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讓海底生物迷路

2020-09-16 今日科學

全球變暖讓許多生物不得不尋找新的棲息地,但對海蝸牛、海腸和貝類等底棲生物而言,找到新家並非易事。

9月7日,《自然—氣候變化》上線的一篇文章指出,大西洋西北部的藍貽貝出現了提前產卵的情況,而洋流會帶著幼蟲向更南處移動——這有些反常,因為這會阻礙物種在海洋中的有效移動,不利於它們的繁衍生息。

隨著氣候變暖,海洋生物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一系列影響,它們可能要遷徙到相對涼爽的地方,或改變產卵時間、對更高的水溫產生耐受力。而對僅僅依靠洋流方向漂移的生物來說,它們不會全部去向適宜生長的地區。

論文作者之一、美國羅格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海蒂·福克斯(Heidi Fuchs)此前曾研究過海蝸牛的產卵方式及幼蟲遷移,她發現幾十年來,海蝸牛的種類正在迅速減少。

梳理其他底棲海洋無脊椎生物的數據時,福克斯發現生活在相同地區的許多物種有相似的變化:它們整體上向南移動,但由於從深水逐步移動到更淺的地方,種群範圍正在縮小。但這樣的移動會導致危險——變暖甚至變高溫的海水並不利於這些物種生存。

一般情況下,大西洋中部的底棲生物會在春末或夏初產卵,幾十年來,這片海域平均溫度上升了2℃,這意味著底棲生物會比以往提早一個月左右產下後代。

福克斯與合作者從公共資料庫中收集了50種物種的產卵及分布記錄,還研究了大陸架上的洋流變化。研究發現,早春時期洋流速度更快,隨後減緩,若某一物種產卵過早,其幼蟲可能被洋流帶到更遠的地方。

福克斯等人還指出,隨海洋變暖,北部溫度較低的水域更適合南部物種生存。大多數物種的潛在棲息地範圍有所增加,但與上世紀50-80年代相比,物種的實際分布範圍平均縮小了約10%。其中不斷在縮小範圍的物種包括沙錢、藍貽貝等潮間帶群落的重要成員。

目前,還不確定是否全球範圍內的海洋底棲生物都有類似情況,氣候變暖對底棲生物的生存範圍影響還需要考慮它們的產卵時間、洋流模式。

對大西洋北部的底棲生物而言,它們可能會調整產卵時間,或進化出溫暖海水的耐受力。但也有研究者對此表示懷疑,可能需要考慮將物種移植到更有利於其生長的環境中。(來源:中國科學報 袁柳)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0-0894-x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海洋變暖生物「迷路」
    全球變暖讓許多生物不得不尋找新的棲息地,但對海蝸牛、海腸和貝類等底棲生物而言,找到新家並非易事。9月7日,《自然—氣候變化》的一篇文章指出,大西洋西北部的藍貽貝出現了提前產卵現象,洋流會帶著幼貝向南方移動,而這不利於它們繁衍生息。隨著氣候變暖,海洋生物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一系列影響。它們可能要遷徙到相對寒冷的地方,或改變產卵時間,對更高的水溫產生耐受力。
  • 氣候變化衝擊深海生態系統 海底生物面臨威脅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國家海洋學中心日前在《全球變化生物學》發表研究稱,即便是深海生態系統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衝擊。到下個世紀,受海洋表面動植物減少的影響,北大西洋地區海底生物數量將減少38%,全球海底生物數量將減少超過5%。據環境新聞網報導,該研究採用了氣候模型,對未來全球海洋食品供應的變化進行了量化預測。
  • 地球上的人會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而滅亡嗎?
    很多人對地球溫室效應的提升,全球變暖認知不足,總以為變暖就變暖唄,不就是冬天變得更暖和一點,夏天變得更熱一點嘛,這樣冬天省了暖氣費,夏天多開點空調冷氣費,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這種理解完全沒有觸及全球變暖的本質。全球變暖完全不是暖一點或者熱一點的問題,而是溫度總水平升高,從而引起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氣候出現反常,並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的問題,導致生態毀滅的大災害問題。
  • 全球氣候變暖,烏賊可能要躺贏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夏天真是熱得不行。陸上難熬,那泡在海裡的動物會好受嗎?一群科學家在關注海裡的觸手怪——烏賊——的情況。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儘管地球正在經歷劇烈的氣候變化,烏賊們還挺好。它們不太會從真實世界中絕跡,甚至可能會比人類還存活得更長久。
  • 你知道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有多嚴重嗎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強烈的感受到,我們的氣候在逐漸變暖 ,小時候的藍天,白雲,星空似乎早已成為了美好的回憶。你知道全球氣候變暖會帶來哪些嚴重的危害嗎?部分低海拔地區將被淹沒,一些國家將沉入海底。青藏高原現目前發現的28種被封印了幾十萬年的新病毒,將很有可能將威脅物種的生存。未來多個物種將由於無法適應過快的氣候變化,而導致瀕危滅絕。
  • 可燃冰分解會促進氣候變暖?並不會釋放大量甲烷氣體
    可燃冰是一種類似冰的甲烷和水的混合物質,存儲在300米以下的海底沉積層,以及較高緯度的永久凍土層。隨著油氣資源的日益枯竭,人類迫在眉睫需要尋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可燃冰的發現帶給人們新的希望,可燃冰在高壓和低溫條件下是一種固體結晶物質,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呈現白色或者淺灰色,一旦點燃便能持續燃燒。
  •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開始?南極快速變暖,大批海洋生物瀕臨滅絕
    地球在上億年的地質演變和氣候變遷中,不同的氣溫溼度和降雨形成了各種各樣形態各異的生物,最終形成了一個壯麗宏偉的地球生態圈。這一切也發生在地球最冷的南極和北極,這裡的生物能忍受嚴寒和冰凍,是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部分。
  • 北極氣候變暖,科學家發現遠古生物,人類千萬不能大意
    ,氣候變暖是由於人們的不合理活動導致溫室氣體增加,而隨之而來的便是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了許多環境問題的發生,而其中就有南北極冰川融化的現象。人們關注到,由於氣溫升高,北極地區發現了很多的遠古生物。而正是這些生物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並且讓科學家們擔憂人類的未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些遠古生物的神秘面紗。
  • 全球氣候變暖,生物的體型會像史前的恐龍一樣巨大嗎?
    作者:臉哥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消息,近年來夏天的蚊子越來越大,可能是因為全球變暖的原因。據科學家調查,侏羅紀等史前時代,那時的溫度要比現在幾倍,可能正是這種原因,讓史前的生物體型要比現在大得多,就像恐龍一樣。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正確嗎?
  • 全球氣候變暖,生物的體型會像史前的恐龍一樣巨大嗎?
    作者:臉哥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消息,近年來夏天的蚊子越來越大,可能是因為全球變暖的原因。據科學家調查,侏羅紀等史前時代,那時的溫度要比現在幾倍,可能正是這種原因,讓史前的生物體型要比現在大得多,就像恐龍一樣。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正確嗎?全球變暖和生物體型有關聯嗎?根據網絡的言論,溫度越高生物的體型就會變大;溫度變低生物的體型就會縮小。
  • 洋流變暖,海洋底棲生物「迷路」了
    據《科學》網站近日報導,來自加拿大羅格斯大學的海蒂·福克斯,對海洋底棲生物產卵及其幼體在大西洋隨洋流沿岸漂流的情況進行了研究,發現洋流變暖正導致底棲生物向不適於生存的地方分布。福克斯表示,「它們明顯去了錯誤的方向」。
  • 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
    「溫室效應」對人類的直接影響是,使地球氣溫上升,氣候變暖,導致海水熱膨脹和極地冰川融化,從而使城海平面上升。 據科學家估計,到下一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將上升20—165cm。此外,氣候變暖還會引起降雨變化,加劇乾旱、熱浪、洪澇等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喜馬拉雅山上的冰川是整個亞洲地區水循環的源頭,東亞南亞幾乎所有的大河源頭,包括長江、恆河、湄公河等,但現在喜馬拉雅山的終年積雪和冰川在減少,直接影響亞洲20多億人的飲水。
  • 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
    「溫室效應」對人類的直接影響是,使地球氣溫上升,氣候變暖,導致海水熱膨脹和極地冰川融化,從而使城海平面上升。據科學家估計,到下一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將上升20—165cm。此外,氣候變暖還會引起降雨變化,加劇乾旱、熱浪、洪澇等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喜馬拉雅山上的冰川是整個亞洲地區水循環的源頭,東亞南亞幾乎所有的大河源頭,包括長江、恆河、湄公河等,但現在喜馬拉雅山的終年積雪和冰川在減少,直接影響亞洲20多億人的飲水。
  • Nature警告:全球氣候變暖將造成生物多樣性斷崖式下降
    生態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2020年,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的消息,在疫情中顯得不那麼起眼。然而這只是全球生物滅絕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人類工業革命以來,對地球產生了巨大改造,創造了新的地質時代,地質學家稱之為「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個詞被用來說明人類活動對氣候及生態系統造成全球性影響。
  • 全球氣候變暖:海洋深處未能倖免,或將影響海洋生態
    海水的熱容量很大,其巨大的熱容對地球氣候狀況具有重要影響。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地球上大量的海水吸收了進入氣候系統的大約93%的熱量。這些巨大的熱量會對海洋產生影響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科學家們探測到南大西洋最深處已經出現變暖趨勢。顯然,全球變暖甚至開始滲透到海洋的最深處。
  • 已過氣候臨界點?全球海洋也出現了問題,海底正在釋放甲烷
    一直以來,我們從來沒有對「全球變暖」這件事像近些年來認識的這麼深刻,我們一開始認為「溫室效應」就是由於人類的活動,生產、生活引起的二氧化碳過量排放導致的。我們只要節能減排,治理汙染,加大環境保護,就能力挽狂瀾,扭轉全球氣候的變暖的趨勢,但是現在看來,人類像是在蚍蜉撼大樹、螳臂當車。而人類一開始的行為現在看來只是全球溫室效應的一個導火索。
  • 已過氣候臨界點?全球海洋也出現了問題,海底正在釋放甲烷
    一直以來,我們從來沒有對「全球變暖」這件事像近些年來認識的這麼深刻,我們一開始認為「溫室效應」就是由於人類的活動,生產、生活引起的二氧化碳過量排放導致的。我們只要節能減排,治理汙染,加大環境保護,就能力挽狂瀾,扭轉全球氣候的變暖的趨勢,但是現在看來,人類像是在撼大樹、螳臂當車。
  • 氣候變暖有救了!新型藻類生物反應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樹木快...
    氣候變暖有救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在世界範圍內顯現,比如近年來全球各地出現的極端天氣,北極冰川融化速度加快等,許多專家認為,隨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續增加,情況會變得更糟。所以,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迫在眉睫。減緩這種效應的一種方法是生物平衡,利用生物過程捕獲和儲存二氧化碳。這是光合作用的延伸,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如樹木,利用太陽的能量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
  • 全球變暖加劇自然界「甲烷」釋放,恐將引起更為極端的氣候變化
    全球變暖是當前人類社會最為關注的環境問題,其影響力之廣,在環境問題中無出其右者。當然,目前人類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全球變暖的全部機理,在全球變暖的過程中,人類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全球變暖將是全人類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如果處理不當,人類可能一敗塗地。
  • 南極洲海底首次發現大量甲烷洩漏,或令全球變暖趨勢雪上加霜
    科學家首次發現南極洲海底甲烷氣體大量洩露。由於甲烷是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能加速氣候變化,比二氧化碳更能使地球變暖,因此甲烷大量洩露可能會加速全球變暖的進程。這一發現於周二發表經同行評審的《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科學雜誌上。 洩露點最早是在2011年由潛水者意外發現,科學家直到2016年才回到原地展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