人,背叛對自己有恩的老師和後臺。付出這麼巨大的代價,也只有在張小敬不辜負他的期待,把這個案子圓滿解決的前提下,才能被證明有意義。而張小敬真的可以解決這個案子麼?他會因為困難而退縮嗎?辦到一半跑了怎麼辦?不確定。

這是兩個人的囚徒博弈。

還是拿之前的扳道工做比方。現在你扳了鐵道,也不一定能拯救這趟火車,除非另一個人做出同樣小概率的選擇,否則火車還會翻,你還多撞死一個孩子。這樣你還敢賭嗎?這道題的難度與剛才相比,又不可同日而語。

你做的每一個艱難選擇,只能在對方做出同樣艱難選擇的前提下才有意義。而對於對方的能力、人品、真實想法、價值取捨,你都不確定。——作為局外人來看倒是很簡單:啊,雷佳音。啊,四字弟弟,都是主角來著。可以信任,沒問題。他們必須只能做好,如果他們都做不好,片子還拍什麼……

但設身處地,想想你是當事人呢?假如你身處這樣一個博弈中,什麼都不確定,只知道比例懸殊的風險和回報。你跟對方沒通過氣,之前也不認識。

你還有沒有力氣,把鐵道扳過來?

所以,《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可能。

相當於是說,一場囚徒博弈,兩個人僅憑與對方一面之緣的信任,獨立地同時做出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的選擇,最終達到了完滿的結果。

這場實驗,被他們抓到萬分之一的機會,通了關。

雖然劇情沒有進展到最後,但所有人都猜想結果會是一個好結果,讓張小敬和李必的付出最終物有所值。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設想,真實生活中免不了會遇到讓人失望的結果。這時候,我們會不會懷疑當初的選擇呢?

劇中有一句話,回答了這個問題:

「路是我選的,我就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所以,無論結果如何,願賭服輸。這部劇最有價值的地方不在於揭開骰盅,而在於下注的那一刻。無論張小敬還是李必,在下定決心的同時,已經有了承擔結果的覺悟。那覺悟並不依賴於要有好的結果,而是說,哪怕結果不好,我認。不會因為「自己在可以選擇時卻沒有這樣選擇」而悔恨。

我很好奇人們是怎樣產生這種覺悟的。可能是有堅定的信仰,再大的風險都無法撼動分毫。可能兩個人就是產生了無法解釋的信任,一見面就敢把後背託付給對方。可能他們是天生賭徒,血液裡流動著對孤注一擲的渴望。

但也有可能,他們只是想清楚了,有一些東西就是最重要的,無論如何都想要保護。

一個人想清楚了,他就是無敵的。再怎麼艱難的處境也只能磨鍊這個人,無法打敗他。

不確定。實驗還在繼續,我們等著看故事的發展,期待實驗的結局。但故事再怎麼講,給出的也只能是張小敬的答案,李必的答案。可是面對這樣的實驗,我們自己的答案,又會是什麼呢?(本文完)

凹叔在《長安十二時辰》第16集的結尾,看到——

張小敬生死不明,他帶著最後一車伏火雷與延州石脂,衝進了偏僻的一條大河中,魚被炸死了一片,旁邊城隍廟也被衝擊波衝垮了一邊。

李必帶著靖安司的同事們焦急找尋,沒有人會覺得他會生還,但李必一定知道,因為他在這一場巨大的信任危機中,選擇了相信張小敬。

信任當然也不是盲目的——徐賓在謊言被揭穿時,向李必解釋:為什麼張小敬被人稱為五尊閻羅?

這不是因為他兇狠,而是因為他在審犯人時,並不是簡單把別人當做惡人,而是把他當成一個具體生活環境中的人,了解他的背景,探尋他的故事,洞察他的需求,尤其是了解他「求不得而做惡」的邏輯線。

攻陷每個人最大的砝碼,常人往往只看到利益,但張小敬能看到人心與情感。所以,別人撬不開口的犯人,張小敬都會。

我們看到張小敬攻陷的是無往而不利的目標,但實際上他一生攻陷的只是人心。

像一個人那樣攻陷人心,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英雄。

↓凹叔推薦↓

《海上牧雲記》

今何在 著

磨鐵圖書出品

說起《長安十二時辰》,離不開兩個人,一個就是他的原著作者馬伯庸老師,另一個是導演曹盾。凹叔也是因為曹導拍攝的《九州牧雲記》注意到了他,他導演的片子,視覺的講究、音樂的搭配、服裝的精緻、演員的錘鍊,都是一流的。

《四海鯨騎》

馬伯庸 馳騁著

磨鐵圖書出品

這是馬伯庸2017年出版的一本新作,想像極其瑰麗,開創了航海小說的一個新局面。武則天時代修建了一個藏寶的佛島,多年之後,佛島不知所終,到了大明朝,皇帝下南洋被殺,太子率領船隊,來到了浩渺的海面。有豆瓣網友@捲心菜star用了八個字形容這本書「奇而不俗,幻而不假」,可謂精準。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本文編輯:渣狸;監製:袁復生。如需轉載開白,請在後臺回復「轉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大唐反恐二十四小時」
    備受期待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迅速成為觀眾熱議的話題。有網友評論稱,該劇以「24小時的爭分奪秒」令人「腎上腺激素爆表」。隨著劇集的播出,《長安十二時辰》原著小說亦再次受到讀者的熱烈回應。 據該書出版方介紹,馬伯庸以每半個時辰為一章,一共二十四章,即一天時間、十二時辰,創作出了這本《長安十二時辰》。在小說中,作者精準描摹了唐天寶年間長安城的生活細節,突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揭秘不為人知的「十二時辰」,打造令人窒息的歷史懸疑巨著。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軍訓十二時辰
    軍訓十二時辰 軍訓十二時辰 「鳥道一千裡,猿啼十二時。」
  • 古人為何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水鍾」通常由播水壺、受水壺和分水壺三部分組成,使用時,需在受水壺的中央插入一把銅尺,銅尺上刻有十二個時辰的刻度,銅尺的前面插入一根木刻浮箭,下面是浮舟,隨著受水壺內水量的增多,浮舟也隨之上升,浮箭就能在銅尺上指示出刻度時間。有關滴漏的記載,也常見於古代詩人的詩文中,唐代詩人李益在《宮怨》一詩中寫道:「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
  • 為何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比如,為何古人會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我們的先祖們是如何在沒有精確測量儀器的情況下,給生活加上了這些有效又奇妙的"標尺"的呢?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此時的時間觀念,正反映著當時的人們對存在或世界統一性的理解。因為對世界的認識有限,殷商時期的人們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佔卜,非常依賴神明。
  • 十二時辰的一生,一生中的十二時辰
    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裡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智慧解讀,指導著子孫後代過好每一刻當下。 夜半,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此時夜已深,千家萬戶早已經入眠。 但在一千多年前,落榜的張繼怎麼也睡不著,寒山寺的鐘聲響起,重重地撞入他心坎裡,撞出超越時空的永恆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如果你沒有張繼的詩情,還是早點入睡吧。
  • 十二時辰養生法的依據
    中醫上提得較多的十二時辰養生法,其實很早就運用在針灸上了。在針灸上,這個方法被稱作「子午流注」,是針灸按時取穴的一種操作方法。 用通俗的意思來解釋,就是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對應一條經脈,每條經脈又聯繫著相應的臟腑。
  • 中國把十二時辰劃分「錯」了!
    其次,十二生肖也用來記時,十二個時辰就是十二個生肖 。雖然現在用24時制了,但是傳統的十二時辰,仍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養生保健等方面密切相關,如在中國傳統醫學上,認為子時與肝臟對應入肝經,這個時候人們必須要睡眠,才能保護肝臟。午時與心臟對應入心經,所以午睡對保護心臟很有好處。所以準確劃分十二時辰十分重要,如果連子午時時都分不清,或者劃分錯了,怎麼能保護「心肝」?
  • 羅伯斯山洞實驗:召集22個孩子,用挑戰人性的方式檢測人性
    謝裡夫是社會心理學創始人,而這樣的一位高社會地位的研究學者,卻覺得用小白鼠做實驗太過於單調狹隘,竟想把人作為研究對象,最終,對於真理的渴求讓他背棄人倫,在六十六年前,他用挑戰人性的方式進行了一場檢測人性的實驗——羅伯斯山洞實驗。
  • 《長安十二時辰》24個小時,我卻好像看到了一生
    答案毫無疑問:《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十二個時辰,用現在的時間計算就是二十四個小時。我們看過太多劇,它可能講述一個青春,描繪一種人生,也可能講述一個傳奇人物的人生。但講述一個二十四小時內的故事,講真的,還是國產電視劇的第一次。
  • 寺院十二時辰
    十二時辰 辰 子、醜、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一天·十二時辰
  • WFC環金 十二時辰
    環金 十二時辰日月更替,鬥轉星移。中國古代紀時法「十二時辰制」。了解後,或許你突然才驚覺:時間之外還有「時間」。十二時辰,時序分明,映刻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洞察與感知,睿智而長情。夜半時分,於正在你面前流逝的24小時,打撈古老而詩意的十二時辰,給生命以時光,給時光以美好。
  • 江蘇宿遷十二時辰,「美」時「美」刻
    江蘇宿遷十二時辰,「美」時「美」刻 2019年11月20日 16:44:12 | 來源:中國金融商報網
  • 職場人十二時辰,你在哪個時辰裡最扎心?
    就在眾人就《長安十二時辰》最終BOSS是誰而眾說風雲之時,似乎沒有人意識到「時辰」才是這個故事最大的「幕後推手」。無論是月薪數萬的企業高管還是勤勤懇懇的業務人員,都難逃「職場十二時辰」的統治。這些職場趣聞,或許能為你提供一些精妙的「合作夥伴」,讓你的「十二時辰」變得不那麼繁雜枯燥。  巳時(9時-11時):辦公桌精靈上線,開工不急!
  • 這群人的「十二時辰」,是貴港最迷人的煙火氣!
    這群人的「十二時辰」,是貴港最迷人的煙火氣! 日出日落,星辰更替 貴港的運轉軌跡裡 記載著貴港這群人打拼的點點滴滴 迎朝陽、披霞光 十二時辰裡
  • 江南十二時辰,每一刻都美好!
    江南十二時辰,每一刻都美好! 日出日落看如詩如畫的江南煙雨迷濛雲起雲落看香霧繚繞的江南皓腕凝霜日月星辰小橋流水江南十二時辰
  • 七夕夜訪碑林 馬伯庸將揭秘《長安十二時辰》前世今生
    張小敬等人來到景寺門前,門口正站著十幾個身著白袍的景僧,個個笑容可掬,向路過的人贈送小小的木製十字架和手抄小軸經卷……」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的這段描寫隨著同名網劇的熱播被人們耳熟能詳。但你知道嗎,這部小說跟西安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 「搶」之十二時辰
    之十二時辰 ——國網保定供電公司24小時完成市政府防疫總指揮部雙電源建設紀實 2月7日深夜,明月高懸,距離元宵佳節還有不到一個小時。 重大任務考驗著電力人的使命擔當,公司營銷部和配電運檢室緊密協同,拉響了太美酒店保電工程的「十二時辰」。
  • 多彩貴州網 - 貴州十二時辰
    貴州十二時辰最近突然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已經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引得身邊的迷妹迷弟們紛紛為之打call,劇中宏大華美的畫面,還原了長安這座歷史古都應有的熱鬧繁華,還有易烊千璽弟弟那盛世容顏圖片來源:優酷視頻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智慧,每個時辰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夜半、
  • 《長安十二時辰》首播好評,鮑小強換上唐裝依舊出彩
    而《長安十二時辰》則是馬親王向自己喜歡的劇集《24小時》致敬的鬼點子,把那個滿世界擺平恐怖主義威脅的鮑小強,穿越回我國最為輝煌燦爛的大唐時代,用古裝加反恐為主體題材,加宮闈權力爭奪為輔助,成就了另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暗戰!急,前夫哥變堡小強,複製24小時唐裝劇馬親王的原著小說洋洋灑灑,在鋪陳氣氛的字句上花費了大量的力氣,而電視劇需要複製出來的東西就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