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50國の伊都國》提到,伊都國(北九州福岡灣地區),「(帶方)郡使往來常所駐」,說明古代帶方郡,甚至比帶方郡更早的時期就有出入日本九州島的常規成例。日本彌生時代(300 B.C.~250 A.D.),稻作、青銅器、鐵器等先進技術迅速由北九州到大和盆地到關東,傳遍日本,繼而開創波瀾壯闊的古墳時代,應該說離不開「郡使」的功勞。
這一「功勞」在《三國志》中其實曾有隱約提到,那便是伊都國之後的奴國、不彌國兩條使譯路線。
《三國志》奴國航線記述如下:
(伊都國陸行),東南(渡海)至奴國百裡。官曰兕馬觚,副曰卑奴母離。有二萬餘戶。
作為一條陸上路線,由北九州進入本州島一路東行本可以直達北海道津輕海峽,但在伊豆半島一帶,由於中央山脈重重阻隔,一直到12世紀關東地區才得以與關係融合發展,漢魏使譯顯然能發現這一地理、人文分區,並理當記錄在案。關東以西最後一站即富士山腳下被盛譽為「富士山腳下的清流之城,伊豆半島的正大門」的靜岡縣。
靜岡縣擁有關東以西最後一處適宜駐泊的海灣,12世紀陸上道路開通之前,舟行是進入一山之隔的東京灣最主要的方式。由靜岡縣東南行抵達東京灣第一座大島,即為下一文化區——奴國。
我們選取靜岡縣海灣供奉「東海第一神格」的三島大社作為起始測點,作為東京灣大島作為奴國標誌點測點。驗證如下圖:
大島是東京灣地區的門戶,出海第一島,也是第二島鏈最北端的第一島,東北方向可以前出白令海峽,南方可以通達大洋洲紐幾內亞島、澳洲大陸,東方則可進入北太平洋海流和西風帶直抵夏威夷群島。
奴國有「有二萬餘戶」,這在三世紀以前是個非常大的數目,如伊都國僅「千餘戶」,而由本州島一路走來,「二萬餘戶」顯然不包括本州關東以西地區,而《三國志》後文又羅列了大量與「奴」有關的方國,所列方國均位於東太平洋且未言其戶口數目,故而此處「二萬餘戶」當為整個二十四古辰國、倭國之外的東太平洋戶口概數。
鑑於日本原住民阿伊努人是早期關東地區的主要人口,上述「二萬餘戶」當包括阿伊努人口,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記錄涉及「伊都國」至「奴國」,而阿伊努人也恰有「伊」、「奴」二因,且「阿」為東夷發語詞,相當於「我」,值得深入研究。
據語言學家的觀點,阿伊努人的語言是極為獨特的,但與因紐特人、印第安人的語言具有相通性,屬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未來我們將給予更多關注。無論如何阿伊努人屬於一支重要的深太平洋族群是可以肯定的,隸屬於「奴國」應是可證的,事實上後續我們便有重要的相關闡述。
以上可以視作東北亞奴國路線。下一節我們講述東北亞「不彌國」路線。
本文全部成果及版權歸汶山老師所有。汶山老師變賣家產十年閉關方有上述成果,現網絡公開,轉載或使用成果時請給予必要的說明和尊重。
奴國航線與汶山先生已公開西太平洋古國的路帶關係
學術前沿,路帶共同體必修課,了解古代「一帶一路」,學習「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文化強國2035」貢獻力量,敬請持續關注。
汶上門生於1982農場中華家
2021年1月1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