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是金庸先生筆下的一部經典武俠小說,也是小編覺得出場高手最多的一部作品。在《天龍八部》中,蕭峰三兄弟非常出彩,蕭峰英雄蓋世,虛竹老實木訥,段譽風流倜儻,在90年代中期的《天龍八部》中,三位演員將三種角色演繹的入木三分,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難得的武俠劇精品。
除上述三位高手之外,在《天龍八部》中,還有一位絕世高人,武功出神入化,幾乎站在了金庸筆下正式出場武俠人物的最頂點,此人就是在少林寺默默無聞二十多年的掃地僧,關於掃地僧,除了他的武功臻微至妙之外,在原著中,他還驚豔出場,一出手就是巔峰,瞬間點化了蕭峰父子和慕容博,不過還有一個慕容復,掃地僧為何單獨放棄,從未點化呢?
玉面郎君慕容復。
在金庸武俠當中,主角人物一般資質平平,外貌除了楊過等有限之人外,大多都是樸實無華,但配角當中,很多人都生的風流端莊,而在這些配角當中,慕容復長相基本上也是排名榜首的,對於慕容復的外貌,原著中這樣寫道:【段譽順著她目光看去,但見那人二十七八歲年紀,身穿淡黃輕衫,腰懸長劍,飄然而來,面目俊美,瀟灑閒雅。段譽一見之下,身上冷了半截,眼圈一紅,險些便要流下淚來】,能讓大理王子自慚形穢到如此,慕容復擔得起「玉面郎君」這四個字。
姑蘇家主慕容復,為人圓滑世故,拋去個人品質而言,絕對稱得上「人中龍鳳」,但生在富貴之家,身上的責任較普通人更添艱辛。全書中可以看到慕容復一心光復大燕,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即使最後神志顛倒,仍未放棄,《天龍八部》原著描寫如下:【只見慕容復坐在一座土墳之上,頭戴高高的紙冠,神色儼然。七八名鄉下小兒跪在墳前,亂七八糟的嚷道:「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一面亂叫,一面跪拜,有的則伸出手來,叫道:「給我糖,給我糕餅!」慕容復道:「眾愛卿平身,朕既興復大燕,身登大寶,人人皆有封賞。」】
掃地僧點化蕭峰父子和慕容博,單獨放棄慕容復。
單論心裡糾結程度,蕭遠山、慕容博與慕容復相差不大。二十年前,蕭遠山為熄滅戰爭奔走相告,卻被慕容博設計坑害,愛妻慘死,幼子無依,滿懷悲憤發誓找出兇手,慕容博壞事做絕,心懷鬼胎,惶惶不可終日,二十年後真相即將大白之際,掃地僧橫空出世,不以良苦用心苦苦相勸,而是直接讓二人「死」上一次,從此蕭遠山和慕容博走出了「世仇」,掃地僧此舉既有創造性,也有前瞻性,可謂眼光毒辣至極。
但掃地僧對慕容復,卻冷眼相待,僅僅在出場時點了慕容復一下,並坦然受他跪拜,除此外,貌似正面評價一句沒有,細思反而有了讓其自生自滅,走向死亡的心思。在原著中這樣寫到【灰衣僧道:「你姑蘇慕容氏的家傳武功神奇精奧,舉世無匹,只不過你沒學到家而已,難道當真就不及大理國段氏的「六脈神劍」了?瞧仔細了!」伸出食指,凌虛點了下。】掃地僧僅僅在武功上位慕容復漏了一手,為何在光復大燕上,單獨放棄了他,不曾點化呢?主要三個原因,咱簡單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家仇國恨,不可同日而語。
蕭遠山與慕容博之間刻骨銘心的是「家愁」,牽涉到的人員不過寥寥數人,況且真正參與的江湖人物比如汪劍通等人都已經去世,此時,掃地僧出場只是作一個結尾,因為事情已經像那層窗戶紙,一點就開了,掃地僧就是施展金手指的人。但慕容復心懷的是「國恨」,與家愁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個原因:蕭遠山與慕容博有二十年時間沉澱。
蕭遠山與慕容博在少林偷武二十年,又何嘗不是一心向佛的二十年?少林武當,德高望重,世人皆服,靠的就是既擔兼濟天下之任,又有悲天憫人之心,少林武功簡單直接,卻也暗含佛法哲理,日久天長,蕭慕二人復仇之心日漸弱化,此時一切已經水到渠成,萬事俱備,掃地僧送來了東風,二人結局非常完美。
第三個原因:佛不渡無緣之人。
慕容復出場時年齡二十八九歲,正是志得意滿,躊躇滿志之時,閱歷不夠,一切都是空談。佛法當中,機緣未到,雖點化,亦不中。慕容復敢殺家臣,江湖閱歷明顯不足,動動便起殺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正所謂「佛不渡無緣之人」,此時年方三十的慕容復,沒有任何可以被點化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