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史:在漢人影響下,烏桓人在葬俗上,在人死後也「斂屍以棺」

2021-01-08 吳昂昂談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吳昂昂談歷史

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共同體。其所以是統一的,不僅因為她在政治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她有一個統一的經濟文化基礎。正因為如此,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雖然也有過戰亂、分裂割據和外族入侵,但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始終未被摧毀,總有一種巨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將各地、各族人民聯繫在一起當然,作為民族精神,她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也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而秦漢時期正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時期。

在匈奴滅東胡以前,烏桓和鮮卑同為東胡族的組成部分,是東胡部族聯盟中兩個較大的部落集團。因其「在匈奴之東,故曰東胡」,《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記載:「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也。」一說烏桓最初為部落大人之名,後引申為部落之名,即「桓之以名,烏號為姓」。秦漢時期烏桓一直處於頻繁的遷徙之中。西漢初年,烏桓居住於烏桓山(一般認為是今阿魯科爾沁旗的烏遼山)。漢武帝時,霍去病遷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居住。其地大約西起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經今赤峰地區,東至今哲裡木盟地區,南至漢塞,北至今錫林郭勒盟中部的沙漠及西喇木倫河流域。

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烏桓又南遷五郡塞內,布列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土谷、代郡、雁門,太原、朔方界,約為今遼寧、河北、山西等省的北部。東漢末年,曹操徵烏桓,破烏桓於柳城(今遼寧朝陽市),遷烏桓於中原。此後,留居於東北地區的烏桓人就為數不多了。由於烏桓不斷西遷,在每個地區居住僅百餘年,且分布甚廣,四處遊牧,因此很難形成一定的文化層。同時,烏桓對隨葬器物「皆燒送之」,墓葬中也保存不了什麼用品,所以至今還未發現烏桓的考古文化遺存。目前對於烏桓文化的了解,只能依靠《後漢書》及《三國志》中有限的文字材料。

從文獻記載看,烏桓文化屬畜牧為主的經濟文化類型。《後漢書·烏桓傳》載:「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舍,東開向日,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大人以下,各自畜牧營產。」這說明烏恆人屬於遊牧民族,各人從事畜牧營產,隨水草放牧,吃的是肉,飲的是酪,穿的是毛皮,住的是穹廬。同時,《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還記載,在烏桓人的生活中,牛、馬、羊等牲畜佔有重要的地位。嫁娶時,送牛、馬、羊以為聘娶之禮。喪葬則取亡者所乘馬……燒以送之。犯法者可用馬、牛、羊皮以贖死。烏桓人向匈奴納貢,也用馬、牛、羊皮。除畜牧業外,烏桓人還以狩獵活動作為其經濟生活的補充。

《三國志·烏丸鮮卑傳》載:「俗善騎射…日弋獵禽獸,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有跡象表明,兩漢時期烏桓人已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漢人先進的封建文化。《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載:「男子能作弓矢鞍勒,鍛金鐵為兵器。」這表明烏桓人已從漢族處引進了鍛制金鐵兵器的技術。但是《後漢書》及《三國志》都未提到烏桓人能自己冶金、鐵。可見,烏桓人所鍛的金、鐵,其原料無疑是從中原漢族引進的。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烏桓人也有了一定的農業。

《三國志·烏丸鮮卑傳》載:「耕種常以布穀鳴為候,地宜青穄、東牆,東牆似蓬草,實如葵子,至十月熟。能作白酒,而不知作曲櫱,米常仰中國。」這表明烏桓已與中原漢族建立了較為密切的文化交流關係,並從中原漢人處學會了做酒,但酒麴還要依賴漢人,靠從中原輸入。另一方面,烏桓的社會習俗似乎也受到中原漢文化的影響。《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載:「其嫁娶則先略女通情,或半歲百日,然後送牛馬羊畜,以為聘幣。婿隨妻還家,妻家無尊卑,旦旦拜之,而不拜其父母。為妻家僕役,一二年間,妻家乃厚遣送女,居處財物一皆為辦。」這表明烏桓當時已由母系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新婚夫婦也已從母方居住過渡到父方居住。

這是烏桓人本身社會發展的結果,又可能受到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在漢人影響下,烏桓人在葬俗上,在人死後也「斂屍以棺」。《三國志·烏丸鮮卑傳》載:「俗貴兵死,屍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則歌舞相送。肥養一犬,以彩繩纓牽;並取死者所乘馬衣物,皆燒而送之,言以屬累犬,使護死者神靈歸赤山。」這種「斂屍以棺」的做法,是在漢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新習俗。

據文獻記載,鮮卑是東胡的另一支裔。西漢時期,鮮卑已和烏桓分成兩個不同的族群,他們居住在遼東塞外,不直接與漢接壤,而僅與烏桓相接。因此,在中原史籍中沒有記下西漢時鮮卑的經濟文化面貌。現在我們所知道的鮮卑的一些情況,已是東漢及三國時期的鮮卑。從東漢初烏桓遷到五郡塞內後,鮮卑才遷到烏桓故地,與漢朝接壤並通貢使。公元93年,漢破北匈奴,匈奴北遁,鮮卑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尚留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東起遼東,西到西域」,「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方四千餘裡,南北七千餘裡」,這時的鮮卑所包含的民族成分已相當複雜,其中有原來的鮮卑人,也有烏桓人、匈奴人及過去隸屬於匈奴的各族。

例如,原來居住在大興安嶺北麓的拓跋部,本來不是鮮卑,此時也成為鮮卑的一部分了。這時,他們還來不及融合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後漢書》、《三國志》並未具體論述鮮卑各部的文化特點,只不過概括地介紹了整個鮮卑文化的共同面貌。《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載:「鮮卑,亦東胡之餘也。…其言語、習俗與烏丸同。」即大致認為鮮卑也屬於畜牧經濟文化類型,也是髡頭。並記載了「其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又有貂、豹、子。」所以特別記述鮮卑有這些野生動物,大概與鮮卑狩獵成分較重有關。

從史書記載看,東漢時鮮卑已從中原漢人處引進了金屬工具。《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載:「自匈奴遁逃,鮮卑強盛,據其故地。稱兵馬十萬,才力勁健,意智益生。加以關塞不嚴,禁網多漏。精金良鐵,皆為賊有。漢人逋逃,為之謀主,兵利馬疾,過於匈奴。」是否所有鮮卑族部都已掌握精金良鐵,還很難確定。但至少可以肯定,鮮卑中一些靠近漢邊居住的部落已從漢人處引進了精金良鐵。1961年,在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楊家營子發現了1至4世紀的鮮卑人墓葬。在這一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鐵器,有的葬具上還有鐵釘,表明鐵已傳入這一地區,並已大量使用。

這裡還出土了輪制泥質灰色陶器,在器形、紋飾方面都與當地常見的手制夾砂紅褐色陶器不同。它們代表了長城以南鐵器時代陶器的特點,不是當地固有的陶器產品。此外,墓中還發現了一枚五銖錢,說明漢代的貨幣已傳入這一地區。同時,墓葬中大都發現有木質葬具的痕跡,也應當是受中原漢族棺具的影響。這一切都表明,東漢時期東部鮮卑已與中原漢人建立了一定的經濟文化聯繫。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省博物館館長李飛:講述穿越千年葬俗,探秘貴州洞中奇棺
    洞葬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上千年,在第七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中,貴州將洞葬文化列入文化遺產保護範圍。在當天的講座現場,李飛館長講到:作為長江與珠江水系分水嶺的貴州,也是懸棺葬與巖洞葬的分野之地。雖都葬在崖上,但巖洞葬一般使用碩大的天然溶洞放置棺木,不加掩埋,少則數具,多達數百具,因此又稱 " 洞棺葬 "。
  • 送終、入殮、堂祭,閒話信陽傳統葬俗
    三者確定後,為死者置辦壽衣、壽棺。壽棺以松柏木料為上,桐木、杉木次子。棺木的搬數要成雙成對,厚2-3寸、4寸為好、5寸更佳。棺木的外形一頭大、一頭小。薄的棺材在當地稱「匣子」,多用於幼年早夭的逝者。棺木外邊刷深黑色的土漆,有的黑中雜有紅色,內外均要刷桐油。富貴人家的棺材內底部鋪煉熟的糯米灰數寸厚,還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
  • 寫牌位、擇功夫、吃大鍋飯,山西陽泉葬俗拾零
    俗語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作為喪葬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葬禮中的每項儀式,都深深浸潤著傳統文化的烙印。作為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厚重的山西陽泉,又有著怎樣的喪葬習俗呢?接下來隨小編一起看一下,山西陽泉傳統葬俗拾零。裝裹:當地人老人去世叫「老駕」,為去世的人穿衣服叫「裝裹」或「穿裝裹衣」。
  • 《盜墓筆記》裡的九龍抬屍棺和萬奴王在歷史上居然真的存在
    《盜墓筆記》中有一本雲頂天宮,描述了發生在長白山脈的傳奇,想像詭譎,有無限循環的墓道、九龍抬屍棺、以及棺內十二隻腳的巨型蚰蜒—萬奴王。小說裡的萬奴王並不是指一個人,而是指通過一種共生方式來達到「長生不老」的生物。
  • 屍香魔芋是存在的,人死後真的也會產生「屍香」!
    文/曉夢閣主看過天下霸唱《鬼吹燈》的讀者對屍香魔芋應該不陌生,在《鬼吹燈》中胡八一一行人去黑沙漠尋找精絕女王的墳墓,而在地宮裡就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生物——屍香魔芋,在小說中屍香魔芋可以讓人產生幻覺,但是真實生活中的確存在屍香魔芋,不過威力遠沒有這麼大!更神奇的是,有些人死之後屍體也會產生屍香。
  • 當你死後屍體如何處理?煙花葬或者製作成鑽石了解下
    「吃外來人」是在一種聚會氣氛下進行的,人肉會被烤熟,整個部落都會津津有味地享用;然而,「吃內部人」卻完全不同,當親人或者朋友死後,整個部落都會聚集在一起吃飯,將死者的肉煮熟後被非家庭成員切成小肉塊,大家在悲傷陰鬱的氣氛下享用。
  • 為求好風水寧背不孝罵名:宋人如何「尋龍點穴」久喪不葬
    司馬光(1019-1086年)觀察,有部分喪家會先把棺木寄放在佛寺,日後再下葬:「屍柩或寄僧寺,或委遠方,致有終身不葬,或累世不葬,或子孫衰替,望失處所,遂捐棄不葬者」,結果這些被寄放在寺廟的棺木最後多被親屬遺忘或相隔幾十年後才入葬。北宋《李遠墓志銘》載:「宋元佑三年(1088)五月六日卒,政和七年(1117)七月二十三日葬」,就是相隔29年才下葬的例子。
  • 人死後睜著眼睛張嘴巴是咋回事 這其實是屍僵引起的
    人死後變成屍體卻睜眼張嘴是咋回事?不要以為在聽鬼故事,其實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人死後睜著眼睛張嘴巴其實是正常情況,小編給大家講解一下。   通常情況下,人死後,全身肌肉會很快變為鬆軟,此時各關節能被任意屈曲,此種情況稱為肌肉鬆馳。
  • 古埃及最慘法老,死後慘遭瘋狂報復,被人鞭屍辱屍,毀屍滅跡
    阿瑪西斯,這位死後慘遭波斯皇帝報復,被人刨墳遭人鞭屍,之後又慘遭毀屍滅跡的古埃及法老,他生前究竟做了什麼「罪大惡極」的事情以至於被波斯人如此記恨?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古埃及第26王朝的倒數第二位法老王——阿瑪西斯。
  • 農村俗語「凹坑葬墳,拜孝缺人」是什麼意思?真的會有影響嗎?
    而「凹坑葬墳,拜孝缺人」這句說的就是農村喪葬習俗。自古以來農村喪葬習俗眾多,那麼這句話具體含義是什麼呢?那就跟著我來看看吧。解釋雖通俗,但意義卻不小在農村,喪葬習俗有很多的「規矩」,尤其是對墳地的選址考究更多!在農村俗語「凹坑葬墳,拜孝缺人」的含義是,在農村俗話說「前有照,後有靠」,前有水聚,後有來龍預示著子孫繁盛。
  • 金棺上一個小小蝴蝶結,為何讓中外專家後退,多年以來無人敢動?
    文/醉佳人歷史短視頻金棺上一個小小蝴蝶結,為何讓中外專家後退,多年以來無人敢動?實際上在考古的過程中遇到這種技術性問題是比較常見的,我國古時候就有很多失傳的技藝,在當時的社會上是常見的一種技術,但到了現代,卻因為種種原因而在歷史上被丟失了,以至於現代人並不能掌握古人的某些技術。位於山西的龍泉寺,由於地理環境偏僻的緣故,常年來都沒有受到過外界的影響,所以這座寺廟一直以來保存得較為完好。
  • 西藏的殭屍――起屍[圖]
    「行屍」是藏語「弱郎」是指人死後再起來到處亂闖,危害活人。所謂「弱郎」既非復活也不是詐屍。藏族所言「弱郎」,就是指有些邪惡或饑寒之人死去後,其餘孽未盡,心存憾意,故異致死後起屍去完成邪惡人生的餘孽或尋求未得的食物。但必須在其軀體完好無損的狀態中才能實現。如此說來,藏區的葬俗本身給起屍提供了極好機會。
  • 人死後屍體在幹嘛?
    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無論生前多麼風光,最後還是會走向生命的盡頭,當心臟停止跳動的那一刻,屍體就開始發生變化,死後一分鐘屍體的溫度逐漸下降,這個過程叫做屍冷,不同環境下的屍體,屍冷的速度不同,常規室內室溫每小時下降0.5℃,泡在水裡的屍體,屍溫每小時會下降三度,死後一小時身體的局部關節區域開始變得僵硬,會有人試圖去碰屍體,就會發現屍體的嘴張不開
  • 黃河撈屍人,湘西趕屍人,西藏天葬師
    黃河撈屍人,是獨屬於遍布黃河流域的一門特殊職業手藝人,他們的工作就是在黃河裡撈屍體。中國古代一直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說法,而黃河撈屍人就屬於後者。因為黃河水域面積龐大,所以每天都會有人在黃河遭遇各種危險。當然,除了船毀人亡、失足墜河之外,還有很多想不開的人,在黃河尋短見。中國人講究的是「入土為安」,怎麼會忍心家人朋友葬身魚腹?這時便產生了撈屍人這一特殊的職業。
  • 四川一座機關食堂下發現古墓,考古隊趕到搶救性發掘,越挖越興奮
    導讀: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受季風的影響,南方比北方多雨。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了「北人騎馬,南人乘船」的出行習慣。在南北方的喪葬制度中,也能看出差異,北方的古代墓葬中習慣陪葬車馬坑,而南方則流行「以船棺入葬」。
  • 《盜墓筆記》中九龍抬屍棺、東夏國等確有記載,萬奴王有點玄幻?
    看過《盜墓筆記》的小夥伴肯定都知道「九龍抬屍棺」,相傳是東夏國萬奴王的棺材,很多人肯定也好奇,這是小說虛構的還是真實存在的呢? 《盜墓筆記》中有一本雲頂天宮,描述了發生在長白山脈的傳奇,想像詭譎,有無限循環的墓道、九龍抬屍棺、以及棺內十二隻腳的巨型蚰蜒—萬奴王。
  • 風水先生提醒 :人死後為什麼要綁腳 !死人為什麼比活人重?
    死人為什麼要綁腳 死人為什麼比活人重人來到這個世界就相當於是已經有了生命,生命終將會消逝的,人都是會死的,只是死的時間不一樣而已,死人為什麼要綁腳?死人為什麼比活人重?死人為什麼要綁腳:據說,逝者的遺體未入棺前,如果遇到雷雨閃電,逝者的遺體就會出現驟然起立的情況,然後見人捉人,見物拿物,如果成功抓到手中,就會死死抓住不放,民間稱這樣的情況為「死不放手」。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在停屍期間,如果家人防範不周,出現貓、狗靠近屍體的情況,逝者的遺體就會出現「詐屍」。因此民間傳統葬禮上,最忌諱貓、狗等靠近逝者遺體。
  • 諸葛亮死後囑咐抬棺南走,槓斷繩爛便安葬,4人途中做一舉引謎團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三國時蜀國的開創者劉備和丞相諸葛亮究竟隕落何處,死後又被葬在了哪裡。首先,來看劉備。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重慶奉節永安宮。而關於劉備的葬地,目前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劉備於舊曆四月病逝於奉節,五月靈柩就運到了成都,八月葬在了成都武侯祠內正殿的西側,史稱惠陵。後主劉禪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先後將甘夫人、吳夫人合葬於惠陵。第二說法是:劉德死後就安葬在了奉節。1961年,郭沫若在奉節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