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度
1.溼度與胚胎發育的關係
溼度對家禽的胚胎發育也有很大作用。
(1)溼度與蛋內水分蒸發和胚胎的物質代謝有關孵化過程中,如溼度不足,則蛋內水分加速向外蒸發,從而破壞了胚胎正常的物質代謝。因為孵化期中蒸發過快將導致尿囊絨毛膜複合體變幹,阻礙了胚胎代謝產物二氧化碳的排出和氧氣的吸入。而尿囊和羊膜腔的液體失水過多,會因滲透壓的增高而破壞其正常的電解質平衡。相反,溼度過高會阻礙蛋內水分正常蒸發,同樣也會破壞胚胎的物質代謝,此時因尿囊絨毛膜和兩層殼膜含水過多而妨礙胚胎的氣體交換。
(2)溼度有導熱的作用孵化初期適當的溼度可使胚胎受熱良好,而孵化末期可使胚胎散熱加強,因而有利於胚胎的發育。
(3)溼度與胚胎的破殼有關出雛時在足夠的溼度和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能使蛋殼的碳酸鈣變為碳酸氫鈣,蛋殼隨之變脆,有利於雛雞啄殼。因此為了胚胎正常的生長和發育,孵化器內必須保持合適的溼度。
2.如何掌握溼度
孵化器的相對溼度應經常保持在53-57%,開始出雛時,提高到70%左右。空氣中的相對溼度一般用千溼球溫度計測定。幹球記錄的是通常所說的空氣溫度。溼球溫度計是在普通溫度計的球部蓋有水溼的紗布條,當空氣流過球部及紗布條時就會由於水的蒸發而產生製冷作用。蒸發越強烈,記錄到的溼球溫度也越低。因為孵化器和出雛器內空氣的溫度保持在變幅很小的範圍之內,所以有些溫度計可直接表示氣溫37.5℃(99.5F)時的相對溼度。
3.如何處理溼度與溫度的關係
在胚胎發育期間,溫度與溼度之間有一定的相互影響,溫度高則要求溼度低,而溫度低則要求溼度高。現代化的孵化器將可獲得最佳孵化率的最適溫度固定下來,所以只能對溼度進行調節。如果在孵化的最後兩天(20或21天)內要增加溼度,那麼就必須降低溫度。如果未實行這一點,那麼無論對於孵化率還是對於出殼雛雞的品質都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因為不同日齡的胚胎和雞都不能同時既耐受高溼度又耐受高溫度。
(三)通風
雞蛋在孵化初期,需要的氧氣很少。可能是通過接觸酶的活動從蛋黃中獲得氧氣,而後利用卵黃囊、尿囊循環與蛋殼上的氣孔進行氣體交換,最後利用氣室內的空氣進行肺呼吸。胚胎每小時消耗氧氣的量,從孵化初期的0.51立方釐米增加到第17天的17.34立方釐米。在整個孵化期間的氧氣消耗總量約4000-4500立方釐米,排出的二氧化碳約為30005000立方釐米,雞胚自發的呼吸運動開始於孵化第14天,這對胚胎吞食混有蛋白的羊水起了很大作用。孵化第16天,胚胎呼吸次數增加到4次/分,第17天增加到8次/分,第18天為25-50次/分。而有規律地呼吸是在小雞的啄破蛋殼之後,即第20天中期,呼吸次數為50-55次/分,可見孵化期間,特別在孵化後期,通風換氣的重要性。一般要求在孵化機內應經常保持有足夠量的氧氣,含量不能低於20%,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應保持在0.3-0.6%,不能超過1%。二氧化碳量多時會產生畸形,體弱,孵化率降低,從解剖死胎測定其氣室內的氣體含量,發現有50%的死胎蛋,氣室內二氧化碳量遠遠超過3%,而氧氣的含量卻低於10%。
電孵機的保溫和通風是個矛盾,一方面要使電孵機保溫性能良好,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通風換氣裝置,加大進出氣孔的面積,位置合理妥善布局,並加上良好的啟閉裝置,就可以解決這一矛盾,而使孵化得到良好的效果。
採用電孵機以外的其他孵化方法,如平箱孵化、溫室孵化、攤床孵化等,蛋經常直接暴露於室內空氣中,就應特別重視孵化室的通風換氣,保持孵化室內有新鮮的空氣和足夠量的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