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獨泊兮,其未兆。
「我獨泊兮,其未兆」,「我獨泊兮」中的「泊」是停泊,是始終保持著一種清澈、靜謐、寧和的狀態。「其未兆」這三個字看似簡單,但這三個字裡面的含義非常大。
在佛家的一個故事裡面有一句叫「菩薩畏因,世人畏果」,是說芸芸眾生都不怕因,就怕果。就像今天很多人做事不考慮後果,等到後果產生的時候才知道害怕。這就是不怕因,就怕果,也就是芸芸眾生「眾人熙熙」的結果。
那麼,什麼叫「菩薩畏因」呢?在這裡再跟大家普及一下佛家的一個概念,佛家最終都要成佛,成佛是修佛最終的目的。修佛有一個階段叫「菩薩」,菩薩指的是人世間有著極高人文情懷的,悲憫眾生,且能夠捨身取義的修佛之人。
其實,「菩薩」二字是源於《心經》的「菩提薩埵」這四個字當中。在敦煌流傳著一個「捨身飼虎」的經典故事,這個經典故事裡講的就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尼泊爾有一個國王非常喜歡佛,他的三個兒子出去打獵,第三個兒子看見一隻老虎帶著三隻小老虎,幾乎要餓死了,他就跳了下去,結果這時候再一看老虎已經沒有力氣吃他了,他就把自己的脖子動脈割開,讓老虎喝完血之後把他吃了,這樣那三隻小老虎也都得救了。「捨身飼虎」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叫薩埵王子,所以就叫「菩提薩埵」。在讀《心經》的時候裡面有一句叫「菩提薩埵」,這句就不能翻譯了,因為故事中的這個人就叫薩埵,所以只能用原文「菩提薩埵」。
在佛家的境界裡,菩提叫覺悟。薩埵是有情眾生的一個人,叫覺悟了的有情眾生者,就叫菩薩,菩薩就是這麼來的。那麼由此來看,「菩薩畏因」講的就是一個真正的覺悟的人不造因。
人們所能夠感受到的世間萬物都是因果循環的結果,一切都逃不開因果。所以,做任何事首先要想到不造因,不造惡因,惡果就不來。
老子在這裡告誡了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他講他始終保持著一種清淨、寧靜、淡泊的狀態。「其未兆」,「兆」是徵兆,就是不讓不好的東西出現。就是說他不造因,他就能讓他面對的任何事不出現。在這裡老子把修道的最高境界講出來,告訴尹喜他是什麼狀態,他與芸芸眾生之間差別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