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對數混合型函數中的構造法

2020-12-05 騰訊網

在處理指對數混合型函數求參數範圍的題目中,目前為止常用的方法如下:

方法1.指對數分組求最值,確保在同一點處取得所需的最值

方法2.利用凸凹性不同,根據圖像交點個數或圖像高低,利用切線求出對應的參數值

方法3.利用放縮法,將指對數其中一個放縮成常見函數,確保放縮後不放大範圍即可

方法4.利用端點效應先求後證

在混合型函數中,如果可以把指對數當做一個函數的兩個變量,則構建函數利用單調性解就可以,因為指數對數在形式上的不同,所以很多人並不注意這種方法,另外因為指對數還可以互相轉化,所以這種方法並不難理解,今天給出以下四道題目,探究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通過構造函數利用單調性求解參數的範圍。

先看以下四種變形形式:

若一個冪函數與一個對數函數相乘的形式,若冪函數的指數和對數函數真數的指數相等時可以直接構成,若次數不一致時,如下:

以上可知,當冪函數的指數與對數函數真數的指數不一致時只需要變成一致即可,但是如果對數函數存在常數又該如何變形?如下:

上述可見,當對數函數存在正數常數時,構造的函數需要除以e的次數,如果常數為1,則需要除以e,常數為2,則需要除e ,同理存在負數常數時,構造的函數需要乘以e的次數,但是如果冪函數後存在常數時,則就無法構造出所需的函數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指對數混合型函數求參的問題都可以這樣做,使用該方法時需要觀察題目中給出的指數函數形式,在根據指數函數形式合理變形對數函數,這樣做可以將一個複雜的混合函數簡潔化,當然前提必須是指對數能夠分開的,且構造之後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在形式上相同才可以,很好理解吧,題目如下:

上題中根據前面指數函數的形式可知應該構造成y=xe^x的形式,而且右邊的對數函數中冪函數的次數和真數的次數相同,因此可以直接構造,無需變形。

上題中右邊冪函數和真數次數一致,但是對數函數存在-1的常數,因此構造時需要乘以e,接下來常規的構造函數利用單調性求解即可。

注意,本題目的構造同上,只是對數函數存在正數常數,因此需要除以e,但是本題目並不能完全利用單調性來做,以你為左右兩側的形式並不一致,但是可以分離參數,利用單調性解出函數的範圍。

上題目在做的時候需要考慮前面指數函數的形式,否則就可能不知道需要把對數函數往哪個方向進行變形,變形之後冪函數的指數和真數的指數一致,因此可以直接構造求解。

相關焦點

  • 指對數同構的再分析第二部分
    上次內容提到同構思想類似於利用複合函數單調性去掉外層函數,從而達到簡化不等式的目的,而外層函數一般要依據不等式中指數的形式進行構造,常見的外層指數函數如
  • 指對數同構的再分析第二部分.相關題目專練
    上次內容提到同構思想類似於利用複合函數單調性去掉外層函數,從而達到簡化不等式的目的,而外層函數一般要依據不等式中指數的形式進行構造,常見的外層指數函數如xe^x,x+e^x,x+e^-x,y=x/e^x等等,均為指數函數和一次函數的運算式,有時候還需要根據題目補全所需的一次函數。
  • 對數函數放縮應用選題
    在處理指對數混合型函數的不等式證明和求參數範圍題目時經常會用到放縮法,同時放縮法也是最不好掌握的方法,放縮時容易出現放縮過當或者放縮後參數範圍過大的情況,除了在某些特定的題型中,例如指對數證明題或適合利用同構求參數的題目外,不建議使用放縮法。
  • 學習方法:構造法在初中數學解題中的應用
    [摘要]:本文根據初中數學問題的特徵,針對新課標的要求,對構造法在初中數學解題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從"構造方程、構造函數、構造圖形、構造矛盾"等幾個方面來敘述如何運用構造法解題。通過運用構造法解題,是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創造新思維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也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
  • 第四章重點梳理(2):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
    第四章重點梳理(2):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作者:馬金寶
  • 反函數在指對數解題中的應用
    反函數不是高中數學上明文要求的內容,但卻是高考考試大綱中要求掌握的內容,反函數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兩個函數關於y=x對稱,且定義域和值域可以互相轉化,最常見的題型為求某個函數的反函數,但很多函數的反函數並不能直接求出來,在高考中有的題目用反函數的思想去解會更加簡單。
  • 掌握這7種函數構造方法,巧解高考導數難題
    小數老師說 近幾年高考數學壓軸題,多以導數為工具來證明不等式或求參數的範圍,這類試題具有結構獨特、技巧性高、綜合性強等特點,而構造函數是解導數問題的最基本方法,但在平時的教學和考試中,發現很多學生不會合理構造函數,結果往往求解非常複雜甚至是無果而終.因此筆者認為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就是怎樣合理構造函數
  • 一文讀懂函數解析式的求法
    函數解析式的求法向來是高中數學的重點和難點部分,該部分內容在高考中經常遇到,能夠快速的求到函數解釋式對於高考想要拿高分的同學是必不可少的。本節就主要介紹各種函數解析式的求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函數解析式的求法函數解析式的求法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構造法
  • 選調生行測比較構造法的應用
    在行測數量關係考試中經常會用到比較構造法,什麼是比較構造法?又是什麼樣的題目能用比較構造法呢?今天教育和大家就來一起學習一下比較構造法的應用,來幫助同學們很好地備考。理論比較構造法:題幹中同一個問題,存在兩種不同的描述,通過比較兩種描述的差異,建立等量關係,使得問題獲得求解的方法。
  • 指數好基友,對數單身狗:指對混合型函數那些事兒
    指對混合型函數是經常遇到的問題,我們常見的處理策略戲稱為:指數好基友,對數單身狗
  • 一道題讓你學會用化積局部構造法解導數函數的單調性及最值
    利用導數來求函數的單調性,在考試中屬於一個常考點,通常使用化和局部構造法或者化積局部構造法來解更方便一些,這道題主要教大家如何用化積局部構造法解導數函數的單調性。知識清單:一般地,在閉區間上的連續函數必有最大值與最小值,在開區間內的連續函數不一定有最大值與最小值。
  • 高中數學,抽象函數的一個小小的套路,構造指對數函數模型
    進入高中之後,數學中有關函數的知識點,是大家學習的一個難點,特別是抽象函數,更是大家的噩夢。但是很多抽象函數其實並不抽象,他們都是根據諸如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三角函數等基本初等函數的性質來出題的,而我們在解決一個抽象函數的題目的時候,只需要構造出相應的基本初等函數,使得這個函數的性質符合題意所給出的所有條件,那麼我們就可以把這個抽象函數給具體化。一旦抽象函數具體化了,那麼這個所謂抽象函數就不再難了。
  • 2019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之比較構造法的應用
    比較構造法在數學運算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掌握好比較構造法的應用,能大大節省做題的時間。比較構造法的應用是基於方程的基礎,很多題型均可用方程法解題,而比較構造法也是找等量關係的的方法之一。不過,比起普通的等量構造法,比較構造的計算過程簡單、難度低。因此,中公教育專家在此給大家具體介紹比較構造法的具體應用。
  • 帶你「認識」好用的比較構造法
    很多同學在做行測數量關係題時,若碰到題目中給出「等量關係」可能會想到用方程法解決一般計算問題,特值法或者比例法巧解工程、行程等問題。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如果題目這樣設置條件:做一件事件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案,中公網校請你花點時間來認識一位「新朋友」——比較構造法。
  • 2020省考行測技巧:比較構造法速解數學運算
    大家都知道在行測考試中最核心考察的點其實是單位時間內得分率,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做題速度呢,今天中公教育就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一種新的做題方法叫做「比較構造法」。在了解什麼是比較構造法前,我們先來看一道題目:【例】有人測量一座橋離水面的高度,將一根繩子對摺,碰到水面時繩子還剩下6米,(按對摺後的長度計算);把繩子平均折成三段,碰到水面時繩子還剩下2米,問橋高多少米?
  • 2018甘肅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比較構造法的應用技巧解析
    2018甘肅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比較構造法的應用技巧解析 在 甘肅公務員考試中,方程是考察較頻繁的考點,方程也是廣大考生在從小到大學習中一直接觸最多的知識點,方程是連接數學和思想的一種手段。方程可以大家平時比較熟悉的等量構造法去構造,這是相對簡單的。
  • 2019國考行測數量關係解題技巧:數學運算題之比較構造法
    本文為考生整理2019國考行測數量關係解題技巧:數學運算題之比較構造法。更多國考公務員考試資料,請點擊國家公務員考試頻道。 行測考試中,數學運算這個模塊對於大部分考生來說很「頭疼」。由於考試時間緊,考試題量多,再加上數量關係題目有一定難度,數學運算題瀕臨被全部放棄的「險境」。數學運算題對考生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
  • 高中數學——解題必備技巧「利用函數性質與圖像解不等式」
    高中數學階段解不等式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利用不等式性質直接解出解集(如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指對數不等式等);一類是利用函數的性質,尤其是函數的單調性進行運算。相比而言後者往往需要構造函數,利用函數單調性求解,考驗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運用條件能力,難度較大。
  • 選調生行測技巧:一朝習得比較構造法,他日行測多得兩三分
    北京選調生網網為幫助考生更好的備考行測考試,為大家整理了選調生行測技巧:一朝習得比較構造法,他日行測多得兩三分。.更多北京選調生考試內容等信息,請點擊北京選調生網。 行測考試中,數學運算這個模塊對於大部分考生來說很「頭疼」。由於考試時間緊,考試題量多,再加上數量關係題目有一定難度,數學運算題瀕臨被全部放棄的「險境」。數學運算題對考生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