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遇到炎症、過敏、傷口等問題時,會聽到中醫告誡不能吃發物。什麼是發物,它究竟是怎麼影響病理變化的,能夠說明白的人極少。那麼發物究竟有哪些呢
在中醫概念中,發物是指一類容易誘發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發物往往具有營養豐富、刺激性等特點,其性質多為溫熱性或寒涼性,不同體質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發物。從經驗來看,發物主要可以加重炎性反應,誘發過敏和感染,進而影響病情。
從現代科學理論上來分析,發物的蛋白質往往比較豐富,而這些蛋白質對於體質敏感的相應人群來說,就很容易成為過敏原。因此,像哮喘、溼疹、蕁麻疹、過敏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等人群,是需要特別注意發物的。
其次,發物往往具有刺激性,它們所含的刺激性物質可以使得血管擴張、血循環速度加快,進而加重局部組織的充血、水腫、滲出或化膿,這就會促使局部的炎症加重。因此醫生往往會告誡術後或受傷的人群,不能吃發物。
隨著西醫在中國的盛行,人們越來越信賴西醫,對於中醫文化反而不是那麼相信了。如果你現在對某個年輕人講發物,他很可能將之當作迷信。而更有甚者,很多西醫工作者也是非常排斥中醫的,甚至將中醫所講的很多知識稱之為「偽科學」。
雖然古中醫最開始是從觀察病人的反應來總結出「發物」的規律,但經過了兩千年的理論完善,發物這一理論仍舊沒有消失於歷史的長河,就說明它確實存在科學根據。只是在講究證據的今天,中醫的很多理論缺乏「實驗數據和樣本證據」,因此很多人覺得它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拿炎症來說,有些人吃了發物後,炎症加重了,而有些人吃了發物後,炎症沒有加重。很多西醫學者就認為發物是沒有道理的,炎症會不會加重,與食物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個人認為這是中西醫的理論不在一個系統的溝通誤差。
中醫對於疾病變化的理解是建立在辨證的基礎之上,發物同樣也是如此。人的體質是也是分陰陽、寒熱、虛實的,比如同樣是對於動火的發物,寒性體質和熱性體質的人吃了之後,其反應完全是可以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發物具有因人因病而異的特點。如果按照隨機樣本法來進行觀察,一組人吃發物,一組人不吃發物,最後也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因為這個隨機樣本的體質、病情等因素,對於發物造成的反應是具有很大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