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可能|清華-MIT全球MBA畢業生維安妮...

2020-11-30 澎湃新聞

本文原標題:《一切皆有可能|清華-MIT全球MBA畢業生維安妮(Anne Victor)在清華經管學院2019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女士們、先生們,同學們、家長們,各位教職員工,院長和主任們:

大家下午好。

我很榮幸能夠代表經濟管理學院以及各位同學和國際生發言。在此,我要感謝在我之前發言的各位嘉賓,感謝他們慷慨的分享。

我是AnneVictor,中文名字是維安妮。我在海地出生長大。或許有人並不知道,海地位於加勒比地區,和多米尼加共和國共處一個島上,這是該地區最美麗的島嶼之一,擁有不為人知的美景,然而海地現在卻被列為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你們可以想像,在一個飽受政治和自然災害困擾的國家長大,我的童年和成長經歷顯然是充滿挑戰的。幸運的是,上帝賜予了我優秀的父母,他們的人生目標就是要為三個女兒提供最好的生活。

因此,在父母的支持下,我很幸運能夠到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攻讀本科學位。令父母驕傲的是,2016年我順利畢業並獲得了工業和組織心理學理學學士學位,同時輔修了統計和組織領導與監督專業的課程。

大家或許知道,如果要在全球大多數國家從事心理學,研究生學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從高中起就立志攻讀工業和組織心理學博士學位。為了實現我的長期計劃,我在完成三年本科研究後,專門花了一年時間為將來五年的博士學位做準備。

然而,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生活是一場充滿意外的旅程,計劃並不總能得以實現。在我身上,意外真實得發生了。在我為考取博士做準備的那一年,海地又一次經歷了一場政治災難。不幸的是,這次災難直接影響到我的家族企業,其主營業務主要集中在國際貿易、監督、檢查、驗證和認證領域。

在這一事件的影響下,我的父母敦促我考慮返回海地,幫助家族企業實現在私營或非營利方向的重組。

儘管這和我的職業和人生目標相衝突,我放棄攻讀博士學位,決定到中國深造。作為海地中國商會會長,我的父親經常和我談起中國。

在這場意想不到的旅程中,我儘管並不掌握多少商業知識,但清華大學認可了我的能力並錄取我成為清華-麻省理工學院全球MBA項目的學生。

大家可以想像,一個23歲學心理學的孩子,比她未來的同學們小5-10歲,第一次來到亞洲,開啟了一場一開始本不屬於她的旅程。我承認我一開始是懷著疑慮和恐懼的,並且覺得我只會聚焦學習家族企業所需要我學習的知識,而且一畢業就會馬上離開中國。

此時我要特別感謝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尤其是我的同學們。在抵達中國後的幾天裡,我找到了一個家,找到了摯友和支持體系,這些有力支持在過去的兩年裡一直引導著我。

這次旅程有挑戰嗎?當然有。艱巨的學業壓力讓我幾乎崩潰了嗎?當然有。我有想過放棄嗎?當然有。但我是否曾經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嗎?絕對沒有。這要歸功於清華給予我們的資源、機會和學習體驗。雖然有時我們憑一己之力一時難以獲得所想所要,但只要積極努力爭取,我們就會從這些資源、機會和學習體驗中獲益無窮。清華大學和經管學院已經向我這個充滿疑懼的23歲小女孩證明,沒有什麼可害怕的,只要思維心態對路,一切皆有可能。

憑藉我在入學第一年培養的積極進取的心態,我一年前開始著手一個雄心勃勃的論文項目,以使我能夠遠程重組我父母的公司。在此我不介紹太多細節,但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在短短10個月內,我就能夠通過文獻綜述、建立框架和案例研究應用,為我的家族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重要變化,這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清華大學給予我的知識和學習經驗。

今天,站在你們面前的我,不再是那個23歲緊張的女孩,而是一個25歲榮獲清華大學優秀論文獎的女性,同時我已成為牛津-海南區塊鏈研究院的高級商業發展分析師,我也是本年級第一批在畢業前幾個月獲得在中國的工作機會的國際學生。

請不要把我的這些陳述誤解為吹牛,這只是我作為清華校友的驕傲,因為我有機會努力爭取奮鬥,並且得到了大家的信任,而這樣的機會,在我的國家還有太多的人甚至想都不敢想。

我想再次感謝清華大學,感謝我的同學們、朋友們,特別是要感謝我的家人,是你們讓我成為今天的我。我想請大家都來思考一下我們的人生旅程,未來的人生篇章以及我們已經擁有的天賜之福。

無論今天我們即將畢業奔赴他方,還是留在清華繼續深造,這都將是我們人生的下一篇章。在本章中,希望你擁有勇氣、信仰、祝福和信念,相信明天充滿機會。我也想提醒大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已經使我們做好充分準備,讓我們得以把握所有可能出現的任何形式的機會。

我們很幸運,有幸找到了堅實的基礎,能夠通過中國最負盛名的大學給予我們所有必要的知識、獨立性、自尊和強烈的目標導向作為支柱來追求我們的人生旅程。在今天的儀式上,我們紀念著這一新篇章的開始和結束。我們都選擇來到清華,清華也選擇了我們作為這個群體的一員。為此,我們都心懷感恩。

我還有很多激動人心的話想說,但我想我必須要說的就是要永遠記住我們來自哪裡,永遠記住清華給予了我們什麼,永遠記住我們在這裡收穫了什麼。

最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畢業生們,請和我一起為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我們的未來而熱烈鼓掌。

祝賀大家,2019屆同學,我們做到了!

謝謝大家!

編輯:韓小旭

審核:鄭黎光

責編:趙一燕

相關焦點

  • THIS IS US | 清華-MIT全球MBA:擁抱真正的多元性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開設的清華-MIT全球工商管理碩士(Tsinghua-MIT Global MBA)項目是清華目前在辦的28個全英文授課研究生學位項目之一。現在美國電影業正處於轉型期,所以他決定給自己一個職業休整期,並利用這段時間來清華攻讀碩士學位。對於在清華的學習體驗,曾天指出項目同學的不同專業背景會讓教授面臨眾口難調的挑戰。德國學生Moritz Bartsch在2018年秋季入讀該項目,之前他畢業於牛津大學,在英國倫敦從事軟體開發工作。他非常熱衷於了解中國以及學習中國文化。
  • 校友故事 | 清華全球MBA畢業生從新聞記者到微軟和百度的職業變身
    劉拉雅於2015年至2017年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攻讀全球 MBA項目。該項目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合作辦學,既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又聚焦中國商業教育。在讀清華MBA期間,劉拉雅到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進行過一個學期的交換學習。在微軟位於紐約的辦公室接受首次面試時,她回顧了自己攻讀MBA的經歷。
  • 美國收割20000清華畢業生,通過這兩種手段,我們不能效仿嗎?
    美國收割20000清華畢業生,通過這兩種手段,我們不能效仿嗎?據相關數據顯示,在美國矽谷共有華人員工約25萬人,而在這25萬人當中,有近2萬人是清華畢業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這樣說,美國矽谷通過某種方式和手段收割了2萬清華畢業生。要知道每年清華畢業的人數也不過7000人左右。2萬人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了。而且這還忽略了美國矽谷以外的清華畢業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在一次訪談中提到,美國一直在全球收割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
  • 未來狂想曲,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未來狂想曲,未來一切皆有可能癌症一直是人類最大的敵人,沾之即死,偶爾見到新聞上得了癌症能痊癒那也是寥寥無幾,估計千萬人中可能才有那麼一個奇蹟出現。這些大家可能覺得我說的有點虛無,但是我相信未來一切都有可能的。如果我現在生活在古代有人和我說以後人類可以上天入地那我也不會相信的!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點看法,其實未來人類總有一天會離開地球向著茫茫宇宙進發的。可惜人類真的是太脆弱了,壽命也很短。
  • 校友故事|給全球頂尖人工智慧初創企業插上騰飛翅膀的清華MBA畢業生
    華薩曼說,如果沒有讀清華MBA的經歷,他不可能得到這份工作。他大學主修機械和電氣工程,畢業後成為一名工程師,隨後在全球夥伴聯盟(Global Partners United)任項目經理。 任職期間,他著手發展同中國長期的業務關係。華薩曼的工作職責是在中國部署美國能源技術。2013年,他離職並在北京創辦了自己的第二家公司,經營物流和運輸管理。
  • 高維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比如,在三維世界,時間穿越是不可能的,而在高維世界,則是有可能的。所以,高維世界,是不斷突破,不斷超越低維世界的。人們通常認為,三維加時間,就等於四維,這依然是典型三維的思維模式,是無法理解高維世界的。如果現在增加一個第五維,就不知道應該放在什麼地方,更不用說十幾維、幾十維了。人們不能以三維的方式,去「理解」高維世界,理解成為某種「形狀」,那是不可能的。
  • 美國網羅全球人才?僅矽谷就2萬清華畢業生,在為別人培養?
    清華畢業生加入美國籍,為美國社會服務?美國從全世界收割人才,到底憑什麼?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還是世界人才的聚集地,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海外人才前往美國。我國清華、北大等名校很多本科畢業生都會選擇前往美國繼續深造,而且在畢業後,其中一部分都選擇了繼續留在美國企業工作或進行科研。僅矽谷就有近2萬清華畢業生?在我國一檔訪談欄目中,著名教授金燦榮曾提及過,美國一直都致力於網羅全球人才。
  • 在電子科大成都學院,一切皆有可能!
    有學生講:「在電子科大成都學院,一切成功皆充滿可能!」作為中國電子類頂尖獨立學院,電子科大成都學院具備「名校、名企」聯合辦學的資源優勢,國家和地方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專業優勢,以及地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周圍高新企業雲集的地理和區位優勢,良好的辦學優勢使得這所學校起步便走在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的前列。
  • 亨德森壁畫揭幕:一切皆有可能,永遠不要放棄信念
    虎撲7月25日訊 據《利物浦回聲報》報導,Redmen TV與Murwalls LTD合作為利物浦隊長亨德森畫了一幅巨型的壁畫,並配文「一切皆有可能,永遠不要放棄信念」。這幅壁畫位於安菲爾德路134號,用來慶祝利物浦奪冠以及隊長亨德森的驚人崛起。
  • 清華、交大、南大、上紐大發布畢業生報告,畢業生深造率均超6成!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清華本科畢業生出國留學的比例相比去年大幅降低了近10個百分點。去年清華2019屆本科生的出國留學深造率為24.6%。 不過清華畢業生依舊深受國外名校青睞,根據報告數據,6成出國留學畢業生都前往泰晤士排名世界前五十的大學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牛津大學、加州伯克利、CMU、密西根安娜堡、東京大學這幾所世界名校錄取人數超過20人。
  • 街道辦招8人清華北大畢業生:理想主義者的陣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琴深如海,ID:likesea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文/如海杭州市餘杭區招聘街道辦的8個崗位,錄用的清一色全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餘杭區街道辦,究竟有什麼魔力,如此吸引精英人才趨之若鶩?
  • 清華姚班畢業生,從谷歌辭職回家教書?本人:不想為成功捨棄一切
    他是2009級清華姚班畢業生,清華碩士畢業後就職於摩根大通、谷歌……而更早之前,他還是NOI金牌得主,在數學、物理和信息學方面很早就展露天才,更後來從山西省實驗中學保送清華,進入姚班。摩根大通盛名之下,生活工作成本卻也不低——在二環金融街的成本,對於一個應屆畢業生來說,要拿出稅後工資的 1/3 來交合租的房租,而且也無法解決北京戶口。這種境況讓他憂愁,而就此時,谷歌錄用的通知「姍姍來遲」,卻又恰如其時。這一次,張昆瑋沒有猶豫。
  • THIS IS US | 胡錚禹:清華MBA畢業生如何打開通往人工智慧職場的大門
    導讀胡錚禹本科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碩士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他在英國生活了十餘年後,通過攻讀清華全球MBA項目重新建立起同中國的聯繫。MBA畢業後,他在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依圖科技開啟了新的職業生涯。
  • 那些優秀的清華「未畢業生」們
    歷史上,老清華長期以卓越的教育質量而聞名遐邇,培養過成千上萬的畢業生。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清華歷史上也出現過相當數量的「未畢業生」,其中不乏各路才俊,不少人甚至成就卓著、蜚聲中外。清華初期的「未畢業生」1911年,清華學堂正式開學。
  • 60%-70%的留學畢業生去了美國,清華北大畢業生都愛去美國
    近日,各高校紛紛公布了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報告,其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所大學的就業數據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我們這些非清華、北大的人看來,能夠考進這兩所中國頂尖學府的大學生,可以說是我國的頂尖人才,他們應該不愁就業。
  • 清華、北大畢業生「民辦中學當老師」的背後,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一、清華、北大只是最高學歷畢業院校一般來說,人們口中所說的「清華、北大畢業生」更側重於通過高考考上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也就是本科階段就讀於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但是,杭州文淵中學錄用的33名清華、北大畢業生,本科階段並不一定就讀於清華、北大。
  • 為何清華畢業生多選擇去華為?這就是美國打壓華為的真相
    第二階段:國家經濟放開及搞活以後,大量的外資進入中國,外資以規範的管理和較高的薪酬吸引了大批畢業生,所以這個階段,大學生特別是知名學校的畢業生,基本上都選擇去了外資。據就業數據統計,2019年清華大學加盟華為的畢業生接近400名,超過了後面如騰訊及阿里的總和。作為同樣知名的企業,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清華學生選擇去華為呢?
  • 清華2013屆研究生畢業 校長箴言:堅守良知!
    清華大學(招生辦)昨天舉行201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  清華校長送箴言:堅守良知!  「希望你們多年後重回清華的時候,帶回的不僅是出色的業績,更是堅守良知的故事。」在昨天(16日)舉行的201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寄語4000多名博士和碩士畢業生「堅守良知」。  畢業典禮在清華綜合體育館舉行。由於今年的研究生畢業生比較多,體育館座位有限,所有畢業生的親友都被邀請到清華三教和主樓的大教室裡,觀看電視直播。典禮開始前,記者在體育館門前看到,很多畢業生穿著學位服和父母合影留念。
  • 全球薪水最高的MBA畢業生都來自哪些國家?美國第一 亞洲國家未入前十
    【MBA中國網訊】薪水比較網站Emolument.com近期對全球20個收入最高的研究生商學院進行了一項最新調查。 結果顯示,平均薪水最高的MBA畢業生很多來自美國大學,美國頂尖大學成為了哪些希望通過MBA取得職業發展的專業人士的最佳選擇。而英國和法國商學院則是歐洲最好的選擇。
  • 其實一切皆有可能!
    其實一切皆有可能!人類能夠生存在地球上是一種幸運,但是隨著人類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人類突然把這種幸運看作成一種限制,如果長此以往的生存在地球上,當地球上的資源耗盡了之後,人類還怎樣去發展呢?很顯然,人類需要找到第二地球,來供人類在地球資源消耗之後,繼續的發展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