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關節竄著疼!張仲景兩千年古方治此病,好經驗要分享出來

2020-11-24 網易新聞

本文理論依據:《仲景方藥古今應用》、《中醫病因病機學》、《中醫基礎理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說,我想給你聊一個事兒。這就是渾身上下的關節「竄著疼」。

那是我在農村跟老師做醫療支援的時候,有一回,來了一個農家女。

她年齡不大,也就是30歲出頭的樣子。但是打眼一看上去,就發現她走路有氣無力,面容疲憊,一點都不像30來歲的人。

一問才知道,她前不久幹農活的時候淋了雨,也受了風,結果回到家之後就不行了,全身關節疼,而且是竄著疼。她早年就有類似的毛病,但沒有這回重。當時確診為類風溼關節炎。

一晃,這都三個月了,症狀沒有明顯好轉,在家歇著也不行。她不想讓自己成廢人,所以跑出來找我們幫忙。

我老師給他切了脈,發現脈象細弱,舌苔白膩,整個人疲乏,說幾句話就得大吸一口氣,自述頭暈。而且,身體瘦弱,但是指關節卻略顯腫大。我們心中不明白,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她,成了這個樣子。

後來,我們才知道,她的父母早年全都去世。結婚後,婆家對她也不好。生產時,生了一個女孩,全家更是失望。以至於她在坐月子的時候就保養失當,落下病根兒。這些年來,此患忍氣吞聲,得過且過,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所以才這樣。

我老師沒說什麼,給他寫了一個小方子:桂枝12克,芍藥9克,甘草6克,麻黃6克,附子15克(先煎半小時以上),知母9克,白朮9克,防風9克,生薑3片。一共14劑。

我老師說,這個方子適合她,讓她儘量應用。

後來,具體過程,我有些記不清了。我只記得到最後,此患藥用20多劑,中間略有加減,最後全身骨關節疼痛現象消失,指關節的腫大也明顯減緩。整個人的身體,顯得健康、有活力,也沒有了往日乏力、頭暈、氣短等現象。

後來,我和我老師專門探討過這個患者。我老師告訴我,她屬於典型正虛而寒溼阻痺。他所用的,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裡記載的「桂枝芍藥知母湯」。老早年,很多中醫臨床家都用此方治類風溼。嚴格說,我老師也是借別人的經驗。

什麼是正虛而寒溼阻痺啊?

你看這個患者,頭暈、乏力、氣短、脈象細弱、身體瘦弱,畏寒怕冷,這都是正氣不足,肝腎虧虛的表現。風寒溼邪就是這樣,當它們感覺到你正氣虛弱的時候,就會變本加厲地傷害你,侵襲你的骨關節,讓你疼痛、腫大,而且在風邪的作用下,痛處走竄,甚至全身關節疼痛。

怎麼辦?扶正氣、祛寒溼。

張仲景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原方配伍是桂枝、芍藥各9克,甘草、麻黃各6克,生薑、白朮、知母、防風各15克,附子10克。其中,附子溫腎陽,白朮、生薑健脾而溫中陽,這就是補虛扶正。桂枝、麻黃、防風,是在祛風寒溼邪。芍藥和之母養陰合營、柔肝止痛。這是基本意圖。

我寫這個,也是有意圖的。

如果你能有機會到現在很多醫院的風溼免疫科,就能看到,有太多的人,到了老年,出現了正氣虛弱、風寒溼邪鬱滯阻痺關節的問題。我見過一個老太太,學人家冬泳好幾年,結果學出來了類風溼。他們的主要表現,就是渾身關節疼,甚至腫大,竄著疼,遇寒遇冷皆不行,而且渾身乏力、頭暈、氣短,容易疲勞,身體還瘦弱。一般來說,都患病不少年頭了。有的,甚至出現寒溼鬱久化熱的局面,使得寒熱交織,更為棘手。我覺得,我有必要把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點出來,讓大家了解。至於說醫方,應該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杏林同道,不妨將此文收藏,做日後的參考。

好了。就說這麼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泡藥酒治關節疼:父女三人喝藥酒後神志不清 齊中「曼陀羅」毒
    泡藥酒治關節疼:父女三人喝藥酒後神志不清 齊中「曼陀羅」毒時間:2016-04-29 17:34   來源:金陵晚報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泡藥酒治關節疼:父女三人喝藥酒後神志不清 齊中曼陀羅毒 網絡配圖 上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急診科收治了神志不清、瘋瘋癲癲的一家三口,原來,老父親與兩個女兒一起品嘗新泡好的藥酒
  • 小柴胡背後的故事:醫聖救世人,古方傳千年
    (原標題:小柴胡背後的故事:醫聖救世人,古方傳千年) 仁心仁術張仲景
  • 源自中醫醫理,純植物古方精粹,快上飲清潤植物飲品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精闢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
  • 10歲男孩野外冒險捉蠍子 只為治好爺爺腿疼(圖)
    10歲男孩野外冒險捉蠍子 只為治好爺爺腿疼(圖) 搜尋再搜尋,小李雙樂此不疲。  A 10歲娃冒險捉蠍子 只為治好爺爺的腿疼   人物:駐馬店的李雙   昨日上午,大河報記者驅車去駐馬店西部山區採訪途中,突然發現遠處的陡峭山坡上有一個男孩,正拽住山草倚在山坡上,扒尋著什麼。記者急忙停車,艱難地翻過一個荊棘叢生的低矮山坡,走近了這個男孩。
  • 歷代中醫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經驗
    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風溼病,世界衛生組織將2000~2010年定為「骨關節病十年」就是證明。類風溼性關節炎(以下簡稱「類風關」)是最常見的風溼病之一,病情頑固難治,中醫藥防治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療效好,副作用少,方法簡便,目前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 張仲景治「腰椎增生」的經方!中醫是不是科學,現代人很難評價
    什麼病呢?腰椎骨質增生。它在多家醫院看過,都已經確診了。主要表現,就是腰部疼痛,側彎,不敢直立,腰疼連著左腿疼,走路跛行,仰俯不能,整個人已經幾乎沒有了勞動能力。X線檢查,發現第四和第五腰椎骨刺形成。 檢查結果,我老師沒怎麼看。他主要是給患者查看舌脈。 刻診,見舌淡,苔白略膩,脈象沉緊。
  • 上海涵美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永言堂】:古方傳承草本精華
    上海涵美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永言堂,傳承經典古方,集天地草本精華,推出活絡保健液。 早在古代,舒筋活絡古方就已初具雛形,奠定了舒筋活絡夜的基礎。即使在幾千年後的今天,經典良方也依舊為現代人留下了寶貴的知識與財富。 千年以來,古人一直將川芎、丹參、杜仲、雞血藤、威靈仙等藥方妙用在舒筋活絡、跌倒損傷之上,其中不少良方傳承至今。永言堂創始人希望創造集經典良方精髓的活絡保健液,為此,永言堂科研團隊實地考察神農架,潛心研究經典古方。
  • 張仲景的一張溫肺化飲方,被很多醫生稱為神方
    張仲景用它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以及「咳逆倚息不得臥」的寒飲之證。這裡應該指出,此方是辛烈走竄的溫性峻劑,如果用之不慎,會促使病情加重。為此,必須掌握小青龍湯的辨證。我們來看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條文記錄:傷寒論方21、小青龍湯 8味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 張仲景——我國史上少有的名醫,一生救人無數,被人稱為醫聖
    最終他也利用這些藥方以及自己的知識創作出來了一本醫學史上的巨著,而這本書就算是在現在也會被醫生們所用的,而編寫這本書的他就是那個時候被人稱為醫聖的張仲景。他也想要成為一個像扁鵲一樣有能力的名義在那之後他就開始努力日日夜夜開始勤讀醫學書籍。在他少年時期的那個時代,百姓們的心已經是麻木的了,因為在那個時候東漢政權已經屬於那種名存實亡,也有一些百姓因為受不了這些艱難的生活反抗了起來。
  • 18種病,大多不用治、都是瞎花錢
    但在醫生看來,有些病聽著挺嚇人,其實大多不用治,都是瞎花錢。 「子宮肌瘤」這個詞實在太容易讓人聯想到癌症了!其實,此「瘤」非彼「瘤」,子宮肌瘤的瘤多數是良性的。子宮肌瘤也是婦科體檢的「常客」,幾乎三分之一的媽媽級人物都會遇到。有些小肌瘤不但沒有任何症狀,甚至連婦科檢查也難以覺察,偶爾做B超才發現。
  • 南陽張仲景,被人們稱為醫聖,曹操為何不找他治病?
    可是為什麼不見張仲景呢?據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
  • 建安三神醫之張仲景,被稱為醫聖的男人
    這裡的張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張仲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被稱為醫聖的男人。張仲景先生出現後,傷寒雜病,有了專門的藥方治病,所以張仲景是用藥方的祖宗。他的藥方包含了神農、皇帝醫學理論的精華。從此以後,醫生就將藥方作為重點。
  • 飛利浦紅外線治療儀 治好了我的老關節炎
    我今年65了,患有嚴重的風溼關節炎,每天都要面對腰疼和腿疼的折磨了。特別是到了冬季以後,這種病痛的折磨還會更加嚴重。  那個時候我真是生不如死呀,天天的疼!行動特別不方便,上廁所都成了難題。孩子們也都孝順,輪流請假陪著我去醫院,又是做理療,又是做針灸,還要做紅外線照射,效果也確實是有。但是太不方便了,每天都要早早的去,稍微晚一點連號都沒有了。
  • 北大博士王福重:中醫是偽科學,根本治不了病,他的理由是什麼?
    回憶起來,關於中藥最有趣的一點就是長者的教誨:吃了藥,必須把藥渣灑在外面的路上,代表把病趕出去,不能倒在自己門口,別人門口也不行。這個風俗不只在農村,在城市裡也一樣,前幾天出門還踩著藥渣。自然我們知道這忌諱只是傳統的迷信,要想真正把藥渣潑路上能帶去病氣,藥走病除,那還要用醫院做什麼。
  • 張仲景的脈診來源於《黃帝內經》,但又有所發展,獨具特色
    在臨床辨證上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張仲景在脈學上雖然不是專著,但其所論脈發及其詳盡。談將脈診貫穿於《傷寒雜病論》的各篇之中,並有平脈法,辨脈法的專篇,張仲景對脈診的應用非常靈活,獨具特色,在辨證論病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值得我們認真探討和研究。
  • 張仲景留下「咽炎方」!兩味藥,一提一降,治咽痛咽紅、嗓子上火
    如果我們把祖先的好東西忘掉,那中醫的發展就失去了根基,早晚就變了顏色。 比如說,我們常見的咽炎。 我跟你講,在祖國傳統醫學的浩瀚海洋裡,就有一些巧妙的小方子,可以化解煩憂。
  • 「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張仲景的一個方劑散邪而不傷正
    本方出致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並治》,其條文說:「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該方共五味藥,故稱為五物湯。其組成為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兩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風痺證,是因風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證,是傷在氣分。
  • 古代史:東漢張衡發明地動儀,醫聖張仲景確立中醫體系
    東漢一代南陽郡人オ濟濟,最著名的莫過於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和醫學家張仲景二人。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夏村)人,生於公元78年(建初三年),死於公元139年(永和四年),是蜚聲中外的大科學家和文學家。張衡自幼學不倦,他的撃友崔現說他學習「象川水的棄流,晝夜不停」。
  • 醫聖張仲景所留方劑「寒食散」,為何被稱為「毒藥」?看看配方吧
    「詩聖」杜甫,「酒聖」杜康,「醫聖」張仲景。聖人的名號可不是誰說當就當的。一個「聖」字,就已經完全可以詮釋張仲景作為一名醫者所擁有的高超醫術和悲憫的情懷,事實的確如此。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