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光的直線傳播是有其局限性的,當光線穿過尺寸比其波長還要微小的小孔時,就會發生非常明顯的衍射現象。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稱,他們最近首次繪製出光是如何穿過小孔並發生衍射現象的。
從長遠來看,此次研究還預示著太拉赫顯微鏡學和太拉赫光譜學的重大進步,前者是一種潛在、有趣的新型成像技術,後者是使用光來鑑別物質微小數量的一項技術。最新出版的一期《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雜誌詳細刊登了他們的最新發現。
物理學告訴我們,要讓光通過一個比光的波長一半還小的小孔異常困難。代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利用太拉赫輻射進行了實驗,實驗中用到的這種太拉赫輻射是頻率接近1012億赫茲的遠紅外光。利用這種輻射,研究人員可以測量穿透光在小孔附近的電場力,而不是平常所測量的穿透光的強度,因為光的電場值更能揭示光在此種情況下的表現。通過使用雷射束測量小孔附近晶體的折射率,研究人員以極高的精確度測量出了電場力的大小。由於晶體的折射率在不同的電場中的折射率略有不同,因此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測量折射率的變化程度,得出光在小孔附近電場力的值。
代夫特理工大學的普蘭肯說:「由於技術條件不夠,因此以前從未有人對這個過程進行過測繪。」該實驗被稱為「鮑卡姆普模型」,以荷蘭飛利浦公司的一位研究員命名,他於1950年創造出了光穿過小孔的理論模型,實驗首次證實了這一研究結果。例如,根據鮑卡姆普的預測,電場強度在小孔的邊緣處最大,並且電場強度會隨著使用的太拉赫光的頻率的降低而降低。通過實驗研究人員還發現,即使小孔比光的波長小50倍,仍有大量的光能穿過小孔,這使小孔附近的測量成為可能。這一技術還使研究人員能夠記錄光穿過小孔的整個過程,從而可以通過放慢一萬億倍的速度來觀察光穿過小孔,以及光波以環形波狀向外移動的過程。
普蘭肯及其同事的這些新發現不僅是基礎科學角度的重大成果,還將有助於研發太拉赫顯微鏡學的使用。從長遠來看,普蘭肯希望使用微型小孔作為改進的太拉赫光源,這些光源孔越小,利用太拉赫顯微技術成的像就越清晰,測量物質微小數量就越容易。太拉赫輻射(頻率約1012億赫茲)是一種電磁輻射,它正日益頻繁地用於圖像創建。例如,許多材料,如紙、布和塑料都會阻止可見光,卻在太拉赫輻射面前呈透明狀。
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或小孔時,就會發生離開直線路徑繞道障礙物陰影裡去的現象。產生衍射的條件是:由於光的波長很短,只有十分之幾微米,通常物體都比它大得多,但是當光射向一個針孔、一條狹縫、一根細絲時,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的衍射。當狹縫很寬時,縫的寬度遠遠大於光的波長,衍射現象極不明顯,光沿直線傳播,在屏上產生一條跟縫寬度相當的亮線;但當縫的寬度調到很窄,可以跟光波相比擬時,光通過縫後就明顯偏離了直線傳播方向,照射到屏上相當寬的地方,並且出現了明暗相間的衍射條紋,紋縫越小,衍射範圍越大,衍射條紋越寬。(來源:新浪科技 劉妍)
(《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Vol. 16, Issue 10, pp. 7407-7417,A. J. L. Adam,P. C.M. Plan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