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病毒的起源
人類這物種,真的標誌著生命進化的頂峰嗎?或者病毒才是?因為在歷史長河中,當人類進化得越來越複雜時,病毒已經精簡了,成功地拋掉了很多基因,只留下了少數的必需基因。
今天,病毒是如此的小和簡單,有些甚至不能自我複製,因此,病毒攜帶的基本遺傳物質,需要「溜進」宿主細胞,並誘騙宿主細胞才能複製。例如,只有14種蛋白質編碼基因的流感病毒就是如此。
病毒是如此的基本,許多生物學家認為它們甚至不能被歸類為一種生命形式。
新病毒喚醒舊問題
但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我們開始轉變了對病毒的看法。2003年,法國科學家觀察到了一種神秘的微生物,它體型比一般病毒大許多,看起來像一種細菌,但與細菌有著不同的基因。它寄生在水中的單細胞生物阿米巴變形蟲中,藉助將自身的遺傳信息融入其他動物的身體而繁殖,這種微生物也可以鑽進人體,導致人的肺部產生疾病。
但當時,科學界發現的病毒大小大約都在10至100納米之間,即便是較大的病毒,比如天花病毒,也只有300納米。而這種新發現的病毒達到400納米,科學家們意識到這是一種巨大的病毒,他們稱這種像細菌的生物為「酷似細菌的病毒」或者「巨病毒」。
但「巨病毒」不只是具有大塊頭,它還攜帶了1000個基因,對病毒一族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基因組,只比一些細菌少了幾百個基因。之後,科學家又發現了另外幾個巨型病毒,比如2013年發現的潘多拉病毒,有大約1100個基因,再一次刷新了巨型病毒的記錄。
這些病毒擁有如此之多的基因數量,暗示著它們存在複雜的遺傳性,也由此再次喚醒人們對病毒的研究興趣,以及重提那些由來已久的問題:病毒是什麼時候開始進化的?對更複雜的細胞生命來說,病毒是它們進化過程中的一塊「跳板」嗎?病毒和細菌,誰先出現?
這些問題非常棘手。因為對於考古學家來說,研究古生物最好的資料就是各類化石,但病毒是比較特殊的類群,它們只由包裹在柔軟的蛋白質外殼裡的幾股DNA或RNA構成,因此它們不會變成化石,沒有化石記錄的研究,幾乎已經不可能追溯它們的血統。
為了解決病毒進化的問題,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即重建微生物的「家族樹」,來追溯細菌和病毒的起源。
回歸微生物的「血統」
那麼,我們如何重建進化過程中的「家族樹」或「進化樹」呢?
科學家們通常是通過比較物種間的基因:兩種生物擁有的共同基因越多,說明它們的關係越密切。但是這種技術能讓你回溯的時間只有100萬年左右。因為在這以前,生物的DNA已經發生很大突變,再往前追溯的話,我們不太可能看到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似性。
所以,研究人員想回到地球生命剛剛開始的時候——大約35億年前。對於這個時候的生命,就不能用比較物種之間的基因這種方法了,研究人員用了另外一種方法:比較生物體蛋白質的形狀,或者說看看蛋白質是如何「摺疊」的。
蛋白質是高精度的分子裝置,如果改變了它們的形狀,就會破壞它們的功能。雖然生命可以接受遺傳密碼連續且溫和地轉變,但不能忍受蛋白質形狀的改動,哪怕改動是微小的。因此,生物的某種蛋白質形狀自誕生起可能就沒什麼改變。這意味著,追溯蛋白質的形狀,或許能把我們帶到我們想要去的遠古時期。
不久前,計算機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算法來比較蛋白質的形狀,其中包括3460種病毒和1620個細胞。他們發現,細胞與病毒中,有442個蛋白質形狀是相同的,而病毒有66種蛋白質形狀是獨有的。
研究人員把蛋白質的形狀放到「一棵樹」中,每有一種新的蛋白質形狀出現,就代表著一個新的「分支」。研究小組使用化石證據來說明特定分支的萌芽。例如,藍藻(藍綠色)中有一種特定的蛋白質形狀,這是第一次出現這種蛋白質形狀,而後來它所有的後代都帶有這種形狀。通過比較藍藻首次出現在化石記錄(21億年前)和其後代出現的時間,就可以確定這個特殊的摺疊形狀大約出現在20億年前。
根據微生物的家族樹,病毒是古老的,但它們並不是第一個形成的生命。而家族樹還表明了,病毒和細菌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一個能完全運作、自我複製的細胞。從這個原始細胞開始,細菌也像人類一樣,朝著越來越複雜的方向進化;而病毒則反其道而行之,開始逐漸擺脫它們不需要的基因,直到再也無法自我複製。
研究人員估計,在約15億年前,病毒就有了66種特定的蛋白質形狀,這是病毒的進化之旅中關鍵的一步:突變發生在病毒的蛋白質外殼,使得病毒可以入侵到宿主細胞中。
也有「好」病毒
現在,大多數人提到病毒,可能會不寒而慄,大腦立馬聯想到各種禽流感病毒、愛滋病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或是前些時候出現的伊波拉病毒,認為病毒就是致命的「害蟲」。但科學家告訴我們,儘管很多病毒很致命,但是有些病毒也有好的一面。
沒有病毒這類居民,地球上的生命會很不一樣,甚至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它們,我們也不會在這裡。
例如,研究人員推測,1億多年前,原始的哺乳動物被一種病毒感染後,會捕獲一個基因,促進了胎盤的發展。因為這個基因能使得胎盤細胞與子宮相融合,讓胎兒從母親子宮汲取養分。
在現代測序技術的發展下,人類基因組已經得到破譯,令人驚奇的發現是,在人類的基因組中竟然有高達10萬條片段來自病毒,這些病毒基因片段佔據了人類基因組的8%。
此外,還有另外一個人們比較關注的問題:病毒是否有資格作為生命?研究者認為,如果病毒起源於一種活細胞,那麼當我們用病毒感染這種活細胞時,如果它們能融合到一起,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生命系統」的話,病毒是可以作為一種生命的。但問題是我們至今未發現這種活細胞。
澳大利亞雪梨嘉萬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認為,人們常常「指責」病毒不能自由生活(依賴於宿主,引發很多疾病)。但若要仔細說來,這種現象就像是一個哲學問題,就好比說,你是否認為人類是獨立的生命體?如果你覺得人類是獨立的生命體,那麼,假設地球上的植物消失了,沒有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或許人類就不能存活了。同樣,沒有動植物作為人類的食物,人類也無法存活。所以,無論是哪種生物,病毒也好,人類也罷,它們不單單是個體,也是一個相互作用和聯繫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