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保存種質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 位居世界第二

2021-01-15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月12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數據顯示,我國保存種質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加強生物育種基礎研究、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中國農科院通報,目前,我國成立了農業農村部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保存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2019年1月正式動工建設保存容量達150萬份的新國家作物種質庫,建成後將極大提升我國種質資源保護能力。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作物種質資源中心主任李立會介紹,我們庫裡面保存的種質資源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要有價值的;二是遺傳多樣性和庫存的種質資源不能重複;三是發芽率必須在85%以上的。

「十三五」以來,隨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其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然而,我國種業自主科技創新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十四五」時期,我國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表示,加快建成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新國家作物種質庫。重點培育優質綠色超級稻、優質功能水稻、優質節水小麥、抗赤黴病小麥、耐旱宜機收玉米、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優質蛋白玉米、高產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大豆等重大新品種。

相關焦點

  • 中國種質資源庫長期保存總量達49萬份 居世界第二位
    我國種質資源庫長期保存總量達49萬份,居世界第二位——育好中國種 種好中國糧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近年來,我國種業實現了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種業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基地、52個制種大縣、49個區域性良繁基地為主體的種子基地「國家隊」基本建立。種子質量穩步提升,主要農作物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農業供種保障能力有了堅實基礎。「十三五」時期以來,組織實施了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2016年以來累計實施41項,落實中央財政資金20.9億元。
  • 保存了3萬份特殊種質資源,中國的這個基因庫立了大功
    (央視財經《中國經濟大講堂》)在我國國家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中,保存了3萬份的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包括了240科1343屬3599個物種,其中有許多珍稀瀕危的藥用植物種子,這些種子可以保存長達30-50年。
  • 國家作物種質庫裡保存著50多萬份作物基因
    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這裡只是作物種質保存的一部分。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資源中心主任李立會告訴記者,作物種質的保存,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種質庫和種質圃,用於保存不同形態的種質資源,種質庫主要保存種子等,種質圃則保存果樹、蔬菜等多年生無性繁殖的品種。種質庫本身也並非只有一座,而是按照功能差異,分為多個不同的庫。
  • 種子「諾亞方舟」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開建
    12月31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項目在邛崍國家天府現代種業園開工建設。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涵蓋農林牧漁草等領域,收集保存、研究利用與科普展示「三位一體」。規劃設計保存農作物(含林草)種子資源52.4萬份,保存畜禽基因資源105萬劑,保存水產基因資源26萬劑,整個項目預計2023年建成投用。
  • 8國林木種子移交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備存
    中國園林網5月18日消息:採自肯亞、墨西哥、坦尚尼亞、瓜地馬拉等8個國家的31種55份林木種子,日前由世界混農林業中心(ICRAF)移交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備存。
  • 中國打造世界第二大「末日種子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圖片來源東方IC)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位於昆明北郊黑龍潭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裡,這裡保存著來自國內外的大量野生植物種子,三萬多種植物以及豐富的動物種質資源在這裡得以「多世同堂」。這裡是中國第一座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也是目前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野生植物種質庫。
  • 我國建成世界最大油料作物種質資源庫
    本報北京10月28日電 記者陳海波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獲悉,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油料作物種質資源庫,保存著國內外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油料作物種質3.5萬餘份,成為油料科技創新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
  • 國家半乾旱中心突破種質資源瓶頸 推動藜麥產業發展
    10月23日,國家半乾旱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石家莊組織召開了「藜麥種質資源創新研討會」。目前,國外收集保存藜麥種質資源5000餘份,我國藜麥資源保有量約為800-1000 份,通過省、地(市)審定、認定和登記評價的新品種僅有11個,種質資源匱乏成為制約藜麥產業創新發展的瓶頸。國家半乾旱中心聯合河北工業大學,深入開展藜麥種質資源創新,通過採用高能輻射誘變技術,突破自然變異極限,豐富藜麥種質資源,提高育種效率,加快培育優質、高產、高抗、適應性強的功能性藜麥新品種,有力促進產業創新發展。
  • 寧夏建成世界最大枸杞屬種質資源庫 掌握種質資源就是話語權
    中新網銀川1月14日電 (李佩珊 石羽佳)記者14日從寧夏種業科技創新座談會上獲悉,寧夏目前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枸杞屬種質資源庫——國家枸杞種質資源庫。種質資源庫是利用儀器設備控制貯藏環境,使種質在幾十年、甚至數百年之後仍具有原有的遺傳特性和很高的發芽力,並長期貯存作物種質的倉庫,又稱基因庫。其對於農作物品種改良、培育新品種、生物學理論研究提供豐富的種質和研究材料具有重要意義。「掌握種質資源就是掌握了話語權,枸杞作為寧夏的特色產業,種質資源庫的建立對良種培育及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保護種質資源的迫切性!
    首先,要明確一點,種質資源多樣性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種間多樣性和種內多樣性 三個不同水平,其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種間和種內多樣性的前提。現在三個水平上都面臨嚴重危機。最近世界野生生物保護聯合會公布的一份報告(1998)指出,由於自然生態系統受到破壞,造成大約 3.4 萬種植物變得很稀少,可能很快消失,約佔植物總數的 12.0%。物種的滅絕反過來又加劇了環境的惡化,形成惡性循環。從人類開始馴化動植物以來,人類的生存越來越依賴於少數幾種植物和畜禽,使它們成為自然史上空前的優勢物種。
  • 寧夏枸杞種質資源庫登臨「國字號」
    12月3日,記者走進寧夏農林科學枸杞工程技術研究所國家枸杞種質資源庫的種子低溫保存庫,在種質中期庫從A到N,排列了9排貨架,每層貨架上擺放著來自國內外不同的枸杞種子:「目前,我們已收集保存國內外野生、瀕危及人工創製的枸杞種質資源2660份,每份種子的信息在管理系統都有記載,只要掃二維碼便可一目了然。」
  • 隆平高科深度解析:種質、研發優勢突出,持續引領生物育種
    我國基礎種質資源十分豐富,生物育種技術的研究水平也保持在世界前列,受限於商用限制未能推廣。公司種質資源具備優勢,在雜交水稻、雜交玉 米品種資源方面業內領先,轉基因玉米品種瑞豐 125 已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具備先發優勢。
  • 湖南茶樹種質資源
    灌木型茶 樹由喬木型茶樹北移演變而成,適應性廣,分布於世界各產茶國,樹高1~2m(一般均控制在80~90cm),樹姿披張,借根頸枝復壯樹冠,構成側軸系統,再生能力強,葉面平滑或隆起,葉尖漸尖或鈍尖,適制各種茶類,尤以適制綠茶、烏龍茶等。
  • ...網·視聽四川」保護優良農業種質資源 四川開建種子「諾亞方舟」
    保存方式和設施設備落後,也是全省種質資源保護的普遍現狀。「全省的種質資源分散保存在各科研院校和部分育種家手中,保存數量小而分散,資源種類不全,優良資源發掘利用效率低。」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發展處處長楊春國介紹,以水產種質資源為例,目前多以活體方式保存,缺乏凍精、受精卵、胚胎、DNA等現代化保存方式。由於缺乏保護和發掘,一些優異性狀和基因資源也正在丟失。
  •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種子採集員——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核心閱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也是亞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藏機構。經過十餘年建設,這裡保存的野生植物種子已突破萬種。
  • 353份備存種子入駐中國西南種質資源庫
    近日,來自英國邱園千年種子庫的353份備存種子入駐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這批植物種子將在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條件下予以妥善保存。一旦自然界中這些植物瀕臨滅絕,就可以把它們取出培育成苗。
  • 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揭牌 辣椒種質資源庫為全球最大
    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揭牌 已保存種質資源3萬多份,辣椒種質資源庫為全球最大華聲在線5月8日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劉維帥 張登)農作物的基因秘密,藏在種子中。一度丟失香味的江永香稻,在找到了保存在種質資源庫的「祖先」後通過提純復壯,又恢復了香味。立下功勞的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今天在省農科院內舉行了揭牌儀式。農作物種質資源是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
  • 「央廣網·視聽四川」保護優良農業種質資源 四川開建種子「諾亞...
    保存方式和設施設備落後,也是全省種質資源保護的普遍現狀。「全省的種質資源分散保存在各科研院校和部分育種家手中,保存數量小而分散,資源種類不全,優良資源發掘利用效率低。」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發展處處長楊春國介紹,以水產種質資源為例,目前多以活體方式保存,缺乏凍精、受精卵、胚胎、DNA等現代化保存方式。由於缺乏保護和發掘,一些優異性狀和基因資源也正在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