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的理論進展和潛在實踐力量

2021-01-13 初中化學大師

英語「nanotechnology」( 納米技術) 的前綴「nano-」 出自希臘語「ναννοζ」(意指侏儒和矮小)系一數量名稱,即10-9(十億分之一),因此1 納米(nanometer)就是十億分之一米(千分之一微米或百萬分之一毫米)。納米技術是指以納米精度來測度或操作物質或材料的技術,它能使物質或系統呈現出新奇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只要能夠揭示出納米實體的新奇特性和現象,就可以在原子、分子和分子以上水平上取得對物質結構和設備的控制,從而有效地製造和使用這些設備。

納米尺度下的人類行為並不能從大尺度範圍的觀察來加以預測,其變化不僅取決於尺度減小的量級狀態,而且取決於尺度限制、界面優勢和量子力學等新的現象。一旦能夠揭示出與分子水平的結構組織尺度及其相互作用相關的納米現象,科學家就能夠超越已知或想像的能力來增加或強化物質性質和設備功能,製造出諸如納米碳管、量子電線、超薄膠捲、DNA 合成器和雷射發射器等新奇設備。

儘管在廣義上可以將納米技術的歷史淵源追溯到20 世紀上半葉,但真正與德萊克斯勒(K. Eric Drexler)首次使用的「納米技術」這一術語直接相關的科學思想,還是從著名物理學家費曼(F. Feynmann)開始的。1959 年,費曼在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面對加州理工學院師生發表了一個題為「盡頭還有大量餘地」的著名演講,指出有許多新發現需要藉助原子尺度的微型化儀器或設備來操作和測量物質(納米)結構性質。在這篇演講中,他認為每一代機器工具總是賦予下一代人以更大能力或精湛技藝,並設想了這種微型機器的未來前景:「不必考慮久遠未來的最後問題,只要按照人的願望來安排各個原子,這些原子就可以幫您擺平一切」[Feynmann, 1961]。在費曼之後至今的幾十年中,納米技術顯然獲得了巨大進展。如果說化學家和生物學家集中於理解分子結構的話,那麼物理學家和電子工程師則為此試圖製造出日益縮小的機器設備。

分子科學中產生了滲透於現代世界的各種合成材料,微型機器製造更是開創了僅次於農業的全球性信息產業。計算機晶片設計工程師製造少數複雜精密機器,化學家和其他技術人員製造簡單自動機器,其價值追求正是納米技術革命。但真正達到亞微系統設計和控制水平的關鍵一步是IBM 公司蘇黎世研究實驗室的賓尼格(Gerd Binnig)和羅熱(Heinrich Rohrer),他們於1981 年發明了掃描隧道望遠鏡(STM),並獲得了第一批直接觀察的原子圖像。但STM 實際上只是獲得了確定原子的電子云霧圖像,這一缺陷在1986 年開發出原子力望遠鏡(AFM)後才得以克服。在STM 發明的同年,德萊克斯勒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空間系統實驗室研究員發表了題為「分子工程:分子操作一般能力開發方法」的論文,認為蛋白質合成的天然機理表明了人造分子機器的可行性,展示了納米技術的未來前景。

1985 年,斯默萊(Richard Smalley)新發現了一種碳分子形式,吸引了納米技術狂熱者的特別關注,因為該碳分子與以往純碳分子的石墨(二維平面結構)和鑽石(三維網絡結構)不同,呈現出一種包含60 個碳原子的足球形狀結構。這似乎意味著原子或分子尺度的技術操作可以造就完全不同的物理、化學甚至生物特性。

1987 年,160 位計算機科學家、生物學家、物理學家、人類學家和其他學科學者在美國新墨西哥羅薩拉莫斯匯聚,召開第一屆人工生命工作會議,展示出了科學家們對分子系統設計的共同興趣。兩年之後,在未來研究院(德萊克斯勒創建)和全球商業網絡公司贊助下,由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辦,在加州帕羅阿爾託召開了第一屆國際納米技術會議,討論的主題是原子探測望遠鏡、分子晶體自我裝配、蛋白質工程和微型機器。儘管這時一般公眾還不曾聽說過納米技術,但科學家對納米技術的熱衷卻已相當廣泛。

1990 年7 月,英國物理學研究所創辦《納米技術》雜誌。該雜誌創刊發表了多篇亞微技術的論文,其中有一篇題目為「掃描隧道望遠鏡是一種納米製作工具」。就在這一年,IBM 公司科學家愛戈勒(Don Eigler)宣布其企業標誌是由鎳晶體上的35 個氙原子構成,吸引了大眾傳媒的廣泛關注。

1992 年,德萊克斯勒發表「納米系統:分子機器、製造和計算」一文,提出「軸承、齒輪、凸輪、離合器和計算元件」作為納米技術裝配程序的基本要素。儘管直到今天還無法建造出這些機械,但德萊克斯勒的納米技術機器設想是目前最為清晰的分子工程模型。據他預測,利用分子裝配程序能夠大規模快速製造精確的分子結構(1 小時內製造1 千克),其製作過程完全受數十億個運轉速度為1016(100 百萬億)次/ 每秒的精微計算機控制。目前多數臺式計算機速度不到107(1 千萬)次/ 每秒,科學用計算機正在接近109(10 億)次/ 每秒,發達國家製造teraflop 機器的運轉速度目標為1012(1 萬億)次/ 每秒。無論德萊克斯勒的未來圖像是否能夠實現,從目前成千數百的分子科學技術研究規模看,物質結構的分子精度製造能力似乎註定會呈現出指數增長態勢。

然而,納米技術研究似乎並沒有集中到獲得德萊克斯勒式的納米技術裝配程序上來,而是直接導向了不同納米材料的生產和製作。納米材料方法和技藝有兩種路線:一是自上而下的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微米尺度的小規模裝配的延伸而已,如微電子學的進一步微型化就是納米電子學;二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主要是通過合成化學途徑來生產納米尺度的材料結構,是對諸如晶體增長和自我裝配等自然過程的模仿。

可以預期,如果納米技術進一步得到發展,人類將會生產出一系列產品。但納米製造畢竟意味著產品性質要在某些目前未知的方式得到控制,其生產過程也需要進入某種程序化。許多國家就此已經或正在制定計劃以便在財力上對納米技術研究開發給予支持,法人資本也對納米技術表現出了巨大投資熱情或興趣,因此圍繞納米技術正在形成一種政府、企業和科學之間的廣泛社會聯盟。目前美國、日本和歐洲有500 多家納米技術企業,有300 多所大學院系專門建立了納米技術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投資達到40 多億美元。

2000 年美國政府制定了國家納米技術計劃(NNI)來引導納米技術的發展方向,2001 年通過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給予納米科學研究的資金預算增加16%。在美國,NSF 和DARPA(國防高級研究工程機構)是目前納米技術研究兩個最大資金來源,它們正在對納米科學研究方向產生巨大影響。與國外納米科技發展情況相比,科研部門和企業共建、地方政府與大學、研究所共建以及大學自建的研究機構也試圖要納米材料應用取得新的突破。

就政府投入而言,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納米技術領域的投資(各國投入佔全球總投入的比例為:美國為33%,日本為29%,歐洲佔24%,其他國家為14%)相比還比較低,僅為美國的1—3%,比臺灣和韓國還少,但投資增長速度畢竟非常之快。隨著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大量湧入納米技術領域,納米技術的潛在實踐力量會逐步表現出來,並將對人類社會生活方式造成巨大影響。

相關焦點

  • 科學和技術政策研究進展
    2004 年1月29—30日,中國第一次以OECD科學和技術政策委員會(CSTP)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了在巴黎OECD總部舉行的CSTP部長級會議。 2 理論與方法進展 2.1 理論基礎 科學和技術政策的理論基礎是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
  • 婦科微創理論與實踐新進展研討會在同召開
    隨著精準醫療和微創理念在醫學中的不斷發展,腹腔鏡、宮腔鏡等內鏡技術在婦科疾病診治中已被廣泛應用,為了展示婦科腫瘤診治技術和經驗,促進婦科微創技術的普及和發展,規範及推廣其在婦科領域的應用,日前,「婦科微創理論與實踐新進展研討會」在市一醫院召開。
  • 納米技術潛在的生物安全性危險不容忽視
    有易潔納米塗層的玻璃:排水、排油和排髒;由於水自動結成水珠,所以髒物難以粘附在表面,這可延長物品使用周期。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利弊相長,納米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其存在的潛在危險也不容人們忽視。    空氣中「納米」在增多    最近研究表明,城市空氣中的超細顆粒物對居民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比看得見的大顆粒物要嚴重得多。在歐洲的研究結果顯示,近十年來城市裡大顆粒物濃度在下降,但是超細顆粒物濃度卻在上升。
  • 納米的潛在「能量」,如何讓納米機器人「活」起來呢?
    這是一種把納米製造技術與現今所謂的臺式製造方法相結合的未來複印機。如果你需要一部新的蜂窩電話,你可以通過網絡購買一種製作蜂窩電話的方法。它將告訴你插入一個塑料片,把導電分子注人「色粉」盒中。納米盒將把塑料片來回移動,記下分子的型式,然後通過一定方法指引分子自行組裝成電路和天線。下一步是,納米盒利用不同的「色粉」加上號碼鍵、揚聲器和麥克風,最後製造外殼。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肖建平、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的應用,重塑我們周圍的世界
    我們的智慧型手機變得更智能,納米發電機可以在我們走路的時候給手機充電,藥物能夠在體內精確的位置和時間釋放,使治療比以前更有效,還有很多潛在的應用,現在讓我們深入了解其中的一些細節。這一切聽起來有點令人難以置信,納米技術對環境的潛力似乎無窮無盡,但肯定會有負面影響,實際上,通過檢查原材料在生命結束時的整個生命周期,才能對環境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進行量化和確認。人們真正擔心的是,納米技術將進一步增加能源和環境成本,鑑於納米材料本身需要大量的能源、水和環境問題化學品,如溶劑。為了生產有助於環境的東西,我們不得不使用有損害環境的東西。
  • 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研究進展
    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研究進展 來源:生物谷 2007-12-10 10:51 摘要: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的納米技術在90年代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它給許多行業帶來巨大變化
  • 納米技術:納米技術在現代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為了繼續這一進展,需要在納米尺度上開發非常小的電路。由於一納米是十億分之一米,這種工程形式將涉及到對分離原子的操縱。這可以通過向一種材料發射電子束,或使其蒸發,產生的氣態原子可以逐層沉積在基體上。然而,使用這些方法來開發可操作的納米設備是一個主要的挑戰。物質的物理特性,包括化學反應性、電導率和熔點,在納米尺度上變得相對不同。
  • 納米添加劑的潛在隱患(醫說新語)
    原標題:納米添加劑的潛在隱患(醫說新語)  隨著納米技術的不斷發展,納米產品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而產品中添加使用的納米材料對消費者的潛在健康危害引起廣泛關注。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雲博士和賈光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在「973」等項目資助下,對納米二氧化鈦的口服毒性進行了研究。
  • 納米限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理論工作者已經進行了大量的計算和模擬。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研究員帶領的「界面和納米催化」研究組(502組)在自行研製的一套與固體核磁共振儀耦合的動態催化反應系統中,採用雷射誘導超極化129Xe技術,首次在模擬催化反應條件下直接觀察到了甲醇分子在孔徑為0.8nm的CHA分子篩孔道擴散和脫水過程,並精確獲得了分子擴散和反應的動力學參數。
  • 納米生物效應研究進展
    就在人們逐漸認識納米科學技術的優點和其潛在的巨大市場的同時,一個新的科學問題暨社會問題——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近來引起了科學界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納米科技是研究尺寸範圍在0.1—100 nm(比如,C60約1nm,單壁碳納米管直徑1.4nm)之間的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特殊功能。
  • 亞微米-納米纖維的技術進展及應用現狀
    亞微米-納米纖維的技術進展及應用現狀 發表時間:2019/12/24 文 | 蘆長椿
  •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受測試技術及納米尺度樣品操縱技術的制約,一直以來二維材料彎曲剛度實驗測量是一個技術挑戰。因此,研究人員大多沿用經典薄板理論中彎曲剛度(D)與彈性模量(E)、厚度(t3)的關係來估計材料的彎曲剛度。隨研究對象的尺寸進一步減小到納米尺度,多層二維材料的彎曲剛度和彈性模量間的關係已不再完全適用傳統連續介質力學框架下的相關理論。
  • 中國的發展實踐與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者圍繞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應用發展經濟學理論進行研究並取得了重要進展。可以說,4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同時也是結合中國國情對發展經濟學理論進行創新探索的過程。   中國的改革實踐告訴人們,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發育過程中,需要政府的力量,市場與政府可以互補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只是經濟增長,還包括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這給發展經濟學帶來了重要啟示:揚棄新古典主義超越時空的純經濟分析,把制度變遷納入研究視野,將政治、文化、制度等非經濟因素內生化,全方位研究經濟發展問題。
  • 「圖書推薦」微納米含能材料科學與技術
    《微納米含能材料科學與技術》針對微納米含能材料製備過程所涉及的基礎理論與技術、工程化與產業化及應用研究進展、性能變化機理與性能表徵技術等進行了系統闡述,並對微納米含能材料的研究與發展方向進行了凝鍊和展望。
  • 黑磷烯納米帶研究取得新進展
    Cheetham FRS(共同通訊作者)合作,在黑磷烯納米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發表於《自然—通訊》。黑磷烯二維納米結構,包括單原子層黑磷烯和少層黑磷烯(<10層)。與石墨烯不同,黑磷烯本身具有帶隙以及獨特的結構各向異性。
  • 納米技術+人工智慧=為所欲為!
    納米技術的基本知識納米技術是一個巨大的領域,我將給你們介紹它的定義、在納米傳感器中的應用和製造。我們都知道,一切都是由一種叫做原子的東西構成的。但這些原子是如何製造出電腦、手機或平板電腦的呢?是原子結構決定了化學元素的使用。一些原子可以完全改變元素的功能和行為即使原子的結構創造了事物積極的一面,它也能創造消極的一面。
  • 中科大在生物質製備納米結構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俞書宏課題組在低溫水熱碳化生物質製備功能性碳基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其中有關生物質水熱碳化製備高活性富碳納米功能材料的一系列工作引起國際關注。最近,該課題組應邀撰寫觀點透視綜述論文,並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Dalton Trans上,英國皇家化學會網站也進行了報導。
  • 『納米 研究』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納米科技獨佔2席
    2018年12月,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組織召開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初選會議,按照推薦科學進展的學科分布,分成數理和天文科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生命和醫學科學等4個組,邀請專家從推薦的科學進展中遴選出30項進入終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