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仲景方藥古今應用》、《中醫病因病機學》、《中醫基礎理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說,我想給你聊一個事兒。這就是渾身上下的關節「竄著疼」。
那是我在農村跟老師做醫療支援的時候,有一回,來了一個農家女。
她年齡不大,也就是30歲出頭的樣子。但是打眼一看上去,就發現她走路有氣無力,面容疲憊,一點都不像30來歲的人。
一問才知道,她前不久幹農活的時候淋了雨,也受了風,結果回到家之後就不行了,全身關節疼,而且是竄著疼。她早年就有類似的毛病,但沒有這回重。當時確診為類風溼關節炎。
一晃,這都三個月了,症狀沒有明顯好轉,在家歇著也不行。她不想讓自己成廢人,所以跑出來找我們幫忙。
我老師給他切了脈,發現脈象細弱,舌苔白膩,整個人疲乏,說幾句話就得大吸一口氣,自述頭暈。而且,身體瘦弱,但是指關節卻略顯腫大。我們心中不明白,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她,成了這個樣子。
後來,我們才知道,她的父母早年全都去世。結婚後,婆家對她也不好。生產時,生了一個女孩,全家更是失望。以至於她在坐月子的時候就保養失當,落下病根兒。這些年來,此患忍氣吞聲,得過且過,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所以才這樣。
我老師沒說什麼,給他寫了一個小方子:桂枝12克,芍藥9克,甘草6克,麻黃6克,附子15克(先煎半小時以上),知母9克,白朮9克,防風9克,生薑3片。一共14劑。
我老師說,這個方子適合她,讓她儘量應用。
後來,具體過程,我有些記不清了。我只記得到最後,此患藥用20多劑,中間略有加減,最後全身骨關節疼痛現象消失,指關節的腫大也明顯減緩。整個人的身體,顯得健康、有活力,也沒有了往日乏力、頭暈、氣短等現象。
後來,我和我老師專門探討過這個患者。我老師告訴我,她屬於典型正虛而寒溼阻痺。他所用的,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裡記載的「桂枝芍藥知母湯」。老早年,很多中醫臨床家都用此方治類風溼。嚴格說,我老師也是借別人的經驗。
什麼是正虛而寒溼阻痺啊?
你看這個患者,頭暈、乏力、氣短、脈象細弱、身體瘦弱,畏寒怕冷,這都是正氣不足,肝腎虧虛的表現。風寒溼邪就是這樣,當它們感覺到你正氣虛弱的時候,就會變本加厲地傷害你,侵襲你的骨關節,讓你疼痛、腫大,而且在風邪的作用下,痛處走竄,甚至全身關節疼痛。
怎麼辦?扶正氣、祛寒溼。
張仲景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原方配伍是桂枝、芍藥各9克,甘草、麻黃各6克,生薑、白朮、知母、防風各15克,附子10克。其中,附子溫腎陽,白朮、生薑健脾而溫中陽,這就是補虛扶正。桂枝、麻黃、防風,是在祛風寒溼邪。芍藥和之母養陰合營、柔肝止痛。這是基本意圖。
我寫這個,也是有意圖的。
如果你能有機會到現在很多醫院的風溼免疫科,就能看到,有太多的人,到了老年,出現了正氣虛弱、風寒溼邪鬱滯阻痺關節的問題。我見過一個老太太,學人家冬泳好幾年,結果學出來了類風溼。他們的主要表現,就是渾身關節疼,甚至腫大,竄著疼,遇寒遇冷皆不行,而且渾身乏力、頭暈、氣短,容易疲勞,身體還瘦弱。一般來說,都患病不少年頭了。有的,甚至出現寒溼鬱久化熱的局面,使得寒熱交織,更為棘手。我覺得,我有必要把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點出來,讓大家了解。至於說醫方,應該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杏林同道,不妨將此文收藏,做日後的參考。
好了。就說這麼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