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2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的好禪詩者,每於幽谷中見空寂,於白雲中見閒適,於松風中見清幽,於流泉中見聰慧,而以明月來指禪心,來喻佛性,實在是法眼大開,妙用無比,寄意深遠。
此類詩詞浩瀚計數,今日我們選取王維、蘇軾的作品幾首,從中一探月禪之妙。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惟好靜,
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
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
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
漁歌入浦深。
似乎年紀越大就會越淡泊,因為見聞的世事已多,心情已倦,對於感知敏銳的文人來說尤其如此,更莫說愛好佛禪的王維了。於是身居山林,乘松間清風,便很自然地與友人談起「萬事不關心」。世間法不可及,「自顧無長策」,那便快然出世間。返回舊林,一個「返」字表現了歸來的暖意與愜意;「空知」,一個「空」字,表現了此知之實、此知亦虛,因為知之不如至之,如今至於山水間,方得心境舒暢。
此心舒暢,月光便照來了。頸聯與尾聯似在說:張兄,你問我窮通之理,請看這輪明月,照我琴弦,隨我漁歌唱起,同入河浦深處。
明月之「照」,所照何物?照詩者自性也,詩者亦照明月,在這兩相對照之中,二者一同進入妙悟的狀態。禪非玄澀之旨趣,「語默動靜體安然」,消除執著,安頓身心,便見諸多所緣皆為月照、諸多所緣皆為心轉,便見禪。
鳥鳴澗
王維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這首雖由人起語,然人只為詩中意味之點綴。山夜靜謐而空靈,明月照來,雖言「驚山鳥」,澗中響起隱約的鳴叫,卻不顯得突兀與驚奇——如此相襯,月之出更顯月之美。王維詩中言月還有一特色,即與空結合,如上《酬張少府》,又如: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月光之淨白交融於空空境界之中,若有若無,讀者可自得無窮禪味也。
水調歌頭(下闋)
蘇軾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裡共嬋娟。
蘇軾亦好禪,宋詩以理趣著稱,蘇軾為宋代詩詞之發揚者,其中不乏豪邁、柔情,亦不乏佛理禪趣。此詞中,蘇軾洒然問青天:「明月幾時有?」實為叩問己心之幾時能與月色同樣澄澈、毫無憂愁?蘇軾是難免憂愁的,正如同我們憂愁時一般,但他不以憂愁為憂,以問語起句,他便在追尋思索開解的法門。直至下闋,在疏朗的月色中,詩人信步走過閣樓與窗臺,豁然發覺,「不應有恨」,哪裡會有一直圓滿的事物呢?如同天上的這輪明月,也是圓缺變幻,凡世種種,由因緣聚合而成,隨業力召感而變,那麼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亦恰合此中道理了。
中秋見月和子由
蘇軾
明月易低人易散,
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
咽咽寒螿鳴露草。
捲簾推戶寂無人,
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
對月題詩有幾人?
此詩之月與上詞類同,不同在於此時見到子由了。蘇軾這兩首雖然瀰漫了難捨的愁情,其豁達之處就在於由月見愁,亦由月開朗。
頷聯寫月色清好,而寒蟬嗚咽鳴叫,清好的月色仿佛蒙上一層清怨;至尾聯情緒截然轉變,好像能聽到蘇軾恍然而自嘲的笑聲,「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對月題詩,自性顯現,
還有何事可羞貧?
庚子中秋佳節即將來臨,
你我一起賞月悟禪明心。
來源:靈隱寺
總 編:周良紅
責任編輯:李瑞霞
原標題:《法治文苑 ▏ 文人詩詞中的月與禪》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