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添加劑的潛在隱患(醫說新語)

2021-01-13 人民網

原標題:納米添加劑的潛在隱患(醫說新語)

  隨著納米技術的不斷發展,納米產品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而產品中添加使用的納米材料對消費者的潛在健康危害引起廣泛關注。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雲博士和賈光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在「973」等項目資助下,對納米二氧化鈦的口服毒性進行了研究。他們得出結論:不同年齡人群的納米二氧化鈦膳食推薦攝入量應有所不同。這一研究論文2013年5月27日發表在國際權威納米科技雜誌《Small》上。該研究對指導納米二氧化鈦在食品中的安全應用有重要參考價值。

  王雲介紹,納米二氧化鈦是指處於納米尺度範圍(1-100 nm)的二氧化鈦,因具有粒徑小、白色度好等特點,相對於常規尺度二氧化鈦可顯著改善食品品質和口感,在替代二氧化鈦應用於食品方面優勢顯著。二氧化鈦作為白色素在食品添加劑領域具有廣泛用途,主要添加使用於肉製品、魚糜製品、糖果、糖果、焙烤食品、奶酪、糖衣、調味料和食品補充劑當中。雖然我國通過制定國家標準對食用二氧化鈦材料的理化性質和食品中最大使用量做出了明確規定,但並未限定顆粒粒徑大小。所以,食品生產加工單位極有可能忽略二氧化鈦尺寸問題,將納米二氧化鈦等同於二氧化鈦使用。由於二氧化鈦主要應用於糖果領域,故喜愛甜食的兒童,將有更多機會接觸到納米二氧化鈦,因此對兒童健康會帶來潛在影響。

  王雲提醒,人們要關注納米二氧化鈦對兒童的潛在危害,以及不同年齡人群納米二氧化鈦膳食推薦攝入量應有所不同。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研究速遞 | 食品添加劑E171可能通過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而致癌
    醫脈通編譯整理
  • 科學網—納米材料:想說「愛你」不容易
    ■本報見習記者 馬卓敏 回放: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日前發布的報告指出,加強研究納米材料垃圾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帶來的潛在風險已是當務之急
  • 納米材料:想說「愛你」不容易—新聞—科學網
    ■本報見習記者 馬卓敏 回放: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日前發布的報告指出,加強研究納米材料垃圾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帶來的潛在風險已是當務之急
  • 這幾類食品添加劑 別再給孩子吃了
    各種化學食品添加劑,人工合成色素、甜味劑等等,娃總吃這些對健康可不利啊。但是很多媽咪都不懂看配料表,今天就來給大家說說食品添加劑這件事兒。  ▎食品添加劑,對孩子有什麼危害?  美國兒科學會(AAP)發布的一項聲明提醒,一些食品添加劑會干擾兒童的荷爾蒙,影響生長和發育,有些還可能增加兒童肥胖的風險。
  • 麵包新語大腸菌群超標 廈門回應:個案
    廈門麵包新語出售的「辣松」麵包。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文/圖 記者 陳蓴 實習生 周文佳)前天,上海市消保委通報,在近期對申城27家麵包生產企業銷售的39件樣品隨機抽檢中發現,早安巴黎、麵包新語、蘋果花園等3家企業的3件麵包樣品微生物指標超出規定值。
  • 國內首套自修復納米防腐塗層添加劑中試裝置一次試車成功
    國內首套自修復納米防腐塗層添加劑中試裝置一次試車成功 41571次閱讀 作者:趙峰   來源:中化新網
  • 麵包新語「原諒色」斑斕蛋糕 Q出天際的戚風蛋糕
    近日麵包新語推出了一款來自新加坡的國民戚風蛋糕,這款商品更是被明星推薦、網紅打卡。其推出這款蛋糕更是有著好的寓意和彩頭,斑斕蛋糕的設計是獨具匠心的,在打開你味蕾的同時也為你寄予了生活最美好的心願和祝福。
  • 納米的潛在「能量」,如何讓納米機器人「活」起來呢?
    不要指望在2020年以前能出現這種精巧的小裝置,下載納米級計算機電路的試驗最早不會早於2005年。在隨後的10年中,納米製造系統可能用於「寫物質」——初步生產納米晶片。納米技術的一個分支分子電子學已經朝著實現這個目標取得了具體的進展。由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和惠普實驗室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找到了一種由分子自行組裝的所謂的邏輯門。
  • 納米技術潛在的生物安全性危險不容忽視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利弊相長,納米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其存在的潛在危險也不容人們忽視。    空氣中「納米」在增多    最近研究表明,城市空氣中的超細顆粒物對居民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比看得見的大顆粒物要嚴重得多。在歐洲的研究結果顯示,近十年來城市裡大顆粒物濃度在下降,但是超細顆粒物濃度卻在上升。
  • 研究揭示:3D列印顆粒汙染對人體具有潛在毒性
    EPA 相關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 Peter Byrley 在一份聲明中說:「迄今為止,公眾幾乎沒有意識到 3D 印表機可能產生的危害。這項研究的潛在社會效益是提高公眾對 3D 印表機危害,以及兒童可能更高危害性的認識。」
  • 美研究發現:食品添加劑二氧化鈦或導致結腸炎
    6月28日報導,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新研究發現,食品添加劑二氧化鈦——也稱E171——可能干擾腸道微生物群系,從而導致結腸炎。長期以來,二氧化鈦一直作為食品色素添加劑使用。近年來,很多企業已經採取行動,停止將二氧化鈦用作食品添加劑,因為人們對其安全性的關切不斷增加。
  • 2020年度日本新語大獎揭曉 代表哭泣的擬聲詞奪冠
    人民網東京12月1日電(記者陳建軍)由日本三省堂舉辦的日本「2020年度新語大獎」發布會於11月30日在東京舉行,多用於社交媒體、代表壓抑哭聲的擬聲詞「PIEN」奪冠,成為2020年日本最熱門的新詞。「某某警察」、「密」、「遠程」緊隨其後,排名第二至第四位。
  • 澳監管機構承認食品中含可能對人體有害添加劑
    新華網北京10月26日電 澳大利亞食品監管機構近日承認,澳大利亞多種食品內含有兩種可能對人體有害的添加劑,而此前該機構表示對此不知情。據澳大利亞《時代報》近日報導,澳新食品標準局上周稱,大量受消費者喜愛的沙拉醬、調味汁中含有二氧化鈦和二氧化矽的納米微粒,這兩種納米添加劑可能對人體有害。
  • 微塑料無處不在,潛在隱患不容忽視!
    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說。備受關注的海洋微塑料2004年,英國學者理察·湯普森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根據野外調查結果,理察·湯普森認為大海裡「微塑料」含量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發生了顯著增加,因其可能被海洋生物攝食從而具有潛在危害,引發各方對微塑料汙染問題的廣泛關注。
  • 納米技術的理論進展和潛在實踐力量
    在費曼之後至今的幾十年中,納米技術顯然獲得了巨大進展。如果說化學家和生物學家集中於理解分子結構的話,那麼物理學家和電子工程師則為此試圖製造出日益縮小的機器設備。分子科學中產生了滲透於現代世界的各種合成材料,微型機器製造更是開創了僅次於農業的全球性信息產業。計算機晶片設計工程師製造少數複雜精密機器,化學家和其他技術人員製造簡單自動機器,其價值追求正是納米技術革命。
  • 中樞淋巴瘤化療效果理想(醫說新語)
    劉元波說,原發性中樞神經淋巴瘤的治療模式早已發生巨大轉變,聯合化療是首選治療手段,手術已經退居二線,起到活檢和挽救急症患者生命的作用,放療劑量較前明顯減低,主要用於不適宜化療、鞏固治療及挽救性治療患者。
  • Nature Commun | 納米金剛石作為整平劑,抑制鋰枝晶生長
    然而,鋰金屬在充放電循環中會形成枝晶,降低了其庫侖效率並導致一系列安全隱患。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在電鍍工業中,研究者開發了一系列方法來抑制金屬枝晶生長,而納米金剛石就是一種整平劑。其原理是:金屬離子首先吸附在納米金剛石上,在電場作用下遷移到陰極表面、發生還原反應,納米金剛石或釋放到溶液中、或進入金屬鍍層中。
  • 納米技術:納米技術在現代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為了繼續這一進展,需要在納米尺度上開發非常小的電路。由於一納米是十億分之一米,這種工程形式將涉及到對分離原子的操縱。這可以通過向一種材料發射電子束,或使其蒸發,產生的氣態原子可以逐層沉積在基體上。然而,使用這些方法來開發可操作的納米設備是一個主要的挑戰。物質的物理特性,包括化學反應性、電導率和熔點,在納米尺度上變得相對不同。
  • 四類食物是潛在的「含糖大戶」,少讓孩子吃,三重隱患可能在等著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糖分攝入過多,可能有三重隱患在等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無論成年人還是兒童,每日糖分攝入量不得超過50克,最好應該控制在25克以內。四類食物是潛在的「含糖大戶」A、膨化食品薯片、蝦條等應該是陪伴眾多孩子成長的記憶,作為人人都愛的零食界老大,它不僅種類繁多,並且味道都不錯。
  • 「部分可降解」塑膠袋現身麵包新語門店,限塑也要防「李鬼」
    對此,1月7日,麵包新語方面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已勒令北京門店「今日必須調整完畢」。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發文提示,目前市面上真正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材質通常為聚乳酸(PLA)、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BAT)或是PLA+PBAT+澱粉(St)。如果產品材質含聚丙烯(PP)、聚乙烯(PE)、高密度聚乙烯(HDPE),「請直接移出購物車」,價格過低的「生物降解塑料」有可能是「冒牌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