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觸目驚心!2019年國際十大環境事件
前言
過去的一年中,環境領域發生了諸多重要事件。不論是全球各地敲響警鐘的森林大火,剛剛過去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行動峰會,還是不斷進步的新能源行業。這些或好或壞的大事都在影響著我們共同的家園。以下是IFCE評選出的2019年度十大環境新聞。
01.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無果而終
2019年12月2日到1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行動峰會在馬德裡舉行。會議旨在呼籲各國總統,總理和各大企業高管們作出具體承諾,避免各個國家在經濟發展中使用更多化石燃料,從而減少全球變暖帶給人類的嚴重影響。然而各大國的行動並不盡如人意。中國沒有做出新的承諾去採取更強有力的氣候行動。美國仍堅持退出《巴黎協定》的立場,未做出任何承諾。許多國家也只是做出了少量遞增的承諾。
但會議上還是談到了一些具體的措施。會議當天,有65個國家宣布他們為了在2050年前實現零排放目標做出的努力。一些資產基金經理表示,他們以同年『所有投資項目都為零排放』為目標。數十家企業表示會以遵守《巴黎協定》為目標。峰會召開之時,正值最新科學表明地球的溫度逐漸增高,全球變暖的危險越來越明顯:颶風越發激烈,乾旱時間越髮長,高溫日記錄持續被打破。已經到了各國必須採取行動的緊要關頭。
會議的結果讓多年來一直在進行氣候談判的倡導者和外交官表示很失望。世界資源研究所所長,前世界銀行官員安德魯·斯蒂爾(Andrew Steer)表示,大多數主要經濟體沒有達成之前期待的目標,國家經濟發展領域的野心與全球日益迫切的氣候需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02.澳大利亞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山林大火
自9月以來,澳大利亞大火就一直在持續燃燒,目前還看不到這場毀滅性災難結束的跡象。官員們認為,大火可能需要幾個月才能撲滅。據美聯社報導,大火已經奪去了20多人的生命,摧毀了2,000多座房屋。澳大利亞野生動物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目前也估計有12.5億隻動物死亡。截至1月8日,估計有多達1560萬英畝的土地被燒毀,這個數字是馬裡蘭州的兩倍多。新南威爾斯州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截至1月初,該州仍有130處大火在燃燒。
在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次,成千上萬的陸軍、海軍和空軍預備役人員都投入了滅火的戰鬥中。美國官員星期二說,他們計劃下星期派遣100名消防隊員前往澳大利亞,加入已經在那裡的159名美國消防隊員的行列。
火災發生的時間比澳大利亞每年的野火季節要早幾個月,因為澳大利亞正在經歷有記錄以來最熱、最乾燥的一年。
來源:CNBC
03.亞馬遜雨林已站在生死存亡的邊緣
「珍貴的亞馬遜正在功能性破壞的邊緣,人類也是如此,」 兩位研究了世界上最大熱帶雨林數十年的科學家託馬斯·洛夫喬伊和卡洛斯·諾布雷在《科學進展》雜誌的社論寫道。「今天,我們正處於決定命運的轉折時刻。」
亞馬遜地區的森林砍伐率為17%,其中位於巴西境內的森林砍伐率高達20%。人們擔心森林很快會變得寥寥無幾,導致吸收大量雨水並且散發霧氣的樹木不能再促使雨水循環。到那時,大部分的雨林都可能淪為更乾旱的稀樹草原生態系統。南美大部分地區的降雨模式將有所變化。數千億噸的二氧化碳可能會散發到大氣中,加劇氣候變化。
自19世紀末以來,全球經歷了大約1攝氏度或1.8華氏度的溫度上升,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值得注意的是,北極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變暖了2攝氏度,有些地區甚至更高。亞馬遜也在升溫。《華盛頓郵報》在全球溫度變化的分析中發現,自1800年代後期以來,幾乎整個巴西的氣溫都升高了1.5攝氏度或2.7華氏度以上。較高的溫度和森林砍伐使亞馬遜的部分地區變得乾燥,對雨林構成了根本威脅。這樣的局勢很難扭轉。諾布雷在接受採訪時說,這一沒有回頭路的節點,通常被科學家稱為臨界點,「比我們預期的要近得多」。
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
04.嚴厲的環保措施開始衝擊中國經濟
從2015年以來「一刀切」的環保政策、「南豬北養」的布局調整和規模化養殖策略使大量散養農戶和不符合環保規定的大型養殖場紛紛退出生豬養殖,造成生豬存量持續下降。非洲豬瘟疫情傳入使大批生豬受到感染,撲殺生豬近120萬頭。由於沒有有效疫苗,生豬養殖仍然面臨較大挑戰。農業部豬肉批發價從6月初的20.9元/公斤一路上升到10月底的52.4元/公斤。11月CPI同比漲幅超預期達到4.5%,創下12年來新高。
2019年,中國空氣品質問題仍然顯著,霧霾居高不下。中國正在進行嚴厲打擊製造汙染的企業,這場「環保運動」是中國為了環境做出的範圍最廣的努力之一,而人們已經可以感受到這種努力對經濟和世界市場的影響。中國各地的城市都在加緊向鋼鐵廠、燃煤電廠和其他企業派出檢查人員,下令違規者對他們的作業進行整治,否則將面臨被關閉或停產。然而執行過程更多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放緩。在冬季,即使達到環保標準的企業也被要求限產,以遏制區域性霧霾的惡化,而霧霾爆發的原因並沒有真正釐清。
來源:路透社
05.加拿大立法禁止圈養鯨魚和海豚
加拿大下議院6月10日通過了禁止圈養鯨魚和海豚的S-203法案,並將在六月底正式生效。這項由前參議員Wilfred Moore於2015年12月發起的法案將圈養鯨類動物視為非法行為,並禁止進口或出口海洋哺乳動物,包括其胚胎和精子。雖然這將開始有效地阻止新的鯨類圈養行為,但法案允許目前在安大略省和新哥倫比亞省處於圈養狀態的鯨魚和海豚繼續被圈養。另外,兩項捕捉海洋哺乳動物的行為將不受該法案影響:獲得許可的科學研究 (包括動物營救和康復治療),或被認為是保護物種最佳利益的行為。加拿大漁業和海洋部長將會負責對上述行為進行評判。
對於法案的即將出臺,動物權利律師在10日興奮地表示,「這是自19世紀首次出臺有關動物虐待的法案以來,議會通過的又一個關於動物保護的重要法案」。而這將只是加拿大進入動物保護新時代的開端。
來源:Huffpost
06.海洋塑料汙染有可能被有效控制
麻薩諸塞州科德角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一個科研小組稱,海洋汙染的主要成分比通常描述的破壞性更小,也更容易控制。此前的研究估計,在垃圾中隨處可見的聚苯乙烯塑料可能需要數千年的時間才能降解,使其近乎永恆。但在一篇新的論文中,五名科學家發現,陽光可以在幾個世紀甚至幾十年內降解聚苯乙烯。 眾所周知,陽光會使塑料老化。這項新的研究表明,陽光的作用更大,它能將聚苯乙烯分解成有機碳的基本化學單位(溶於海水)和微量的二氧化碳(其含量太低,無法在氣候變化中發揮作用)。
研究還發現,聚苯乙烯的添加劑可以決定其顏色、柔韌性和其他物理特性,可以減緩或加速分解。 科學家們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聚苯乙烯和其他海洋汙染分解產物的加速研究,可能會讓海洋裡的塑料汙染「收支平衡」。
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07.2019年7月,地球已用完年度所有可再生資源
如果地球資源是一個銀行帳戶,現在這個帳戶的餘額已經不足。人類在7月29日已經用完了地球一年可產生的所有可再生資源。這個日子通常被稱為 「地球超載日」。
負責計算這一日子來臨的可持續發展組織全球足跡網絡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提出,目前人類消耗水、土壤和清潔空氣等自然資源的速度比地球再生資源的速度快了1.75倍。這意味著人們正在過度使用自然資本,開發未來資源,而這將導致更多例如森林砍伐等行為,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人類提前消耗完地球可再生資源定量的情況正變得越來越嚴重,「地球超載日」較20年前提前了兩個月,而2019年這一日子比以往來得更早。
來源:CNN
08.頁巖油革命使美國重新成為石油淨出口國
美國政府公開記錄顯示,2019年11月是自1949年有政府記錄以來,美國第一個作為原油和石油產品淨出口國的完整月。這一公開結果鞏固了美國作為能源生產國的地位。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周五的數據,美國目前每天出口89,000桶,比9月份的進口數量更多。美國以前也一直保持每周報告石油淨出口數量,今日的這一數字的實現則標誌著一個關鍵的裡程碑。而這一裡程碑是十年前頁巖熱爆發之前,很少有人預測的到的。唐納·川普總統曾吹捧美國的能源獨立性,稱該國正在擺脫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不過,儘管淨出口顯示出對進口的依賴減少,但美國仍繼續從其他國家購買重質原油以滿足其煉油廠的需求。對於精質煉油產品而言,美國依然正從他國進口更為廉價的精質產品。前能源專家鮑勃·麥克納利(Bob McNally)說:「美國重返石油淨出口國的行列提醒人們石油工業可以給人們帶來的驚喜。頁巖油革命顛覆了全球石油價格,產量和貿易流量,」
來源:Bloomberg
09.印度尼西亞成為首個因氣候變化遷都的國家
印度尼西亞總統喬科維多多於2019年8月26日宣布,該國的首都將從過度擁擠,深受地陷威脅和汙染嚴重的雅加達,遷移到人口稀少的東加裡曼丹省的某地,該地區以熱帶雨林和猩猩等叢林動物而聞名。
雅加達是一個典型的亞洲特大城市,城市本身擁有1000萬人口,而其輻射到的雅加達大都市區則擁有高達3000萬人口。由於地下水的不受控制的提取,它容易發生地震和洪水並迅速下沉。地下水和河流一樣受到嚴重汙染。據估計,擁堵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為65億美元。此外,雅加達整座城市坐落在海岸邊的一片沼澤地帶上,一共有13條河流在這裡縱橫交錯。半個雅加達的地勢目前都處在海平面以下。
隨著氣候變化日益嚴峻,雅加達也在更多的面對極端氣候挑戰以及地陷加重。總統喬科維多多透露,經過過去三年的縝密研究,最終決定選擇婆羅洲島東部的位置來建立新首都。印度尼西亞也是第一個因為氣候變化而提出遷都的國家。
來源:NBC
10.韓國冬季霧霾嚴重
2019年3月中旬,韓國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被大量粉塵覆蓋。如今韓國已經通過應急措施,以解決空氣汙染所引發的「社會災難」。國民議會3月10日通過了一系列法案為當局提供緊急資金採取措施,包括在教室強制安裝大容量空氣淨化器,並鼓勵銷售液化石油氣汽車。這些汽車的排放量低於汽油和柴油汽車排放量。
據韓國媒體報導,3月初該國許多地區細塵顆粒濃度飆升至創紀錄水平後,空氣汙染已成為一個關鍵的政治問題。根據美國國家環境研究所的數據,七個主要城市的PM 2.5顆粒濃度創歷史新高。這場危機還引發了與中國的摩擦。韓國公共衛生專家表示,中國應該為首爾地區50%~70%的汙染負責。專家說,來自中國沙漠和工廠的顆粒被盛行的西風帶到了朝鮮半島。然而,中國官員拒絕了這些說法,並敦促韓國首先檢查自己的工廠、發電廠和車輛。
來源:The Guardia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