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視聽四川」保護優良農業種質資源 四川開建種子「諾亞...

2021-01-15 央廣網

一些珍稀資源很可能將在地球上消失,怎麼辦?優良農業種質資源用於育種的不到10%,怎麼辦?

「這相當於種子的『諾亞方舟』!」2020年12月31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在邛崍市天府現代種業園正式開工,省農科院副院長楊武雲激動不已。

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國內唯一的省級綜合性種質資源庫。

種質資源是生物體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被喻為農業的「晶片」。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納入今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史曉露

A為什麼建

種質資源保存方式落後,一些珍稀資源正在消失

得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開工的消息,省農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員、水稻育種專家羅大剛難掩興奮。他早就盼望著,為他照管了30多年的水稻種子換個「新家」。

在省農科院作物所的一間儲藏室裡,記者見到,一部分種子用口袋、紙袋密封后碼放在存放架上,還有一部分存進了冰櫃和冰箱。「這些保種方式都比較傳統,溫度、溼度不能很好控制,最多存5年就要繁種一次。」羅大剛說。

保存方式和設施設備落後,也是全省種質資源保護的普遍現狀。「全省的種質資源分散保存在各科研院校和部分育種家手中,保存數量小而分散,資源種類不全,優良資源發掘利用效率低。」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發展處處長楊春國介紹,以水產種質資源為例,目前多以活體方式保存,缺乏凍精、受精卵、胚胎、DNA等現代化保存方式。

由於缺乏保護和發掘,一些優異性狀和基因資源也正在丟失。2019年11月,省農科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的餘桂容博士在宜賓長寧縣梅硐鎮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了一種優質糯玉米。「該品種糯性強、口感好,且維生素、微量元素豐富。」餘桂容說,該種子只存於當地一戶農家中,再不保存起來,很可能就將在地球上消失。餘桂容把種子帶回成都,決定先把優質基因上交到國家種質資源長期庫保存。

2018年我省啟動農作物種質資源系統調查與搶救性收集行動,搜集到的上千份資源,許多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但情況不容樂觀:珍貴的古稻品種「米易梯田紅米」目前僅存於米易縣新山傈僳族鄉;久負盛名的四川麻鴨、金陽絲毛雞、彭縣黃雞、四川白兔等地方品種也瀕臨滅絕……

B如何建設

落戶國家級種業園區,是國家種質資源庫重要部分

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位於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核心區內,項目佔地10畝左右,總投資9223萬元,預計2023年建成並投用。

在楊春國看來,選址邛崍,因為這裡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邛崍是「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制種面積和制種量居成都第一。

天府現代種業園是國家首批布局的5個以種業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之一,也是西南地區唯一一個。該園區立足建設「中國西南種業中心」,將搭建起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四川省水稻產業技術應用研究院、西南種業創新孵化中心等「一庫一院五中心」重大功能平臺,未來將成為集科技研發、雙創孵化、博覽交易為一體的種業經濟新高地。「相當於構建起了種業的保、育、測、繁的產業集群。」楊春國說。

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是綜合性保存庫,涵蓋農林牧漁草,集收集保存、研究利用與科普展示功能「三位一體」。「不僅立足四川,還將輻射西南,成為國家種質資源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楊春國介紹,按規劃設計,中心庫可保存農作物(含林草)種子資源52.4萬份,保存畜禽基因資源105萬劑,保存水產基因資源26萬劑。

楊武雲介紹,種子在保存過程中會自然衰老,需要通過先進技術手段讓種子持續保持活力。不同物種的種質資源,保存方式又存在差異。因此,需要通過長期庫、中期庫、試管苗庫、超低溫庫、DNA庫等進行分區分類保存。

具體來看,植物種質資源中有性繁殖作物通常以種子方式,需要放入低溫種子庫進行保存;無性繁殖植物、野生珍稀瀕危植物等通常在種質資源圃、植物園、原位保護點(區)進行培育保存,或通過試管苗庫、超低溫庫、DNA庫進行保存;水產、畜禽物種的種質資源則以活體保存、細胞保存和分子(DNA)等保存方式為主。

長期庫要滿足未來50年的需求,中期庫要考慮滿足未來30年以上的需求。「溫度、溼度的控制很重要。」楊武雲介紹,庫內的溫度和相對溼度越低,種子的安全貯藏期越長,比如長期儲存種子冷庫,庫內溫度要在-18℃以下,庫內相對溼度應低於50%,種子理論上可以保存50年。

C有何作用

提升保存數量和水平,促進良種選育實現新突破

「農業每次質的飛躍,都是種子變革主導,沒有現代種業的支撐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秀彬表示,該項目建成後,將填補我省沒有現代種質資源庫的空白,對四川乃至西南地區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推動現代種業育種創新、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產生重大影響。

從功能上看,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承擔著種質資源收集、中期保存、特性鑑定、繁殖和分發等功能。省農科院院長牟錦毅認為,建好種質資源庫一方面可以把傳統優質的種質資源保留下來,提高全省種質資源保存的數量和水平,避免珍貴、特異、野生和地方品種資源的消亡。另一方面,種質資源保存可以為育種提供支撐。

以糧食作物為例,近年來,省農科院水稻育種團隊以引進香稻資源與地方優異資源結合育成長粒香型不育系,選育以「川優6203」為代表的新品種集優質高產高效性狀於一體,改變了四川不產優米的歷史。小麥育種團隊將節節麥野生資源與地方優異資源人工合成新種質,育成新品種解決了小麥抗病高產抗穗發芽的問題,創造南方畝產792.8公斤的高產紀錄。玉米育種團隊以引進的溫帶種質資源改良山區常用自交系,育成耐瘠高產新自交系及系列品種,創造了南方畝產1282公斤高產紀錄。

瞄準天府現代種業園的資源優勢,水稻育種專家、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原所長李平教授和團隊已經把辦公室搬到了天府現代種業園,「利用種質資源庫中保存的資源,可以廣泛尋找影響水稻高產、穩產和品質的功能基因,讓我們的品種在保持高產的前提下,實現好看、好吃、好種和好賣的綜合提升。」

此外,通過對「川字號」種質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也有助於培育「川字號」優勢特色產業,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

以生豬產業為例,四川是全國生豬第一大省,但川內90%的仔豬屬于洋種豬的後代。「本土黑豬雖然存在生長速度不快、肥肉率較高、出肉率偏低等短板,但肉質好、風味優。」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姜延志說,2015年以來,他們利用巴克夏豬和成華豬雜交選育出天府黑豬,實現生長周期縮短2個月,性能提高30%以上,「建立種質資源庫,通過國內外引種,可以為育種提供豐富的材料,本土黑豬的良種選育也將進一步加速。」

D如何利用

鑑定評價種質資源,建立共享機制提高利用率

「當前用於品種改良的水稻種質資源只佔5%。」李平說,還有95%的品種資源的特徵特性、優異基因情況不明。

保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為農業生產服務。然而,由於信息共享機制不完善、科研投入不足、技術實力不強等因素,當前對種質資源的深度挖掘不夠,優異基因利用率還很低。前期調研發現,目前全省應用於育種創新的農業種質資源不到10%。

「雖然我國已建立中國作物種質資源信息網,但涵蓋品種太多,無法反映西南地區品種資源特色,研究還不夠深入。」李平說,四川種質資源庫可對地方品種做精細研究。

種質資源研究屬於基礎性工作,投入大,且難出成果。「當前對企業育種的支持力度不大,他們都不願意搞鑑定評價,基因測序、分子育種方面的科研實力不強,這也是四川的短板。」楊春國介紹。

「種質資源中藏著哪些東西,要先搞清楚。」楊武雲說,未來將對入庫資源開展一次大規模的品種篩查和鑑定評價,特別是要以地方品種為重點,發掘出四川本土的特殊優良基因,為育種服務。

以農作物為例,除了通過田間種植鑑定性狀外,還將對品種資源進行基因組測序,再把有用的資源分享給育種專家。「基因分析可以大大提高資源研究效率,通過基因組測序先把特性特徵摸個家底,也可以為分子設計育種提供基礎。」李平說。

牟錦毅透露,省農科院將與國內基因測序龍頭企業深圳華大基因合作。

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屬於公益性事業。按照相關法規,對於符合條件的從事科研或育種的單位和個人,種質資源中期庫應當免費為申請者提供適量種質材料。作為種質資源中期庫,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也將加強信息共享,建立全省種質信息網絡系統。「每一份種質資源的情況,例如性狀表現、特徵特性、優良基因等信息,育種家都可以在網站查詢、下載。」牟錦毅說,我省將研究成立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管理委員會、專家理事會等,構建完善的中期庫運行機制。

相關焦點

  • ...網·視聽四川」保護優良農業種質資源 四川開建種子「諾亞方舟」
    一些珍稀資源很可能將在地球上消失,怎麼辦?優良農業種質資源用於育種的不到10%,怎麼辦?「這相當於種子的『諾亞方舟』!」2020年12月31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在邛崍市天府現代種業園正式開工,省農科院副院長楊武雲激動不已。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國內唯一的省級綜合性種質資源庫。
  • 四川開建種子「諾亞方舟」
    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效果圖。(四川省農科院供圖)一些珍稀資源很可能將在地球上消失,怎麼辦?優良農業種質資源用於育種的不到10%,怎麼辦?「這相當於種子的『諾亞方舟』!」2020年12月31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在邛崍市天府現代種業園正式開工,省農科院副院長楊武雲激動不已。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國內唯一的省級綜合性種質資源庫。
  • 【央廣網·視聽四川】總投資30億元 長江上遊區域大數據中心落戶...
    ; 四川頻道 > 要聞四川 【央廣網·視聽四川】總投資30億元 長江上遊區域大數據中心落戶四川宜賓
  • 四川種業「諾亞方舟」今日開工
    四川在線記者 史曉露 文/圖歲末年初,四川種業迎來好消息!12月31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在邛崍市天府現代種業園正式開工,開啟了四川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建設種業強省的新徵程。種質資源是生物體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因此,種子被喻為農業的「晶片」,種質資源庫也被喻為種業的「諾亞方舟」。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位於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的核心區內,該項目佔地10畝左右,總投資9223萬元,涵蓋農林牧漁草,集收集保存、研究利用與科普展示功能「三位一體」,預計2023年建成並投入投用。
  • 種子「諾亞方舟」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開建
    12月31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項目在邛崍國家天府現代種業園開工建設。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涵蓋農林牧漁草等領域,收集保存、研究利用與科普展示「三位一體」。規劃設計保存農作物(含林草)種子資源52.4萬份,保存畜禽基因資源105萬劑,保存水產基因資源26萬劑,整個項目預計2023年建成投用。
  • 「央廣網·視聽四川」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4.6級地震 大陸地震預警...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總臺央廣記者劉濤報導:10月21日12時04分,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發生4.6級地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成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該地震。開通了地震預警功能的小米電視手機用戶、四川廣電電視用戶等也提前收到地震預警信息,四川近50個政務和媒體微博也及時發布了地震預警信息。
  • 康普森 | 新產品專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平臺建設】
    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不全,喪失風險加大保存保護乏力,鑑定評價缺失數據共享機制不暢,開發利用不足......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平臺建設項目數據互聯互通自動化處理     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平臺建設項目依靠康普森現有的技術模塊和強大的資料庫,根據客戶不同需求,搭建個性化農業作物、畜禽種質資源利用和保護平臺,實現種質資源數據互聯互通、實時共享、自動化處理,同時,提供保種方案策略,助力地方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推進我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
  • 「央廣網·視聽四川」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今日揭牌
    總臺央廣記者劉濤報導:12月30日,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下稱「減災所」)揭牌。該中心成立後主要承擔地震預警技術開發、地震預警信息增值服務和中國地震預警網災備相關任務。
  • 8國林木種子移交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備存
    中國園林網5月18日消息:採自肯亞、墨西哥、坦尚尼亞、瓜地馬拉等8個國家的31種55份林木種子,日前由世界混農林業中心(ICRAF)移交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備存。
  • 「央廣網·視聽四川」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現身成都蒲江 全球...
    青頭潛鴨現身成都蒲江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6日訊(記者 李丹)6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成都市蒲江縣委宣傳部獲悉,日前,全球極為罕見的青頭潛鴨現身蒲江縣蒲江河中。據悉,青頭潛鴨屬於瀕危物種,目前全球數量不足1000隻,對生活環境和水質要求特別高。這個珍稀物種長什麼樣呢?
  • 國家中藥材種質資源庫(四川)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
    中藥材種質資源是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儲備資源,由成都中醫藥大學承擔的「國家中藥材種質資源庫(四川)建設」項目是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重點項目,經過2年多實施,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
  • 「央廣網·視聽四川」彝族老家喜德縣歡慶彝歷新年
    總臺央廣記者劉濤 通訊員劉斌 爾古木沙報導:一年一度的彝歷新年如約將至,大小涼山一片熱鬧非凡。各地彝族人民忙碌著買賣年豬、年貨,打掃衛生,同高遠的藍天一道迎接新年的到來。
  •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為植物建造「諾亞方舟」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位於昆明市盤龍區城郊,佔地面積並不大,看起來不起眼。然而,這裡被稱為中國植物的「諾亞方舟」。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主任李德銖說。雲南野生稻有過記載的分布點曾達26個,如今僅剩兩個;金鐵鎖作為雲南白藥三種主要成分之一,在金沙江地區曾經常見,由於藥農的過度採集,如今瀕危;紅豆杉樹皮中提取的紫杉醇是治療乳腺癌的最好藥物之一,雲南野生紅豆杉曾佔全國總數的55%,如今也瀕危。保存種質資源,並非保護一個物種那麼簡單。
  • 保護川陝哲羅鮭等魚類資源 四川雅安舉行增殖放流
    人民網成都10月27日電 (朱虹)今日,四川省2020年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暨珍稀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啟動儀式在四川雅安蘆山縣大川河舉行
  • 「央廣網·視聽四川」成都旅日大熊貓「良浜」順利產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總臺央廣記者劉濤報導
  • 四川四姑娘山發現國家一級瀕危珍稀保護植物獨葉草種群分布
    央廣網成都6月4日消息(記者劉濤)四川省相關專家日前在進行野外調查時,在四姑娘山自然保護區發現一處國家一級瀕危珍稀保護植物獨葉草種群分布。專家表示,這種起源於6700萬年前的珍稀植物對生存環境要求近乎苛刻,被認為是優異生態環境的「天然指示器」,在四姑娘山發現獨葉草的種群分布,也標誌著四姑娘山的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
  • 《流浪地球》的末日種子庫真的存在嗎?
    央廣網北京2月18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導,春節期間,電影《流浪地球》非常火,裡面有很多未來科技都讓觀眾感到十分新奇。其中還有一個和農業有關:國際空間站將帶著一座種子庫前往宇宙深處。很多人覺得,種子庫只是科幻電影中的虛擬事物,但實際上,地球上確實存在「末日種子庫」,而且還有好幾個!地球上的種子庫什麼樣?
  • 我國保存種質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 位居世界第二
    央廣網北京1月12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數據顯示,我國保存種質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加強生物育種基礎研究、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種子採集員——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核心閱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也是亞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藏機構。經過十餘年建設,這裡保存的野生植物種子已突破萬種。
  • 四川眉山一鄉村蟲子泛濫成災 農業專家現場支招
    四川眉山一鄉村蟲子泛濫成災 農業專家現場支招 2017-08-03 08:55: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成都8月3日消息(記者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