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唐鎏金銀龜盒。
唐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
乾隆款鈞釉描金饕餮紋帶蓋香爐。
展出的香袋。
唐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 上遊新聞記者 劉力 攝
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匆忙逃亡。半路上,唐玄宗迫於壓力,含恨賜死了心愛的女人,草草將其埋葬在馬嵬坡。
《舊唐書》裡說,戰亂平息後,唐玄宗思念楊貴妃,派人到馬嵬坡尋找美人屍骨,秘密改葬。人們挖開墳冢,卻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
在人們的印象中,香囊大都是用絲棉織物縫製的,禁不起糟踐。那又是什麼樣的香囊,竟能在地下埋藏許久而不腐爛?
後世的專家們根據相關出土文物研究了一番,得出結論:楊貴妃身上的這個香囊,很可能是銀的。
銀香囊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1987年,在法門寺地宮考古中,考古專家們發現了9件薰香器,其中就有唐僖宗供奉的香囊兩枚,它們為我們揭開了唐代皇室御用香囊的真正模樣。
8月7日,包括香囊在內的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薰香器首次來到了重慶,將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內拉開《香事情未了——古代文士風韻雅器展》的大幕。
唐代香囊存世品中 最大的一枚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個香囊,名為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它是唐僖宗供奉在法門寺的兩枚香囊中的一枚。
據展覽策展人介紹,唐僖宗是一位12歲(虛歲)即位的小皇帝,歷經15年的帝王生涯,27歲就早早結束了生命。他在父親唐懿宗病危彌留之際被宦官擁立為太子,改名李儇,於鹹通14年(即公元873年)7月20日在其父靈柩前即位,時年12歲,是整個唐朝年齡最小的皇帝。15年後的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唐僖宗死於長安,終年27歲。
在法門寺地宮,唐僖宗給佛祖供奉了一個鎏金雙蛾團花紋鏤空銀香囊,這個香囊直徑12.8釐米,鏈長24.5釐米,重547克,是唐代香囊存世品中最大的一個。
這個香囊囊蓋、囊身各作半球狀,上下對稱,以子母口相扣合,嚴絲合縫,極其綿密。一側與鉸鏈連接,另一側則用鉤環相連,組成圓球,構成香囊。香囊外壁鏨飾分布均勻的團花12簇,團花內有4隻或2隻飛蛾。
香囊內有一個缽狀香盂及兩個平衡環,香盂用短軸鉚接,內、外平衡環間也以短軸鉚接,圓球滾動時,內、外平衡環也隨之轉動而香盂的重心始終不變,使香盂面始終保持平衡狀態。
展覽策展人介紹,這種香球不僅可以置於被褥之中,還可以任意懸掛,也可以帶在身上,走動時香氣自然外漏,芳香常伴。
唐代工匠
已掌握陀螺儀原理
香燻球如果可以隨意滾動,那麼裡面燃燒的香料會不會掉出來呢?衣袖、被褥都是極易燃燒的物品,沾不得半點兒火星。在這一點上,唐代香燻球的製作體現出了高超的技藝。
打開了香球,裡面是兩個相連的圓環。「香球內的小盂能夠保持平穩的秘密,就在這圓環之上。」策展人說,物理學原理告訴我們,要使一個具有一定重量的物體不傾斜翻倒,最佳的方法是採用支點懸掛。香球就是應用了這個原理,將小盂懸掛起來的。
同時,香球內的內持平環,通過軸孔與小盂連接。當內持平環在水平位置時,香盂因自身重量,可以前後輕微晃動而不會左右傾斜翻倒。但僅用一個持平環是不能避免香盂向軸的方向傾斜翻倒的。
在香球上,我們可以看到,這裡是有兩個圓環相連的。內外環的軸孔正好垂直,軸心線的夾角為90度。這樣,香盂既不會前後傾斜,也不會左右搖晃。盂心隨重心作用,始終與地面保持平行。這是中國機械史上一項偉大的發明。
「這個香囊也從實物角度說明,近代用於航海、航空的陀螺儀原理,早在唐代已被我國工匠所掌握。比歐洲早了4個世紀。」專家介紹,在唐代,這種製作精巧、造價不菲的香球只有皇宮中的帝王貴妃才能享用。
茶具?香具?
用途被誤會了30年
來重慶展出的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除了這個銀香囊外,還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唐鎏金銀龜盒。1987年,它被發掘出土,一度被認為是一件茶具,直到去年,其真實身份才被文物專家們揭開:這個外形是一隻烏龜的器具,其實是一件製作精美的香具。
這個唐代鎏金銀龜盒長28.3釐米、寬15釐米、高13釐米,重820.5克。器物為仿龜形,昂首引頸,鼻部、嘴部中間及兩端鏤孔。以甲背作蓋面,龜身內空,四足有力,形象生動,如行似走,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策展人介紹,這件文物自發現以來,學界普遍認為它是一件存貯茶葉末的茶具,或者是用來育點茶湯的。直到去年,文物專家才研究發現,鎏金銀龜盒頭部共有五處不同大小程度的鏤孔,這幾處孔的大小、形狀、位置各不相同,根據龜的眼口生理特徵設計,獨具匠心,從而達到出香散氣的功能。
同時,鎏金銀龜盒內部獨特的構造為燃香提供了一定空間,此物外表為仿造龜形,內部中空,尤其是龜的四足內部中空,在原本有限的空間上又擴大了體內空間,使薰香具有了充足空間進行香品的有氧燃燒。另外,龜體呈外鼓形似球體狀有利於香菸順著弧線內壁快速流動出香。
為了驗證這個最新研究成果,專家找來了一件鎏金銀龜盒複製品進行了燃香實驗:直接點燃普通的塔形檀香,然後吹滅明火,再放到龜盒底部自然燃燒,隨即產生的熱氣流會裹挾著香菸向上運動,然後蓋上龜蓋子,自然而然沿著龜蓋子內側向龜頸部運動,最後從銀龜頭部的鏤孔處流出香菸。
實驗證明,鎏金銀龜盒並不是一件茶具,其真實功用是香具,由此,這件器物的名稱被正式修改為了「唐鎏金銀龜香爐」。
專家說,唐鎏金銀龜香爐的造型形象生動、細緻直觀,「鏤孔」和龜形器物的生理特徵完美結合在一起,其功能蘊藏於器體的細節之中,彰顯出唐人巧奪天工,匠心獨運的工匠精神。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李晟 實習生 劉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