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不斷:魚可以感受到痛苦嗎?

2021-01-15 環球網

很多人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我們也常常認為魚沒有記憶,沒有感情,不會感到痛苦。而事實上,魚和人類一樣,有同樣的神經和引起感覺的化學物質。越來越多的實驗表明,魚確實可以感覺到痛苦。科學界關於這個話題的爭論非常激烈。2016年,科學期刊發表了澳大利亞神經科學家布萊恩·基(Brian Key)的論文《為什麼魚感覺不到疼痛》。

早些時候他曾在論文中提到,魚的感覺不同於其他動物。哺乳動物有感覺,是因為它們的大腦有一種叫做新皮質的結構,而魚恰好缺乏這種新皮質。

布萊恩·基的論文引發了幾十位科學家的反對,他們紛紛提出新的證據表明魚類是有意識的,魚可以感受到痛苦,焦慮和快樂。

儘管包括英國和挪威在內的少數幾個國家的水產養殖場必須遵循人道屠宰準則,但對於每秒捕獲的數萬條野生魚類來說卻沒有標準。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庫勒·布朗(Culum Brown)指出,全球捕魚業的龐大規模,使得通過立法對魚實行人道待遇的想法不太實際。

通過研究魚的大腦和行為,將它們與能感受到痛苦和快樂的物種進行比較,可以從中尋找出相應線索。

魚是所有其他脊椎動物的祖先。利物浦大學(Liverpool University)生物獸醫科學系主任林恩·斯奈登(Lynne Sneddon)是第一個發現魚類具有可傳遞疼痛神經的科學家。2002年,她在魚身上發現了和人類身上感受疼痛刺激相同的神經。我們把這種神經稱為「疼痛感受器」。斯奈登證明了夾魚和刺魚可以激活這些神經纖維。「我的研究表明,魚與哺乳動物有著驚人相似的神經系統,」她說。

哺乳動物和魚類有許多相同的神經遞質,其中包括多巴胺和血清素。在人類身體中,這些神經遞質與疼痛、飢餓、口渴和恐懼有關。

斯奈登說:「實驗表明,對我們造成痛苦的刺激也會影響魚。處在痛苦中的魚不會做出反應,也不會表現出正常的反捕食行為。」然而,當斯奈登的團隊在魚身上使用阿司匹林、利多卡因和嗎啡等藥物時,疼痛引起的症狀就消失了。「如果魚不感到疼痛,那麼止痛藥就不會起作用,」斯奈登指出。

「它們怎麼會沒有感覺呢?」著名海洋學家西爾維婭·厄爾(Sylvia Earle)說到,「許多人似乎對魚有感覺這件事感到震驚。」

魚有時能認出特定的潛水員或飼養員,並靠近他們,希望被撫摸。厄爾將石斑魚稱為「大海的拉布拉多獵犬」。她的女兒莉茲·泰勒(Liz Taylor)現在是潛艇製造商的總裁,她也提到了自己的親身體驗:「石斑魚遇到喜歡的人時,會張大嘴巴來到他們身邊。當它明顯不喜歡某些人時,會用水衝他們。」

專家雪莉·迪爾哈特(Shelley Dearhart)回憶說:「百慕達水族館裡有一條巨大的石斑魚,如果碼頭上的任何人不給它的頭部稍加按摩,它就會向他噴水。」

厄爾說,魚所擁有的感覺我們是很難想像的。許多魚能看見四種主要的顏色,而人類只能看到三個。有的魚能看到偏振光,有的魚能看到紫外線。比目魚會獨立地移動眼睛,處理兩個圖像區域;射水魚和」四眼魚」可以看到水面上和水下的景象,同時處理四幅圖像;石斑魚和其他動物還能夠通過改變皮膚顏色來發出信號。

有些魚通過觀察來學習。射水魚會向懸在水面樹葉上的蟲子噴水。當天真的箭魚觀察到同類如何擊中移動的目標時,它們就更容易在第一次嘗試時擊中目標。

一些瀨魚使用巖石來打開海膽。這樣的工作不可能是反射性的,它們必須知道什麼時候完成了任務。

雪萊·迪爾哈特(Shelley Dearhart)曾在水族館工作過:「在餵食的時候,更小的軍曹魚會冒險往下遊,把年長的軍曹魚推到水面上來餵食。它們會一前一後地遊,直到餵食時間結束。然後幼魚會把老魚帶回水底。而且每天都是這樣。」

2002年和2004年,紅海的研究人員觀察了石斑魚和海鰻在許多場合的「合作狩獵」,這種交流非常罕見。

劍橋大學和瑞士納夏特爾大學的生物學家提出,石斑魚的表現很像猿類,它們行為的靈活性是最有力的證據。魚肯定會有某種感覺。

魚的解剖學、神經化學和行為現象都表明,魚能夠體會到包括幸福、疼痛以及恐懼在內的多種感覺。

魚表現得好像它們記得恐懼一樣。厄爾回憶起水下實驗室中五條已經適應了科學潛水員的軍曹魚。在捕魚者用魚叉殺死了三條魚後,剩下的兩條則「非常小心」。在實驗者用捕撈者嚇唬穿過魚叉中心的魚後,魚有意避開了中心。如果它們真的需要穿過,它們就會衝刺,這表明這些魚有一種恐懼感。

動物衛生專家本·迪格爾(Ben Diggles)表示,養魚戶「需要在魚的所有生長階段都避免壓力,以優化健康、生長和屠宰後的產品質量」。他補充說,「使用最佳實踐指南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娛樂釣魚給魚類帶來的痛苦」。但他也承認,「通過漁網捕撈大量魚類,無法控制傷害和人道宰殺可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神經、大腦結構、大腦化學和行為等證據都表明,魚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感受到疼痛、恐懼和心理壓力。

相關焦點

  • 魚會痛苦嗎?
    布雷斯韋特在2010年出版了《魚感受得到痛苦嗎?》(Do Fish Feel Pain?)一書。她向鱒魚等魚類的皮膚下注射了刺激性物質,例如醋和蜂毒來測試它們是否能感受痛苦。你會繼續問這些蟲子也有福利權嗎?甲殼動物也有嗎?鼻涕蟲也有嗎?如果魚類沒有的話,鳥類為什麼有呢?有沒有生物基礎讓我們劃一條界限呢?
  • 研究顯示:魚不會同人類溝通 但能感受到痛苦
    參考消息網7月13日報導 外媒稱,動物科學家和專家積累的證據顯示,魚不會同人類溝通,也不會做出賣萌或示好的面部表情,但和其他動物一樣,會感到痛苦。據埃菲社7月7日報導,多名專家參加了由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加泰隆尼亞生物學協會,以及水產養殖和魚類保護機構一起組辦的會議,並作出了上述解釋。
  • 因車禍而當場死亡的人會感受到痛苦嗎?今天算長見識了
    那麼,那些當場死亡的人,會感受到痛苦嗎?事實上,這個問題,不會有絕對正確的答案。有些人說自己親身經過,發生車禍的那一刻瞬間失去了意識,並沒有感覺到什麼痛苦,醒來之後就已經在醫院了,反而是後來清醒的時候才會感覺到痛;還有的人說,即便是沒有意識到的突發性死亡,人們也不可能會毫無感覺,只是,這種痛苦比較短暫。
  • 人在「死亡」那一刻,會感受到痛苦嗎?答案讓人頭皮發麻
    我們總會有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舍,也有人害怕死亡,覺得這是一件痛苦而且恐怖的事情,但是不管怎麼說,我們現在還不可能一直活下去。那麼人在死亡的那一刻會感受到痛苦嗎?科學家的回答讓人頭皮發麻。
  • 魚能感受到疼嗎?研究表明,它們和大多數哺乳動物一樣對疼痛敏感
    魚會感覺到疼嗎?這個問題時常會出自兒童之口,通常他們得到的答案都是:不會。但是,最近利物浦大學生物獸醫學博士琳·施奈頓(Lynne Sneddon)的研究表示,魚類與大多數哺乳動物一樣,有著能夠對疼痛作出反應的神經系統。
  • 吃魚,考慮過魚的感受嗎?
    布雷斯韋特在2010年出版了《魚感受得到痛苦嗎?》(Do Fish Feel Pain?)一書。她向鱒魚等魚類的皮膚下注射了刺激性物質,例如醋和蜂毒來測試它們是否能感受痛苦。以下是她向《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對實驗的描述:「如果你曾經向開放創口滴醋或者曾經被蜜蜂叮過,你就會知道這種感覺有多痛苦。
  • 人類起源最大爭議,3億年前我們真是一條魚嗎?手指留下關鍵證據
    在歷史上,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說是顛覆性的發現,「用進廢退,適者生存」的道理,一度就引起了眾多的爭議,其中反對最為激烈的自然要屬於基督教,19世紀七十年代,一位教士尖酸刻薄的在集會上嘲笑道:我知道,達爾文先生想證明,我們的祖先是一群猴子,說罷引起了臺下的一群人鬨笑。
  • 魚缸裡有魚可以使用高錳酸鉀消毒嗎,濾材咋辦,需要爆氧嗎?
    而絕大部分是沒有問題的,至少在現實使用中,七彩神仙魚、燕魚、金魚、孔雀魚、還有其他很多慈鯛科觀賞魚我都有用到,其中也包括了清道夫,並沒有出現什麼死亡現象。那麼,不斷有魚友前來詢問,魚缸裡有魚可以使用高錳酸鉀嗎,過濾用不用關掉?濾材怎麼辦,硝化細菌怎麼辦?是不是使用高錳酸鉀的時候,需要開啟氧氣泵呢?
  • 中國一個沒有魚的湖,面積在不斷增大,卻也不見一條魚
    中國一個沒有魚的湖,面積在不斷增大,卻也不見一條魚!我國地域遼闊,所擁有的資源一定很豐富,全城都有著獨特的美景,就像我國有很多美麗的湖水一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西湖,從最初的神話故事到歷史上的文人才子,這裡不僅有著天然的美景,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今天不是西湖,我要而是賽裡木湖。
  • 養殖清道夫可以和這些魚混養,可以不斷改善環境,要調配好比例
    養殖清道夫的時候可以和這些魚混養,可以不斷改善環境,要調配好比例!清道夫在很多農戶養殖的時候還是很常見的,因為本身它的生存能力確實很強,在很多的環境中生存的效率都比較高,適應能力很不錯,很多人都非常認可這一點,可以吸附水中很多的髒東西,也可以處理好他們,例如一些魚缸上面的青苔等等。很多的朋友在養殖一些常見的觀賞魚的時候會養它們就是因為它可以很好的改善水環境,所以需求量也比較大。首先,我們應該注意混養的一些小技巧。
  • 魚會感覺疼痛嗎?
    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多數人認為像魚類這樣的冷血動物是沒有痛覺的,在他們看來,只有那些在腦部有新皮質的動物才會有疼痛感。魚類真的沒有痛覺嗎?要證明這個問題很難。首先,魚類不像小狗那樣可愛有趣,因此不能像小狗那樣從人們那裡得到很多的同情。其次,魚類不能像小狗那樣叫,因此也就不能告訴人們它們是否感覺到疼痛。第三,如果魚類能感覺到痛,那麼是疼痛還是反射?比如一條魚咬鉤,它的反應是因為疼痛還是因為反射呢?
  • 被誤解的原生魚,出道以來備受爭議,專家重新解讀:中華刺鰍
    攝影丨吧渡空間中華刺鰍在1870年被發現後,一直風波不斷。攝影丨不羨仙通常爭議跟關注度是相輔相成的。大部分人認為這是一種可以叫做「刺鰍」的生物,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具有中國印記的生物,「中華刺鰍」更合適。想像一下中華田園犬、中華田園貓、中華草龜之類的名稱,大概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滾滾本土化,高端大氣接地氣。不管怎麼說,中華刺鰍無處安放的血脈終於有著落了。
  • 魚能感受到疼痛 殺它前先打暈吧2019年09月06日 星期五A15 發現...
    外媒稱,動物科學家和專家積累的證據顯示,魚不會同人類溝通,也不會做出賣萌或示好的面部表情,但和其他動物一樣,會感到痛苦。    據埃菲社報導,多名專家參加了由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加泰隆尼亞生物學協會,以及水產養殖和魚類保護機構一起組辦的會議,並作出了上述解釋。
  • 做試管嬰兒痛苦嗎?
    試管嬰兒技術令很多不孕不育家庭看到曙光,可試管嬰兒的難度又勸退很多躍躍欲試的家庭,除了關心試管嬰兒成功率與價格,同時也擔心它的痛苦程度。尤其是女性,除了在試管嬰兒期間要進行打針、吃藥、檢查,還要承受試管嬰兒是否成功的心理折磨。 那麼,做試管嬰兒痛苦嗎?
  • 它是一種「備受爭議」的魚,專吃「腐食」長大?愛吃的卻當寶貝?
    它是一種「備受爭議」的魚,專吃「腐食」長大?愛吃的卻當寶貝?一說燉魚,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美味、美食之類的,魚類一般都是很好的食物,因為吃多了也不會胖、也不會得肥胖病而深受大家的喜愛,特別是老年人,為了不得三高而只好選擇吃一些魚肉。
  • 人臨終前的最後一刻,到底會不會感受到痛苦?今天可算明白了
    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但大多數人對死亡依然都充滿著恐懼感,他們通常都不關心自己是什麼時候死亡,最關心的就是在死亡的最後一刻,到底還會不會感受到痛苦呢?這次,醫生終於說出了大實話。再等到死亡真正來臨的時候,呼吸已經是不可能的了,通常都已經不能再呼吸道新鮮的空氣了,只能夠呼出體內的氣,所以說,在人們死前咽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就是非常輕鬆的,不會感覺到痛苦了。
  • 抑鬱症讓我感受到了這9種痛苦,那種度日如年的感覺讓我難以承受
    抑鬱症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因為不理解,所以經常對抑鬱症產生誤解,認為抑鬱症是一種簡單的思想病,是想不開。如果你真的想幫助抑鬱症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他們承受的各種痛苦!抑鬱症患者到底承受了哪些痛苦呢?
  • 當紅後衛受傷,表情痛苦,遼寧隊張鎮麟動作引爭議
    當紅後衛受傷,表情痛苦,遼寧隊張鎮麟動作引爭議12月4日晚,CBA常規賽第二階段迎來一場東北德比:遼寧隊對陣吉林隊。目前的遼寧隊狀態很好,西蒙斯也逐漸融入到了球隊,具備衝擊冠軍的實力;吉林被稱為「巨人殺手」,往往在面對強敵的時候,吉林隊會打出不錯的表現,這次,是吉林爆冷,還是遼寧延續好的勢頭呢?兩隊當紅後衛姜宇星和郭艾倫誰更勝一籌呢?
  • 四川人誇讚的4種美味菜,水煮魚未能排名,第一卻引起許多爭議!
    其實,四川不僅僅火鍋好吃,其他的菜餚也不錯,有些菜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喜愛,而四川人誇讚的4種美味菜,水煮魚未能排名,第一卻引起許多爭議!一起來看見吧。第四道:麻婆豆腐四川菜最主要的就是辣,越來越夠味,有些人就會想著要去吃好的四川菜,味道上是有一種能一直喜歡的味道。
  • 電擊療法可以消除痛苦的記憶
    科學家認為,採用電休克療法(ECT)或衝擊療法,可以在這一時間的窗口內幹擾記憶的重新整合過程,例如植入一些新的記憶或完全消除原有的記憶。鑑於病人生活裡終日充滿精神上的痛苦,此種有爭議的方法可能有著顯著的益處。  一項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顯示,42名研究參與者均對這種治療法有反應。這讓人回憶起《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的情節,對戀人有目的想要刪除關於彼此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