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作為喪葬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葬禮中的每項儀式,都深深浸潤著傳統文化的烙印。作為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厚重的山西陽泉,又有著怎樣的喪葬習俗呢?接下來隨小編一起看一下,山西陽泉傳統葬俗拾零。
裝裹:當地人老人去世叫「老駕」,為去世的人穿衣服叫「裝裹」或「穿裝裹衣」。老人在行將「老駕」的時候,由子女或族裡有威望的人給老人穿好「裝裹衣」。「裝裹衣」件數為單,貧窮人家多穿三件套,光景好的人家穿五件套。
裝裹衣不能穿皮毛質地的,尤其不能穿皮鞋,說是穿了皮鞋死者會投胎成牲畜。穿好「裝裹衣」後,要把死者從毛氈或毛毯上抬下來,說是擔心閻王爺讓死者數清氈、毯上有多少根毛才肯接納死者,子女這樣做意在減輕死者在陰世的痛苦。
停鋪:老人「老駕」的時候,多數兒女要守護在旁。一旦老人咽氣,孝子便要去告請臨近的當家族人。等人到齊後,先到野外刨一大塊白土塊,用刀將其砍成枕頭的樣子,把一個用紅布縫製,叼一粒玉茭豆的雞形,墊在上面作為枕頭。然後摘下一扇門板,把亡人的遺體安放在上邊叫「停鋪」。「停鋪」頭朝的方向有講究,一般是人一咽氣,就得看印在灶王爺像上的「皇曆」,按皇曆說的,頭朝太歲不在座的方位(曰「空方」)安放即是。 在「停鋪」的時候有幾件事要做。
1、挎「打狗餅」。就是把用玉米面或二谷面燒成直徑一寸左右的餅子挎在死者遺體的胳膊上。給挎上的「打狗餅」是按死者年齡一歲一個,再加天一個地一個。「打狗餅」的作用是說,在去往陰曹地府的路上,有許多餓狗,把打狗餅扔給就可以順利通過。
2、放「口含錢」。兒女把用紅頭繩拴好的兩枚銅錢放到死者的唇邊,叫「口含錢」。說死者赤條條而去往西天,含在嘴裡的錢可以當路途盤費所用。
3、捆足手。當家族人中的長者用一縷皮麻把遺體的手足攏住,說是怕死人有「動作」。實則是門扇窄切,以防死者的胳膊甩下來難看而這樣做的。
這些事辦完了,隨即選出當家族人中輩分最長年齡最大者為「主喪人」。由主喪人主持,研究商討事情辦理的大小以及破孝的範圍。此事按照「葬父由子」的俗話,一般由孝子根據自己的能力提出,主喪人吸收大家的意見定妥。
放「起身」炮:死人的臨終事情辦理完畢就要出門外放炮,以告村民,有人新亡。此炮只放一聲,有別於其他諸如搬家、暖房、做三周年等事。
燒斷氣紙:起身炮放畢,孝子孝女在遺體下面點起「照屍燈」(舊時「照屍燈」是一盞「燈豎」。放一個油燈碗兒或平放一隻油燈缽兒,用棉花搓捻加蓖麻油。現在已改用白蠟燭),孝子燒一炷單香。而後孝子、侄兒男女一齊跪地,燒一封五色紙曰「斷氣紙」,匍匐大哭,以示悲痛,也告慰亡人一路走好。死人斷氣的時間古話遺留是早上最好,說是三頓飯都給兒女留下了,無奈死亡的時辰一概不能由人。
請陰陽:哭過以後,就派人去請陰陽先生。等陰陽先生一到,先是「罩面」。就是在所有供著的神龕和祖宗像上面貼一張五色紙,以告訴神祖們喪事期間請你迴避,不驚動諸位了。死者的臉上也掩一張,以示成了祖宗,跟祖宗一律對待。陰陽先生常規性吃過飯後就是坐在喪房開始鉸剪門吊、門幡、歲數紙、引魂幡(引魂幡中間的紙條上有字語曰:慈父(母)發引引魂幡)、寫位牌、糊粘男手捧「孝經」女手拿蠅帚的「童男女」(夫妻都下世的)之類的冥品。這時候家人貼起門吊,把白紙糊在所有的門板兩廂。把歲數紙用皮麻拴一塊瓦片綁在一根「拉咯」(連枷)柄上挑在大門垛上。歲數紙,每一歲一張,再加天一張地一張,以示亡人享年幾歲。
擇功夫:就是選定「發引」的日期,俗稱「看天氣」。擇功夫講究很多,打發死人雖然是喪事,但也要選擇吉利的日子。吉利日子多是「除、危、定、執、成、開」所謂的「黃道吉日」。但是又要據陰陽先生說,「建、滿、平、收、閉、破」的所謂黑道日也未必沒有「吉利功夫」,那就看你擇準擇不準。擇功夫最好是與五天、七天碰上,但又要講究「七不出,八不入」的成規。所以說「功夫」說好擇也好擇,說不好擇也不好擇。好擇是只能顧及一兩頭,說不好擇是全顧及了就很難擇得起來。
定鎮物:鎮物是按死者死亡的日子和時辰定的。大部分是一些硃砂、桃條、柳條、五色石頭、柏木人、小木盒、面雞、面人、桃核、杏核、黃牛皮、黑狗毛、某種中藥等東西。有的要放進棺材裡,有的則放置棺材外邊。鎮物中還有一種最厲害的就是「黑炭」。一般的死人都不用,就是專為「犯動作」的死人準備的。古話流傳說放了黑炭就是把死者的靈魂壓在「陰山背後」,永遠不得轉世。
砍孝棒:備喪期間要派人去砍孝棒,孝棒多數來自野外老墳墓冢的柳樹上。男女孝子的最粗,糊裹上剪成條狀花邊的白紙條。其他人的粗細以遠近親疏類推,凡穿孝的每人一根,在必要的場合拄上。
破孝: 破孝有「大破孝」「小破孝」之說。光景好的一般都是大破孝到五服。小破孝是到直系親屬。但都得請家族中有裁剪技術的上年紀老太,或是村裡老者的女人把事先準備好的或者臨時扯回來的白布(也叫孝裝)拉開,做成孝帽、孝衫、孝褲、孝帶,給孝子、孝媳、孝女、孝侄、孝孫等穿戴,男女孝子均腰系一縷皮麻。孝帽和孝衫兩肩上綴「麻圪都兒」,過繼子、養子、奶子、義子不綴,以示己出與否。
守靈:一般是多子的長子在喪房守靈,沒有特殊情況不出喪房。頭不能梳臉不能洗,晚上和衣而臥一時兒。多數時間接濟給「照屍燈」添油撥 ,給死者燒香,有的孝子長跪守靈。喪房的地不能打掃,家不能拾掇(形容父母下世如同塌了大天,顧不了許多)。一直到出殯「服三」完後。
報喪:報喪有說道,「人主家」,死者的嶽父家(通稱小人主)外祖家(老人主)必須是孝子親往(一般是次孝子),其餘親戚大都是侄兒、孫子前往。去了以後把孝棒立在大門外,進屋先給人家祖宗爺磕頭,告訴人家,誰下世了,幾時出殯。不管跑幾家都得吃飯,就是水你也得喝一口,說是人家最後給死者款待一頓。你代表死者吃下去是必須的。報喪回來哭著進大門,一進喪房在死人靈前磕頭算是交差了事。
吃大鍋飯:所有在家或是出去辦事的人,都在事主家吃飯,過去吃食不好,人們都很急於那一頓飯,吃起來三碗五碗的,好像沒有個飽,這才留下「死人不張嘴,一天一鬥米」的說法。現在大不如前了,有時候還得上門叫吃飯了。
早晚燒紙:死人一般放三至七天(舊時富人家也有入棺停靈正寢月餘的,但畢竟少數),三天者叫「短三天」也叫「緊三天」(死小口居多)。現在大都放七天,最少五天。期間每天早午晚燒紙,放大炮或響鞭,女孝子們「歌歌擺擺」哭嚎。臨時有鄰居朋友來弔祭也得有人陪著哭泣一會兒。一日三頓吃飯,不管是誰在靈柩前,第一筷子總得挑給供在桌子上的碗裡,說是死者還沒有斷了人間煙火,讓他先來品嘗。
看死人:死人停鋪起以後,每天晚上要有兩三個當家陪守靈的孝子,說是怕貓狗等長毛的東西進了喪房驚動了死人,一驚動就會變得難看怕人。看死人不能吃炒瓜子、炒黑豆,更不能吃烙餅,說是怕死人翻轉身伸出手跟你要,晚上餓了就勉強吃現有的玉茭麵餅子窩窩頭。這也許是舊時家不富裕,吃食寡有生出來的說辭和防備他人破費的法兒。(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