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蜀葵的植物學特點·應用價值與栽培技術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對越南農業技術援助文獻整理與研究(1950-1978)」(19BZS079);2018 年中國氣象局軟科學項目「公共氣象服務供給智慧化、均等化和個性化研究」(2018QRK029)。
蜀葵(Althaea rosa Cav.)又名戎葵、吾葵、衛足葵、胡葵、一丈紅、大麥秫、端午錦、端午花、蜀季花、龍船花、麻稈花、餅子花、熟季花、棋盤花、鬥篷花、光光花、餑餑花等,為錦葵科蜀葵屬多年生花卉,歷代花卉圖譜皆有記載。「戎葵」「菺」是蜀葵的最早稱謂。《爾雅》記載:「菺,戎葵」 。蜀葵源自川蜀,故得名「蜀葵」;整株蜀葵可達丈高,稱「一丈紅」;因在端午前後盛開,又稱「端午錦」。蜀葵應用價值高,且抗逆性強,耐旱澇、鹽鹼、低溫等不良氣象環境和土壤條件,在我國西南、西北、華中、華東、華北等地均有種植。筆者根據文獻資料系統論述蜀葵植物學特點、應用價值及栽培管理技術。
1 蜀葵的植物學特點
植物學特徵又稱植物學特性,泛指植物自身的形態變化、物候周期、生長習性等特點。蜀葵作為宿根植物,即使地上植株枯萎,地下芽和根系依然能存活,待氣溫回升又能破土而出。而且,蜀葵植株高達 2 m,葉片較大,花色數十種,開花喜充足光照也適應一定時間低溫陰冷期。
1.1 蜀葵形態特點 晉·傅玄在《蜀葵賦》序中寫道:「其苗似瓜瓠」。「瓠」為 1 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傅玄認為蜀葵幼苗像瓜苗一般,成株後,因其植株高大為人所知。宋·吳子良《葵花·花生初咫尺》:「花生初咫尺,意思已尋丈」 。蜀葵莖幹之高遠超眾花。明·楊穆在《西墅雜記》中記載:「五尺欄杆遮不盡,尚留一半與人看」。讚美蜀葵植株生長旺盛,莖直挺拔俏麗。
蜀葵葉呈圓心或長圓形,基生葉片大,葉片粗糙,兩面均有星狀毛,葉柄長 5~15 cm。李時珍認為蜀葵葉像葵菜葉一樣大,又像絲瓜葉一樣有分叉。《本草綱目》載:「過小滿後長莖,高五六尺」。蜀葵過小滿後開始長莖,莖高可達 1.67~2.00 m 。清·陳淏子認為蜀葵葉與桐葉一般大小,且葉片都呈尖狀 。他們用類比手法,論述蜀葵葉大。蜀葵花型和花色多樣。在歷代花卉典籍中,對蜀葵花型與花色描述最為細緻。唐以前描述蜀葵花色的文獻較少。晉·傅玄的《蜀葵賦》:「紫色曜目」 ,說明蜀葵花有紫色。崔豹所撰《古今注》記載蜀葵有 5 種花色,即「有紅,有紫,有青,有白,有黃」 。唐·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曰:「花有五色」。顯然,從晉代到唐代,古人對蜀葵花色認識逐漸深入。明清時期,對蜀葵花色的描述更加細緻。嘉靖時出現了黑色和藍色的珍稀蜀葵,王世懋所著《花圃雜疏·花疏》描述為「黑者如墨,藍者如靛」。《本草綱目》描述蜀葵花色更多,「有深紅淺紅紫黑白色」 。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總結前人的認識,記述蜀葵花「色有深紅、淺紅、紫、白、墨紫、深淺桃紅。」清·謝堃《花木小志》描述蜀葵顏色更為細緻:「其色有深紅、桃紅、水紅」及「深黃、淺藍 10 餘種」 。由此可知,從兩晉到明清,文獻記述蜀葵花色種類呈不斷豐富的趨勢。
雖然古文獻描述蜀葵花色較多,但對花型記載不多。宋元以前,僅郭璞《<爾雅>注》記載:「華如木槿華」 。北宋時期,《洛 陽 花 木 記》記 載: 「剪 稜 蜀 葵、九 心 蜀 葵、胡 蜀葵......」 。至明清,蜀葵花型記述增多,明·高濂《遵生八箋》中記載:「形有千瓣、有五心、有重臺......有重瓣種種」。
《廣群芳譜》亦有相似記載,包括蜀葵花型、花瓣數及花瓣排列等。在 20 世紀 80 年代,陳俊愉在《園林花卉》中提出蜀葵花瓣分 3 種類型:堆盤型、重瓣型、叢生型,但目前認識尚未統一。
1.2 蜀葵生長習性和氣象環境 蜀葵生長習性獨特。開花前先經歷一定的低溫期,否則一年之中不會開花,故人們大多選擇在春初或秋初播種,到第二年開花。蜀葵「開花」習性在晉代已有記載。傅玄《蜀葵賦》曰:「華經二年春乃發」 ,《本草綱目》:「春初種子,冬月宿根亦自生苗」,《遵生八箋》稱:「九月間鋤地下之」,《花鏡》進一步說明:「8 月下種,10 月移栽,......當年下子者無花」,說明蜀葵開花需要經歷低溫期,倘若低溫時間不足,會產生「無花」現象。蜀葵為多年生花卉,花期一般從 5 月開始。《四民月令校注》記載:「暖氣始盛」。《廣群芳譜》載:「五月繁花莫過於此,……花開最久,至 7 月中尚蕃」。《說文》中「蕃」為草木茂盛之意。直到 7 月中旬蜀葵花仍然生長茂盛。蜀葵花期集中在夏季,一般是在 6—8 月開花最為旺盛。據《植物名實圖考》記載:「滇南四時有花,根堅如木,滇花中耐久朋也」 。蜀葵在雲貴川等地可四季開花,而在北方卻不能。唐代岑參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在《蜀葵花歌》吟詠蜀葵「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岑參在詩中感嘆蜀葵單花期的短暫,而岑參所處正是我國北方,北方氣候較南方更為寒冷。由此可知,蜀葵的花期長短與各地的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係。
2 蜀葵的應用價值
蜀葵植株挺拔高大、花型豐富、花色絢麗,受到廣泛讚賞。上至皇宮內院、園林,下至平民房前屋後,皆有種植。足以看出蜀葵在我國古代的重要地位。在當今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蜀葵種植在綠化美化城鄉、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
2.1 城鄉綠化價值 公園作為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和休閒娛樂場所,各地城市普遍重視公園綠化。蜀葵具有綠化與美化作用,且價格低廉,適應性強,易於栽培管理。在公園建設綠化中,可大量種植本土品種;同時,也可以引進千葉、五心鋸口等優良蜀葵品種,並通過分株、扦插培育新品種。公園一般場地較為空曠,憑藉綠化空地,將蜀葵花栽種在亭子、路旁、假山旁、湖畔旁等,混合芍藥、鳶尾等花卉,布置成自然式花叢。由於公園花叢體積較小,錯落分布,選擇 1~2 種花卉。還應根據公園土壤性質和周邊環境進行選材和配置。布置蜀葵花叢要注意植物間高低錯落、疏密間致,富有層次變化,避免千篇一律。
隨著人們環境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和對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住宅區的綠植被人們越來越重視。加強住宅區的綠化管理,不斷增強人們居住的舒適度與幸福感。因此,住宅區綠植應以樹木花草為主,採用常綠樹和落葉樹,喬木和灌木,色彩多樣的樹種的梯次配置。植物材料的種類不宜過多,又要避免單調,力求以植物材料形成特色,可種植宿根花卉及繁殖能力強的花卉,如美人蕉、蜀葵、芍藥、蔥蘭等。尤其是蜀葵,蜀葵花色多於同期其他花卉,花期較長,且喜溼潤,可種植在小區溼地,為住宅區增色添景。
街道作為連接城市與鄉村的橋梁,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街道綠化尤為重要,主要是遮陽與美化環境。南京市路旁以龍爪槐、梧桐和柳樹為主,植物種類少,缺少花卉依託,景觀單一。在道路兩旁種植蜀葵後,路側會出現較多裸露地帶,在行道樹兩側及溝坎之中種植低矮植物,形成喬、灌、草的綠化格局,突顯蜀葵的美化效果。當蜀葵花開時,在行道樹的襯託下,更加奪目。蜀葵不僅可以美化道路景觀,還可以有效保護路基,減少水土流失。在城市中,溝坎與出入路口較多,綠化效果不明顯,而蜀葵以其高大挺拔的特點,可以在道路兩旁進行籬笆式種植,對溝坎進行填補。在城市道路兩側或中央路口布置花帶,形成色彩絢麗、豐富多樣的連續景觀。按植物種類劃分專類花帶與混合花帶。專類花帶是由一種或一類觀賞植物的不同類別所組成,如蜀葵花帶、水仙花帶、鬱金香花帶等,但植物種類略顯單一,受季節影響較強。因此,城市更注重建設混合花帶,將幾種或幾類花卉組成連續景觀,豐富城市的生態文化,更能促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
蜀葵作為多年生宿根花卉,色彩豐富、花期長,生存能力強、耐貧瘠、耐旱澇,適宜種植在路旁、溝邊坑沿,在公園、庭院、住宅綠地或巧妙布置成花臺、綠帶,矮生品種可栽種盆景,也可裁剪成花束;同時,在鹽鹼地栽培具有治理、改良生態環境作用。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需要的背景下,蜀葵因獨特的形態和生長特點,將被更廣泛用於環境綠化美化、觀賞和生態治理保護方面。蜀葵觀賞價值高,我國古代一些著名園林中都有蜀葵。
現存文獻顯示,最遲在漢代園林中已出現「蜀葵」。張衡在《西京賦》中描述皇家園林上林苑的景色,提到了戎葵:「王芻莔臺,戎葵懷羊」 。南朝詩人更加喜愛蜀葵,南朝顏延之在《蜀葵贊》中稱讚蜀葵:「渝豔眾葩,冠冕群英」 。梁·王筠作《蜀葵花賦》:「邁眾芳而秀出,冠雜卉而當圍」 。2 位文學家的作品都讚賞蜀葵之豔美。陳虞繁《蜀葵賦》中寫道:「繞銅爵而疏植,映昆明而羅生。......馳驛命而遠致攢華林而麗庭」。「銅爵」是指銅雀臺;「昆明」是指上林苑中的「昆明池」;「華林」是指當時建康的「華林園」。《蜀葵賦》中提到的 3 座著名園林中都種植了蜀葵。到了唐代,人們已經認識到蜀葵在其他方面的價值。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記載:「至德中,馬僕射鎮太原,又得紅紫二色者,移於城中,元和初猶少,今與戎葵較多少矣」 。這說明到唐憲宗元和年間,蜀葵已在城市中種植觀賞。宋元時期,蜀葵已經廣泛種植在庭園觀賞。宋·晁補之在《訴衷情》中描述道:「戎葵閒出牆紅,萱草靜依徑綠」 。元·張憲《端午詞》:「一丈戎葵倚秀窗,雨足江南好時節」 。元·許衡《繼人葵花韻》:「戎葵花色耀深濃,偏稱修叢映短叢」 。詩中所言蜀葵相映成輝的草木繁盛的景象。
明清時期,據《西墅雜記》記載,明代成化日本遣使入朝,使者並未見過蜀葵,問之。由此可知,明代皇宮中已栽培蜀葵。康熙皇帝常年在暢春園居住,他尤為喜愛蜀葵,遂命人大量種植。《群芳譜》記載:「五月繁華莫過於此,庭中籬下無所不宜」。《花木小志》描述為:「嘗遍種於假山石上,暖風過處真成錦繡堆矣」 。記述了蜀葵在園林中生長茂盛,花團錦簇的盛況。
現代生態園林設計往往缺乏創新,過度模仿照搬,甚至連植物種類、擺放方式都大同小異。由於對當地氣候和土質缺乏認識,植入花卉大多難以存活,且增加養護費用。有些園林設計植物品種較為單調,像南京植物園主要以鬱金香和百合、芍藥為主,尚未種植蜀葵。鬱金香展現出春季五彩繽紛的景象,以黃色和紅色搭配其他顏色,體現花色多樣性。但並未突出植物品種多樣性,鬱金香、芍藥和百合皆為春夏季植物,限制了觀賞時間,盛開之季過後則觀賞價值大為降低。為增加觀賞的層次性,應採用宿根植物與一二年草生花卉的混合組成,如蜀葵及落新婦、芍藥、金魚草、沙地柏等。蜀葵擁有眾多花色,如淺紫、靛藍、純黑、暗紫等,且蜀葵花期可長達半年之久,彌補了觀賞的時間性。且蜀葵花瓣大、類型多,如單瓣型、復瓣型和琉球型等,將其栽種到不同場景內,彌補了觀賞的空間性。既可以使花色、花型合理搭配,又可以突出植物的多樣性。
2.2 防風固沙與改良土壤 土地沙漠化始終是我國突出的環境問題之一,造成土地沙漠化原因有很多。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社會生產活動和脆弱的生態環境相互作用,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資源喪失、地表植被消失。近年來,在防風固沙過程中應用許多植物種類,營造防風固沙植物種群,以防止風蝕、固定流沙、保護沙地生物資源和改善沙地生態環境。我國大西北存在大面積的荒漠地帶,種植在這些沙漠地區的植物一般選擇具有耐風蝕沙埋、抗乾旱、耐貧瘠、耐鹽鹼、生長速度快、鬚根發達、有一定經濟效益的植被。常見的如沙地柏、沙蒿、三芒草、花棒等植物。雖然蜀葵不具備抗風沙的能力,但其耐鹽鹼、耐貧瘠的植物特性完全可以栽培到沙漠區域,更重要的是蜀葵鬚根發達,可為沙漠地區涵養水源。蜀葵配合楊樹、沙棘、蒙古柳等植物,共同構成沙漠植物綠化帶。有一些沙漠地區水肥條件較差,可選擇種植一定數量蜀葵,蜀葵對水分利用率較高,栽培管理簡易,可降低沙漠綠化養護費用,促進沙漠地區生態環境的治理。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一些城鎮建設在河道附近,使得鹽鹼地、灘涂地迅速擴大。我國鹽漬土分布廣泛,根據農業部組織的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資料統計,我國鹽漬土共有3 467萬 hm 2 。若是在這類土地上進行城鎮建設或種植農作物,不僅會影響城鎮居民日常生活,而且還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北方多山脈,山腳下的工廠將工業廢水排放到土壤中,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鹽和各種有害物質,極大地汙染了山坡的土壤環境,以致於許多山脈變成荒山。在山坡鹽鹼地的治理方面,由於山坡鹽鹼地植物種類單一,土壤貧瘠,含有大量石塊,僅靠本地植物綠化效果較差,可引種抗逆性強、抗旱澇、耐瘠薄、耐鹼性的植物品種。蜀葵是可以在含鹽量 0.6%的土地上生存的耐鹼性植物,在鹽漬化嚴重的土地上,可種植一定數量的蜀葵。在河道綠化上,種植蜀葵、芍藥等宿根植物在林木周圍進行合理布置。蜀葵花卉單獨種植時,觀賞效果不好。但與其他植物合理搭配種植時,則能收到良好的綠化效果。
3 蜀葵的栽培管理
蜀葵適應環境能力強,栽培簡易。蜀葵喜光而略耐陰、耐旱,種植在光照充足和溼潤環境生長旺盛。蜀葵對土質與肥力要求不高,在豐沃與瘠薄土地上皆可以生長,在含鹽量0.6%、pH 8.9 的鹽鹼地也能正常生長。蜀葵 3—6 月中旬需要灌水,澆足澆透。南方雨水充沛適當減少澆灌;北方雨水少則應多澆灌保持土壤溼潤,但要防止秋末凍水。
3.1 蜀葵栽培氣象和土壤條件 蜀葵生長對氣象和土壤條件要求較低,但陽光充足、氣候溼潤、土壤肥沃,花期長,生長更好。清·陳淏子《花鏡》中記載:「蜀葵陽草也」 。其意為蜀葵是一種向陽而生的植物。宋·王鎡《蜀葵》中描述:「花根疑是忠臣骨,開出傾心向太陽」 。謝翱在《種葵葡萄下》列舉了蜀葵缺乏陽光影響開花的情況:「戎葵花種葡萄下,年年葉長見花謝。葡萄漸密花漸遲」 。由於葡萄枝葉遮住了陽光,蜀葵難以開花生長,影響了蜀葵花期。因此,蜀葵應種植在光照充足之處,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夏季高溫給蜀葵帶來的傷害,進行適當遮陰,以減少高溫對葉片的傷害。蜀葵能適應乾燥與溼潤環境,但在溼潤環境中生長最為旺盛。蜀葵耐貧瘠,對土壤肥力要求低;但喜肥,在肥沃土壤中生長更好。蜀葵在壤土、輕黏土和沙土中均能正常生長,但在砂質土中生長最好。以北方地區為例,北方地區多鹽鹼地,土質鹽漬化程度高,導致植被存活率低,而蜀葵能在含鹽量 0.6%、pH 8.9 的土壤中生長,且北方冬季氣候寒冷乾燥,而蜀葵能安全露地越冬。
3.2 蜀葵的栽培管理 蜀葵的栽培管理主要以澆水施肥、修剪、繁殖為主。當蜀葵幼苗生長出 2~3 片真葉時,進行一次移植,增加蜀葵之間的距離,以免相互影響。蜀葵喜潮溼環境,從 2—3 月開始澆水,直到 6 月下旬。進入雨季之後,如果當年雨水充沛且分布均勻,則減少澆灌。如果降水分布不均或較少,氣溫升高會造成蜀葵水分不足,則要適當澆水。
蜀葵開花前要施加定量的化肥。以鉀肥、磷肥為主,輔以其他類型化肥。種苗經過一次移植之後,可於 11 月定植。在蜀葵幼苗期,施加 2~3 次液態氮肥。中耕除草,以利蜀葵生長。當蜀葵葉腋形成花芽之後,施加一次鉀肥。為了延長蜀葵花期,應使土壤保證充足的水分。對於新栽種的蜀葵,若生長情況較差,可在 5 月初對蜀葵噴施一定量的尿素溶液,促進蜀葵生長。
由於蜀葵植株較大,花期較長,為了提高其觀賞效果,必須對蜀葵進行規範的修剪。蜀葵修剪的方式以疏剪和短截為主。疏剪是在蜀葵花發芽後進行,一般在早春時節,植株生長到 25 cm 左右,將萌發過多的枝葉剪出,使得整個植株都處在陽光通透的環境之下。短截是在蜀葵花莖抽芽後進行,促使莖葉與枝幹分離,還可使其矮化。
採用公共氣象智慧化服務和物聯網技術智慧化管理,提高栽培經濟效益。蜀葵具有觀賞、綠化美化、食用、藥用多種應用價值,市場需求不斷增加。栽培面積較大地塊尤其是集約化栽培的農場、花圃園、種植大戶,根據蜀葵生長氣象和土壤條件,充分利用公共氣象智慧化服務產品,採用無人機施肥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或智能灌溉控制系統進行精準栽培和智慧化管理,降低灌溉、施肥、管理等費用,提高栽培經濟效益。
3.3 蜀葵病蟲害防治 常見的病害有蜀葵銹病和白斑病。
蜀葵銹病,又名蜀葵褐斑病,染病葉片初期呈灰褐色斑塊,葉片逐漸變黃或枯死,葉背可見棕褐色、粉末狀的孢子堆。這種銹病的防治主要是及時清理病葉。陰雨天注意及時排水,處理積水。發病時可用 75%百菌清可溼性顆粒 800 倍液,每隔 10 d 噴一次,連噴 2~3 次,具有良好防治效果 。
蜀葵白斑病主要危害蜀葵葉片,發病初期葉片出現褐色斑點,隨著病情發展,病斑逐漸形成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病變中央呈灰白色,而外緣呈紅褐色。在潮溼的環境下病斑可呈灰褐色。蜀葵白斑病一般在 6 月下旬發病,隨著氣溫的升高,病菌生長速度也隨之加快,到 7、8 月為發病高峰期,高溫潮溼環境更容易發病,一年之內可反覆暴發白斑病。防治白斑病的有效措施就是及時對染病的蜀葵葉進行剪除,使枝莖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保證蜀葵得到充足陽光。增加磷肥、鉀肥的施加量,少施氮肥。在白斑病發病初期,可用 75%百菌清可溼性顆粒 800 倍液,或 50%多菌靈可溼性顆粒 500倍液等進行防治,每 10 d 一次,連續 3 次即有效果。
蜀葵的蟲害較多,常見有紅蜘蛛、棉蚜、棉大卷葉螟等。在蟲害較少時可以人工滅蟲,利用害蟲的天敵進行殺蟲,或採用黑光燈誘殺成蟲。當蟲害發展較為嚴重時,用 1.8%阿維菌素乳油 7 000~9 000 倍液均勻噴霧防治;或使用 15%噠蟎靈乳油 2 500~3 000 倍液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然而不可使用常規農藥敵敵畏,也不可使用菊酯類農藥,它對蟎蟲類防治基本無效。在棉蚜越冬剛孵化和秋季產卵前噴施 10%呲蟲啉可溼性顆粒 2 000 倍液進行防治 。有時還有棉大卷葉螟危害蜀葵,可噴射一定劑量的 BT 可溼性粉劑 500~700 倍液。針對蜀葵的病蟲害,人們發明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農藥危害等原因,蟲害的暴發率逐年上升,而且有些害蟲受到農藥影響後產生變異,以往的一些辦法已經失效。此外,農藥的廣泛應用也嚴重影響蜀葵的生長,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因此,在研究如何更好地防治蟲害的同時,強調綠色防治。
4 結語
蜀葵植物學特徵獨特,適應性強,綠化和觀賞價值高,廣泛用於土壤沙漠化、鹽漬化治理和城市綠化;既花色豔麗又風姿清淡溫和,在花卉文化中佔有特殊地位。同時,蜀葵藥食同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蜀葵花內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提取物可生產治療心腦血管和哮喘、小兒麻痺、痔瘡便秘的藥物,還可輕度抑制雌激素的產生 。從蜀葵中提取出的「蜀葵紅」可作酒類與藥品糖衣的著色劑 。用蜀葵莖或葉泡酒可達到清火消炎的效果,有助於加速血液循環 。對蜀葵藥理作用的研究不僅具有學術意義,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蜀葵植物學特點,利用智慧農業技術和智慧化、個性化公共氣象服務,發展個性化栽培和管理,適應綠化、觀賞、食用、藥用等不同用途需要和市場需求。
重瓣蜀葵花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