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年伊始,法國即聯合部分西非國家挑頭對馬裡危機進行軍事幹預。馬裡危機距今已持續近一年,去年3月馬裡首都巴馬科爆發軍事政變,馬裡北部的分裂武裝和極端伊斯蘭勢力乘亂佔據馬裡近2/3國土面積,馬裡陷入憲政失控和國家南北分裂的雙重危機。目前馬裡北部已被極端伊斯蘭勢力全部佔據,近期伊斯蘭叛軍還不斷南下,擬借勢一舉佔據南方在馬裡全境建立伊斯蘭政權,法國國防部長勒德裡昂稱馬裡有成為「非洲阿富汗」的可能。
危機爆發以來,法國作為馬裡原殖民宗主國對此次危機表現得最為積極和關注,法國媒體稱「如何處理馬裡問題已成為法國外交的頭等大事」。去年12月,在法國推動下,聯合國安理會終於通過2085號決議案,為法軍事幹預馬里舖平了最後的道路。
法國總統奧朗德在1月11日的講話中把「打恐」、「維穩」和「護僑」作為參戰的主要目標,但同時不能忽略法國對非關係中的傳統殖民心態。「法語非洲區」一向被法國視為自己的「後花園」,法國必須保證在該地區的特殊政治、經濟和軍事影響力,這種心態使得法國在歷史上屢屢罔顧他國主權尊嚴,頻頻對非洲進行武力幹預,「非洲憲兵」的形象深入人心。法國也明白在自身經濟困頓之際,在非洲打「發展牌」,拼不過中國、美國和印度,唯有依靠軍事存在才可能為其政經利益「護盤」。近兩年來法國在非洲參與了利比亞、象牙海岸和馬裡三場戰爭,不斷顯露出「肌肉」和「牙齒」的一面,並以「反恐」或「保護責任」的概念作為軍事幹預正當性的理由。
法國軍事介入馬裡雖得到聯合國認可,算是「師出有名」,但在此問題上各方有所分歧。一是馬裡政變軍人強烈反對軍事介入,怕外國軍隊會借打恐名義把其一併作為打擊目標。二是部分非洲國家如南非傾向於用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危機,不太贊同法國和西共體動輒訴諸於武力的做法。三是西方內部意見也不一致,雖然英、美、加拿大等國表示將在情報、後勤上給予支持,但支持力度非常有限,美國負責非洲事務助理國務卿卡森強調馬裡應該先恢復憲法秩序再出兵,而法卻執意直接出兵,英國內心也不太願意為法國鞏固自身「勢力範圍」去買單。
戰場上的成功並不一定會帶來地區穩定,強制的手腕並不意味著和平的到來。從2007年至今非洲共有7次軍事政變,6次發生在法語非洲國家,加上利比亞、象牙海岸的戰亂,以及目前中非共和國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勢,法語非洲成為各種政治動亂的「重災區」。法語非洲國家的不穩定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根源,法國在殖民地時期採取「直接管理」的模式,妨礙甚至扼殺了部分法語非洲國家自主理政的能力,在非洲國家陸續獨立後,法國特意培養出少部分非洲親法精英來接替和掌管政權,這批精英「法國屬性」甚至多於「非洲屬性」,上臺後和法國利益緊密捆綁,與中下層民眾關係疏遠,腐敗現象嚴重。從目前看,法語非洲國家最突出的共同特徵就是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落後於非洲其他國家,全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中大部分均是法語非洲國家,馬裡北部就是世界上發展最滯後的地區,因此不從根源上尋求問題的解決途徑,非洲的政治痼疾難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