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讓許多生物不得不尋找新的棲息地,但對海蝸牛、海腸和貝類等底棲生物而言,找到新家並非易事。
9月7日,《自然—氣候變化》上線的一篇文章指出,大西洋西北部的藍貽貝出現了提前產卵的情況,而洋流會帶著幼蟲向更南處移動——這有些反常,因為這會阻礙物種在海洋中的有效移動,不利於它們的繁衍生息。
隨著氣候變暖,海洋生物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一系列影響,它們可能要遷徙到相對涼爽的地方,或改變產卵時間、對更高的水溫產生耐受力。而對僅僅依靠洋流方向漂移的生物來說,它們不會全部去向適宜生長的地區。
論文作者之一、美國羅格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海蒂·福克斯(Heidi Fuchs)此前曾研究過海蝸牛的產卵方式及幼蟲遷移,她發現幾十年來,海蝸牛的種類正在迅速減少。
梳理其他底棲海洋無脊椎生物的數據時,福克斯發現生活在相同地區的許多物種有相似的變化:它們整體上向南移動,但由於從深水逐步移動到更淺的地方,種群範圍正在縮小。但這樣的移動會導致危險——變暖甚至變高溫的海水並不利於這些物種生存。
一般情況下,大西洋中部的底棲生物會在春末或夏初產卵,幾十年來,這片海域平均溫度上升了2℃,這意味著底棲生物會比以往提早一個月左右產下後代。
福克斯與合作者從公共資料庫中收集了50種物種的產卵及分布記錄,還研究了大陸架上的洋流變化。研究發現,早春時期洋流速度更快,隨後減緩,若某一物種產卵過早,其幼蟲可能被洋流帶到更遠的地方。
福克斯等人還指出,隨海洋變暖,北部溫度較低的水域更適合南部物種生存。大多數物種的潛在棲息地範圍有所增加,但與上世紀50-80年代相比,物種的實際分布範圍平均縮小了約10%。其中不斷在縮小範圍的物種包括沙錢、藍貽貝等潮間帶群落的重要成員。
目前,還不確定是否全球範圍內的海洋底棲生物都有類似情況,氣候變暖對底棲生物的生存範圍影響還需要考慮它們的產卵時間、洋流模式。
對大西洋北部的底棲生物而言,它們可能會調整產卵時間,或進化出溫暖海水的耐受力。但也有研究者對此表示懷疑,可能需要考慮將物種移植到更有利於其生長的環境中。(來源:中國科學報 袁柳)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0-0894-x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