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嫦娥四號衛星於2019年1月3日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填補人類對於月球背面探測的空白,是中國、世界、人類航空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自1969年7月20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月以來,人們對月球的嚮往就不再神秘,上面沒有玉兔,沒有廣寒宮,也沒有阿爾忒彌斯。但總有些陰謀論者,對月球依然有著各種不切實際的猜想,如二戰中丟失的美國飛機在月球現身,發現十幾種人類腳印,甚至傳言背面是一座軍事基地等等。這種無稽之談的根據就是從未有人見過其背部,這主要是由於潮汐鎖定造成的,指發生在重力梯度使天體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另一個天體。當然前提條件是兩個天體的物理性質和質量差異不大時,才各自會被潮汐鎖定。
科學家推測,月球亦是由撞擊形成的,由於地球重力拉扯的緣故使月球略顯橢圓形,其中一道凸起朝向地球。由於自轉和公轉不同步,這兩道凸起因自轉偏離地球,但地球的重力仍持續施力拉回兩道凸起,從而影響自轉頻率。若它每公轉一圈自轉超過一周,地球會輕微逆著月球自轉方向拉扯,減低其轉速,反之加速。起初在月球剛形成時,如果有人類的話肯定會看見月球飛快的全貌,但僅僅在一千年的時間裡,地球重力就使其成為的樣子。另一側永遠被鎖在背面,現在月球的41%我們從地球觀測始終無法觀其面目。
蘇聯在1959年從「月球3號」傳回的圖片才一睹背面真容,至於世界各國為什麼一直沒有對月球背面有探測計劃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一是因為探測背面沒有很大的使用價值,二是技術條件不成熟很難做到。
中國科學研究院院士、嫦娥系列總指揮葉培建院士認為,既然背面沒有人去過那就是最大的意義。聽從這項號召,中國航天工程師在經過充分的研究討論後,決定對原有嫦娥三號的著陸器添加一顆中繼星,進行相應的改進、優化對著陸月球背部做相適應的準備。終於2018年12月8日02時23分,嫦娥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12月30日08時55分,嫦娥四號探測器在環月軌道成功實施變軌控制,順利進入規定的月球背面著陸準備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