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作物種質庫裡保存著50多萬份作物基因

2021-01-08 新京報

中國農科院國家作物種質庫一間操作間裡,透明的培養皿中,放滿了剛剛發芽的白菜種子,工作人員正在對收集來的白菜種子進行發芽率檢驗,發芽率超過85%的種子,即為合格。合格的種子,在重新包裝、標識之後,就會入庫儲藏,在-18℃的儲藏庫中,它們可以保存50年,仍舊保持著合格的發芽率……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為此,新京報記者探訪了國家作物種質庫,邀請專家解讀,現代種質庫如何保護和利用種質資源。

國家作物種質庫。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留住那些消失的種子

種質,是指攜帶生物遺傳信息且具有實際或潛在利用價值的載體,包括種子、花粉、芽等多種形態。豐富的遺傳物質是生物演變和進化的基礎。

作物種質是農作物的遺傳資源,不同的組合配比,不斷地產生新的生物品種。不過,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栽培種迅速擴張,越來越多的傳統品種、地方品種在快速消失在自然界中,作物品種越來越單一。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地方品種已經消失了97%以上。

作物種質庫是保護作物多樣性的重要措施,它留住了那些自然界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作物基因,也為未來的作物育種提供了豐富的基因資源。

記者在位於北京北三環的國家作物種質庫中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作物種質都被集中在這裡,經過檢測、標識等入庫前處理之後,最終進入這個龐大的種質庫中,像「冬眠」一樣,在低溫環境中被長期保存。

即將入庫的種子,都要進行發芽率檢測,合格的才會入庫儲存。同時,存庫的種子,每隔一段時間也要進行檢測。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這裡只是作物種質保存的一部分。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資源中心主任李立會告訴記者,作物種質的保存,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種質庫和種質圃,用於保存不同形態的種質資源,種質庫主要保存種子等,種質圃則保存果樹、蔬菜等多年生無性繁殖的品種。

種質庫本身也並非只有一座,而是按照功能差異,分為多個不同的庫。有用於保存的長期庫,還有防範風險的復份庫,為科研提供資源的中期分發庫,以及原生境資源保護點、種質資源信息中心等。

據介紹,目前,我國種質資源保護體系中,包括位於北京的長期庫1座,位於青海的復份庫1座,分布全國的中期分發庫10座,還有同樣分布全國的種質圃43個,原生境保護點205個。

種質庫的科幻之旅

糧食、棉花、水果、蔬菜、油料作物……國家種質庫中,保存了國內外絕大部分仍在種植和已經不在種植的作物品種。

在一間倉庫中,記者看到,無數透明的玻璃瓶整齊地擺在架子上,每個瓶中都有一截嫩綠的莖尖,倉庫裡有控制照明、溼度、溫度的設備。作科所副研究員尹廣鵾告訴記者,這是試管庫,主要保存土豆、紅薯等無性繁殖的品種。倉庫中長期保持著合適的照明、溫度、溼度等,保障它們存活的同時,控制它們用最慢的速度生長。即便如此,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處理一次,只留下保存遺傳物質的莖尖。

試管庫外面,還有幾個大小不等的罐子,是超低溫保存的設備,罐子裡裝著液氮,溫度達到-196℃,主要保存花粉等正常條件下難以保存的種質資源,「花粉在自然條件下,普遍只能存活幾分鐘,所以需要超低溫保存,保證它能夠保存足夠的時間」。

種子形態的種質資源,則主要保存在-18℃的庫中,也是種質庫最大的儲存倉庫。

記者看到,倉庫有兩部分,入口處是一個很小的適應間,溫度比外面低,但沒有達到-18℃。入庫或出庫的種質資源,會在這裡停留15天左右,適應溫度的變化,然後才會進入下一步操作。

-18℃的冷庫中,種子可以保存50年以上。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倉庫中,擺滿了四五米高的架子,裝在小金屬罐裡的種子被整齊地擺放在架子上,兩排架子之間的縫隙很小,要通過機械才能挪開架子,讓工作人員進入存取。尹廣鵾告訴記者,自1986年建成以來,這個庫中就一直保持著-18℃的溫度,從未變過,這裡所有的設備,都有雙重備份,以保障種質庫環境的穩定。

除了這些保存方法外,還有一種科技含量更高的保存方式——全基因組保存。李立會告訴記者,這些年來,隨著基因組學的發展,越來越多品種的全基因組被檢測出來,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進行全基因組保存,比如某些珍稀品種、繁殖困難的品種等,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保存。

國家種質庫設計容量為40萬份。過去34年中,經歷三次作物普查和徵集,成為世界第二大作物種質庫,迄今保存了超過52萬份的作物種質,已經遠遠超出了設計容量。而且,儲存數量還在以每年2萬份左右的速度增加。

李立會告訴記者,一座新的種質庫正在建設,預計到明年8月份就可以試運行。新庫使用了更多的科技設備,將是一個全自動的智能庫,設計容量為150萬份。屆時,更多的作物種質資源將會得到更好的保存。

保護過去就是保護未來

在科幻作品《流浪地球》中,科學家們在空間站冷藏了1億顆農作物種子,以防備環境的變化導致作物滅絕。事實上,現實中的作物種質庫,儲存的種質遠超電影中的數量。而且,除了防備滅絕之外,種質庫還承擔著更重要的工作,為作物育種提供基礎資源。

我國每年推廣種植的農作物品種超過5000個,主要糧食作物幾乎全部為自主選育品種,中國糧用中國種,其中,種質庫的作用不可忽視。

位於北京的種質庫是一座長期庫,其主要功能是保存物種,在全國各地,還有10座中期庫。李立會告訴記者,這些種質庫,每年分發的種質資源超過8萬份,供全國各個科研機構使用。

李立會所在的作物科學研究所,也承擔著育種的工作。他告訴記者,在自然界中,人類活動的擴張導致了野生種快速滅絕,而在種植環境中,現代栽培種也在快速替代傳統品種和地方品種。現代栽培種抗性更高、營養更豐富、產量也更高,在種植效益上,遠遠超過傳統品種和地方品種。那麼,為何還要保存那些品種呢?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資源中心主任李立會。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現代栽培種確實種植效益更高,但在基因上,卻具有越來越高的遺傳一致性,」李立會解釋說,「這使得作物抗風險的能力降低了。簡單來說,如果在一個區域、一個國家甚至全球,都只種一種作物,一旦出現短時間難以解決的威脅,比如某種新的病蟲害,就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單一作物造成的風險,其實人類早已經歷數次,19世紀40年代,愛爾蘭馬鈴薯晚疫病爆發,餓死近百萬人,愛爾蘭人口銳減四分之一。上世紀70年代,美國玉米小斑病爆發,導致美國玉米減產165億公斤。

多樣且優秀的品種,是防範類似災難的有效措施,而要育成更多更好的品種,則需要一個龐大的基因基礎。「我們的研究發現,地方品種中,81%的品種具有遺傳異質性,也就是說,它們蘊含著更豐富的遺傳基因。地方品種可能確實產量不高,但它們可能蘊含著許多在某一方面特別優秀的基因,科學家們在育種時,在一個豐富的基因庫中尋找到這些基因,然後不斷培育出更好的、適應不同環境的品種」。

失去的味道其實並未消失

雲南芒市遮放鎮,一種名為「毫目細」的大米被稱為「頂級大米」。在過去曾是貢米,被稱為「遮放貢米」。在今天,每斤可以賣到數百元。這種只在遮放生長的大米品種,在過去幾十年中,一度消失。

不過,消失的遮放大米,並沒有真正滅絕,在國家種質庫中,仍保存著「毫目細」種子。當地申請將早年存入的種子取出,重新繁育,使得「遮放貢米」再次面世,如今已經在當地形成了年產值4億多、幫助當地農民增收近3億元的產業。

類似的還有陝西千陽縣的桃花米,這是一種種子形似桃花的大米,上世紀90年代後逐漸消失,2008年,當地從國家種質庫引回該種子,使桃花米重現人間。

「現代育種,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育種,首先考慮的往往是高產、高營養等因素,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這是沒有問題的,」李立會說,「不過,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有一些人開始追求口味、風味等,所以,一些傳統的作物也逐漸受到重視。它們可能產量不高,或者在其他方面有缺陷,但卻具有某種特殊的風味,被人們懷念。在今天,有條件的情況下,這些古老的品種,也有了自己的市場,一方面滿足不同的需求,一方面還可以為脫貧致富、幫助農民增收做出貢獻」。

除了大米,還有西紅柿、桃、黃瓜等,近年來都出現了很多傳統品種,它們以「小時候的味道」吸引了不少消費者,也形成一個獨特的小市場。

此外,許多作物還被開發出不同的功能,如觀光、保健等,在國家種質庫,就有過許多這樣的經歷。李立會介紹,「在觀光農業中,一些花用的作物受到重視,比如桃,以前人們選擇栽培的品種,考慮的是果實的品質好不好。但在觀光農業中,人們會考慮它的花好不好看,什麼時候開。在一片桃林中,如果種植花期不同的桃樹,就可以延長觀賞的時間。還有多彩的油菜花、芝麻花等,都有類似的情況。在保健食品業裡,一些傳統的作物,也被發掘出比較好的保健作用,因此重新受到青睞」。

未來仍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過去數十年中,無數科技工作者,為保護作物種質資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是持續性的工作,在未來,仍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努力。

人才是當前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首要的問題,李立會告訴記者,「種質資源保護是公益性的,而且是一個長期且重複的工作,要不斷地搜集各種不同的種質資源,然後鑑定優異的基因,妥善地保存。這和當前的科研評價體系,有一定的錯位。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已經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文件。未來要吸引更多的人才,需要不斷地落實這些文件,也需要更進一步改革和優化評價體系,使從事種質資源保護的科研人員,能夠獲得更多的認可」。

國家種質庫。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在種質資源利用方面,也需要更有效的利用方式,「利用和利用效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搜集到了好的資源,鑑定出優質的基因,但是否能夠以此為基礎,培育出更好的品種,取決於利用效果。舉例來說,上世紀50年代,我國引進了碧玉麥,和本土品種螞蚱麥組合雜交,當時很多科學家都是用這兩種雜交。但只有當時西北農學院教授趙洪璋培育出了碧螞1-6號6個品種,其中碧螞1號是迄今為止我國推廣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

如何才能提升種質資源利用的效率,培育出更多的「中國種」,李立會認為,這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員做出更多的努力,也需要在育種研究的評價體系中,做出更多的改革和完善。「比如智慧財產權的問題,科研評價的問題等。在發達國家,一個新品種的育成,大概需要10-15年的時間,這個周期很長。但我們的科研評價體系,評價的周期沒有這麼長,在未來,應該考慮進一步深化改革,使得科研人員有動力、有耐心花費更長的時間、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培育新品種。此外,對於育成一個新品種,如何保護智慧財產權也是需要思考的,如果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力,也就同樣缺乏育種的動力」。

困難不止存在於育種研究中,種質資源保護同樣如此,「種質資源保護,不只是收集、保存,還有鑑定、尋找優質基因、創製新種質等工作,這些科研工作,同樣需要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李立會說。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影 王巍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世輝

相關焦點

  • 探訪中國最大種子庫:保存糧棉油果蔬等340種作物
    它和國家糧食安全有何關聯?我國種源「卡脖子」卡在哪?在全球號召警惕糧食危機的關鍵時刻,《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走進國家種質庫,試圖從中尋找答案。「現在我們所在的就是零下18攝氏度、溼度小於50%的國家種質庫,種子在這裡的保存壽命可延長到50年以上。」
  • 我國建成世界最大油料作物種質資源庫
    本報北京10月28日電 記者陳海波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獲悉,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油料作物種質資源庫,保存著國內外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油料作物種質3.5萬餘份,成為油料科技創新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
  • 保存了3萬份特殊種質資源,中國的這個基因庫立了大功
    (央視財經《中國經濟大講堂》)在我國國家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中,保存了3萬份的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包括了240科1343屬3599個物種,其中有許多珍稀瀕危的藥用植物種子,這些種子可以保存長達30-50年。
  • 我國保存種質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 位居世界第二
    央廣網北京1月12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數據顯示,我國保存種質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加強生物育種基礎研究、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 全球作物表型研究「中國方案」呼之欲出
    10月23日,由南京農業大學、國際植物表型組織(IPPN)主辦的第六屆國際植物表型大會在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認為,農作物表型和基因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到種質資源利用效率和現代種業的可持續發展,南京農業大學正在籌建的作物表型組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將在全球範圍內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引領農業植物科學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 中國種質資源庫長期保存總量達49萬份 居世界第二位
    我國種質資源庫長期保存總量達49萬份,居世界第二位——育好中國種 種好中國糧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近年來,我國種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三次種質資源普查,我國種質資源庫的資源保存量年增加1萬份以上,目前長期保存總量達到49萬份,居世界第二位。質量興種加快轉型升級當前,我國種業發展到了新階段,要加快推進種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
  • 寧夏建成世界最大枸杞屬種質資源庫 掌握種質資源就是話語權
    中新網銀川1月14日電 (李佩珊 石羽佳)記者14日從寧夏種業科技創新座談會上獲悉,寧夏目前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枸杞屬種質資源庫——國家枸杞種質資源庫。種質資源庫是利用儀器設備控制貯藏環境,使種質在幾十年、甚至數百年之後仍具有原有的遺傳特性和很高的發芽力,並長期貯存作物種質的倉庫,又稱基因庫。其對於農作物品種改良、培育新品種、生物學理論研究提供豐富的種質和研究材料具有重要意義。「掌握種質資源就是掌握了話語權,枸杞作為寧夏的特色產業,種質資源庫的建立對良種培育及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研究人員通過收集我國境內雜草稻危害最為嚴重地區:江蘇、廣東、遼寧和寧夏4地的155份雜草稻和76份當地栽培稻品種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和群體分析,發現4地的雜草稻群體各自相互獨立起源於栽培稻,其中江蘇、廣州雜草稻起源於秈稻,而遼寧、寧夏的雜草稻則起源於粳稻,且在起源過程中遭受了強烈的短期遺傳瓶頸效應。
  • ...網·視聽四川」保護優良農業種質資源 四川開建種子「諾亞方舟」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史曉露A為什麼建種質資源保存方式落後,一些珍稀資源正在消失得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開工的消息,省農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員、水稻育種專家羅大剛難掩興奮。他早就盼望著,為他照管了30多年的水稻種子換個「新家」。在省農科院作物所的一間儲藏室裡,記者見到,一部分種子用口袋、紙袋密封后碼放在存放架上,還有一部分存進了冰櫃和冰箱。
  • 「央廣網·視聽四川」保護優良農業種質資源 四川開建種子「諾亞...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史曉露A為什麼建種質資源保存方式落後,一些珍稀資源正在消失得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開工的消息,省農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員、水稻育種專家羅大剛難掩興奮。他早就盼望著,為他照管了30多年的水稻種子換個「新家」。在省農科院作物所的一間儲藏室裡,記者見到,一部分種子用口袋、紙袋密封后碼放在存放架上,還有一部分存進了冰櫃和冰箱。
  • 2020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TheCropJournal》《作物學報...
    2020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TheCropJournal》《作物學報》招聘1人公告 2020-02-03 17:48:39|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一、 The Crop Journal 簡介、招聘條件和崗位職責The Crop
  • 浙江大學全球油菜基因資源數位化利用交互式網站上線
    近日,浙江大學作物所發布了全球油菜基因資源數位化利用資料庫與交互式網站BnaSNPDB,該網站的原始碼、利用說明以及簡明語音教程的連結等詳盡信息於2020年9月30日在線發表於計算與結構生物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Computation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 雜誌(論文連結:https
  • 國家半乾旱中心突破種質資源瓶頸 推動藜麥產業發展
    10月23日,國家半乾旱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石家莊組織召開了「藜麥種質資源創新研討會」。  藜麥因其優良的營養品質和農業生態環境適應性,成為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助力脫貧攻堅的特色優勢作物。目前,國外收集保存藜麥種質資源5000餘份,我國藜麥資源保有量約為800-1000 份,通過省、地(市)審定、認定和登記評價的新品種僅有11個,種質資源匱乏成為制約藜麥產業創新發展的瓶頸。
  • 曹曉風:基因編輯作物商業化急需政策加持
    在2020年全國兩會小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說,「基因編輯育種,就是農業領域的5G技術。」然而,儘管國家在這一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國內科研人員的成果也位居世界前列,我國的基因編輯作物的商業化依然為「零」。
  • 農業種質資源登記都有啥?
    農業種質資源登記有多重要?先看看農業種質資源的重要性。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1、作物種質資源糧食、經濟、蔬菜、果樹、蠶桑、牧草2、畜禽種質資源畜禽及其胚胎、精液、卵子、基因物質等3、微生物種質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具有一定科學意義或潛在應用價值的4、水產種質資源魚類、甲殼類、貝類、藻類、棘皮動物、兩棲爬行類等水生動植物具體都登記哪些內容?
  • 遺傳發育所等作物馴化基因平行選擇研究取得進展
    作物馴化是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作物馴化過程中,一些重要農藝性狀表現出趨同馴化的特徵,這些特徵綜合在一起被稱為「馴化症候群」。控制這些性狀的基因是否在不同物種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一直是進化研究中的重要科學問題。迄今為止,同一基因在不同科作物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仍未見報導。種子休眠減弱是一個典型的「馴化症候群」相關農藝性狀。
  • 保護種質資源的迫切性!
    首先,要明確一點,種質資源多樣性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種間多樣性和種內多樣性 三個不同水平,其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種間和種內多樣性的前提。現在三個水平上都面臨嚴重危機。美國所有現代大豆品種可追溯到我國東北地區的 12 份原始材料。美國大部分紅硬質小麥都與引自波蘭和俄羅斯的兩個品系有關(Tanksley,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