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寄生蟲」?

2020-12-03 清晨明月

《寄生蟲》拿下金棕櫚,說實話我的心情比較複雜。一方面心裡完全認可這部影片,在本屆坎城看過的十餘部影片中,這部無論從完成度、故事創意還是思想性上來說,都是幾近完美的,獲得大獎名至實歸,奉俊昊的默默耕耘終於有了回報。

但另一方面心裡又隱隱希望阿莫多瓦、馬力克這樣的老炮兒選手能拿獎,《痛苦與榮耀》和《隱秘的生活》都是質量上乘的佳作。尤其是阿莫多瓦,對於他來說,獲得獎項也是對他幾十年創作生涯的一個肯定,只是這一次,他又要與「榮耀」失之交臂了。

當然《寄生蟲》拿獎的意義,不僅局限在奉俊昊一個人身上。這是韓國電影史上的第一個金棕櫚,近年來韓國電影頻頻入圍坎城競賽和展映單元,《玉子》《小姐》《之後》再到去年的《燃燒》,其實離登頂只有一步之遙,今年終於實現大爆發,成功奪冠。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寄生蟲》的成功,除了電影本身的驚豔之外,也來自於諸多參與過坎城的韓國電影人前赴後繼地嘗試與鋪墊,這當中自然也包括奉俊昊自己。說到這裡更為去年的《燃燒》感到可惜,兩相比較,個人會更喜歡《燃燒》一些,沒有拿獎很遺憾。

說回到《寄生蟲》來,這是一部很複雜的電影,複雜到每個出場人物之間都能產生相勾連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更多的是思想形態上的,也就是心理活動,這更凸顯出了劇本上的精妙,很多玄機和心思都掩埋在看似戲謔的故事之下。

《寄生蟲》講述了發生在身份地位懸殊的兩個家庭身上的故事:宋康昊飾演的無業游民父親基澤,讓寄託了家人生計希望的大兒子(崔宇植 飾)前往IT公司老總樸社長(李善均 飾)家應聘課外教師,隨之發生了一連串意外事件。

這段劇情簡介真的只是整部影片的冰山一角,可能只佔了電影前十分鐘的戲份,故事從中段開始層層的反轉,整體風格是舞臺劇式的表達,反轉的力度確實令人嘆為觀止。簡單來說,就是有人想劇透,這麼複雜的故事,怕也很難講清楚。

前半段主要是講述「寄生」的過程,這一段基本就可以當喜劇片來看,這是韓國電影的基本套路,前面有多歡樂,後面就有多悲傷。但在強調現實主義的韓國電影當中,這樣荒誕的故事設計確實比較少見,你明明知道有些情節現實中很難發生,但卻由不得觀眾不相信,這就需要高明的敘事手法了。

影片的基調改變是在一場大雨之後,這場大雨徹底衝刷了宋康昊一家人的生活和意識,其實這在前面已經有所呼應,電影開篇就是一個醉鬼在他們的家門口撒尿,一共撒了兩次,隱隱也是預示這個家庭最後會被大雨衝散。

前面足夠多的細節和幽默橋段,都是在為後面深刻的階層思考做鋪墊,階層對立是奉俊昊近年來較為關注的主題,只是講故事的方式不同,可以肯定的是,《寄生蟲》從主題性和觀賞性上來說,比《雪國列車》又進步了一大層。

比如電影中氣味就是非常重要的誘因,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承載著的卻是下層人對自我身份深深的自卑感,階層性也就像氣味一樣,時時刻刻存在。所以最後宋康昊的憤怒和所作所為也就可以理解了。

除了這些比較明顯的主題,電影中還有很多意象值得解讀,比如兒子始終抱著的那塊石頭,應該是電影中最晦澀的意象之一,看完電影後我和影迷朋友討論,覺得這是電影中設計的最精妙的意象。

石頭是這個故事的起因,也是一切悲劇的開始,在前半段兒子包裡背著石頭,是因為做了愧事心裡並不踏實,只有抱著這塊石頭,才隱隱地安心,即使發大水、睡體育館也一定要帶在身上。而當事情敗露後,他又選擇抱著石頭去終結他人的生命,也就是所謂有始有終。

給兒子石頭的人,是他的同學,這也是電影中非常關鍵的一個人物,但是他在開篇出場後就消失了,其實他來找兒子去當家教這件事本身也有些牽強,所以他給的石頭到後面就像他本人出場一樣,那是一種來自上層的壓力,如影隨形地伴隨著兒子,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兒子曾經很多次地問家人和富家女兒,我站在這些上流人中間,顯得合群嗎?其實他並不是不想融入,而是那種階層意識已經在他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只能像抱著石頭一樣蹣跚地往前走,這也註定了後面悲劇的發生。

影片結尾處,兒子把石頭放進了水池裡。可以看到這塊石頭放在水下和其他石頭就沒有區別,這暗示了其實人人生而平等,洗去身上的光華,最後大家的本質並無異處,到這一刻兒子才算是真的放下了這個負累。

但值得玩味的是,最終宋康昊家人團聚只出現在兒子的想像當中,這其實是一個頗為兩面化的結尾,也延續了韓國電影一貫的風格,兒子的這個想像如果成真,那說明他們的未來還有希望,但這個想像成功的機率又是如此渺茫,使得電影結束觀眾的心很自然地又沉了下去。

我特別喜歡《寄生蟲》這個名字,臺灣的《寄生上流》也不錯,但沒有原來的名字好,因為寄生蟲表面上說的是宋康昊一家和在地下室的一家,他們代表著韓國的底層人士,不過真正的「寄生蟲」,是李善均為代表的上層統治階級,這些人才是韓國社會真正的毒瘤。

可惜到最後,除了暴力,奉俊昊還是沒有給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這可能也是人類社會存在的痼疾吧,批判可以,但真的很難解決,這一話題在亞洲電影中展現的並不多,能像《寄生蟲》這樣講的十分精彩的自然更是少之又少。

據說《寄生蟲》拿下大獎,是評委會一致通過的結果,同為亞洲人,我想中國影迷也會感到自豪,奉俊昊的努力和創意也向世界證明,類型片確實可以做的好看和藝術性並存,這是韓國電影最為重要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寄生蟲》:誰才是這部電影真正的「寄生蟲」?
    電影《寄生蟲》講述的是金家騙進富裕的樸家的故事,那到底誰才是這部電影真正的「寄生蟲」呢?奉俊昊執導的這部驚心動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黑色喜劇《寄生蟲》,一開始是窮人智勝富人的虛張聲勢和幽默詼諧,但在可怕的結局中,卻突然出現了一個猛烈的下潛。這個結局到底意味著什麼,金家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
  • 韓國電影《寄生蟲》推薦,誰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寄生蟲」?
    說來肯定也有人覺得,《寄生蟲》超越了《殺人回憶》。就像無論《燃燒》有多好,同樣有為數不少影迷認為,《燃燒》不能夠代表李滄東。作為近兩年來入選坎城主競賽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和《燃燒》之間的比較好像是很多看完兩部片子的影迷朋友都樂意去做的事。
  • 《寄生蟲》: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
    第92屆奧斯卡獎項揭曉,韓國電影《寄生蟲》繼「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後,又包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創造了韓國電影的歷史。受到奧斯卡評委青睞的電影《寄生蟲》究竟有何魅力呢?住在半地下室的一戶窮人,家裡幾個人都是無業游民。一次偶然的機會,兒子基宇經朋友介紹,憑藉偽造文憑來到富人家應徵家教。
  • 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
    而斬獲金棕櫚獎的韓國電影《寄生蟲》毫無疑問也是同一題材下的優秀作品。 《寄生蟲》中講述了一個窮人「寄生」在富人家的故事,而偉大的國際歌中又唱到:「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一切歸勞動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蟲?」那麼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希望本期視頻能給大家一個答案。
  • 窮人無大惡,富人無大錯,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
    在疫情之下,韓國一部電影《寄生蟲》創紀錄地在美國奧斯卡拿下四座大獎,其中包括當晚的最高殊榮——最佳影片,震驚全球。電影海報韓國導演奉俊昊把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社會現象、貧富差距以及人性的衝突,描寫得淋漓盡致
  • 電影《寄生蟲》故事裡,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
    基宇從此踏上了他的「詐騙生涯」基宇是社會底層,樸社長老婆妍嬌是社會上層,按道理說這兩個家族永遠都不會產生交集。 基宇到樸社長家應聘家教,接待他的是社長老婆。樸社長雖然號稱IT行業的CEO,非常有錢,但他老婆卻胸大無腦的「傻白美」,非常傻天非常天真,基宇騙騙她簡直易如反掌。
  • 電影《寄生蟲》全新精彩解讀,深入了解真正的「寄生蟲」
    電影片名《寄生蟲》便有一個雙向含義,不僅指窮人依附於富人,導演奉俊昊說過"富人也要依賴窮人照顧,司機,保姆、家教、洗衣機、私廚'寄生蟲'也可以稱呼有錢人"從影片最表面來說,先不考慮影片中誰是寄生蟲,若選出影片中一位宿主,那樸社長應當之無愧,因為他創造財富來維繫這個家庭,供應整條食物鏈,他身邊的僱傭者甚至是他的妻子家人都是他身邊的"寄生蟲
  • 二刷韓國巨作電影《寄生蟲》,才懂寄生蟲其實代表更加隱秘的真相
    而這才是寄生蟲背後更為隱秘的真相。02孰對孰錯,你真的看懂了嗎?我想都不是,寄生蟲背後隱藏的應該是想要住進這間房子中的每一個人。房子的前主人是如此,住在這裡的富人是如此,想要得到它的窮人也是如此。而,這間房子就是社會這個大環境的階級生存制度。
  • 誰是寄生蟲?
    《寄生蟲》電影,演繹的就是這麼個情況。純粹的能力存活者,被寄生的富人擠得鑽進老鼠洞,不見天日。(04)人類社會的財富配平,到底合理不合理?影片《寄生蟲》迴避了這個燒腦問題。所以奪得奧斯卡四枚獎。我們倒是可以嘗試著回答一下:答案是:肯定不合理,但現實如此。
  • 誰才是真正反派,是小丑?還是創造他的腐敗社會?
    而或許就是因為太了解喜劇了吧,ToddPhillips比起其他人,反而更能懂得Arthur的心境,才有辦法將這位經典漫畫反派的蛻變刻畫得如此深刻。讓我實在很想回到過去,在當初得知他將攜手Joaquin Phoenix創作關於Joker電影而感到懷疑的自己臉上,重重揮上一拳。
  • 《寄生蟲》,社會階級固化的悲哀
    去看《寄生蟲》,純碎是因為剛提名的奧斯卡,一部韓國電影乃至非英語語種電影的裡程碑,像是社會變遷的縮影,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轉型期間,固化的階級、底層人的欲望和權力所扭曲的社會,拍攝的比現實誇張,卻不如現實厚重與痛苦。看完電影後,我的感覺是震撼和壓抑。
  • 《蚯蚓》:這個殘酷又現實的社會中,誰才是真正的蚯蚓呢?
    便利店打工期間她的維權請願書,引來的是施暴者更加狠毒的報復,輪姦,強迫援交,變本加厲的欺凌之下,這個年輕的女孩對生活徹底絕望,她找不到陽光與方向,只能夠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小若以及父親,是最底層的群眾,他們無權無勢,在面對貴族階級欺凌之時,只能夠忍受。無論是學校,警局,都是這場欺凌遊戲的旁觀者,本應該伸張正義,肩負教導學生職責的地方,卻變成縱容惡意最大化的搖籃。
  • 虛偽的倫比斯家族才是真正像「小丑」一般的「寄生蟲」
    《利刃出鞘》雖然這個案子的真相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它誕生於話劇的結構中,節奏很好,臺詞不斷地笑,不斷的反轉義情節也在上升;家裡每個人都裝備精良,我覺得有很多層次可以挖掘出來,做成一個小劇,從警察到女傭,所有的配角都太好玩了,集體戲很精彩,表現出很有舞臺劇的效果,很有娛樂性
  • 「騙子」很像專家,專家卻很像「騙子」······這個社會,到底是誰愚弄了誰?
    這才是專業,這才是真正賺錢的買賣啊,像我們很多這樣的民間醫生這樣,何其業餘,沒幾個月人家病人就說已經好了,再也不來看病了,沒錢可賺了,沒問題可回答了,簡直太不專業了。當今中國社會,在人的健康這個領域裡,好像人人都不應該明白如何才能真正的獲得健康的秘密,只有那些讀過博士,碩士等等高學歷的人才有資格談健康,他們講的就是真理,就是經典,並且愚弄了一大批不用腦袋思考的人。很多人不明白身體的疾病症狀是一天一天的、一月一月的、一年一年的自己用心製造出來的,身體表現的外表症狀,一定是與內臟的損害有關係!
  • 韓國電影《寄生蟲》:窮的味道
    隨著時間的推移,樸社長家裡隱藏的秘密逐漸浮出了水面……《寄生蟲》是一部關於社會地位、抱負、物質主義和父權制家庭,以及那些接受擁有(或租賃)僕人階層的想法的人的怪異黑色喜劇 。影片中兩極分化嚴重,在那裡有錢人越來越富,而窮人則被留下掙扎著生存。
  • 原來「假貨」才有寄生蟲!
    一般我們在烹飪魚肉的時候,不是水煮就是油煎,製作好之後非常的美味,還能夠去掉魚的腥味,但是說起生魚片來,相信大家印象非常深刻吧,尤其是在日本那邊,非常流行吃生魚片,一般我們烹飪魚都要水煮,因為魚裡面會有很多的寄生蟲,為什麼三文魚還能夠生吃呢?
  • 人類與微生物的鬥爭,誰才是真正的地球之王?
    九個驚心動魄的瘟疫故事,跨越百年尺度,最終告訴了人類一個真相:即誰是真正的地球之王?微生物。先生們,最終決定權將在微生物手中。——路易.巴斯德人類和微生物鬥爭到現在,誰贏了?否則今天人類就不會佔滿這個地球,且日漸式微。關於病毒,人類還真的「贏下了」一部分窮兇極惡的對手,比如用疫苗滅種了「人天花」,比如用抗病毒藥物對C型肝炎病毒「趕盡殺絕」。而關於細菌,人類至今還沒有贏下任何一個對手,雖然在抗生素髮展的巔峰時期,人類曾經不止一次認為即將大獲全勝。但今天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一大批多重耐藥甚至全耐藥細菌的肆虐。
  • 《寄生蟲》:真正的富養,是愛的滋養
    電影《寄生蟲》由資深導演奉俊昊執導,自2019年5月上映以來,豆瓣評分8.7,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9%,爆米花指數93%,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這部電影不僅票房高,業內口碑也很好,先後斬獲了第72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等各大獎項。
  • 誰才是公知媒體真正的幫兇?
    儘管在當時關於「723事故」的輿論中存在某些公知媒體阻擊中國高鐵的野心,但公眾對此事的高度關注,的確揪出了大老虎劉志軍和張曙光,徹底終結了高鐵領域的「造不如買」路線(此前劉主導下以所謂「系統集成」冒充自主研發,這一點讀者如感興趣,可另文專述),開啟了中國高鐵真正「自主研發」的一次涅槃重生。
  • 韓國電影《寄生蟲》為何奪得奧斯卡獎:對未來社會的深思
    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它更是一鳴驚人,《寄生蟲》獲得最佳導演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最佳國際影片獎(原先叫最佳外語片獎),並且創造歷史,成為了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非英語片。《寄生蟲》這部聽起來像是生物入侵的電影,為什麼能獲得奧斯卡大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