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風建設】傅恆志院士在「大學生追夢之旅實踐交流成果展示會...

2021-01-08 西北工業大學新聞網

西工大新聞網12月18電 傅恆志院士在「大學生追夢之旅實踐交流成果展示會」上的講話

各位老師、同學們:

一年一度的大學生「追夢之旅實踐交流成果展示」給我們提供了你們豐富多彩的活動視頻。從學生代表發言中聽出來你們的收穫很多,很大,很滿意。這些寶貴的收穫是通過你們的創造性勞動,集體的合作取得的,非常為大家高興。在這裡向大家表示熱烈祝賀,向為大家提供支持、幫助和組織運作的各有關部門和老師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西北工業大學根據校領導「給通才制定規則,給天才留出空間,使更多同學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創新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兼備人才」的倡議,組建了全校性的「追夢班」,是一項創新。實踐證明它使得同學們的視野更寬了,知識更多了,創新意識更強了。這項活動不僅影響了西安地區的高校,國防系統的高校,對全國各類高校學習中國夢,認識中國夢,踐行中國夢都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西工大的校風是「三實一新」:基礎紮實,工作踏實,作風撲實,開拓創新。西工大在教學、科研、育人、創新方面作出了許多傲人的成績,但我們從不張揚,不吹噓,不浮燥,腳踏實地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也從不停步。

今春習近平總書記開始了中國元首世界範圍的宣示中國夢和世界夢的旅程。半年多來幾乎走遍全球,引起世界人民也都在談「夢」,談中國夢,世界夢,還有他們自己的夢。這個旅程的開端是三月的首訪歐盟總部及其所在地比利時。這次訪問是中國國家元首27年來對比利時的第一次國事訪問,也是中國和歐盟建交40年來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訪問歐盟總部。不僅談政治、經濟,也談文化、教育。其中一個議程就是:布魯塞爾時間3月31日下午,比利時布魯塞爾艾格蒙特宮(Egmont Palace)內,氣氛熱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比利時首相埃利奧·迪呂波共同見證下,西北工業大學校長汪勁松和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UB)校長保羅·德諾普籤署《西北工業大學與布魯塞爾自由大學關於建立最重要合作夥伴關係協議》。大屏幕上這個畫面就是「中比兩國元首見證西北工業大學汪勁松校長與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校長保羅·德諾普籤協議的場面」。從宏觀來講我猜想這個協議也涵蓋了你們追夢班的有關內容。首訪歐盟總部與比利時而且以西工大作為中國大學的代表就表明了我們學校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和在國家領導人心目中的地位。

今年十月十日前後世界媒體熱炒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個最大的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過計算,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到年底中國的GDP總量達到17.632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16.48%,美國GDP達17.416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16.42%。總所周知,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經濟獨佔世界鰲頭超過了100年。現在中國要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這可是大新聞。怎麼能被落後貧窮的中國超越了呢?所以世界上的媒體都紛紛的報導、討論。咱們國家基本上沒有登這些消息,輕描淡寫過去了。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經濟總量雖然已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和美國還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按匯率計算,我們只有美國的1/2強;如果按照人均,只有他們的1/4。我們絕不妄自尊大、洋洋自得。三十年的高速發展是客觀存在的,令西方瞠目結舌,令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歡心鼓舞。我們國家的工業規模現居世界第一,在全球500多種最主要的工業產品中間有220種產量是中國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還很漫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國家還有許許多多工作,許多難題,還有許多挑戰。

這兩年來,「中國夢」深入人心,是大家談論的一個熱點。如何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何把個人夢和中國夢結合起來?如何為實現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都是當代青年人值得思考的問題。

去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特別提到: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只有把人生的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他還引用了一句歐陽修的話,「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什麼是大,什麼是小?「大」就是中國夢,「小」是個人夢。中國夢是個人夢的「合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所有中國人的夢想的「合力」就是中國夢。

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發出了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時代號召。也就是建黨一百周年時(2021年),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49年建國一百周年時,我們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國夢靠什麼?我說靠兩條:一是靠理想、信念,一是靠創新。理想、信念是什麼?是人的認識,是人的思想境界,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你想幹什麼?追求什麼?為了什麼?就是理想問題。你信什麼?對什麼堅信不移?就是信念問題。理想信念決定著人的思想境界,不同的人生追求,就會有不同的思想境界。沒有理想、信念的國家就沒有未來,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的人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也是難有作為的。

最近香港的「佔中」運動已經鬧騰兩個月了。佔領中環,堵塞旺角,圍堵特區辦公大樓。使得交通中斷,一些商鋪被迫關門,香港市民叫苦連天。他們為什麼這麼幹呢?他們說是要民主,要直選特區行政長官。人大常委會聽取各方面意見後決定2017年特區長官一人一票直選,廣泛民主,他們還不滿意,和基本法、和人大委員會對著幹。實質上是某些人不滿意香港回歸,不滿意親西方的民主黨大佬李柱銘等一批人沒能掌權,不滿意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骨子裡是反對共產黨的領導。這樣一些人西方意識、美式民主是第一位的,總想按照歐美模式來治理香港。所以一百多年英國統治俯首貼耳沒有意見,回歸祖國才幾年就不行了。這裡面有一個神父、兩個教授登上前臺上躥下跳。最近西方媒體揭露他們早在兩年前就已經有美國插手謀劃了,甚至弄了上千人去國外受訓,準備起事。他們利用宗教、教育家的身份,打著民主選舉的旗號挑動、蒙蔽一部分學生佔中鬧事。這些人鬧事不奇怪。象李登輝那樣,在全世界都譴責日本復活軍國主義、否認南京大屠殺、否認慰安婦的情況下,他卻跑到日本,讚揚安倍,擁抱安倍,他認為日本佔領、治理臺灣有功。這不奇怪,因為歷史上總會有秦檜、汪精衛、李登輝這種人。問題是學生為什麼那麼容易受挑動、受欺騙、蒙蔽呢?

我想可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香港的一些學生,長期受殖民地教育環境的影響,中毒較深,愛祖國、愛人民在咱們這裡是深入人心,在他們那裡愛社會主義祖國,愛中華人民的理想信念淡泊,精神上缺乏社會主義的「鈣」,得了扛不住西方式民主、自由宣傳的「軟骨病」。香港回歸十幾年,中央一直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借大陸高速發展的東風,香港比英國統治時期有了更多更快的發展,這也是世界公認的事情,香港近年來的發展是空前的,中國政府兌現了香港回歸時的承諾。當然了,我們總還有不足,還有挑戰。面對這些挑戰,也要靠我們自己循序漸進、有步驟地去解決,那麼為什麼這些人要鬧事呢?為什麼還有些青年學生跟上去呢?我覺得這值得我們深思。我深深地感到,在當今的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東方和西方,不僅在政治、體制、治國方針上,而且在文化、思想、觀念、生活,各個方面不斷競爭。這是一個很複雜的條件,在這個條件下,對人,特別是對青年學生、青年人會有很大的影響。西方以他們幾百年積累下來的財富、物質,包括壓榨、剝削殖民地人民所得的財富以及就此形成的所謂的西方文明,西方的生活方式無孔不入地滲透到各個地方。西方的政客、媒體也不斷地推行著所謂的「和平演變」、「顏色革命」。這種現實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糊塗,不能掉以輕心。去年,在西工大有一次討論辦學思想的座談會上我曾經講過,咱們現在許多大學在制定學校發展目標時,都有「把學校辦成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的大學」的提法,很多人把哈佛、劍橋大學、MIT作為學習、跟蹤的榜樣,以他們作為蘭本、作為標杆。當然學習西方大學的長處、科學、技術、管理都是應該的,而且一直是提倡的。但我就想,把我們的大學辦成完全和劍橋、哈佛一樣,培養的學生裡裡外外就是哈佛人、劍橋人,難道我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嗎?他們就能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就能建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國家?就靠這些人,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想大家可以討論討論,行不行。我說不行、不可能。

香港「佔中」這件事情再一次告訴我們:沒有社會主義的中國心,就不可能有實現社會主義偉大祖國的中國夢;沒有為建設社會主義偉大祖國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有為它獻身的決心和實踐。

咱們圖書館前面草坪上直立的銅像,我看不僅是他們個人的像,還代表著許多忠誠為人民教育事業獻身的老一代革命家和老教師。是什麼力量支撐他們?是建設偉大祖國的理想,是共產黨人的信念。我記得改革開放初期,一個香港歌手張明敏,來大陸演出,唱了一首歌,許多人聽了激動地熱淚盈眶,這就是《我的中國心》。我想很多人都會唱,我給大家來念念歌詞。

河山只在我夢裡,祖國已多年未親近,

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的心依然是中國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了中國印,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

心中一樣親,

流在心裡的血,

澎湃著中華的聲音,

就算身在他鄉也改變不了

我的中國心。

有人說,他唱的不是歌,他唱的是他的心,唱的是香港人民的心,是向祖國訴說英國殖民統治下老百姓的心聲。張明敏雖說生長在香港,卻有一顆中國心。對中華民族的兒女,祖國就是母親,50年代初期,我的老伴兒仲老師給我講了一件事,北京市一個幼兒園舉行「最美麗的媽媽」的活動,孩子們誰認為自己的媽媽最美麗就來參加。一個小孩兒牽著媽媽來了,媽媽是個麻子,一隻眼睛還瞎了,的確說不上美麗,家長們都在奇怪。可是對於這個孩子來說,他覺得他的媽媽是最美的。所以過去有一句古話叫做:「子不嫌母醜,不嫌家貧。」

今年五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談到,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餘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所以說,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統帥我們的行動,統帥我們的精神,也是我們學習、研究、工作的動力。我當老師,如果從大學畢業算起,已經64年了。跟同學們摸爬滾打已經超過了一個甲子,我教書育人,同學們也啟發我、教育我,我們互教互學。我深深體會到青年的可貴,青年人的可貴。作為一個耄耋之年的老教師,想給同學們提幾點希望:一是,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指引人生的方向,信念決定事業的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中國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二是,一定要練就過硬的本領。青年人正處於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三是,一定要勇於創新創造。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源泉。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的前列,樹立在繼承前人基礎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壯志,以青春之我,創青春之國家、創青春之民族。

青春寶貴,但是青春易逝。「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是民族英雄嶽飛的名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我希望大家努力而且要抓緊。我已經進入86歲,早已不是耳聰目明的年齡了,但是我還是掙扎著,總還要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往前奔。今年我還給哈工大材料學院,河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做了六次四個有關航空航天材料系列電子理論的學術報告,好壞不說,只表示在我有生之年總是要和大家共同往前走。

去年冬天,我和哈工大的老師一起去昆明,雲南鈦業公司希望和哈工大在昆明建立一個鈦鋁合金材料研究的院士工作站。召開成立大會讓我去揭幕,忙了兩天,回西安就住院了。家裡人就批評我說:那麼大歲數了還胡跑。連醫生也勸我「認老吧,該頤養天年了」。住院也不是滋味,覺得空蕩蕩的,這個時候,我就看到報紙上登載的討論中國夢的文章,想著看著,忽然覺得自己好像有所覺悟,就胡謅了四句:「荊棘漫道向陽走,跌宕起伏不回頭,耕耘求索絲無盡,殘燭成灰身方休。」面對這樣的大好形勢,我覺悟到,以身獻國,以心築夢,對我這種老教師應該是光榮、幸福。你們是追夢,促夢,引領夢想,實現夢想。我是追不上跟不上步了,但還是要跟。雖不能象你們那樣衝鋒陷陣,建功立業,總還能搖旗吶喊,遞茶送水。「小車不倒只管推」,為實現中國夢還要盡心盡力,竭其所能。學校讓我給同學們講講話,我講不好,就說說我的心聲,我的中國心,和同學們進行交流,謝謝大家。

(編輯:田慶青)

相關焦點

  • 傅恆志院士、陳一堅院士受聘西工大研究生翼鯤班人生導師
    中國工程院傅恆志院士、陳一堅院士、校黨委常務副書記趙瑞君、研工部、研究生院、黨委組織部、學工部、人事處、財務處、國際合作處等職能部門領導及各學院黨委副書記、教導員與航天四院、航天六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中興通訊、中航技進出口公司、酷派集團、中航工業618所等相關掛職單位領導、翼鯤班校內外導師代表出席了結業典禮。
  • 第十五屆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示會:大學生「玩轉科技」
    競技機器人俱樂部、方程式賽車隊、憑「空」發電的裝置……23日,427件大學生創新創業作品及項目成果集中亮相東南大學「第十五屆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示會」。大學生現場「玩轉科技」,進行令人腦洞大開的創意比拼。
  • 傅恆志院士向學校贈書 書香使者傳播校園智力
    傅恆志向學校捐贈了《航空航天材料定向凝固》、《漫漫探索路》、《凝固科學技術與材料發展——傅恆志院士從教60周年科技論文選》、《先進材料定向凝固》、《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等5部著作。已經86歲高齡的傅恆志院士,精神矍鑠、思維依舊敏捷。他手持扶杖,饒有興致地回憶起自己的一段感言:「荊棘漫道向陽走,跌宕起伏不回頭,耕耘求索絲方盡,殘燭成灰身方休」。傅恆志感慨地說,2013年,還在病榻上調養的他,學習「中國夢」的相關論述,有所感悟,「遂成四句以自勉」。「今天,我也把這些話寫在書的扉頁上,帶給老師同學們,大家共同勉勵。」
  • 高山流水 惺惺相惜丨傅恆志、張豈之兩位學界大師的世紀一「握」
    87歲的傅恆志院士像往常一樣,拄著拐杖向辦公室走去。路上,一幅報告會的海報引起了他的注意:「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張豈之教授報告會」,熟悉的名字勾起了數十年前的回憶,上世紀80年代,當傅恆志擔任西北工業大學校長時,張豈之正是西北大學的校長。同一時期同樣的經歷,讓兩位中國的材料學大師和歷史學大家相互欽佩,惺惺相惜。傅院士當即決定全程參加報告會。
  • 傅恆志院士眼中的師昌緒:師老是我的老師也是朋友
    與師老同為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同為校友的西工大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傅恆志更是倍感激動和喜悅。他高興地告訴記者:「師老榮膺國家科技最高獎既是實至名歸,也是眾望所歸;是西工大的驕傲,也是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榮!」 師昌緒與傅恆志既是學術界的同行,又是私交甚厚的朋友,數十年的交往結下了真摯深厚的友情。
  • 2017年江蘇大學各研究生培養單位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成果展
    按照上級要求,2017年環安學院認真組織開展了研究生「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活動,引導全院研究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學」,堅決抵制弄虛作假、抄襲剽竊、侵佔他人成果等學術不端行為,大力培養求真務實、勇於探索、敢於質疑的良好學術風氣。
  • 新時代學風建設清華方案|邱勇:建立長效機制 努力開創新時代學風...
    第一階段重點舉辦學風建設報告會,開展全校師生學風大討論。第二階段重點開展學風問題自查和跨部門專項研討,提出「以傳統育學風、以機制正學風、以教風促學風、以典型帶學風」的總體思路。第三階段重點組織召開全校學風建設大會,總結經驗、固化成果。「學風建設年」工作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覆蓋面廣。
  • 傅恆志院士從教70周年座談會順利舉行
    西工大新聞網9月12日電(張豔梅 李曉利 攝影記者 盧迪)9月6日下午,紀念傅恆志院士從教70周年座談會在中興和泰酒店順利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群基、謝建新、聶祚仁,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維民以及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和凝固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師生代表,以及傅院士弟子等一百餘人代表了參加此次座談會。
  • 金融學院學風建設季活動全面開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曉娟 蘇山)為加強學風建設、培育優良學風,引導廣大研究生弘揚科學精神,恪守學術規範,傳承百年南開的優良學風,金融學院依託研究生會近期面向全院研究生開展2020年學風建設季系列活動。  積極調研,精準掌握需求。
  • 傅恆志院士獲「中國鑄造終身成就獎」 感言「既光榮又慚愧」
    中國工程院院士傅恆志和瀋陽鑄造研究所總工程師謝明師獲「中國鑄造終身成就獎」,這是我國鑄造界的最高榮譽。迄今,西工大已有周堯和、傅恆志兩人獲得該項榮譽。黃衛東宣讀致傅恆志院士的頒獎詞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院長李新亞,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彥敏共同為傅恆志院士頒發了獎盃和獲獎證書。
  • 【人物】傅恆志
    傅恆志,男,漢族,1929年8月24日出生,河南省開封市人,材料及冶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及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 ...關於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與科研誠信建設的實施意見》
    強化制度規範建設:一是明確相關部門、單位在作風學風與科研誠信制度建設與政策制定方面的要求。二是從全市層面提出要建立健全科研誠信承諾和審核制度,論文等科研成果管理制度,科研誠信記錄、信息共享和聯合懲戒制度等。三是鼓勵科技類社會團體制定完善本領域科研誠信、科技倫理或科研活動行為規範、自律公約、職業道德準則等。
  • 【政策|北京】關於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與科研誠信建設的實施意見
    》(廳字〔2018〕23號)和《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中辦發〔2019〕35號)及其任務分工方案,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營造追求真理、崇尚創新、風清氣正的良好科研環境;使弘揚科學家精神、恪守科研誠信規範成為首都科技界的共同遵循和自覺行動;為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匯聚磅礴力量
  • 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優良作風學風
    新華社發中國科協智能製造學會聯合體主席團主席、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長周濟院士:科研工作者要切實增強科技報國的責任感、使命感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對於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潛心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堅決支持,積極響應。
  • 捍衛學風道德,12位院士專家發出這份倡議
    科技期刊工作者是學術論文質量的守護者,是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建設者,是學風道德的捍衛者。為建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誠信體系,築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我們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如下倡議:一、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職業操守,恪守學術良知,堅守學術出版倫理,強化職業榮譽感和學術責任感;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期刊管理法律、法規和內部管理流程
  • 院士專家聯合倡議:守護論文質量 捍衛學風道德
    倡議書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2020年11月27日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使命。科技期刊工作者是學術論文質量的守護者,是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建設者,是學風道德的捍衛者。
  • 鄭州大學舉辦研究生「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講報告會
    2016考研學習交流群:410257364 2015年10月9日下午,鄭州大學舉辦研究生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由法學院院長苗連營教授、第一附屬醫院王立東教授作專題報告。法學院院長苗連營教授圍繞學術創新與學術誠信的主題,就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如何開展學術創新、如何運用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引用別人的觀點、如何用獨特的思維和不同的方法實現創新等做了的闡述,並結合本人讀書做科研的體會,以法律思維的視角對學術創新、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做了深入的分析。
  • 多名院士專家匯聚雲南 交流巖石力學與工程科技發展成果
    交流會開幕式現場  大會設置了院士專家特邀報告、巖石大會主題報告、高堆石壩會議主題報告由於高地應力、複雜的地形地質條件等因素,也給我國在該地區的基礎工程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巖石、巖土工程技術難題,而隨著一大批水利、水電、交通、建築工程的建設實踐,我國的巖石、巖土工程技術也得到了迅速提升,取得了一大批創新型研究成果。
  • 北京市科委等五部門印發《關於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與科研誠信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科技類社會團體要制定完善本領域科研誠信、科技倫理或科研活動行為規範、自律公約、職業道德準則等,經常性開展職業道德和作風學風教育。支持開展交互式、開放式學術活動,倡導通過開展學術交流強化同行評議,發揮相互監督、學術討論、平等交流、互動發展的重要作用,營造良好學術生態,促進作風學風轉變,激發創新活力。
  • 北京郵電大學第十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成果展示交流會 暨創新創業...
    2018年5月27日,以「我創新我築夢」為主題的北京郵電大學(以下簡稱「北郵」)第十屆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暨創新創業論壇在北郵體育館隆重開幕。一個主體展示,銳意創新 綻放青春本屆創新創業實踐成果展示交流會暨創新論壇在北郵體育館進行集中展示,共收到參展作品190餘項,涉及智慧生活、數字娛樂、媒體設計、智能設備、公共服務、醫療健康、機器人、教育文化、創業郵我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