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斌 吳曰程
【原文編者按】疫情當前,農牧交錯帶牛羊牧繁農育關鍵技術集成示範項目專家組圍繞抗疫情特殊時期、結合當下季節性關鍵技術已從線上開始了培訓工作。該項目自2019年7月19日在京啟動以來,14名專家攜手20個示範企業(合作社),圍繞牛羊牧繁農育重大關鍵技術配套集成與應用開展了深入調查研究、實驗示範和培訓指導,本期推出任務五「模式試驗示範——肉牛經營模式」的部分成果。
(資料圖)
疫情肆虐,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委圍繞畜禽養殖復工復產面臨的突出困難,多次協調出臺有力措施,要求精準抗疫「阻擊戰」與復工復產「兩手抓」「兩不誤」。2月20日,農業農村部發布《2020年畜牧獸醫工作要點》指出,要繼續「創建一批國家級標杆示範場,總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模式」。現階段,我國肉牛養殖仍以分散飼養為主,其在設施設備、技術應用、市場對接等方面相對落後,且交易成本較高。而合作社、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掌握更多行業優質資源,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與學習能力,更易接受和採納標準化管理技術從事規模化養殖,通過訂單、託管等方式對接更多養殖戶,能夠快速實現肉牛產業轉型升級向優發展。
蒙、晉、冀、遼、陝、甘、寧、青等農牧交錯區兼具農區、牧區特徵,優質飼草料資源豐富。在這些肉牛養殖優勢地區,既有幼犢繁育、自繁自育、專業育肥、等傳統模式,也有契合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種養結合、母牛肉用、奶公犢育肥等新型模式,還有大型工商資本進入開展良繁、育肥、屠宰、加工、配套服務等全產業鏈現代化模式。從已有企業(合作社)、養殖場戶發展情況看,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普遍建立了形式多樣的較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但從整個行業發展情況看,多數模式一定程度上存在技術不匹配、標準不統一、規模不經濟、收益不穩定等問題。
一、眾多肉牛養殖模式中較為典型的三種
一是架子牛培育。架子牛是指沒有經過強制育肥,膘情不夠豐滿,但身架和內臟基本長成的青年牛,一般將犢牛飼養至體重達300~400 kg的階段稱為架子牛培育。從養殖角度看,架子牛處於生長發育旺盛時期,良好的架子牛培育管理能有效提高其育肥能力,是決定育肥成效的關鍵環節。從產業角度看,發展高效架子牛培育能夠為專業育肥奠定堅實基礎,對繁榮肉牛育肥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託管經營模式。肉牛所有者在不改變所有權前提下,以契約形式將部分或者全部肉牛飼養環節讓渡於某一經營主體進行飼養管理,又分為集中飼養型託管和分散飼養型託管。前者一般是散戶將肉牛託管給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進行集中專業飼養,並交付一定費用,肉牛所有權歸農戶;後者一般為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將肉牛提供給農戶進行分散飼養,約定期限後統一回收,並支付農戶相關費用或者給予約定收益,肉牛所有權歸企業。
三是「託管+架子牛培育」模式。該模式是在龍頭企業發展架子牛養殖的基礎上,引入肉牛「託管」經營模式,是上述兩種的模式的有機組合。從實際效果看,企業與農戶實現了生產上的聯動、資源上的聯合、利益上的聯結,是一種互惠共生的農企合作對接模式。寧夏迅馳農牧有限公司是專業奶公牛育犢及架子牛培育企業,公司於2017年流轉當地604戶村民養殖棚區,投資5000萬元,建成存欄3000頭奶公牛育犢基地,現存欄3000頭,年出欄10000頭。公司既自行培育架子牛,又向農戶提供託養、代養以及牛犢販賣等服務(見下圖),公司帶動當地100多農戶從事肉牛養殖,年增收120萬元以上,安排貧困村民務工崗位年支出近100萬元。
圖 寧夏迅馳農牧經營模式
二、「託管+架子牛培育」模式的獨特優勢
一是關鍵集成技術有保障。架子牛作為專業育肥場的主要育肥對象,穩定架子牛供應是保障肉牛育肥行業發展的關鍵。現階段,國內架子牛供應多以養牛戶分散繁殖和飼養為主,規模化架子牛培育場還比較少見。散戶飼養存在缺點:飼養方式、疾病防控、管理技術欠統一規範導致市場上的架子牛參差不齊,「病、弱、小」直接影響到後期的育肥效果。規模化養殖企業一般擁有完善的飼養管理體系,採用一體化標準養殖技術,能夠較好保障出欄架子牛的規格和品質。從集中型託管看,農戶肉牛可以直接併入企業牛群,採用企業標準化養殖技術,降低生產風險,保障架子牛出欄質量;從分散型託管看,雙方籤訂養殖合同,企業組織專業的養殖技術培訓,提供必要的及時指導服務,農戶按標準養殖,企業依照合同回收,實現了養殖技術的規範化推廣,充分利用了農戶養殖的靈活性,能向市場提供更多更好的架子牛。
二是發展空間廣。我國農牧交錯區北連牧區、南接農區,是牧區向農區的過渡區,生態環境承載力相對有限。近幾年逐步呈現的「牧繁農育」和「北牛南運」趨勢日益受到各方關注和重視。分析認為,發揮牧區、農牧交錯區等優質牧草資源相對豐沛的優勢發展肉牛繁育,在秸稈等粗草料資源豐富的廣大農區發展肉牛育肥,具有經濟的合理性、生態的友好性和產業的持續性。架子牛介於牛犢生長到專業育肥之間,是區域之間大規模調動的基本對象。因此,架子牛培育,尤其在農牧交錯區具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承接牧區牛犢的集中外運和農區專業育肥架子牛的保障供給,是「牧繁農育」的重要中間環節。
三是經濟效益好。架子牛培育與託管結合能夠整合雙方資源發揮所長顯著提高企業與農戶的經濟效益。對於企業,集中型託管可以充分利用其廠房圈舍,降低固定資產閒置率,獲得託管費用(或利益分紅),分散型託管能夠在標準化養殖基礎上節約人工支出和充分發揮農戶精細化養殖優勢,使肉牛體況能夠獲得額外加成收益。對於農戶,集中型託管,可以利用企業的標準養殖技術、設施設備和統一的疫病防控服務,降低肉牛患病、死亡等損失,同時農戶可以充分利用大量的機動時間,按照家庭效用最大化要求參與其他行業,提高家庭總收入;通過集中型託管,農戶可以利用較少的啟動資金進入肉牛養殖行業,並且獲得專業的養殖服務,對於貧困農戶更是脫貧致富的優選之一。
四是社會效益好。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措施之一,「託管+架子牛培育」養殖模式能夠實現產業興旺與扶貧帶動的很好統一。通過集中型託管,企業擴大了牛群規模,降低了圈舍閒置率,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可以帶動農民尤其貧困戶就業,使農戶增加工資性收入;通過分散型託管,開展專業化養殖技術培訓,提高了肉牛標準化養殖覆蓋率、農戶生產效率和架子牛出欄體況,推動架子牛培育體系整體提升和快速發展。尤其疫情當前,該種模式因為採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重視生物安全日常管理的規範化,在此次戰「疫」中表現出更明顯的優勢
三、「託管+架子牛培育」模式的發展走向
一是架子牛培育體系更加健全。「牛犢到架子牛」階段極易感染疾病。傳統養殖模式缺乏相應集成配套技術,導致架子牛培育過程中死亡率偏高(有的甚至超過30%)。通過標準化企業牽頭的「託管+架子牛培育」模式能夠實現統一規範的標準化養殖和疫病防控,有效降低死亡率。當前,肉牛品種差、出肉率低、產犢率低、階段式飼餵配方不統一等問題以及突發重大疾病的風險依然存在,項目專家團隊和相關企業早已注意到這一點,並聚焦架子牛品種篩選、養殖技術、飼料配比、疾病防控等方面開展關鍵技術集成試驗與示範,標準的架子牛培育關鍵技術體系將得以很快建立健全。
二是利益聯結機制持續優化。調研中注意到,相關合作主體基於「託管」實現利益聯結和養殖合作,並結合不同地區的區位條件、經濟基礎、人文環境不斷引入多種形式的組織帶動方式,持續創新利益聯結方式,演化出眾多的細分模式。如寧夏壹泰牧業通過生物質抵押與海爾等企業合作,實現信貸資金的融通;寧夏迅馳農牧計劃牽頭成立合作社試點,將農戶與企業之間的合同託管關係上升到更為緊密的合作、股份合作等共贏共生關係。
三是奶公犢培育技術不斷完善。歐美國家早已將奶公犢用作育肥牛源,並在品種改良、技術創新、疫病預防等方面實現了很多突破。國內早先並未重視奶公犢育肥,新世紀以來肉牛專業育肥技術不斷改進,奶公牛育肥效益逐步得到挖掘,奶公牛迅速成為常規育肥牛源之一。但是,仍然存在產後護理不到位、犢牛防疫水平不高、缺乏奶公犢飼養標準等關鍵技術問題。隨著奶公犢培育架子牛日益受到重視,其系統集成技術已受到各經營主體和項目組重視,其關鍵技術定會較快得以集成和完善。
疫情當前,肉牛養殖業同樣受到飼草料採購調運、活牛運輸、產品銷售等巨大衝擊。但是,農牧交錯帶的先天優勢不會變,牛肉消費增長的趨勢不會變。農牧交錯帶牧繁農育的廣大牛人要堅定信心,進行更高謀劃和長遠布局,持續優化產業發展模式,完善產業鏈條,與專家組成員一道,努力化危為機,爭取更大更好的發展。
(王玉斌系中國農業大學「農牧交錯帶牛羊牧繁農育關鍵技術集成示範項目」專家組成員、吳曰程系項目組成員)
三農號2020年2月26日
責任編輯:劉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