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越
生病時,很多朋友聽到「千萬不能吃發物,否則會影響病情恢復!」這句話時,都會選擇直接忌口。發物真的那麼可怕嗎?到底什麼是發物?難道它真的一無是處嗎?為此,記者採訪了青海省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伏新順,聽聽專家是如何說的。
發物的傳說
為什麼生病時「發物」成為大家的「眼中釘」呢?記者查詢相關資料發現,有一則關於發物的故事。據傳,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擔心開國功臣造反,於是有了想要殘害開國功臣元老的想法。這時有位名叫徐達的元帥患了「發背」(背瘡),郎中診脈時告誡忌吃鵝肉。然而,朱元璋卻故意下旨賜徐達肥鵝一隻。鵝肉屬於發物,徐達知道他的意圖,但不敢違命,只好當場吃下肥鵝。沒過多久,病情加重,最終不治而亡。不管這個故事是真還是假,但是從中可以看出發物對疾病恢復中的影響。
百度百科上對發物的描述是指富於營養或有刺激性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伏新順介紹,在西醫中,並沒有發物一說,它是民間的一種傳統說法。中醫認為,凡是向上、向外、性質比較熱、營養價值較高、或者刺激性較強的食物,諸如牛肉、羊肉、魚、蝦、蟹、雞蛋、蔥、姜、蒜、辣椒、花椒、韭菜、海帶、鴨頭、雞頭、煙、酒等,都被稱為「發物」。
對於發物的理解,記者採訪了一些市民,大家基本上都能說出幾種常見的發物,但是不能明確地說出它的概念,只是告訴記者,家裡的老人說這些是發物,有外傷或者做完手術後一定要禁食,以防加重病情或影響傷口癒合。
未必影響傷口癒合
老人們有一種觀點:身體有傷口的時候,要是吃了發物,傷口不易癒合。「關於發物是否會影響傷口癒合,這需要從兩面看。傷口癒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從中醫角度來講,傷口需要收斂,發物多是發散的食物,所以傷口久不癒合時,還食用發物,這肯定是不行的。」伏新順說。
不過,從營養學角度來說,肉、蛋、奶等發物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傷口恢復期間,優質蛋白含有的胺基酸對人體細胞組織的再生、機體的修復和蛋白的合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術後患者反而應該科學食用發物。
再者,發物都是普通食物,只要合理食用即可。如果因為擔心和害怕禁食發物,人們吃的食物恐怕會少之又少,長此以往,營養跟不上,不僅不利於疾病恢復,還會帶來各種健康問題。
過敏體質應禁食發物
伏新順告訴記者,老百姓說「不能吃發物」,其實大多是經驗之談。
說發物會發,可能是有的人對這些食物過敏,過敏是因為發物中如雞頭、蛋類等含有異體蛋白,這種異體蛋白會構成過敏源而導致人體發病。還有,魚、蝦、蟹等發物中含有組織胺,也容易導致一系列過敏反應。可是這些人不清楚自己吃發物會過敏,於是告誡別人不要吃,時間一長,大家就以為所有人都不能吃發物。
「一般情況下,過敏體質的人和患有蕁麻疹、溼疹、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等頑固性皮膚病的人是不建議食用發物的,以免火上澆油。」伏新順說,患有呼吸系統不適和風熱感冒的人,最好不要吃牛羊肉、雞蛋、胡椒等發物,對於呼吸道有問題的人來說,食用這些發物容易加重病情。患有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症的人也不宜食用白酒等發物。
另外,生病時飲食講究清淡,醫生都會囑咐患者少吃或不吃蔥、姜、蒜、韭菜等發物,原因是這些辛辣刺激的食物或濃烈的調料會刺激胃腸道,致使胃腸道功能紊亂,繼而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
巧吃發物能養生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告訴大家,發物並不可怕。中醫有『藥食同源』的理論,也就是說,對於身體健康的人,沒有什麼食物是發物,全都可以適當食用。對於不同體質的人,吃對了發物,還會起到養生保健的功效。」伏新順說。
羊肉、韭菜、花椒等發物屬於溫陽的食物,熱性體質、陽熱旺盛、陰虛燥熱的人食用過多,容易上火。平時愛上火的朋友,最好少吃這些發物,以免起到反作用。反之,陽虛、怕冷、寒盛的人適當食用這些發物,可以起到滋補身體的功效。
身上有東西發不出來時,食用或使用一些向上、向外、生發、溫熱的食物或者藥物,就可以把身上的東西發出來。還有,患有麻疹的孩子,食用或使用一些發物,讓麻疹透出來,這也是一件好事。
冷飲、冰激凌等積冷的發物本身對身體沒有好處,可是對於熱性體質的人來說,適量吃一些是適合的。
有的人體內溼氣重,不主張食用糯米、肥甘厚膩等發物,以防助溼。不過,適當食用生薑、花椒、大蒜等發物可以去除溼氣。
蝦、蟹、魚等發物具有腥羶味,能生發陽氣,可輔助用於防治陽氣下陷,如內臟下垂、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等。
蓮子、芋頭、大豆、紅薯等發物具有滯澀阻氣的作用,吃後容易腹脹、積食,出現胸悶、厭食等不適。不過,這些發物可以緩解白帶量多、小便不禁、腹瀉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