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傳統的賞石文化
觀賞石國標將賞石分為巖石、礦晶、化石、隕石、其他共五大類。我國是巖石類賞石的源頭,戰國時期的《禹貢》就有記載。傳統的四大名石——太湖石、靈璧石、昆石、英石及其宋代米芾的賞石四法——皺、瘦、漏、透早已遠播海內外。
相較於中國文人賞石文化的源遠流長,中國人對於科學賞石如礦晶、化石、隕石的興趣可能剛剛興起。而二者的「玩法」也可說截然不同。
礦晶中國傳統的賞石文化講求質、色、形、紋、韻,主要玩「像什麼」,這種玩法對科學知識要求不高;礦晶、化石、隕石這類科學賞石講求的是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生成環境、科學價值,主要玩「是什麼」,這種玩法對科學知識要求較高,因而門檻也更高。
據上海市礦物化石研究會會長周易杉介紹,目前科學賞石的主場主要還是在西方,國內玩礦、化、隕的人數畢竟還在少數,頂多就幾萬人,而西方科學賞石人數大約在4000萬。
「西方國家收藏、研究礦晶、化石、隕石就跟我們玩賞石一樣普遍,全民都可以玩,他們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受過這方面的啟蒙,不管是學校、博物館、科技館甚至超市都有很多礦化石的陳列,日本的超市裡就能買到礦物標本、魚化石。」
「我認為玩賞科學賞石人數的多少是公民科學素養高低的風向標,學習玩賞收藏礦化隕是最好的科學普及活動。」周易杉說。
據周易杉介紹,中國玩科學賞石存在幾類人群,一類確實是出於自己喜歡,他收藏不是為了做科研,而是興趣所在,他們收的東西多了,品種全了,就有一種成就感,想收得更多更全。還有一類是研究人員,他們收藏是為了做研究,發表學術文章,覺得這些礦物化石有意義就把它們收藏起來。當然也不能排除一類人是為了錢去收藏,即所謂的炒家。由於利益驅動,現在市面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假的礦晶和隕石。
礦晶西方的高校、科研機構會出售一些礦化隕,但是普通的藏家獲取這些科學賞石的渠道主要還是通過大型的國際展會。「西方國家的礦展已經運作得相當成熟,每周都有礦展,美國圖森礦展、丹佛礦展,德國慕尼黑礦展、法國聖瑪麗礦展都超過了半個世紀,我們直到2007年才創辦了第一個此類展會——上海礦物化石展。」
大自然的結晶說起礦晶收藏,國內的興起時間遠晚於國外。早在16世紀早期,礦物收藏便在歐洲的皇室成員、達官貴族興起。到了19世紀中期,歐美各國開始盛行。而在國內,隨著觀賞石、寶玉石收藏的日益普及,礦物晶體在近幾年才開始進入收藏愛好者的視野。
那麼,什麼是礦晶?礦晶是由生長在巖石的裂隙或空洞中的礦物單晶體所組成的簇狀集合體,有的是單一的同種礦物晶體,有的是由幾種不同的礦物晶體組成。
礦晶礦物晶體與觀賞石和寶玉石有很多交集的地方。比如觀賞石中的孔雀石、綠松石、葡萄瑪瑙等主打石種,這些都是礦物晶體中的一種。在寶玉石中,紅藍寶石、祖母綠、坦桑石、澳珀、碧璽等,其原石均為礦物晶體。
礦晶周易杉介紹,礦物的欣賞,跟我們傳統賞石的觀賞是完全不同的,它主要講品種是不是稀少,比如方解石、水晶屬於大眾品種,孔雀藍、祖母綠、海藍寶、坦桑石等就屬於比較稀缺的品種。除了成分,還要看它的顏色,礦物是以顏色取勝,顏色要比較鮮豔,透明度要高,沒有雜質,沒有裂紋;其三還要看組合。礦物在空間上的共存稱為組合,組合礦物比單一的礦物在形態和顏色方面往往更具有觀賞性,有的礦物本身並不名貴,但當幾種元素集合在一起時,往往會成為精品;最後還要求品相完整,不要有瑕疵,不要有裂縫,不要有破損。
礦晶在隕石收藏方面,評判隕石的第一位也是稀少性,其中火星隕石和月亮隕石是最珍貴的。隕石可分為石隕石、鐵隕石和石鐵隕石三大類。這三類裡面,鐵隕石約佔總數的3%,石隕石約佔93%,石鐵隕石的數量是最少的,僅佔1%-2%左右,所以從隕石收藏角度而言,石鐵隕石也是最為珍貴的。
月球隕石地球上什麼地方分布隕石最多呢?周易杉介紹說,一個是沙漠地區,一個是南極地帶。「為什麼沙漠地區分布多?因為沙漠中很乾燥,雨水不容易滲入進去,落到地表的隕石就不容易氧化,更容易保持。另外沙漠中風一吹,輕的沙被吹走了,鐵隕石就常常裸露在表面;而南極為什麼容易找到隕石呢?那是因為隕石掉在冰山裡,冰水從高山往地下慢慢流,把隕石帶著往下衝,一旦遇到有山阻擋的地方,就容易堆積很多隕石。」
羅布泊隕石據介紹,中國境內發現的最為著名的石鐵隕石之一是阜康橄欖隕鐵,2000年由一名當地居民在新疆阜康市戈壁灘上發現,重1003公斤,國內沒有公開亮相就被倒賣到了美國,後在美國切割出售,主體部分仍在美國。「阜康橄欖隕鐵由大致等份量的鐵鎳金屬和橄欖石組成,主要礦物為鐵紋石和橄欖石,看去好似西方教堂玻璃一樣的鑲嵌藝術品,有最美隕石之稱。」周易杉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