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德開 王廳 湖南日報記者 劉勇
雖然今年已是89歲高齡,但講起當年援非種茶的故事,蔣冬興老人記憶猶新。
蔣冬興是安化縣田莊鄉人,曾任國家級的安化縣茶葉試驗場(現為褒家衝茶場)副場長,也是知名的茶葉栽培技術骨幹。1970年,41歲的蔣冬興受國家指派,不遠萬裡前往非洲馬利共和國,接替在那裡援助的中國茶葉技術人員,繼續開展茶樹栽培、茶葉豐產實驗等工作。
馬裡是位於撒哈拉大沙漠南沿的內陸國家,在中國援助之前,馬裡的茶葉消費全部依賴進口。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派出農業技術專家,克服重重困難,幫助馬裡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大面積試種茶樹成功。這批專家中,就有來自安化縣楊林鄉的研究員諶介國——他是新中國成立後湖南農業戰線首位援外專家。因援非成績突出,諶介國在1964年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2018年2月,諶介國享高壽去世。
前輩們讓茶樹在馬裡紮下了根,蔣冬興和同事們的任務是提高馬裡茶樹的產量。他記得很清楚:當時馬裡的茶葉平均產量為每公頃0.7噸,我們國家定的目標是將其提高到每公頃1噸。
馬裡雨季、旱季分明,半年不下雨,一下雨就是瓢潑大雨。針對這種特殊的氣候,非常熟悉茶樹生長習性的蔣冬興主持搞起了「四改」:一是保留茶園裡的雜草,讓其為茶樹涵養水源,改變過去太陽曬四五天茶樹就打蔫的現狀;二是將一年修剪一次茶樹枝葉,改為一年修剪兩次,讓茶樹芽頭變得粗壯;三是改淺施肥為深施肥,避免暴雨輕易將肥料衝走;四是改密集澆灌為開行灌溉,讓茶樹能充分「喝水」。
「馬裡處於熱帶地區,旱季的太陽曬得讓人簡直受不了,穿著涼鞋去茶園裡,有時候腳都燙得疼。為給茶樹遮陰,我們在茶園裡還栽了芒果樹、香樟樹等,到了年中雨季開始的時候,就把這些樹砍掉。這樣改變茶園的小氣候,茶葉的苦澀味就大大降低了。」蔣冬興告訴記者,在馬裡的戶外每天只能工作五六個小時,早晨6時就要去茶園勞作;雨季,每天晚上還要想辦法為茶園儲水。
懷著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蔣冬興克服生活上的不便和身體上的不適等諸多困難,不斷完善茶樹栽培、茶葉豐產技術,與馬裡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原定兩年的工作期滿後,蔣冬興在馬裡當地負責人的挽留下,經中國政府批准,又多待了一年。最終,在蔣冬興和馬裡茶農的共同努力下,當地原本每公頃0.7噸的產量翻了將近一番,達到1.36噸,遠超我國當初援助的預期目標。
1973年,蔣冬興謝絕了馬裡人民的再次挽留,回到中國,回到了安化縣茶葉試驗場。
回到家鄉後,他繼續投身茶葉豐產實驗等科研工作,直到退休。
2018年8月31日,來華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馬裡總統凱塔在北京表示,馬裡感謝中國長期以來給予的幫助,願繼續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加強同中國在貿易、農業、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安全等領域合作,讚賞並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