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肖恩 安晶 田思奇 潘金花 劉芳
編輯 | 曾宇
英國脫歐打開潘多拉魔盒,美國出現又一位被彈劾的總統;日韓「互刪好友」,美伊行走在戰爭邊緣;亞馬孫在燃燒,拉美「粉紅浪潮」謝幕;巴格達迪死了,但極端組織還活著——回首2019,哪些國際新聞讓你印象深刻?界面天下選出10組國際頭條新聞事件,帶你重溫這一年的驚心動魄。
文 | 潘金花
「今年是2192年。英國首相前往布魯塞爾,要求延長脫歐期限。沒人記得這項傳統起源於何時,但每年它都吸引著全世界遊客前來見證。」
歐盟外交官之間流傳的這則笑話,用來形容2019年的脫歐僵局再合適不過。根據英國與歐盟三年前達成的協議,英國原定於2019年3月29日正式脫歐,不料脫歐協議與「無協議脫歐」屢遭議會下院否決,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歐盟申請推遲脫歐,脫歐期限也一路延後到了2020年1月31日。
5月,由於沒能按時通過脫歐協議,英國只能繼續參加歐洲議會選舉,見證歐盟高層換屆。6月,特雷莎·梅淚灑唐寧街,辭任執政黨保守黨黨首。7月,新黨首鮑裡斯·詹森就任英國首相,但兩個月後,「不脫歐、毋寧死」的他不僅在議會下院接連失利,內部分裂的保守黨還失去了議會多數優勢。
詹森豪賭了一把。在無休止的爭吵中,英國人迎來了「這一代人最重要的選舉」。「雙十二」的提前大選以保守黨大勝告終,議會洗牌後也終於打開了脫歐的潘多拉魔盒。一周後,詹森版本的脫歐協議法案在下議院輕鬆闖關,議會還立法禁止繼續延長脫歐過渡期。
脫歐僵局或許會在明年1月底畫上句號,但英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磋商卻可能再掀一場久拖難決的波瀾,而傾向留歐的蘇格蘭也把再次「脫英」提上了議程。
關鍵詞:英國脫歐 英國大選 德蕾莎·梅伊 鮑裡斯·詹森
專題:英國邁向脫歐
文 | 劉芳
12月18日,美國迎來了史上第三位得到彈劾「待遇」的總統。這一天,川普「濫用職權」和「妨礙國會調查」兩項彈劾條款在眾議院獲投票通過。
從「通俄門」到「通烏門」,對很多人來說,川普對國會和司法的蔑視是二戰以來最大的憲法危機,是對「三權分立」的終極挑戰;但也有人認為,他受到了來自民主黨的「政治迫害」。
在3月份結束的「通俄門」調查中,特別檢察官穆勒代表美國司法部對34人提出起訴。川普的競選團隊主席、副主席,私人律師和首位國家安全顧問都吃了官司。調查前後,美國司法部正副部長、FBI局長及白宮法律顧問等多人迫於壓力辭職或遭罷免。
7月24日,穆勒在國會作證時強調,川普妨礙司法公正並非無罪,並暗示是否有罪要看國會。一天後,川普撥通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電話。通話後兩周內,美國情報界一二把手被相繼「清洗」,一位匿名情報官員投訴川普,開啟通烏「電話門」彈劾調查。一眾外交、情報和軍事官員在國會作證,輿論譁然。
雖然眾議院通過了投票,但在共和黨佔優的參議院,彈劾很可能只是走走過場,無果而終。大選年在即,對於川普是否應提前下臺,撕裂的美國社會之中也有截然不同的態度。
2019年,川普經歷了很多。不曾改變的,或許就是他的自信和對推特的情有獨鍾。
關鍵詞:通俄門 通烏門 彈劾 川普
專題:川普彈劾危機
文 | 安晶
自2007年小布希政府差點對伊朗開戰後,美伊矛盾在今年再度激化,接近戰爭邊緣。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一周年、全面重啟制裁後,美伊之爭差點在中東點燃新的戰火,直到川普最後一刻取消定點打擊。伊朗從中探到了川普的底線:不願輕易開闢新戰場。
一場讓沙特和美國措手不及的沙特阿美油田遇襲事件,打掉了沙特約一半的石油日產量。雖然葉門胡塞武裝宣布對襲擊負責,但美國和沙特堅信「黑手」是伊朗。這次襲擊讓對沙特阿美上市寄予厚望的沙特萌生了與伊朗緩和關係的想法,同時也堅定了美國遏制伊朗的決心。
面對美國及其中東協友的圍攻,伊朗一直保持強硬,堅持以美國取消制裁為一切對話前提。而這也在讓伊朗付出代價。石油出口暴跌、貨幣貶值、失業率攀升,IMF預計伊朗經濟今年將萎縮9.5%,比此前預計的6%更嚴重。
年底,伊朗爆發了大規模反政府抗議遊行。一同出現反政府遊行的還有黎巴嫩和伊拉克——兩個深受伊朗影響的國家。在伊朗眼中,這一系列騷亂都是美國的戰爭替代手段。
在與美國硬碰硬之時,伊朗還以逐步減少履行伊核協議承諾的方式向歐洲施壓,讓籤署協議的歐洲一方儘快兌現經濟承諾。雖然一再為歐洲設立最後期限,但仍有保留協議之心的伊朗避開了更激進的違約舉措,也多次延長「最後期限」。
隨著美國進入大選年,川普政府希望通過極限施壓讓伊朗妥協的願望愈發迫切。美伊將繼續在極限邊緣鬥法,而伊朗和歐洲也將繼續在伊核協議崩塌的邊緣拉鋸。
關鍵詞:伊朗 伊核協議 沙特油田遇襲
專題:荷姆茲海峽戰雲密布
文 | 肖恩
「熱情奔放」或許是拉丁美洲的標籤。但2019年,用「變亂」定位這片土地更為貼切。
10月,一張漲價3角錢的地鐵票點燃了智利人心中的火,撕破了繁榮穩定的表象。新自由主義治下的智利曾被譽為拉美經濟的「綠洲」,殊不知包圍綠洲的卻是一片民生的「沙漠」。
懸殊的貧富差距下,低工資與高生活成本讓不少人負債纍纍,微薄的養老金和公共基礎設施私有化又讓他們缺乏安全感。
政府意氣風發,人民捉襟見肘——這並非智利一國面臨的窘境。厄瓜多、秘魯、海地、宏都拉斯都爆發了「晃動」政府的大規模抗議,政界腐敗和碰觸利益的經濟改革刺激著人們早已緊繃敏感的神經。
左翼當政的大國中,在委內瑞拉,馬杜羅與反對派「總統」瓜伊多的對峙動搖了國家根基;在玻利維亞,由於涉嫌大選舞弊,在任14年的總統莫拉萊斯在示威浪潮中被迫辭職,出走阿根廷。
世紀之初席捲拉美的「粉紅浪潮」中,莫拉萊斯與查維茲、盧拉並稱左翼運動「三個火槍手」。他這次黯然下臺,象徵著「粉紅浪潮」走向謝幕。而在「收留」他的阿根廷,在爭議中當選總統的阿爾韋託·費爾南德斯,算是為拉美左派扳回一城。
「左右」之爭是拉美國家的政治現實。對拉美人民來說,不同的變亂導火索帶來的是同樣的失望與焦慮,無論左右,他們要的是一條能看到未來曙光的路。
關鍵詞:智利 玻利維亞 委內瑞拉 莫拉萊斯
文 | 田思奇
在新上任的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看來,自8月初以來亞馬孫林火引發的全球輿論之火,表現出的不過是法國等發達國家仍然高高在上的「殖民主義心態」罷了。
國際輿論的爆發,始於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上空一片「意外」逗留的煙霧,進而牽連出盤根錯節的法律、產權和原住民問題,反映出巴西和亞馬孫地區的其他國家,乃至全球對雨林關注的長期缺席。
雖然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INPE)指出亞馬孫雨林面積減小的速率屢創新高,但博爾索納羅稱這是「謊言」。他還說,一些指責政府「環境犯罪」的環保組織正是「始作俑者」,他們「帶著攝像機去放火」是要引發外界關注,獲取活動資金。
這位總統認為,把現下受保護的土地開放給商業開採沒有錯,進一步釋放雨林的經濟潛力才更要緊。但一些報告指出,大豆與牛肉是巴西最主要的農產品,拓荒者為擴大農牧業用地而砍伐雨林被視為森林消失的主因之一。
在全球輿論迅速發酵一周後,面對外資撤資和自貿協定擱置的威脅,博爾索納羅最終讓步,調用軍隊滅火併臨時禁止燒荒,但他的立場並未改變。9月初,在南美多國開會呼籲攜手保護雨林時,缺席現場的他卻通過視頻大談亞馬孫「主權」問題。
「地球之肺」亞馬孫造福了全人類,而全世界也應當共同努力避免其退化成稀樹草原。利用雨林完備的生物資源發展可持續的森林生物經濟,在不減少森林面積的前提下培育新市場,或許是巴西和全世界可以探索的方向。
關鍵詞:亞馬孫 博爾索納羅
專題:亞馬孫森林大火
文 | 田思奇
雖然沒有任何一方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案,但全球年輕人的口號已愈發響亮。
16歲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通貝裡是「星期五為了未來」運動的發起人。支持者說,她英勇無畏地乘坐環保帆船橫渡大西洋,在9月參加紐約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對各國領導人應對氣候變化不力發出尖銳批評;在質疑者眼中,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所言,這個小姑娘只是被成年人炒作的懵懂少年,除了激進的言辭「作秀」,給不出實際的減排計劃,也不理解為何發展中國家不能像瑞典一樣富有。
收穫全球關注的通貝裡在12月成為《時代》周刊年度人物。就在同一周,聯合國氣候峰會卻在馬德裡再次陷入僵局。
在這次史上最長的氣候峰會上,歐盟和小島嶼國家試圖推動更有力的減排承諾。但美國、巴西和印度等主要排放國沒有給予大會想要的回應。與會者就碳市場交易細則和氣候損害的補償問題深入討論,卻鮮有推動更宏大的減排計劃。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遙遙無期。
環保組織「反抗滅絕」在馬德裡會場前的交叉路口傾倒馬糞,表達對大會討論的看法,也象徵著除非向更環保的生活方式轉變,否則社會走向就將如此。
層出不窮的研究報告指出地球已陷入危險境地,而印度的50度高溫、威尼斯的洪水、澳大利亞的山火、美國暴雪下的極寒則更直觀地警示人們,極端天氣正變得更加常態化。
關鍵詞:格蕾塔·通貝裡 極端天氣 氣候峰會
深度:馬德裡氣候大會:鎩羽而歸,加時繼續
文 | 肖恩
由於二戰勞工的賠償糾紛,韓國和日本今年吵得很兇,還「互刪好友」。
作為對韓國最高法院判罰的抗議,日本7月起開始對出口韓國的商品設限,從半導體領域外延。之後,日本將韓國移出貿易便利「白名單」,韓國也公布了鼓勵國產化研究的「自強計劃」,並把日本對等移出出口「白名單」。
接下來,韓國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狀告日本,兩國建交以來籤署的第一份軍事合作協定也險被叫停。與政府同仇敵愾的韓國民眾掀起抵制日貨浪潮,一度廣受歡迎的日本商品被逐出韓國商場和超市,優衣庫被迫關閉多家韓國門店,日本啤酒對韓出口也降至零。
儘管兩國政府表示貿易糾紛對自己影響不大,但韓國企業普遍反映涉及晶片等產品的關鍵技術仍被日本「扼住咽喉」,而日本九州等地旅遊業則因韓國遊客持續大幅減少而遭重創。作為全球價值鏈的「高級玩家」,繼續賭氣對雙方有弊無利。
年底,兩國開始展現溫和姿態。在韓國總理李洛淵出席日本新天皇即位大典後,韓中日領導人又在成都上演一出「三國演義」。日韓領導人時隔15個月舉行正式會談,雙方互釋善意,交談40分鐘有餘。
然而,在成為兩國對立源頭的勞工索賠問題上,分歧並未彌合,圍繞這一點的討論也始終充斥緊張感。受制於歷史問題,這對東亞的「歡喜冤家」要想講和,還需要時間和契機。
關鍵詞:二戰勞工賠償 半導體 白名單
專題:日韓經貿衝突走向何方
文 | 安晶
巴格達迪死了,這次是真的。
自2014年在伊拉克摩蘇爾清真寺外首次現身以來,「伊斯蘭國」(ISIS)頭目巴格達迪死亡和重傷的傳聞就有不下十種。直到10月26日,遭美軍突襲後,被視為賓·拉登之後全球頭號恐怖分子的巴格達迪在地道中自爆身亡。
從伊拉克美軍布卡營裡「成長」、帶領ISIS席捲敘利亞和伊拉克、宣布建立「伊斯蘭國」,到在敘伊邊境躲藏,巴格達迪的經歷與ISIS的壯大、巔峰到轉型一直保持同步。
但他的死並沒有伴隨著ISIS的死亡。
在確認巴格達迪死亡之時,ISIS宣布了該組織的新頭目。在巴格達迪自爆身亡之前,ISIS在全球分支的數量已經上升到14個,遍布中東、非洲和亞洲。聯合國和五角大樓均警告ISIS依然控制著至少3億美元的資金;僅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就有1.4萬到1.8萬名成員,包括近3000名外國人。
而早在巴格達迪之前,有「恐怖儲君」之名的賓·拉登愛子哈姆扎也在美軍參與的突襲中喪生。哈姆扎死後兩年,美國官員才在今年首次公布他的死訊。
這位蓋達組織的未來接班人雖然被消滅了,但他的計劃得以保留:與對手ISIS聯手對抗「共同的敵人」。
上海合作組織區域反恐機構已經警告,ISIS與蓋達組織可能進行的合作將構成新的安全威脅。「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對恐怖組織之間的分合同樣適用。
關鍵詞:巴格達迪 伊斯蘭國 蓋達組織
專題:巴格達迪之死
文 | 潘金花
「Ayubowan(祝你長壽)」是斯裡蘭卡最常聽到的問候語,但今年4月,在這個被《孤獨星球》評為2019最佳旅遊目的地的印度洋島國,有至少250人的生命在八起連環爆炸中戛然而止。
沒人料到這顆「印度洋眼淚」的十年和平會以這樣的方式被打破。世界不得不接受,看似式微的極端主義並沒有走遠,正在化整為零。
儘管「伊斯蘭國」(ISIS)今年節節敗退,但中東地區的政局動蕩與經濟停滯仍為其宣揚的極端主義提供了土壤;而在經濟增長疲軟、改革乏力的西方國家,發展困境同樣壓縮了包容和理性的空間,滋生著極端思想與仇恨。
悲劇接踵而至。3月,紐西蘭陷入至暗時刻,一名澳大利亞男子在基督城連闖兩處清真寺肆意開火,奪走50餘條生命的同時,還「直播」宣揚白人至上主義;7月,日本「京都動畫」工作室遭人為縱火,30餘人罹難,兇手只求「報復」;8月,一名美國男子出於對拉美裔的仇恨,在美墨邊境城市埃爾帕索一家沃爾瑪開槍掃射,至少20人喪生。
這些只是被全球媒體關注到而為人所知的慘劇。事實上,在布吉納法索、阿富汗、埃及、菲律賓、哥倫比亞、肯亞等地,一起起爆炸襲擊都在接連上演。
在斯裡蘭卡尼甘布的一座遇襲教堂裡,人們留下了一塊傷痕累累的地磚,用以銘記遇難者,它同時也提醒著世界,剷除極端與恐怖主義之戰遠未結束。
關鍵詞:基督城 斯裡蘭卡 京都動畫 沃爾瑪
專題:斯裡蘭卡連環爆炸
深度:紐西蘭的「至暗時刻」,誰製造?
文 | 肖恩
一輛載有39具屍體的冷藏貨車,把一個習慣在黑夜中穿行的群體再次暴露在聚光燈下。
10月23日凌晨,英國埃塞克斯郡警方接到報警後,在珀弗利特港口附近看到駭人一幕:卡車貨櫃內側儘是帶血掙扎的手印,39個人層疊在一起,早已沒有了呼吸。
26歲的範氏茶眉就在那個貨櫃裡。大約三個小時前,正從比利時偷渡前往英國的她給母親發了最後一條信息:「媽媽我快不行了,我沒法呼吸了。我去國外的路不成了,女兒對不起你們。」
兩周後,越南與英國確認,死者全部來自越南中部的貧困地區,年齡最小的只有15歲。英國警方逮捕了三名嫌犯,一人認罪,另外通緝兩人。越南方面也以涉嫌「組織他人非法前往他國或滯留他國」逮捕11人。
偷渡者各有不同的故事,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希冀用幾萬英鎊換得重生。
他們的離開,讓39個已傾盡所有的家庭陷入人財兩空的悲劇。而他們再也不會知道,不少偷渡客在英國的生活與想像中大相逕庭,被美甲店和大麻田裡的繁重工作壓的喘不過氣。
然而,這些都阻擋不了「經濟難民」對海外淘金的嚮往。據估算,非法滯留英國的移民數量在30萬到90萬之間。全球經濟發展失衡之下,只要偷渡者與蛇頭間「你情我願」的生意不減,人口販運的犯罪鏈條不斷,偷渡路上鋌而走險的悲劇就還會上演。
關鍵詞:英國 越南 偷渡客 經濟難民
專題:英國死亡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