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寄生蟲》由資深導演奉俊昊執導,自2019年5月上映以來,豆瓣評分8.7,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9%,爆米花指數93%,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這部電影不僅票房高,業內口碑也很好,先後斬獲了第72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等各大獎項。
影片完美地體現了導演奉俊昊的類型元素雜糅,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寄生蟲》既是一部犯罪片,又是一部喜劇,還是一部懸疑驚悚片,更是一部悲傷的人性劇。」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今天,我想從樸社長夫婦的子女教養方式入手,和讀者朋友們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富養?
一、姐弟倆物質豐盈,卻情感貧瘠
據推測,樸社長屬於依靠千禧年左右網際網路革命崛起的一代人,雖不是財閥後裔,但也算得上是個富豪。
表面看來,樸社長夫婦給孩子們提供了衣食無憂的富足生活,他們似乎還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不僅給女兒多惠請了英語家教,還給兒子多頌請過多位美術老師。
物質滿足毋庸置疑,可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姐弟二人,是否也實現了情感上的富足?我看未必。
01 女兒多惠
① 為什麼沒吃上烏龍麵?還記得那碗烏龍麵嗎?為了給多頌慶祝生日,樸社長舉家外出露營,不料遇上了暴雨,一家人掃興而歸。為了安撫兒子的情緒,返回的途中樸太太給保姆打電話,請她做一碗多頌最愛吃的炸醬烏龍麵,而且反覆強調要一到家就能吃上。
那碗面最後被誰吃了呢?
這裡又有一個細節。任性的多頌不吃,樸太太一開始讓保姆吃,可是聽說面裡放了韓牛,估計不捨得讓傭人吃這麼貴的食物,所以又喊樸先生吃。樸先生也不吃,樸太太就自己吃了個精光。
這時,多惠跑下樓來,質問媽媽為什麼不叫她吃,樸太太卻輕描淡寫地回答:「不就是一碗麵嗎,這點小事沒必要抓著不放。」
不知各位是否留意到,樸社長本人在電影中幾乎沒有和女兒發生過正面互動(只有一次看見女兒在沙發上玩手機,帶著一絲苛責的語氣讓她趕緊上樓睡覺)。而樸太太作為媽媽,和女兒的互動也是屈指可數,更不用提親密互動了。
所以,多惠爭的並不是一碗麵,而是父母有沒有把她放在心上。
② 為什麼先後愛上兩任家教?說完烏龍麵事件,再來看下面這個問題:
多惠為什麼和前後兩任家教,都發生了曖昧關係?
也許你會說,因為多惠讀高中,正處於荷爾蒙分泌旺盛的青春期。情竇初開沒錯,可更深層的原因,是她內心情感的貧瘠。
多惠曾跟基宇說,「多頌只是裝成藝術家的樣子」,可以看出她有些嫉妒自己的弟弟。在去多頌的野營之前,她再三推脫;後來的生日派對上,她也只想和「哥哥」基宇呆在一起。
這個姑娘看上去乖巧文靜,實則內心極度叛逆、缺愛。她是老大,又是女孩,在家裡地位最低,最沒有存在感。既然父母無法滿足自己,就只好把情感寄托在帥氣的家庭教師身上。
她需要的不過是一份關心,一份陪伴,至於來自赫敏還是基宇,並沒有那麼重要。
02 兒子多頌
女兒多惠受到漠視,那兒子多頌呢?
表面看來,多頌集父母寵愛於一身,任性地「像個國王」,隨心所欲,把豪宅變成了遊樂場。他真的就如願以償,得到了愛的滋養嗎?我看倒也未必。
① 為什麼對基婷服服帖帖?多頌在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半夜起來偷吃冰箱的奶油蛋糕,卻撞見了從地下室跑出來覓食的前保姆老公,他以為是遇到了鬼,從此就落下恐懼的心病。
或許多頌也嘗試過向父母傾述,只是他們都把鬼影當做小孩子的胡扯。樸社長雖然寵溺兒子,卻也不以為然地說,「住鬼宅可以發大財」。更諷刺地是,樸太太竟然把多頌畫的地下室男人掛在牆上,逢人便誇這是兒子的自畫像。
試想,這樣調皮的一個「小霸王」,為什麼第一次課上就被基婷管教得服服帖帖?或許是基婷用所謂的「藝術治療」,讀懂了他的心理陰影,並加以安撫和馴化;再或者,她只是做了一個真誠的傾聽者,願意相信小多頌嘴裡的「鬼」是真的。
② 為什麼生日那天要睡帳篷?童子軍出身的多頌,或許早就注意到了客廳燈光裡的詭異信號,這和幾年前的「鬼影」一樣,都讓他毛骨悚然、鬱鬱寡歡。
多頌渴望父母帶他逃離鬼宅,所以暴雨那晚說什麼都不願回來,即使到了家,也是一個人躲在外面的帳篷裡。破譯密碼後,他也選擇了沉默,因為父母很可能會再次認為,這是他的胡說八道、異想天開。
如果樸社長夫婦真的關心兒子,為什麼不願意「蹲下來」和多頌對話,或是向專業人士及時尋求幫助?
在這個物質富足的家庭裡,姐弟二人的內心都極度匱乏,如同一片貧瘠的沙漠。
姐姐渴望父母勻給她一些關愛,哪怕只是象徵性地問一句「你要不要吃烏龍麵」;
弟弟渴望內心的恐懼被傾聽被安撫,渴望父母相信他的「胡說八道」,哪怕只有一次。
二、父母愛的滋養,遠比物質珍貴
回到開篇的問題:什麼才是真正的富養?
答案不是物質的富足,而是愛的滋養,是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情感支持。
① 忽視和情感上的冷漠也是一種「虐待」你知道嗎?美國健康與公共事業部從2004年開始,每年都會發布一份大數據調查(USDHHS,2004),發現超過80%的兒童虐待案例實施者,其實是孩子的父母,而和父親相比,通常家庭裡的主要施虐者是母親。在中國,對孩子的虐待,父母就佔了84%。施虐人群中,父母所做的遠遠超過了其他人。
其實,兒童虐待一共分為四種:身體虐待、忽視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
按照中國的統計,對孩子的身體虐待加在一起還不到虐待總數的25%,而且大多發生在比較貧困落後的地區。有8%的孩子受到了性虐待,而佔比最多的兩種虐待方式,其實是忽視和情感虐待,比例高達65%左右。這樣的虐待方式比較隱蔽,但危害性卻可和拳打腳踢相提並論。
那麼,什麼是「忽視虐待」?我來舉個例子。
在我的班上,有個女孩父母離異,孩子跟著母親。後來母親再婚,又給她生了個小弟弟。這孩子從此性格偏執,敏感多疑,經常歇斯底裡地和同學們幹架,連班上的男生都要躲著她。(記得有一次我去拉架,不小心還挨了她一拳。)
女孩父母沒有參加過一次家長會或者學校的親子活動,孩子的成績在班裡墊底也無人問津。這個真實案例,就是家長對子女赤裸裸的「忽視虐待」。
那什麼又是「情感虐待」?我再舉個例子。
有的家長來學校,喜歡當著老師和其他同學的面,對自家孩子惡語相加,還一臉嫌棄:「怎麼就考這麼點分數?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你怎麼就這麼笨呢!」這是典型的「語言暴力」,也屬於「情感虐待」。
可怕的是,情感虐待還有一種更加隱蔽的方式。
比如孩子雖然在生活上被照顧得很好,但當他情緒失控時,撫養者從不給予安慰,而是讓他的負面情緒自生自滅。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習得性無助」,隨之而來的,是他不堪一擊的低自尊和極差的自我效能感。
② 愛孩子,就要給他更多情感上的關懷上面的數據常常讓有些家長覺得詫異,尤其是媽媽們:「我一天到晚幾乎都是圍著孩子轉,生命的90%都給了他們,憑什麼說我們是造成兒童被虐待的主要人群?」
愛孩子,就要給他們更多關懷,不要忽視他們內在的感受,不要拒收他們發來的每一個「情感信號」。
大量權威研究發現,只要孩子受過身體、情感、忽視或者性虐待中的任何一種傷害,他們就有可能出現學習和語言方面的困難,長大之後也更容易違法犯罪。
所以,父母們,請停止對子女的「虐待」吧!愛孩子,就請別再忽視和冷漠他們!!
三、結語
真正的富養,不是物質的富足,而是父母親愛的滋養。
希望多惠姐弟倆的「悲劇」在現實生活中不再重演;希望下一年USDHHS的調查數據中,父母對兒童的虐待佔比大幅度下降;
也希望每位讀過這篇文章的你,都能把知識傳播出去——讓愛灑滿孩子的心田,讓他們個個被真正富養!
參考資料:
《超實用兒童心理學——兒童心理行為和背後的真相》,作者郭銳博士,國內知名兒童心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