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刺尾鬣蜥愛好者,對於刺尾鬣蜥的資料這塊我是特別感興趣的。而國內前期關於刺尾鬣蜥的資料是少之又少,只有「我喜歡恐龍」這位前輩所寫的部分簡介,所以這也是我想寫刺尾鬣蜥這方面資料的一個原因,還有就是國內目前流行一股巖鬣的熱流 很多人也只知道這些一兩個比較熱門的品種 一些鬣蜥卻還分不清楚 天天只會喊著犀牛 犀牛的。其實這方面資料我在2015年時候就想編寫 可是由於我比較懶惰 真的 尤其碼字這塊 我特麼就覺得真不是我幹的事,太累了。尤其你是原創的東西 得去查找資料 翻譯然後看看怎樣通過文字去表達出來,排版。給大家介紹的更具體 更明白。我也希望就是能早日完成刺尾鬣蜥資料的整理以及發布。其中如果有一些錯誤的地方還希望爬友們指正一下!
烏提拉刺尾鬣蜥
學名:Ctenosaura bakeri
英文名:Utila Spiny-tailed Iguana, Enyaliosaurus bakeri
Baker's Spinytail Iguana, Swamper
西班牙語:Wishiwilly Del Suampo
烏提拉刺尾鬣蜥是劃分在美洲鬣蜥亞科Iguaninae的Ctenosaura 櫛尾蜥屬 裡面
Ctenosaura這個詞語是兩個希臘詞語ctenos和saura合併組成的。
ctenos(Κτενός),意思是「comb」梳子,(指蜥蜴的後背和尾巴上梳狀般的刺),saura(σαύρα),的意思是"lizard"蜥蜴,所以通過這個詞語你也應該能理解刺尾鬣蜥的當該形態吧。
而拉丁學名中的Bakeri是來自Frank Baker【美國著名醫學家科學家,解剖學教授,美國國家動物園前任園長 國家地理學會創始人之一】
烏提拉刺尾鬣蜥主要生活在烏提拉島嶼的紅樹林沼澤地帶(面積不到10平方公裡)。他們活動範圍在紅樹林以及周邊的沙灘。上面提及到烏提拉刺尾鬣蜥也被稱為Swamper 而這個詞的意思是沼澤地居民,看來還真的是名副其實啊。這個烏提拉島是宏都拉斯的島嶼,位於Roatan island羅阿坦島(也有人稱作羅騰島)東北面的加勒比海。在烏提拉島上還有中美洲刺尾鬣蜥【Ctenosaura Similis】和綠鬣蜥【iguana iguana】這兩種鬣蜥。一般來說大部分的刺尾鬣蜥屬成員都棲息在那些乾燥的巖石區域和乾旱的森林,而烏提拉刺尾鬣蜥棲息於紅樹林沼澤地帶的。據說是在島上因為受到比他大型、兇猛的(雄性最大到152cm 雌性到91cm)中美洲刺尾鬣蜥【Ctenosaura Similis】這種典型生活在乾燥巖石地區的刺尾鬣蜥的競爭從而退至紅樹林沼澤區生活的。
烏提拉島的美麗風光 加勒比海這片區域同時也是中美洲潛水愛好者的天堂
烏提拉刺尾鬣蜥幼體的顏色是暗灰,深灰,帶有一點棕色。不同於大多數刺尾鬣蜥,苗子是明亮的綠色。
2011年Bristol Zoo繁殖出的烏提拉刺尾鬣蜥苗
雌性烏提拉刺尾鬣蜥【一歲左右個體】
雌性的烏提拉刺尾鬣蜥在樹幹上
隨著年齡的成長烏提拉體色逐漸呈現藍色和灰色 亮藍色等 顏色的深淺隨著溫度和自身情緒變化 背刺是黑色和白色,成體的雄性可以達到76cm(29.9英寸)雌性是56cm(22英寸)雄性的下巴有更大的扇喉 就像是一坨贅肉。
雌性的烏提拉在樹幹上
成體的雄性烏提拉
烏提拉島的溫度還是相對穩定的,—年下來平均溫度在26.3°C。八月底到二月份是涼爽的雨季,最低溫度白天29°C晚上20°C左右。三月來臨,氣溫略有上升,整個旱季的溫度在25和35°C之間變化,這個旱季始於三月上旬,持續至七月,三月和四月最乾燥。即使在乾燥季節,紅樹林的空氣溼度在白天也能到約70-80 %,晚上95-100%。最熱的月份是八月 而超過年降水量的一半落在了十月和十一月。
烏提拉刺尾鬣蜥的飲食和大多數的美洲鬣蜥亞科iguanids差不多,主要是食草性,他們吃草,花,一些植物的葉子,莖和水果,但他們會機會性地吃到棲息在紅樹林較小的,昆蟲 節肢動物等。還有島上的綠鬣蜥以及附近的一些水生生物。小時候他們是有食蟲性而隨著成長 偏向於食草性,人工飼養下還有相關的鬣蜥糧和部分含動物蛋白的飼料。雖然烏提拉比其他鬣蜥類更容易適應動物蛋白,但是昆蟲 甲殼類這些一周最多餵食一次。
Bristol Zoo餵食他們繁殖出來的幼體
吃食螃蟹 脆脆的聲響 你是否也想來一口
由於旅遊業的開發,導致棲息地的喪失 烏提拉而受到極大威脅,烏提拉生存的紅樹林被用作垃圾場,樹木被砍伐以建造住房,度假村和碼頭。為準備酒店和道路建設,天然植被被清除,海灘棲息地也正在消失。加上很多鬣蜥類 尤其是刺尾鬣蜥和綠鬣蜥在美洲的地位等同於家禽甚至比家禽的地位更低 不管你多珍稀,都會被當地人 獵殺然後食用,甚至一些當地土著還有關於慶祝獵殺這些物種的節日,所以烏提拉也無可避免這一點,狗,貓和老鼠也存在於島上,並對鬣蜥威脅。所幸的是現在對於當地人的一些遊說和教育 已經有大大的改善了。1994年起宏都拉斯當地建立相關法律禁止狩獵烏提拉刺尾鬣蜥,然而,這項法律缺乏實際執行。為了保護和提高對這些鬣蜥的認識,烏提拉鬣蜥研究和繁殖站(IRBS)成立於1997年。自2008年以來,該站由一個地方非政府組織灣灣基金會(FIB) 。IRBS開展了一項環境教育計劃,其重點是提高環境意識和保護鬣蜥,保護其棲息地和其他自然資源,並與捕獲烏提拉鬣蜥和帶孕的個體一起進行育種計劃,那段時間每年孵化約150-200個體。捕獲後孵化的烏提拉幼體和捕獲的成體都會在與捕獲地點相對應的其他合適的紅樹林區域中釋放。2004年,由於德國科學家Köhler的遠徵和隨後出的書Reptiles of Central America,中美洲的爬行動物, 烏提拉鬣蜥(CPUI)的保護項目的成立。國際鬣蜥協會和CPUI設法購買土地以保護鬣蜥的棲息地,並計劃建立一個由鬣蜥研究和繁殖站人員配備的前哨站,他們將協助監測所有進程並與開發商合作,儘可能保留那些還沒收到建築幹擾的海灘區域。
烏提拉的環境根據個體大小而建造,有室外場地的話儘可能保持2/3的場地能有陽光照射,室內飼養的話45cm以內的個體建議最少90-60-60左右尺寸的箱子 大於45cm到成體的個體最少要求用150-60-60 的箱子。飼養環境裡面得有水盆,墊材給一些便於清理的或是樹皮之類,還有一些粗樹幹攀爬 還有一些空樹洞躲避之類給其隱藏,溫度範圍白天應該在30°- 35°C 曬點可以到37-40℃左右 UVB也是必不可少的 還有燈光光線應儘可能明亮 溫度過低,烏提拉可能會開始拒食。在晚上,溫度可以降到24°C到28°C左右 .空氣溼度應保持較高,特別是在模擬雨季時候每天至少要噴水噴霧一次。他們很喜歡在植物上的露珠獲取水分,如果你環境裡面種植一些可使用的植物,可以噴水在上面 你會發現他們回去舔植物葉子上的水分。在一年裡比較乾燥的期間,如果能提供一些環境溼度的話,噴水噴霧可以減少到每隔幾天。礦物質和鈣粉維生素一周大概提供2-3次 一歲到兩歲個體的時候 是一周一次,懷孕的個體每天都要補充。食物方面 他們的食物也是多樣化的,青菜 胡蘿蔔絲 桑葉 芙蓉葉 一些可以食用的植物,如馬齒莧、三葉草、蒲公英、和一些鮮花。飼養幼體和成體的食物差不多 除此之外還可以給一些昆蟲 例如蟋蟀, 蟋蟀大約是幼體頭部的一半。包括現在國外也有一些大牌子的鬣蜥糧也可以餵食。
辨別成體的烏提拉還是很容易的。雄性一般比雌性個體更大,背上的背刺,扇喉,頭部也比較寬和大,大腿內側的股孔 還有發達的的鞭毛 包括根部凸起的半陰莖也是很明顯 。苗子時候比較難分辨 大約一歲後雄雌的性狀開始逐漸顯現 也比較容易分辨。
人工飼養下烏提拉3-4年就可以繁殖,想要繁殖的話可以將一對成體飼養在同個地方 讓他們自然交配 記得在其環境裡面放置一個大約60X40x20cm的盒子裡面裝著椰土或是砂土 方便讓母體產蛋 產蛋後把蛋放到孵化盒裡 孵化溫度在28-31℃ 只要蛋保持的好,大約3個月左右就有新的烏提拉baby出殼了
最大壽命未知。在有血統統計裡的大約12歲。假設烏提拉的壽命和同等體型大小的其他刺尾鬣蜥差不多的話,那最大壽命能有20歲左右。一般來說雄性的壽命會比較長一些
基本上很多大型鬣蜥的脾氣都不是很好 尤其小時候是比較神經質的,只有少數個別個體天生性格溫順的,很多人經常問我如何馴養 馴服,這些人的觀點真的是我很不認同的,馴養馴服,你以為爬是被囚禁在動物園給遊客表演的動物嗎,這是爬。確實一些接觸大型鬣蜥的就是奔著一個拿去裝逼的心理 他們那些人眼裡的爬也只是一個玩物而已,還有一些不懂裝懂的就開始各種所謂馴服馴養言論了,什麼抽他的打他啊讓他怕,,,之類的神言論。當然喜歡飼養大型鬣蜥的人 都是喜歡他們霸氣的外表 同時喜歡能有更多的互動,這一點沒錯。回復這類問題 我只會和你說用心飼養 花時間多互動 減少他對你的恐懼感,讓他們去適應你。kelly paul 美國的著名刺尾鬣蜥繁殖家 他一些飼養的理念我就很是認同,通過手拿著食物餵養他們。【當然這個情況我覺得是建立在他已經適應了你的飼養環境情況下】一旦他們對你的存在感到舒適,並開始從你的手上接過食物,表示他們對你的恐懼感減少。
Kell Paul:當你要抓起一隻刺尾鬣蜥時,最好慢慢地接近,並將你的手掌側朝上放在蜥蜴的前面。嘗試把你的另一隻手在它後面,輕輕地撫摸他 並使他爬上你的手。不要一下子去抓住 拽住他們的尾巴,因為他們收受到驚嚇會忽然掙扎 脫離 甩尾嚴重甚至導致斷尾。當然每個刺尾鬣蜥脾氣是不同的。有一部分是的脾氣是特別溫馴的,同時他們也有著好奇心理,他們似乎享受人類的互動。,讓他們接受你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互動。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就請點擊右上角選擇發送給朋友或者轉發到朋友圈。您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喜歡就請關注我們吧~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投稿聯繫魔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