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職場中有兩種人——改變環境的人和適應環境的人。大多數人都是適應環境的人,就像堅韌的仙人掌,在多麼貧瘠的土地上也能夠生存。但也有一些極少數的人,他們就像雨露一樣,慢慢地滲透土地,化貧瘠為富饒。
有一則小故事:有一個人總是落魄不得志,便有人向他推薦智者。
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問:「這水是什麼形狀?」這人搖頭:「水哪有什麼形狀?」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這人恍然大悟:「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智者搖頭,輕輕端起杯子,把水倒入一個盛滿沙土的金,清清的水便一下融入沙土,不見了。
這個人陷入了沉默與思索。過了很久,他說:「我知道了,社會處處像一個規則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麼容器就是什麼形狀。而且,人還極可能在容器中消逝,就像這水一樣,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無法改變!」「是這樣,」智者拈鬚,轉而又說,「又不是這樣!」
說畢,智者出門,這人隨後。在屋簷下,智者用手指著青石板上的小窩說:「一到雨天,雨水就會從屋簷落下,看這個四處就是水落下的結果。」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可以像這小小的水滴,改變著這堅硬的青石板。」智者說:「對,這個窩會變成一個洞!」
就是說,生活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環境,要融入環境,但是也要努力地展示自我,用自我的精神影響環境,就像石縫裡生長的松柏,一叢蒼翠,傲然挺立!
適應環境是人生來就有的潛能,人之所以為人,也是長期進化的結果。來看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位哲學家搭乘一個漁夫的小船過河。行船之際,這位者學家向漁夫問道:「你懂得數學嗎?」
漁夫回答:「不懂。」
哲學家又問:「你懂得物理嗎?」
漁夫回答:「不懂。」
哲學家再問:「你懂得化學嗎?」
漁夫回答:「不懂。」
哲學家嘆道:「真遺憾!這樣你就等於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這時水面上颳起了一陣狂風,漁夫和哲學家都掉進了水裡。漁夫向哲學家喊道:「先生,你會遊泳嗎?」
哲學家回答:「不會。」漁夫非常道憾地說:「那麼你就失去整個生命了!」
這是一個偉人給他心愛的女兒所講的一個故事。它蘊含了一個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一個沒有學會在人生長河中遊泳的人,即使其他的東西學得再多,也無法生存下來,因為他缺乏基本的適應和生存能力。
人是自然與社會的統一體。嬰兒出生時只是個自然的生物人。要轉化成社會人,就必須經歷社會化的過程,人的社會化即個體與社會不斷調整適應的過程。
一個人要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使自己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知識能力以及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一切同社會環境相適應。一個人要在事業上有所作為,離不開職業崗位提供的條件,離不開領導的支持和周圍人的幫助,而這一切的獲取是以適應為前提條件的。
正所謂:入海為龍你就行雲布雨,上山成虎你就威懾山林。擔任領導應該公正無私,具體經辦就要兢兢業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學會適應環境,調整心態,這一生就必然會活得充實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