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面對風景、欣賞景色時,來自景物的反射光線會進入我們的眼睛,眼睛的晶狀體會進行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個顛倒的影像。這個過程與相機成像非常相似,光線同樣也是聚焦在傳感器或膠片上,並將所形成的影像作為「真實」數據收集起來。然而,視網膜上大部分的感光細胞都集中在中心區,也就是說從我們視野範圍的中心向四周擴散,影像的解析度和清晰度會急劇下降。實際上,與視軸中心偏移10°傾角,視覺影像質量就會下降到中心區域的1/5。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眼睛必須積極地掃視場景,探究場景中的對象,從中獲取我們需要的信息。
這種視覺感知過程具有主觀選擇性,其驅動力可能是來自我們大腦「高級」和「低級」的中心區。來自「高級」中心區(以大腦皮層為典型代表)的驅動力更傾向於促使自己對事物進行有意識的控制和考察,例如積極地尋找對象。而「低級」中心區(以腦幹、小腦以及部分脊髓為代表)則更傾向於自動無意識的快速反應,例如對視覺範圍內出現的運動對象做出反應我們會積極主動地掃視和瀏覽場景,從而在我們的意識中創建出一個外部世界的描述。這種視覺感知的處理過程非常複雜。這種收集和處理信息的反饋方式是基於「原始」的條件反射,而這種條件反射是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後天習得的,並且人類從中獲得了某種程度的進化和生存優勢。還有一種反饋來自於我們的學習和基於個人經驗的條件反射,而這些因素則源於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生活。當一幅場景展現在我們面前,或者當我們觀看一幅畫面的時候,如果要問我們的眼睛會首先聚焦在什麼地方,那麼這個問題根本沒有簡單的答案。圖像的展示方式也許就是一個影響因素。
例如,在我們觀看幻燈片的時候,通常我們對上一張幻燈片感興趣的位置會成為下一張新幻燈片中我們一開始就關注的地方。一般來說,我們的眼睛傾向於被高反差場景(場景中的部分對象在色調方面差別明顯)或高度對比色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較明亮的色調和特定顏色所吸引。另外,如果一幅圖像的某部分是我們記憶中保存的,或者是我們學習和經歷過的,也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種經驗會告訴我們圖像中好像包含了有用的信息,例如人臉、街道標誌或者文字等。
尋找線索
認知心理學致力於人類知覺過程的研究。其中讓我們感興趣的則是有關視覺信息處理的理論,這種理論堅持一種觀點,認為圖像是以層級形式構成的。例如,在創作人物肖像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將拍攝主題進行分解,將頭部和臉部作為較高層級形狀,將眼睛、鼻孔、耳朵等組成部分作為較低層級。我們通常根據幾條簡單的視覺線索就能感知和識別出我們熟知的臉孔。甚至只是將一些面部構成特徵獨立出來,也能引起我們相同的反應,就如同看到了整個對象一樣,例如諷刺漫畫的誇張方式就採用了這樣方法。我們的大腦會積極地將感知特徵與我們眼睛看到的形狀和模式相適應。
這些信息片段可以經過多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從而建立起某種含義和意義。其中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方法,即從更高層級(頭部或者臉部)的識別促進其下低層級組成部分(眼睛、耳頭甚至是皮膚毛孔)的分析。這時,整個過程的引導會涉及運用個人學識或者期望,所以這種包含目的和目標的過程被認為是一種更加「活躍」的過程。另一種處理方法是「由下而上」,即憑藉由較低層級組成部分的識別推動其上更高層級的結合。這種方法所涉及的處理
過程類似於將我們記憶中存儲的模板進行形狀匹配。
理解與意文
在所有視覺感知過程的背後都涉及對場景或者圖像的仔細觀察,其目的在於建立起某種意義和理解。所以,當一件藝術品利用這些過程,最終達到優秀的構圖,給予我們視覺享受時,我們對于欣賞這件藝術品所獲得愉悅也就不會感到驚訝了。上面所述內容,20世紀初期奧地利和德國的心理學家曾經深入研究過,那麼接下來我們來仔細探尋一下,從他們那裡我們能獲得什麼。他們探究的基礎是我們的觀察習慣有一種傾向,也就是將真實空間的樣子從心理上組織成二維的模式和結構,並賦予全部相同的含義。舉例來說,最低限度的負空間(留白或者圖像中「無對象」的部分,通常是背景)意味著可以帶給觀眾一種幽閉和擁擠的感覺。對比之下,充足的負空間可以讓拍攝主題呼吸通暢,擴展到觀眾的感受也是如此。但是,過度的負空間會生成奢華的感覺,或者「空間多餘」的感覺。從比較中立的觀點來說,你應該儘量讓圖像中的正空間(由拍攝對象所佔據的空間)和負空間的規模大小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