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獨特視覺感知

2020-12-03 不想聽見誰的成功

當我們面對風景、欣賞景色時,來自景物的反射光線會進入我們的眼睛,眼睛的晶狀體會進行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個顛倒的影像。這個過程與相機成像非常相似,光線同樣也是聚焦在傳感器或膠片上,並將所形成的影像作為「真實」數據收集起來。然而,視網膜上大部分的感光細胞都集中在中心區,也就是說從我們視野範圍的中心向四周擴散,影像的解析度和清晰度會急劇下降。實際上,與視軸中心偏移10°傾角,視覺影像質量就會下降到中心區域的1/5。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眼睛必須積極地掃視場景,探究場景中的對象,從中獲取我們需要的信息。

這種視覺感知過程具有主觀選擇性,其驅動力可能是來自我們大腦「高級」和「低級」的中心區。來自「高級」中心區(以大腦皮層為典型代表)的驅動力更傾向於促使自己對事物進行有意識的控制和考察,例如積極地尋找對象。而「低級」中心區(以腦幹、小腦以及部分脊髓為代表)則更傾向於自動無意識的快速反應,例如對視覺範圍內出現的運動對象做出反應我們會積極主動地掃視和瀏覽場景,從而在我們的意識中創建出一個外部世界的描述。這種視覺感知的處理過程非常複雜。這種收集和處理信息的反饋方式是基於「原始」的條件反射,而這種條件反射是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後天習得的,並且人類從中獲得了某種程度的進化和生存優勢。還有一種反饋來自於我們的學習和基於個人經驗的條件反射,而這些因素則源於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生活。當一幅場景展現在我們面前,或者當我們觀看一幅畫面的時候,如果要問我們的眼睛會首先聚焦在什麼地方,那麼這個問題根本沒有簡單的答案。圖像的展示方式也許就是一個影響因素。

例如,在我們觀看幻燈片的時候,通常我們對上一張幻燈片感興趣的位置會成為下一張新幻燈片中我們一開始就關注的地方。一般來說,我們的眼睛傾向於被高反差場景(場景中的部分對象在色調方面差別明顯)或高度對比色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較明亮的色調和特定顏色所吸引。另外,如果一幅圖像的某部分是我們記憶中保存的,或者是我們學習和經歷過的,也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種經驗會告訴我們圖像中好像包含了有用的信息,例如人臉、街道標誌或者文字等。

尋找線索

認知心理學致力於人類知覺過程的研究。其中讓我們感興趣的則是有關視覺信息處理的理論,這種理論堅持一種觀點,認為圖像是以層級形式構成的。例如,在創作人物肖像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將拍攝主題進行分解,將頭部和臉部作為較高層級形狀,將眼睛、鼻孔、耳朵等組成部分作為較低層級。我們通常根據幾條簡單的視覺線索就能感知和識別出我們熟知的臉孔。甚至只是將一些面部構成特徵獨立出來,也能引起我們相同的反應,就如同看到了整個對象一樣,例如諷刺漫畫的誇張方式就採用了這樣方法。我們的大腦會積極地將感知特徵與我們眼睛看到的形狀和模式相適應。

這些信息片段可以經過多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從而建立起某種含義和意義。其中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方法,即從更高層級(頭部或者臉部)的識別促進其下低層級組成部分(眼睛、耳頭甚至是皮膚毛孔)的分析。這時,整個過程的引導會涉及運用個人學識或者期望,所以這種包含目的和目標的過程被認為是一種更加「活躍」的過程。另一種處理方法是「由下而上」,即憑藉由較低層級組成部分的識別推動其上更高層級的結合。這種方法所涉及的處理

過程類似於將我們記憶中存儲的模板進行形狀匹配。

理解與意文

在所有視覺感知過程的背後都涉及對場景或者圖像的仔細觀察,其目的在於建立起某種意義和理解。所以,當一件藝術品利用這些過程,最終達到優秀的構圖,給予我們視覺享受時,我們對于欣賞這件藝術品所獲得愉悅也就不會感到驚訝了。上面所述內容,20世紀初期奧地利和德國的心理學家曾經深入研究過,那麼接下來我們來仔細探尋一下,從他們那裡我們能獲得什麼。他們探究的基礎是我們的觀察習慣有一種傾向,也就是將真實空間的樣子從心理上組織成二維的模式和結構,並賦予全部相同的含義。舉例來說,最低限度的負空間(留白或者圖像中「無對象」的部分,通常是背景)意味著可以帶給觀眾一種幽閉和擁擠的感覺。對比之下,充足的負空間可以讓拍攝主題呼吸通暢,擴展到觀眾的感受也是如此。但是,過度的負空間會生成奢華的感覺,或者「空間多餘」的感覺。從比較中立的觀點來說,你應該儘量讓圖像中的正空間(由拍攝對象所佔據的空間)和負空間的規模大小保持平衡。

相關焦點

  • 從金字塔模型的角度認識視覺感知
    大腦通過視覺感知,將投射到視網膜上的視覺信息轉化為對空間和物體感知的認知概念,並利用這些認知概念來進行決策和指導、規劃運動。 視覺感知是由視覺皮層和視覺相關皮層之間建立起來的聯繫。這包括兩個通常定義的通道:背流通道和腹流通道。
  • 科學家闡釋安德遜跳蛛八隻眼的獨特視覺
    科學家闡釋跳蛛的獨特視覺圖片來源:Science/AAAS  敏銳的視覺加上致命而精準的突襲,跳蛛可謂是無脊椎動物世界中的貓。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糾結於跳蛛微小的神經系統如何掌控如此複雜的感知及捕獵行為。對安德遜氏跳蛛(Hasarius adansoni)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終於抓住了最關鍵的一環——一種與眾不同的深度知覺形式。
  • 視覺感知-從人類視覺到計算機視覺
    1.4億個神經元組成,是大腦中最神秘的部分之一,負責處理和解釋視覺數據以提供感知力並建立記憶。 但是,使計算機感知視覺世界有多困難?截至2019年,我們才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計算機視覺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大約有60年的歷史。
  • 攝影構圖也有「潛規則」?格式塔心理學,讓畫面更具視覺吸引力
    說「完形」似乎也很難理解,簡單來說,它是人類的知覺系統所感知的客觀形象的整體結構和形式。這裡有幾個要素:1、人們所感知到的客觀形象是經過知覺系統組織過的,與真實的形象可能會有所區別,甚至是錯覺。這個組織過程是有大腦的感官先驗參與進來的,「先驗」受人的年齡、民族、學識、閱歷等諸多因素影響。
  • 我國科學家揭示「視覺感知」新機制
    視覺科學的中心問題是探索從局部到整體的跨腦區視覺信息整合的腦機制。該研究通過在非人靈長類獼猴大腦視皮層V1,V2,和V4三個腦區進行群體神經元和單細胞神經元記錄,探索了靈長類腹側視覺通路中高級腦區是否存在編碼精細視覺的神經基礎以及它與局部和整體視覺感知的相關性。
  • 「感知之維-2020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雲論壇」開幕
    「感知之維-2020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雲論壇」在北京inArt曜空間及線上舉行開幕式,並於11月19日、20日進行12場在線專題演講。本次活動以「感知之維」為主題,邀請香港、澳門、內地藝術界與科技界人士,特別是青年藝術人才,共同在線研討感性的藝術與知性的科技相互融合帶來的新成果與發展趨勢。
  • 圖像感知:創新產品與技術貼近視覺的要求
    圖像感知:創新產品與技術貼近視覺的要求 廠商供稿 發表於 2018-08-08 14:21:04 作者:安森美半導體智能感知部全球市場及應用工程副總裁易繼輝(Sammy
  • 計算機視覺已橫跨感知與認知智能
    一、計算機視覺技術概述   計算機視覺橫跨感知與認知智能,現階段應用以感知為主   視覺使人類得以感知和理解周邊的世界,人的大腦皮層大約有70%的活動在處理視覺相關信息。計算機視覺即通過電子化的方式來感知和理解影像,以達到甚至超越人類視覺智能的效果。
  • 視覺隱喻視域下的軍事攝影批評初探
    本文將從視覺隱喻修辭的原理與運作機制出發,探析軍事攝影的視覺隱喻修辭分析方法,力圖拓展軍事攝影批評的理論研究視角,以期對軍事攝影圖像建構與意義傳達優化提供借鑑。關鍵詞:視覺隱喻修辭;軍事攝影;媒介批評視覺修辭是一個新興的學術研究領域,其研究的基本命題是探尋視覺符號在傳播場域中的意義建構效果與機制,即「圖像如何以修辭的方式作用於觀看者」。
  • 張鈸院士:視覺智能距離人類的視覺感知還差得很遠
    記者 | 周靜2019年6月21日,在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視覺智能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技術前沿與產業報告會上,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張鈸院士指出,儘管圖像識別是深度學習的最大受益者,目前我國AI獨角獸企業中大部分也與圖像識別和視覺有關
  • 攝影基礎知識:攝影的三大要素用光、構圖、時機
    攝影不是簡單的按下快門,從構思到拍攝,攝影是一個充滿藝術的過程。在攝影創作中,用光、構圖、時機可以稱得上是攝影的三大要素,它們各自有什麼作用,對攝影作品有這什麼樣的影像呢?用光:攝影這個詞的英文原意是「用光作畫」,有光才有色彩,才有感知,有光才有影。 攝影本身是通過光學CCD感光元件的感光作用,才能夠將大自然的畫面收入到相機裡。光是攝影的生命線,又是攝影造型的重要手段,離開了光就沒有辦法去攝影。光在攝影中的作用可見一斑。
  • #最美視覺 #手機原創攝影 #風景 德天瀑布
    #最美視覺 #手機原創攝影 #風景 德天瀑布 2020-11-21 11:45
  • PerceptIn研發立體視覺感知模塊 可探測千米遠物體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月17日,普思英察(PerceptIn)宣布推出一個可探測遠處1000米處物體的視覺感知模塊,該模塊專為半自動駕駛高速列車研發,而且可以調整以探測300米範圍內的物體,實現物流卡車等工業和商業自動駕駛車輛的部署。
  • 陳根:從視覺指紋到視覺錯位,人和人的差異有多少種可能?
    文/陳根準確地記錄物體的位置是一項重要的視覺功能。大多數其他感知功能,包括模式和物體識別,以及視覺引導行為,都取決於第一個定位對象的位置。通常人們認為,即便是不同的個體,視覺感知也應當是相似的。然而,近來一項研究衝擊了這個常識性的認知,研究發現,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視覺指紋(visual fingerprint)」,即對物體的大小與位置感知獨有一種穩定的視覺錯位(visual mislocalization)。
  • 清華教授溫江濤:後摩爾時代的視覺感知應回歸能耗
    他在大會上以《摩爾定律之後的視覺感知》為題發表了演講,他認為現在正處在三個趨勢的交匯期:無處不在的視頻和視覺應用;摩爾定律和登納德縮放效應的終結;倫理和隱私問題。他認為,相機的解析度、處理器能力、AI 算力已遇瓶頸,而能耗更是最終的限制因素。
  • 紐勱科技詳解視覺感知:視覺模型上線是一個閉環迭代過程
    雷鋒網旗下會員組織「AI投研邦」「大咖Live」第50講,紐勱科技計算機視覺研發總監成二康帶來關於《自動駕駛系統研發:詳解視覺感知模塊》的主題分享,圍繞自動駕駛的視覺感知、基於深度學習的目標檢測和圖像分割任務、紐勱科技如何以數據助力自動駕駛感知模塊研發三方面進行了介紹。
  • 4種線條的視覺應用,讓你真正理解什麼是攝影的線構圖
    攝影中的線條分為水平線、垂直線、斜線、對角、曲線,這些線條在攝影中形成的視覺效果可以分為4類:安靜、動感、空間、節奏。2.線構圖突出動感斜線代表著不穩定,有高低不平的傾向而產生視覺的動感,與對角線相近,對角線的不平衡與動感更為劇烈。曲線產生的動感更為柔美。
  • 小鵬汽車吳新宙:P7視角下的高級別自動駕駛背後的視覺感知技術
    本文為小鵬汽車自動駕駛副總裁吳新宙來稿,以小鵬P7視角從L2級感知需求、高級別感知需求、自動駕駛研發架構等方面,解讀了小鵬汽車自動駕駛背後的視覺感知技術。高級別自動駕駛( L2+)的核心是視覺感知能力視覺感知是自動駕駛的上遊模塊之一(小鵬自動駕駛算法架構見上圖),也是高級別自動駕駛中的最核心能力。每一家注重自動駕駛的量產車企,都會把視覺感知作為一個重中之重來布局,不管是通過自研還是走供應商的方案。
  • CV晶片作為整個視覺感知技術中最關鍵的一環,目前也還處在初期
    CV晶片作為整個視覺感知技術中最關鍵的一環,目前也還處在初期 李倩 發表於 2018-06-07 11:34:31 人類從外界獲得的信息約75%來自視覺系統
  • 「感知文化、愛我浙江」中小學生主題作文和攝影作品徵集啟動
    杭州網訊 6月27日,「感知文化、愛我浙江」中小學生主題作文和攝影作品徵集活動在杭州西溪溼地正式啟動,100餘名中小學生分組到西溪溼地公園實地採風,    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胡堅在啟動儀式上表示,省委宣傳部編制出版了全國首張全省域文化地圖,是浙江的一張「文化名片」,更是同學們文化之旅的「導航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