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4篇具有開創性的論文,其中就包含了大名鼎鼎的狹義相對論和質能等價理論。而光電效應也是量子力學的基礎理論之一。也就是說,他在一年內給現代物理學的兩座大廈做了巨大的貢獻,這在整個科學史上,僅僅只有牛頓可以與之匹敵。因此,牛頓的1666年和愛因斯坦的1905年在科學史上分別被稱為牛頓奇蹟年和愛因斯坦奇蹟年。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是相當顛覆的,他在發表之初,很多物理學家甚至是無法理解其中的物理含義。也因此,愛因斯坦1905年只是在學術圈很小的範圍內打響了自己的名氣。即便是到了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他在當時的普羅大眾眼裡依舊沒什麼影響力。
直到1918年,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帶隊觀測莎羅序列日全食,太陽光線的偏折情況後,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比牛頓力學更加具有普適性,愛因斯坦才成為了全世界家喻戶曉的物理學家,可是即便到了這個時候,不要說百姓不太理解相對論,在學術圈也是很多人對這個理論無法理解。
因此,曾經有人採訪愛丁頓說:全世界是不是只有三個人真正懂得相對論?
愛丁頓反問:第三個人是誰?
那為什麼很多人一直都無法理解相對論呢?
實際上,相對論所使用的範圍很廣,考慮到的整個尺度是超越人類所處宏觀低速世界。因此,它是極其顛覆三觀的,尤其顛覆的是時空觀。所謂時空觀指的就是對於時間和空間的理解。為什麼這麼說呢?
想要理解這個問題和相對論,我們就需要從時間本身的定義出去。
時間是什麼?
其實從古到今,學者們就一直在思考許多終極問題,其中「時間到底是什麼?」就是一個關鍵問題。古希臘的集大成者亞里斯多德就曾認為時間是均勻流逝的。而到了牛頓這裡,他則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分立的,時間和空間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一致的,你的一秒和我的一秒是一樣的,不會因為我們的運動狀態而發生改變。
但說到這裡,你應該能發現這都是談論時間的變化,但時間具體是什麼呢?
客觀地說,一直以來沒有人能夠直接定義時間。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直接說清楚時間到底是什麼?
但是我們可以換個方式,這個方式就是利用測量時間的方法來定義,也被叫做測量定義法。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這個方法很早就被使用了。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一天,一個月,一年到底是什麼?
其實一天就是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在古代因為是地心說,所以他們認為是太陽一次東升西落的時間。一個月就是月球繞地球轉一圈的時間。一年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在古代,就是同一時間,太陽在天球上轉一周的時間。
之所以我們這裡提到古人,其實就想說古人早就發現了這個規律。所以,這個測量定義法是人類認識時間的基礎,而不是現代科學的產物。如果用測量定義法,我們就發現,時間是周期性的變化,更本質一點,我們會發現時間其實是一種運動。我們用的鐘表在計量時間也是利用周期性的振動來實現的。如今最精密的銫原子鐘,利用的也是振動來計時。
顛覆認知的相對論
基於上面的認識,愛因斯坦回歸到了時間定義去思考時空關係。既然是一種運動,那麼時間其實就會受到物體運動狀態的影響。這其實就是最基本的動力學問題,因此,愛因斯坦拿起了動力學的基礎理論伽利略變換,結合著光速不變原理就推導出了整個相對論的基礎框架。
那麼物體在高速狀態下,時間的流逝就應該會受到影響;舉個例子,我們就拿光的周期性運動來計時(比如:光一上一下算作一秒),那麼如果一個人在地面上,一個人在太空中坐著光速飛船,這時候我們就發現,以地面上的人為參考系,地面的鐘表流逝速度就會比飛船上的快得多。
也就是說,飛船上的人相對於地面上的人發生了時間膨脹。(這裡多說一句,對於他們各自而言,時間流逝是一樣的。)
同樣地,既然是基本的動力學問題,那麼在加速狀態下,和在引力作用下,時間的流逝也會受到影響。這其實也就是廣義相對論描述的內容。當然,廣義相對論其實也要考慮到空間的問題,因此會涉及複雜的數學運算。
通過廣義相對論,我們知道,引力的本質其實是時空的彎曲。月球之所以會繞著地球轉,其實就是因為地球彎曲了周圍的時空,月球貼著時空的測地線(也就是四維時空中兩點間的最短距離。)在運動。
因此,引力場對於光也會有作用,使得時間發生膨脹。換句話說就是在黑洞邊時間會變慢,這裡多說一句,對於自己來說,時間還是像原來那樣流逝,只是相對於不在黑洞附近的人而言,時間發生了膨脹。
所以,在引力場周圍的時間變慢,實際上是相對而言而,自身主觀上時間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別人看你的時間過得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