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5日,世界環境日,我國將穿山甲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提升至一級。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穿山甲就是一個血淋淋的見證者。中醫一直有「以形補形」的樸素認知,「穿山」自然就是極其珍貴的一種能力,因此在中醫傳統中,穿山甲藥用價值極高,具有舒筋活血、通乳調經、食積不消、消腫潰癰四大功效,更有甚者認為穿山甲具有壯陽補腎的功效。
於是,穿山甲一族悲慘的命運就此開始。
據數據統計,1960年我國穿山甲種群數量約為90萬隻,每年捕獲量約為15萬隻,而到1995年,我國各地都已經很難再捕捉到穿山甲。
穿山甲陷入瀕危,處於商業性滅絕。
除了我國以外,日、韓、孟加拉、越南等也是穿山甲主要消費國,每年約有10萬隻穿山甲從非洲被販賣到東亞東南亞。穿山甲成為全球被走私最多的野生動物,穿山甲貿易額約佔全球野生動物非法貿易額的20%。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因人類活動原因瀕危或已經滅絕的動物數不勝數。
渡渡鳥,一種不會飛的鳥,僅生存於模里西斯。16世紀後期,歐洲殖民者來到模里西斯,不會飛跑不快肉質鮮美的渡渡鳥迅速成為歐洲人的主要食物來源,每天捕殺上萬隻。在無節制捕殺下,1681年,最後一隻渡渡鳥離開了地球。
大海雀,也被稱為「北極企鵝」。以後小朋友們再問「北極為什麼沒有企鵝」的時候,你就可以告訴他們「曾經有,不過已經滅絕了」。大海雀曾廣泛生存於北大西洋,尤其是冰島與格陵蘭島。
在大航海時代,一些船隊試圖從北極打通通往亞洲的航路,為大海雀拉開了滅絕的序章。而紐芬蘭漁場的開發則是大海雀滅絕的高潮,不會飛的大海雀成為漁民們最好的食物。諷刺的是,大海雀滅絕的終章是因為博物館高價收購標本,意在宣傳保護大海雀的意義。
1844年7月3日,最後一隻大海雀滅絕,為這種生物在地球的旅程畫上了一個帶著血腥味的句號。目前世界上約有總計75枚大海雀皮毛和75枚的大海雀蛋被存放在各地的博物館中,另有上千根大海雀的骨骼存世,但僅有寥寥數具完整骨架。
1493年,哥倫布航行至加勒比海,在那裡,他看到了不計其數的海牛,這一幕深深震撼了他。長久以來,「美人魚」的傳說傳播廣泛,而根據考證,「美人魚」的原形就是海牛。
而這種動物,如今卻也瀕臨滅絕,原因正是來自於人類的捕殺。海牛肉質細嫩,脂肪含有豐富的DHA和EPA,海牛皮極為耐磨,肋骨也可作為象牙替代品,全身是寶。在1973年,北美和拉美國家已經先後把海牛列為瀕危物種,而很多地方海牛已經區域性滅絕。
海牛與穿山甲將「懷璧其罪」演繹地淋漓盡致。
除了捕殺,近年來因為環境原因,海牛死亡數劇增。2018年,美國佛羅裡達海岸,因水質汙染發生赤潮,導致300多頭海牛死亡。
據資料顯示,百年內森林減少了50%,毀滅性的變化導致了許多動物失去了相依為命的家園,因此陷入瀕危之中。孟加拉94%、香港97%、斯裡蘭卡83%、印度80%的野生動物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它們無家可歸。
森林的毀滅、水質的惡化、空氣品質的降低等等原因,導致野生生物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劣,其中部分生物更是因此滅絕。比如胃育蛙,因人類將病原真菌引入了它們原生範圍導致了它們的滅絕,1981年最後一隻胃育雛蛙死亡。
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更是影響海洋生物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夏威夷之間的太平洋上漂浮著一個巨大的垃圾島,被稱為「第八大陸」。它的面積約為138平方公裡,相當於6個英國、1000個香港,重達400萬噸,其中80%均為塑料製品。
數不清的信天翁將塑料當成食物餵給幼鳥,數不清的海龜因為塑料製品而畸形甚至生命垂危。
信天翁、海龜甚至我們人類自己,都飽受其害。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研究,一個普通人每周僅僅通過普通的日常用水(烹飪,飲用),就會喝掉1769顆微塑料顆粒。而且貝類(通過食物鏈)還會提供182顆微塑料顆粒,鹽11顆,啤酒10顆,總共1972顆。這接近2000塊的微塑料顆粒大約有5克重,跟信用卡、塑料瓶蓋的重量差不多。至於體積,足以堆滿一整個湯匙。
這種惡果無疑是人類自己播種的。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
拒絕食用野生動物,倡導垃圾分類,世界會在我們手中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