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自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銅綠假單胞菌的學名是Pseudomonas aeruginosa,當中的Pseudomonas是由希臘語的pseudo及monas所組成,意即虛假的單元,是早期微生物學用作描述病菌的。而Aeruginosa則是銅綠(即銅與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反應產生的物質,又稱銅鏽。化學式Cu2(OH)2CO3),正好表達了這種細菌所產生的青色色素。綠膿素(pyocyanin)的生物合成是以群體效應來調控,就像充滿囊腫性纖維化病人肺部銅綠假單胞菌的生物膜一樣。

生物學特性
本菌是一種常見的條件致病菌,屬於非發酵革蘭氏陰性桿菌。菌體細長且長短不一,有時呈球桿狀或線狀,成對或短鏈狀排列。菌體的一端有單鞭毛,在暗視野顯微鏡或相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細菌運動活潑。
本菌為專性需氧菌,生長溫度範圍25~42℃,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特別是該菌在4℃不生長而在42℃可以生長的特點可用以鑑別。在普通培養基上可以生存並能產生水溶性的色素,如綠膿素(pyocynin)與帶螢光的水溶性螢光素(pyoverdin)等。在血平板上會有透明溶血環。
該菌含有O抗原(菌體抗原)以及H抗原(鞭毛抗原)。O抗原包含兩種成分:一種是其外膜蛋白,為保護性抗原;另一種是脂多糖,有特異性。O抗原可用以分型。
本菌所致感染的臨床表現取決於受累部位。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綠膿桿菌和其他革蘭氏陰性桿菌共同繁殖,則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或間歇性正壓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囊性纖維病的後期銅綠假單胞菌性支氣管炎常見,分離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狀菌落的形態學特徵。燒傷伴有惡性腫瘤的病人常見在其血液中分離出該菌株,臨床表現為革蘭氏陰性敗血症,有時出現壞疽性深部膿皰,其特徵為直徑約1cm的紫黑色病變,中央區潰瘍,四周為紅斑。這種病變最常見於腋下和肛門生殖器部位。
熱帶氣候條件下常見的外耳炎流膿是耳部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最常見的臨床類型。糖尿病患者可發生更為嚴重的惡性外耳炎,表現為嚴重耳痛常伴有單側顱神經麻痺,需要腸外給藥治療。銅綠假單胞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現為角膜潰瘍,最多見於外傷之後,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觸鏡片或鏡片液體汙染而感染。引流的竇3道,特別在足部外傷或深部穿刺傷後,可發現該細菌,引流物常有汗味和果味。這種穿刺傷有很多可引起銅綠假單胞菌性蜂窩織炎和骨髓炎,為此除抗生素外,還要早期外科擴創。
如果喜歡小文,敬請掃描下面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