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由北京國際電影節主辦,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五洲傳播中心聯合承辦的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開幕式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
本屆紀錄單元以「新時代·新使命」為主題,分別設置了評審、信息發布、論壇、徵集、展映五大板塊,致力於探索紀錄電影的改革與發展之路。
用紀實影像講述「中國故事」
從2014年起,紀錄單元作為北京國際電影節特色單元,為社會各界的紀錄片創作者和愛好者,搭建了一個觀摩、洽談、借鑑和交流的平臺。
「紀錄片作為以影像為載體,以真實世界為對象的文化藝術形式,正逐步在國家戰略的傳播,中國故事的講述,民族文化弘揚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主席、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廖祥忠在開幕式致辭中提到,在新時代的徵程中,文化已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近年來,紀錄電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厲害了,我的國》《二十二》《地球:神奇的一天》等多部紀錄影片取得了良好口碑與票房,引發業內外人士廣泛關注。
紀錄影片是藝術屬性和文化屬性有機結合的產物,也是國家發展的相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精神,是每一位紀錄片人的使命和擔當。」 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工作委員會主席、北京電視臺副總編輯李嶺濤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國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紀錄片的發展將迎來美好的前景。
為加大紀錄片產、學、研深度融合與交流,活動現場還籤署了《北京紀實頻道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的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國家民委重大項目百集紀錄片《民族文化之旅》框架合作協議、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與中國傳媒大學影像行動力訓練營聯合製作大型系列紀錄片《90後》框架合作協議,為紀錄片人、相關機構提供更多優質的合作平臺。
多部作品獲肯定,現實題材有亮點
本屆紀錄單元開幕式上發布了兩部評委會最佳作品、一部組委會最佳作品、一部榮譽作品、一部評委會推薦作品以及兩部首發紀錄電影,以鼓勵優秀的創作者和作品為中國紀錄電影做出的貢獻。
其中,《出山記》獲得評委會最佳作品,該片主要記錄了貴州省大漆村脫貧攻堅進程中出現的感人故事和發展變化,用一年的時間記錄下村民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生活百態。「這個獎項是對我們在那裡艱難生活一年的肯定和回報。」在導演焦波看來,「紀錄片人進山,也是用自己的方式帶更多人出山。」
導演郭柯的影片《二十二》被推選為評委會最佳紀錄片。該片不僅記錄了全國各地「慰安婦」倖存者的生活狀態,更通過她們的記憶向觀眾講述了那段慘痛的歷史。
《厲害了,我的國》獲得組委會最佳作品獎項,該片上映至今票房將近五億,創造了國內紀錄片電影新紀錄。影片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發展和成就,以及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論述,以紀錄片的形式首次呈現在大銀幕上。
本屆紀錄單元榮譽作品榮譽由範儉導演的《搖搖晃晃的人間》獲得。此外,《地球:神奇的一天》成為評委會推薦作品。該影片是本屆紀錄單元開幕式展映的唯一一部中英合拍的紀錄片。
紀錄電影首發環節推薦了兩部影片分別是《愛在長徵》和《長城》國際版。其中,《愛在長徵》記錄的是兩個外國年輕人重走長徵路的過程。通過不一樣的視角傳達更為深刻的現實意義。《長城》以「長城」為線索,從國際視角出發,以歷史典故為基礎,以歷史人物為主角,重塑長城近三千年的歷史。
現場還舉行了《火力全開》導演見面會和優秀作品推介。《飛虎之心》主創現場分享創作經驗,《紀錄時間》《美人谷》《希望的田野》第二季《興安嶺上》等影片也在開幕式上展映。
紀錄影像如何呈現生命力?
開幕式後舉行了「新時代·新使命」主題論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雅欣主持論壇,與中國教育電視臺副臺長陳宏、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副總監史巖、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主任嚴崴、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總監幹超、紀錄片導演範儉、紀錄片導演焦波共話紀錄片的現狀及發展。
在紀錄片的創作中如何建構影像敘事文本?範儉表示,首先需要找到故事的內核,再去挖掘人物中能打動更多的觀眾的因素,其次還需要通過訓練,以及大量閱歷積累。故事結構上面,紀錄片與電影是相通的,範儉認為,「電影跟紀錄片都需要人物關係建立、人物矛盾推進,把電影概念打通以後,對於構架故事會有更多的幫助。」
在關於紀錄電影市場模式的探討中,幹超表示,過往模式中製作商將作品出售給電視臺、網站或是廣告商,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價值回收。紀錄電影直接賣給觀眾,從目前來講成功案例比較少。從市場行為來講,可能需要積累更多像好萊塢電影這種更多的樣本和實踐,才會有開拓的前景。
如今紀錄片不僅僅在電視臺、網際網路中呈現,在大銀幕上也活躍起來,關於紀錄片如何增強「跨界」的影響力?陳宏表示,今天中國當下的紀錄片體量還很小,原因在於紀錄片在中國沒有很好的「跨界」,紀錄片應該向其他藝術門類「跨界」,比如說電影。「紀錄片需要用電影思維去製作,就是虛構電影故事片的思維製作紀錄片」。
在新時代當中如何講述「中國故事」?下一步新的紀錄片形態到底是什麼?在嚴崴看來,這需要創作者紮根人民、用心打磨。「好的內容永遠不會過時,像紀錄片《二十二》這樣的作品,在任何時候都有傳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