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我們也常常認為魚沒有記憶,沒有感情,不會感到痛苦。而事實上,魚和人類一樣,有同樣的神經和引起感覺的化學物質。越來越多的實驗表明,魚確實可以感覺到痛苦。科學界關於這個話題的爭論非常激烈。2016年,科學期刊發表了澳大利亞神經科學家布萊恩·基(Brian Key)的論文《為什麼魚感覺不到疼痛》。
早些時候他曾在論文中提到,魚的感覺不同於其他動物。哺乳動物有感覺,是因為它們的大腦有一種叫做新皮質的結構,而魚恰好缺乏這種新皮質。
布萊恩·基的論文引發了幾十位科學家的反對,他們紛紛提出新的證據表明魚類是有意識的,魚可以感受到痛苦,焦慮和快樂。
儘管包括英國和挪威在內的少數幾個國家的水產養殖場必須遵循人道屠宰準則,但對於每秒捕獲的數萬條野生魚類來說卻沒有標準。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庫勒·布朗(Culum Brown)指出,全球捕魚業的龐大規模,使得通過立法對魚實行人道待遇的想法不太實際。
通過研究魚的大腦和行為,將它們與能感受到痛苦和快樂的物種進行比較,可以從中尋找出相應線索。
魚是所有其他脊椎動物的祖先。利物浦大學(Liverpool University)生物獸醫科學系主任林恩·斯奈登(Lynne Sneddon)是第一個發現魚類具有可傳遞疼痛神經的科學家。2002年,她在魚身上發現了和人類身上感受疼痛刺激相同的神經。我們把這種神經稱為「疼痛感受器」。斯奈登證明了夾魚和刺魚可以激活這些神經纖維。「我的研究表明,魚與哺乳動物有著驚人相似的神經系統,」她說。
哺乳動物和魚類有許多相同的神經遞質,其中包括多巴胺和血清素。在人類身體中,這些神經遞質與疼痛、飢餓、口渴和恐懼有關。
斯奈登說:「實驗表明,對我們造成痛苦的刺激也會影響魚。處在痛苦中的魚不會做出反應,也不會表現出正常的反捕食行為。」然而,當斯奈登的團隊在魚身上使用阿司匹林、利多卡因和嗎啡等藥物時,疼痛引起的症狀就消失了。「如果魚不感到疼痛,那麼止痛藥就不會起作用,」斯奈登指出。
「它們怎麼會沒有感覺呢?」著名海洋學家西爾維婭·厄爾(Sylvia Earle)說到,「許多人似乎對魚有感覺這件事感到震驚。」
魚有時能認出特定的潛水員或飼養員,並靠近他們,希望被撫摸。厄爾將石斑魚稱為「大海的拉布拉多獵犬」。她的女兒莉茲·泰勒(Liz Taylor)現在是潛艇製造商的總裁,她也提到了自己的親身體驗:「石斑魚遇到喜歡的人時,會張大嘴巴來到他們身邊。當它明顯不喜歡某些人時,會用水衝他們。」
專家雪莉·迪爾哈特(Shelley Dearhart)回憶說:「百慕達水族館裡有一條巨大的石斑魚,如果碼頭上的任何人不給它的頭部稍加按摩,它就會向他噴水。」
厄爾說,魚所擁有的感覺我們是很難想像的。許多魚能看見四種主要的顏色,而人類只能看到三個。有的魚能看到偏振光,有的魚能看到紫外線。比目魚會獨立地移動眼睛,處理兩個圖像區域;射水魚和」四眼魚」可以看到水面上和水下的景象,同時處理四幅圖像;石斑魚和其他動物還能夠通過改變皮膚顏色來發出信號。
有些魚通過觀察來學習。射水魚會向懸在水面樹葉上的蟲子噴水。當天真的箭魚觀察到同類如何擊中移動的目標時,它們就更容易在第一次嘗試時擊中目標。
一些瀨魚使用巖石來打開海膽。這樣的工作不可能是反射性的,它們必須知道什麼時候完成了任務。
雪萊·迪爾哈特(Shelley Dearhart)曾在水族館工作過:「在餵食的時候,更小的軍曹魚會冒險往下遊,把年長的軍曹魚推到水面上來餵食。它們會一前一後地遊,直到餵食時間結束。然後幼魚會把老魚帶回水底。而且每天都是這樣。」
2002年和2004年,紅海的研究人員觀察了石斑魚和海鰻在許多場合的「合作狩獵」,這種交流非常罕見。
劍橋大學和瑞士納夏特爾大學的生物學家提出,石斑魚的表現很像猿類,它們行為的靈活性是最有力的證據。魚肯定會有某種感覺。
魚的解剖學、神經化學和行為現象都表明,魚能夠體會到包括幸福、疼痛以及恐懼在內的多種感覺。
魚表現得好像它們記得恐懼一樣。厄爾回憶起水下實驗室中五條已經適應了科學潛水員的軍曹魚。在捕魚者用魚叉殺死了三條魚後,剩下的兩條則「非常小心」。在實驗者用捕撈者嚇唬穿過魚叉中心的魚後,魚有意避開了中心。如果它們真的需要穿過,它們就會衝刺,這表明這些魚有一種恐懼感。
動物衛生專家本·迪格爾(Ben Diggles)表示,養魚戶「需要在魚的所有生長階段都避免壓力,以優化健康、生長和屠宰後的產品質量」。他補充說,「使用最佳實踐指南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娛樂釣魚給魚類帶來的痛苦」。但他也承認,「通過漁網捕撈大量魚類,無法控制傷害和人道宰殺可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神經、大腦結構、大腦化學和行為等證據都表明,魚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感受到疼痛、恐懼和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