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和哈佛物理學教授親自講述:時空,蟲洞,高維度和暗物質

2020-09-10 科學認識論

前幾天,我參加了一個科學大會。當然,對於物理科普作者的我來說,聽諾獎得主基普·索恩講引力波是我最尤為關注的議題。奮鬥在探索宇宙奧秘第一線的科學家將給我們提供怎樣的新視角來審視這個宇宙呢?這篇文章將為你完美呈現。

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早在百餘年前的1915年就完成了。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時空彎曲也在4年後的1919年被日全食首次證實。廣義相對論還有許多預言在愛因斯坦活著的時候未被證實,比如引力波以及基於廣義相對論下的黑洞預言和蟲洞等。

或許是機緣巧合也或許是天意,人類首次發現引力波是在2015年,正好是廣義相對論提出的100周年。愛因斯坦在1955年去世後,其引力波的探尋任務完全就交到後人手中了。可引力波的探尋需要極其機密的儀器,在地球上的人要想察覺到來自數億光年外的引力波信號就相當在1公裡的範圍內記錄比原子半徑還小1萬倍的空間變化。很幸運,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精密儀器幫助下,人類還是捕捉到了這微不足道的引力波信號。搜尋引力波信號的團隊也因此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基普·索恩就是其中一員。

基普索恩

人類有了引力波就開啟了探索宇宙的新大門,原先人類探索宇宙最直接的手段無非就是依賴電磁波和引力數據,這就極大的限制了人類對黑洞的認識。有了引力波之後,人類就多了一個探索宇宙的工具,比如通過引力波可以精確的測量黑洞的質量,旋轉等信息。

基普·索恩可以看作是愛因斯坦的傳承人之一,相對論留下的寶貴遺產可有後人們挖掘的嘍。基普·索恩充當了愛因斯坦的衣缽,自然也擔任起了研究相對論的一員。蟲洞的概念最早是愛因斯坦和納森羅森提出的,其穿越時空的性質極具科幻色彩,也常被影視作品拿來渲染。而愛因斯坦本人並不太願意相信蟲洞是自然形式的存在,畢竟作為實證主義者的愛因斯坦總覺得蟲洞這玩意太不可思議了。即便愛因斯坦本人對蟲洞並不感冒,但後人卻總是樂此不疲,當然這樣包括吉普·索恩。

在他的演講中,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這位大物理學家對蟲洞的執迷。他解釋到,蟲洞是可以真實存在於宇宙中的。但自然形式下的蟲洞卻極不穩定,很容易消失。這也是我們目前為止不能發現蟲洞的原因之一。但他話鋒一轉:或許在更高的宇宙文明中,蟲洞早已被當作普遍的交通工具而應用著。

在我們現在看來,銀河系與鄰近的仙女座星系在同一個空間中。倘若把宇宙當作是一張二維的紙,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以及千千萬萬的星系都在這張「紙」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張「紙」是可以彎曲的,因為現在有證據指向如此。如果把這張「紙」對摺一下,你會發現人類去往距離200萬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未必只有經過紙面上的路線而到達目的地。我們可以拒絕這種南轅北轍的路線,取而代之的是在木星周圍建立一個蟲洞,蟲洞可以直接跨越「紙」面,從更高的維度通向仙女座星系。這或許只需十幾分鐘就可以到達數百萬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

而蟲洞的開口需要人為製造,這需要更高級的特殊材料,比如負能量。我們正在不遺餘力的朝向蟲洞現實化的方向發展。

在另一個科學家的演講中我了解到更多額外維度和暗物質的前沿信息。這位年輕的美女物理學家是麗薩·藍道爾(Lisa Randall ,是哈佛大學的終身物理學教授,更是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的權威專家。

麗薩·藍道爾首先介紹了科幻作品中最受青睞的第五維度。在許多人眼中,我們就生活在三維空間外加第四維時間的四維時空中,對於額外維度的認識往往很空乏,這或許是人類大腦想像力的不足導致的。一般人理解第四維度都很成問題,更何況是更高維度。

Lisa Randall

在這位美女科學家的演講中,他一直呼籲人們不要藉助圖像理解高維度空間,這只會把人帶到誤區中,因為更高維度的構造或許完全不是三維空間內的規律可以類比演繹出來的。無數個點可以堆積成一條直線,這是一維空間;無數條線可以組成一個面,這是二維空間;無數個面可以疊加成立體,這是三維空間,而時間常常單獨作為第四維空間存在,這就是三維空間的類比演繹方式。或許更高維度並不如同三維空間的那種演繹方式。就如同漢字中的「一、二、三、四…」,一是一條橫槓,二是兩條橫槓,三是三條橫槓。但是四卻不是四條橫槓.....

對額外維度的認識最好藉助數學和公式加以輔助理解,不要總是在二維平面作畫企圖直觀地理解更高維度,這是行不通的。

我們理解三維的東西並不能一次性觀察到,必須得多次進行。你不可能一次就看到一個人的正臉,側面和後背,這就需要我們多次觀察。額外維度也具有這樣的性質,我們需要多次觀察再整合起來才足以認識更高維度的事物。我的四維時空或許是更高維度的全息投影。就相當二維的影子是三維物體的投影。我們很難從一個人的影子來理解這個人的三維外形。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很難理解更高維度的事物。

麗薩·藍道爾還強調,高維度沒有理由不存在,畢竟愛因斯坦的方程在任何數量的維度下都是適用的。高維度的世界類似於膜,當然膜是弦理論的基礎。

麗薩·藍道爾一直強調自己講的未必是對的,畢竟這是最前沿的理論。

高維度膜可以解釋引力的特殊性

我們都知道自然界存在四大相互作用力,按照作用強度的大小依次排序為強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以及引力。

我們知道,電磁力和引力是宏觀世界最普遍的力,但引力卻遠比電磁力弱。或許你會說弱就弱唄,不足為奇。但科學家結合粒子物理學和場理論會發現情況有點蹊蹺。電磁力的傳播子有光子,引力作用很有可能是引力子導致(暫未發現),電磁力有電磁場,引力有引力場。為什麼電磁力和引力都是通過場作用力,其或許都有傳播子(光子和引力子),那為什麼引力強度遠比電磁力弱,甚至在數量級上遠遠低於其他三種作用力呢?

麗薩·藍道爾說,目前高維度的膜可以解釋這一問題。她進一步闡釋到,我們的宇宙或許由兩種膜構成的,一種是弱膜,一種是引力膜。引力膜和弱膜是以某種方式連接起來的,我們生活在弱膜中,而引力主要集中在引力膜中。倘若把我們全部移居到引力膜中生活,那麼日常生活中的引力強度就會指數級上漲。正是由於我們生活在弱膜中,引力才顯得不像電磁力那麼強大。

高維度的膜勢必存在著該膜的運動粒子,我們管它們叫克魯扎-克萊因粒子(k-k粒子)。幸運的是歐洲的大型粒子對撞機正在尋找這種粒子,如果K-K粒子存在的證據確鑿,那也就意味著高維度膜是存在的。我們就足以有信心用引力膜理論解釋我們所處的宇宙中引力之弱的問題。

麗薩·藍道爾也向公眾講述了有關驗證暗物質存在的最新證據

通常我們認為暗物質的存在是由於星系旋轉的向心力不足以維持星系的圓盤形狀。如果沒有外力作用,星系早已分崩離析。暗物質正是這種外力產生的源泉,它們不會發出電磁波。但它們一定會參與引力作用,比如維持星系的正常運轉,支撐宇宙的加速膨脹。如果沒有暗物質,按照現有的理論,許多宇宙現象無法解釋。所以我們必須假定這一種物質的存在。

暗物質不參與電磁輻射,也就是不會發出可見光和其他形式的電磁波。幸虧它參與了引力,我們才能依靠引力現象間接了解它。

最近幾年來,子彈星系團為我們提供了暗物質存在的最新證據

兩個高速碰撞的星系組成了子彈星系團,這也必然會導致其中的氣體分子炙熱起來,高溫的氣體分子會輻射出x射線,比如紅色的部分。但是藍色的部分並不輻射太多的x射線,這就證明藍色部分並沒有太多的天體。但是藍色部分卻有超乎尋常的引力透鏡效應,也就是說經過藍色區域的光線會由於引力的作用而變得明顯彎曲(引力透鏡)。

子彈星系團

既然藍色部分並沒有太多的天體,為什麼會表現出如此顯著的引力透鏡呢?唯一的答案:藍色區域充斥著大量的暗物質,是它們的引力作用才導致了光線的異常彎曲。

我們現在比較確信的說:明物質只佔整個宇宙中的5%,暗物質佔了大約26%,其餘則是暗能量。

暗物質的存在也可以解釋:地球的五次生物大滅絕為什麼是有周期性的

我們知道五次生物大滅絕的平均周期大約是6200萬年。而最近一次生物大滅絕是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並直接導致恐龍的滅絕。

我們知道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心公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2億年,而銀河系星盤中不同區域的暗物質分布並不一致,有的區域可能稠密,而有的區域可能稀疏。當太陽系公轉到暗物質稠密的地方時,會受到暗物質的額外引力作用。

比如,地球上會產生更強的潮汐力,繼而在生物圈中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生物大滅絕。

而我們知道太陽系中有小行星帶以及蘊藏著無數個彗星的奧特雲。有的小行星和彗星的運動軌跡並不固定,甚至受到「風吹草動」般的引力幹擾就會脫離原有軌道而亂飛。

也許6500萬年前的那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就是由於太陽系公轉到暗物質密度大的區域時引發的小行星引力波動,最終導致其脫離太陽的引力束縛而撞向地球。

正如麗薩·藍道爾自己說的那樣,她講的這些未必都是對的,但卻提供給人類一種新的理論理解宇宙和我們的世界。

已知圈越大,未知圈就越大,這正是一個科學家應具備的謙卑態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 科學認識論(ID:kexuerenshilun),科學愛好者每天都在進步呢!還愁啥,趕緊關注啊

相關焦點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2020年諾貝爾獎:盤點全球培養諾獎得主最多的TOP30大學
    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學會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是天體物理學。現任慕尼黑馬克斯-普朗克太空物理學研究所所長,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慕尼黑大學名譽教授。,蓋茲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 粒子物理學界「三劍客」齊聚李政道圖書館 謝耳朵原型也是諾獎得主
    謝耳朵在劇中的人設也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也獲得了諾獎。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跨界協奏《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的室友萊納德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據稱原型來自1981年諾獎得主、美國物理學家阿瑟·倫納德·肖洛(Arthur Leonard Schawlow)。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新晉諾獎物理和化學獎得主在研究啥?他們的科普書透露了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僅有兩本詩集在中國出版,在國內儼然屬於「小眾」「冷門」。與之相對應的是,與文學相比更為曲高和寡的科學領域,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系列圖書卻一次押中6本新晉諾獎得主的作品,分別來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詹妮弗·杜德納。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公布,諾貝爾化學獎會是他嗎
    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2002 年以來,科睿唯安每年都會基於 Web of Science 平臺上的論文和引文數據,遴選諾貝爾獎獎項所涉及的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及經濟學領域中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頂尖研究人員,授予他們「引文桂冠獎」。
  • 七位科學家在騰訊WE大會上講了蟲洞、暗物質、額外維度等燒腦知識
    DoNews11月5日消息 (記者 費倩文)11月4日,騰訊WE大會每年都會傳遞出最具突破性的科學發現和前沿思想,今年也不例外,今年WE大會的主題是「雅努斯之門」,在這場關於未來科學的盛宴裡,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帶著我們聊了聊宇宙與生命中那些遙遠的事,如暗物質、蟲洞、多維空間、弦理論、腦科學和全新的物種等。
  • 大師來了丨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教授成理開講,揭秘中微子質量發現歷程
    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公布,諾貝爾化學獎會是他嗎?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得獎
    「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評價。據悉,彭羅斯也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諾獎物理學花落三家,他們都是天體物理學大牛
    吉姆·皮布爾斯吉姆·皮布爾斯1935年出生於加拿大的溫尼伯,是美國物理學家和理論宇宙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自上世紀70年代年以來,他就是世界領先的理論宇宙學家。在這期間,他主要對原始核合成,暗物質,宇宙微波背景和結構形成等領域做出了理論貢獻。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公布,華人學者戴宏傑入選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
  • 2018諾獎得主穆魯教授北大行:最好的尚未來臨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熱拉爾·穆魯(Gérard Mourou)教授在北大進行題為《ELI極端光學研究及未來發展:高能量單周期雷射科學》的主題講座。 (北京大學 胡朝志攝)中國網北京10月12日訊(記者 唐靖初)10月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你知道這次諾獎得主之一,是個喜歡圍著紅圍巾開跑車的拉風漢子嗎?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近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成果——美國物理學家阿瑟· 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物理學家熱拉爾·穆魯(Gérard Mourou)及加拿大物理學家唐納·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三位,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貢獻。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今日公布,華人學者戴宏傑入選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今日公布,華人學者戴宏傑入選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今日公布,華人學者戴宏傑入選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
  • 那些年,SAF給你和諾獎得主面對面的機會!
    其中根策爾1952年生於德國,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併兼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蓋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 史蒂芬·霍金教授談粒子物理學未來與中國巨型對撞機
    最近應丘成桐教授邀請,當今最富盛名的物理學家霍金教授就粒子物理學未來與中國巨型對撞機發表如下公開評論,由哈佛大學鮮于中之博士和清華大學何紅建教授翻譯成中文,現連同英文原文發布於「數理人文」雜誌微信版,轉載請註明出處。照片來源 Flickr / Lwp Kommunikáció粒子物理學絕對不是一個行將就木的領域,也與它在1980年代的面貌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