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聽到或者發出一個聲音時,我們就體驗了一回聲學的現象。 有時候你可能還體驗過製造出不同的音效,例如
(1)往一隻細頸的飲料瓶瓶口吹氣。
(2) 用一隻金屬棒敲擊裝著不同水植的玻璃杯。
(3)在打開鋼琴頂蓋的時候踩下減震踏板,接著往鋼琴箱內大喊來聽其反應。
(4)發出並聆聽回聲, 在有回應的聲學環境中聽聲音的反射,就像在室內或者室外能產生回聲的環境中會發生的那樣。
這些實驗都展現了聲學中所謂共鳴 (resonance) 的一個方面,指的是當另一個同頻率振動疊加到一個振動上時,所產生的自發性的擴音、 增強,或者延長振動的效果。 許多人都會發現在淋浴間裡唱歌總能產生讓人愉快的音響效果。其他 「聲學有感」 空間包括峽谷、 帶圓頂的建築(國會圓形大廳), 以及教堂中殿, 在那裡聲音可以很容易地被聽到,甚至低聲耳語時。
相反地,有些環境則會吸收或者使聲音消散一 隔音的汽車內飾、 開闊的原野、 濃密的樹林,或者是牆面蒙滿了掛毯、 窗簾,或填 塞式家具的室內。 這些例子都展示了對歌手來說正面或者是負面的聲學原理。 總的來說, 在 「有感」 的聲學環境(聲音反射適械)中演唱將會產生積極的聽覺效果, 而在一個 「無感」 的盧學環境中演唱則會聽到消極的效果。
對於聲學 (acoustics)—— 關於聲波的製造、 傳播和接受的科學的一個簡單介紹將為理解共鳴器做鋪墊,而共鳴器則是最優化音質的關鍵所在。 以科學術語來表述,聲音(sound)是空氣粒子被擾亂或者是氣壓的振動撞擊到耳朵上所造成的。 了解聲音是如何產生、 增強, 以及被聽到,能夠幫助提升歌唱總體的音質。音色(Timbre)聲音能被聽到的特徵是由和諧的泛音(overtones)所造成的,其聲學頻率是振動器和它所連接的空氣腔或者共鳴腔所共同產生的。
在聲音中,音色,或者音質(某種特定聲音的特點),是由振動器(聲帶)所發出的基音(fundamental,音調或音高),加上聲道所產生的和諧泛音所組成的,這是一個非常複雜和多變的共鳴系統。如果泛音與振動器頻率一致,那麼聲音聽起來就會協調悅耳。每一種樂器都會發出一種獨特形態的泛音,讓人耳能夠聽辨出不同的樂器。類似地,每一個聲音,甚至每一個元音,都會根據音高、強度,以及音色的特質而發出獨特形態的泛音。
想把歌唱好,『錄音』是關鍵的一步!但第一次聽自己的錄音,心中總會冒出許多問號...『怎麼那麼難聽?』『聲音好怪喔!』『這真的是我嗎?』你是不是也曾疑惑過呢? 遙想木子老師第一次錄音時,反應跟大家一模一樣!『這是什麼東西?喇叭卡到嗎?』可是聲音的的確確是我錄出來的... 到底為什麼差這麼多?
我覺得原因可以大致分成兩類:(1)音質 (2)音準等技巧相關,『音質』在唱歌時,自己聽到的聲音和別人聽到的聲音稍有不同。別人聽到的,是我們從嘴巴傳出去的聲波;自己除了聽到這個之外,還會聽到聲帶震動後經由體內器官傳到耳膜的聲音!也就是說,唱的人聽到的其實是體內和體外兩者的綜合。
如果想要單聽體內的聲音,我們可以做個簡單(不太嚴謹)的實驗:你用兩手手掌用力壓著雙耳講話,聽到的就是體內的聲音居多啦!這同時也說明了為什麼有時候你會看到舞臺上表演的歌手單手壓著耳朵。對歌手來說,聽不見自己的聲音是很恐怖的!唱歌是一個對著歌聲不斷確認(修正)的過程,有時監聽喇叭突然沉默或是觀眾歡呼聲過大把聲音給蓋過去,聽體內的聲音正可應應急!
另外,器材也佔很大部分的原因。錄音器材(麥克風+音響)的頻寬、頻率特性如何,關乎他能不能忠實記錄和重現你的聲音!如果只是用手機的話,這是有一定難度的。 更別提歌聲經喇叭播出後,人耳個別對聲音頻率的感受問題!『音準等技巧相關』錄音完檢視成果時,我們會發現很多在唱的當下沒有注意到的缺點。因為你的注意力被『唱』這件複雜的事情給吸走了!
許多像是氣息、咬字等等的小瑕疵這時就會偷偷地跑出來作亂。光是把音唱準就夠忙了,如果沒有足夠的練習哪能兼顧所有細節呢?而這就是錄音的重要性!只要你願意細細地去聆聽,一次又一次地唱並慢慢加東西上去、精益求精,總有一天,他就會逼近完美!去享受自己獨一無二的聲線吧!不習慣只是暫時的,而你也一定會繼續進步,說不定哪天,你會對這個隨時帶在身上的樂器痴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