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想要撕掉身上「非洲憲兵」的標籤,看來很難。近日,由於非洲國家馬裡北部的伊斯蘭極端勢力大舉南下,試圖控制馬裡全境,法國在該國展開了直接軍事幹預行動。法國以非洲一種叫做「藪貓」的動物名稱作為此次軍事行動的代號。
關於這場軍事幹預行動,法國國內其實早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但法軍此次行動之快、規模之大,還是讓各界普遍感到出乎意外。
在過去幾個月內,法國總統、國防部長、外交部長多次強調,法國不會在馬裡進行直接軍事幹預,將主要負責為西非聯軍提供物資、情報等支援,更不可能派地面部隊參戰。然而,自從打響「藪貓」行動的第一槍後,法國完全由「幕後指揮者」變為「主力幹預者」。法國媒體稱,法國官方雖然稱法軍的角色是「協助」馬裡軍隊,但是,目前的馬裡軍隊毫無戰鬥力可言,法國實際上承擔了絕大部分作戰任務。
1月15日,「藪貓」行動進入第5天。在這5天內,法國除了派出常駐在非洲國家的特種部隊和幻影戰鬥機參戰之外,還在徵得阿爾及利亞同意後,從法國本土派出陣風戰鬥機通過該國領空,在馬裡北部展開轟炸行動。除此之外,法國的地面部隊陸續從其在查德和象牙海岸的軍事基地抵達馬裡。1月15日法國《世界報》透露,法國向馬裡派出的地面部隊總人數最終將達到2500人。
對於自己在馬裡如此大動幹戈,法國官方給出的理由是「反恐」。馬裡在去年3月發生軍事政變之後,形成南北分裂的局勢,北部被伊斯蘭極端勢力控制。法國擔心,一旦馬裡成為「非洲的阿富汗」,恐怖分子就可以此為基地,策劃針對法國在西非利益和法國本土利益的恐怖襲擊。近年來,活動在馬裡北部的「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已經多次綁架法國人質。
在過去近一年的時間內,法國一直極力促成國際社會出兵馬裡。但是,雖然有了聯合國的許可,以西非國家為主的國際幹預部隊始終沒有組成。近日,馬裡北部伊斯蘭極端勢力突然發起南下攻勢,觸動了法國的「紅線」。在法國看來,位於馬裡南部的首都巴馬科絕對不能失守,因此,在馬裡率先打響了幹預戰爭。
法國的這場反恐戰,因為具有很強的「正義性」,因此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在1月14日透露,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堅持給他打電話致謝,歐盟外長阿什頓也表示支持。美國沒有參戰,但是強調「與法國目標一致」,將為法軍提供情報和空中加油等支持。英國已經派出軍用運輸飛機,為法軍運送物資。比利時、丹麥、德國等也提供一定的後勤支持。
法國輿論普遍承認,奧朗德出兵馬裡的主要目的是「反恐」,這是毫無爭議的,但是,法軍此次大規模行動也有其他一些目的。例如,1月14日法國《解放報》在一個題為《馬裡,戰爭的原因》專題報導中稱,法國在西非地區有「不可忽視」的經濟利益,其中「最具戰略性」的就是法國核電巨頭「阿海琺集團」在尼日的鈾礦,這些鈾礦滿足了法國核電站1/3的原料需求。經濟利益促使法國極力確保西非地區的穩定。
幾乎法國所有主流媒體都指出,奧朗德就任半年以來,民眾支持率直線下降,這場在馬裡的幹預戰爭,讓他穿上「軍隊首領」的「外衣」,有助於提高他的民意和國際影響力。《解放報》稱,對於一名總統來說,戰爭從來不是一個壞消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歷史上的民調幾乎毫無例外地證明了這一「規律」。該報強調,儘管奧朗德匆忙出兵,而且沒有履行先前不直接幹預和不派出地面部隊的承諾,但是法國國內幾乎聽不到反對這場戰爭的聲音。《世界報》認為,奧朗德將從這場戰爭中「獲得政治效益」。法國媒體1月14日的一項民調顯示,63%的受訪者支持這場戰爭。
法國《費加羅報》稱,法國在馬裡的軍事行動,從邏輯上來講,也是2011年軍事幹預利比亞的延續。法國「軍事學院」的前校長樊尚·德波特對該報說:「這實際上是利比亞戰爭的第二場戰鬥。」一方面,馬裡北部的伊斯蘭極端勢力曾經在利比亞充當卡扎菲的僱傭軍,在卡扎菲倒臺後,他們回到馬裡;另一方面,這些伊斯蘭極端分子使用的精良武器,很多都是從卡扎菲的武器庫趁亂搶來的。
對於這次軍事行動的進展情況,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在1月14日對媒體表示,結果「令人滿意」。法國媒體也認為,這是一場「不對稱」戰爭,法國不僅動用了常年部署在非洲多國的「戰爭機器」,而且從本土派出增援,因此,完成戰爭的第一階段任務,即阻止伊斯蘭極端勢力南下應該不存在困難。
但是,有不少分析人士指出,馬裡北部的伊斯蘭極端勢力以沙漠地形為依託,法國最終是否能夠徹底清剿這股勢力尚存疑問,法國有可能剛從「阿富汗泥潭」抽身,就陷入「馬裡泥潭」。目前,法國正在積極爭取西非國家儘快履行承諾向馬裡派兵。但是,《費加羅報》指出,這些非洲國家士兵需要西方國家對其進行訓練,而西方國家在阿富汗用了10年時間也沒有訓練出一支真正能抵抗塔利班的政府軍。(記者 林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