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地球 | 2019年環境事件盤點

2020-12-06 界面新聞

記者 | 陳佳靖

編輯 | 黃月

12月15日,持續兩周的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5)在加時40小時後,終於在馬德裡落下帷幕。

隨著全球變暖和生態環境的加速惡化,這場大會寄託著所有環保人士的期待。然而,談判的結果再次給大家潑了一盆冷水。會議最終通過的《智利-馬德裡氣候行動時刻》被詬病為「史上最弱文本」,而作為此次談判核心議題的碳市場準則幾乎毫無產出。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Twitter上難掩失望的心情:「國際社會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機會,沒能在『減緩』『適應』『資金』等議題上展現更大的抱負。」但他依然堅持要敦促各國實現《巴黎協議》的目標: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指總釋放碳量為0,亦即排放多少碳就做多少抵消措施來達到平衡)且氣溫升高不超過1.5°C。

此前,《牛津詞典》剛剛將「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列為2019年年度詞彙,用來「反映過去一年的社會風氣、情緒或關注點,並可能具有持久的文化意義」。根據牛津語料庫收集的數據,自2018年以來,「氣候緊急狀態」(而不是「氣候變化」)一詞的使用增加了100倍,可見人們圍繞氣候的語言出現明顯升級。與此呼應的是,《柯林斯詞典》選出的2019年年度詞彙是「氣候罷工」(climate strike),這也是今年在全球各地上演的真實情況——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從坐在屏幕後面觀看和討論環保議題,轉變為走上街頭,參與更加實際的抗議行動。

今年走紅的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得知COP25的談判結果後,也在社交網絡上表達了自己的不滿:「科學已經講得很清楚,但科學正被無視。」不過,多數網友沒有留意她的警告,反而對她乘坐德國高鐵時發布的一張照片津津樂道。在照片中,桑伯格坐在車廂通道口的地面上,身邊放著一堆行李。由於原班列車臨時取消,她在更換到新列車後有一段路程沒有座位,便暫時坐在地上休息,這一幕被網友質疑為她故意不坐座位,利用擺拍討好大眾。儘管事後證明這是一場烏龍事件——桑伯格發推特的本意是表達對很多人選擇公共運輸出行的欣慰,而非牢騷。但大眾的反應無疑體現出了對環保問題兩極分化的態度:一些人相信危機迫在眉睫,另一些人對真正的問題無動於衷,而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提出問題的小女孩身上。

"乘坐滿員的火車穿越德國,我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桑伯格在Twitter上寫道。

那麼,我們的生態環境究竟如何?環保主義者們的呼聲有意義嗎?為什麼人們必須現在就開始行動?讓我們來看看2019年的環境事實。在本篇盤點中,我們將回顧2019年以來全球生態環境方面的重大事件,這些事件集中在氣候變化、物種多樣性保護、山林大火、工業肉類的生產與消費、海洋環境五個方面。

其中,由全球變暖導致的氣候變化是所有問題的核心,它的直接影響是極地地區的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是最先受到影響的地方,同時,氣候變化還將加劇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和強度。此外,今年湧現的一系列全球氣候行動及其關鍵人物格蕾塔·桑伯格引發的爭議也值得一提。我們將結合COP25探討為何國際社會在氣候治理的合作上舉步維艱。

其次,在物種多樣性保護方面,我們特別關注兩份國際權威報告。一份是聯合國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評估報告》,另一份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我們還將提到以保護物種多樣性作為出發點的環保組織「反抗滅絕」在今年的抗議行動。

山林大火是另一個在今年尤其突出的自然災害現象。在第三部分,我們將梳理全球幾起重大的火災事件,它們分別位於北極圈、亞馬遜雨林地區、美國加州及澳大利亞東海岸。這些地區每年都會經歷季節性的大火,但今年卻呈現出更強的態勢,其中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都有待考察。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大火曾引發人們對巴西當地農業及畜牧業的爭議,我們將藉此進一步探討肉類的現代化生產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以及人們在食品過剩時代的肉類消費問題。今年,關於「人造肉」的討論也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它能否在未來打開更大的市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最後我們將討論目前影響海洋環境面臨的最嚴重的塑料汙染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出現「微塑料」之後,這一問題也變得更加複雜。它和其他人為造成的汙染一樣,正在反過來侵襲人類的生存環境和人類自身的健康。

1、氣候變化

關鍵詞:格陵蘭島冰蓋融化、吐瓦魯計劃修建「人工島」、威尼斯水災、瑞典環保少女發言引爭議、COP25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因地處北極圈內,全島終年嚴寒,超過80%的土地被冰蓋覆蓋,一些地方的冰蓋厚度可達2到3千米。這些巨型冰蓋如果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會上升大約7米——那將是比任何一部科幻電影都要驚心動魄的畫面。

事實上,我們離這樣的末日景象並不遙遠。僅僅在2019年夏天,格陵蘭島的冰蓋厚度就減少了9米之多;在融化最嚴重的一天裡,它流失了125億噸冰。《自然》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氣候變化研究顯示,自1992年以來,格陵蘭島的冰量已減少3.8萬億噸,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0.6毫米。更令人震驚的是,如今冰川融化的速度比20世紀90年代快了7倍。研究人員稱,氣溫上升導致的地表融化和海洋溫度上升引發的冰川運動增加是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而沿海地區必將面臨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洪水威脅。一個更準確的說法是:全球海平面每上升1釐米,就有600萬人受到波及。

格陵蘭島的冰層正在以比20世紀90年代快7倍的速度消融

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國吐瓦魯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今年10月,其總理納塔諾因擔心國土在未來被海水吞噬,計劃用填海的方式建設「人工島」,以保證當地居民的生存。另外,有科學家指出,大部分土地損失將發生在重要的糧食種植區,比如尼羅河三角洲等。如果海平面上升過高,孟加拉國大片地區將很難繼續居住,包括上海、倫敦和紐約在內的一些全球主要城市也將受到威脅。從中國今年發布的《中國海平面公報》可以看出,這種說法並非危言聳聽。1980-2018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3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

除了海平面上升導致的洪水之外,氣候變化也使得極端天氣事件變得越來越頻繁。今年11月中旬,義大利威尼斯遭遇了近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一次海潮侵襲,一周內水位三次超過1.5米,80%以上的地方被淹,損失慘重。威尼斯是一座由100多個島嶼組成的瀉湖城,由於海拔較低,地基鬆散,本身就極易遭到洪水威脅。但BBC報導指出,這次罕見的水災是由一系列綜合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漲潮以及來自亞得裡亞海強勁的西風所形成的氣象風暴, 這些都與近年來加劇的氣候變化有關。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顯示,2019年1月至6月期間新增境內流離失所者1000多萬名,其中700萬人因災害事件導致,這些災害包括非洲東南部的氣旋「伊代」、南亞的氣旋「法尼」、加勒比地區的颶風「多利安」,以及伊朗、菲律賓和衣索比亞等地的洪水。

今年11月威尼斯水災期間,一名男子穿過被水淹沒的聖馬克廣場

截至2019年,人類活動產生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異常高溫、冰層退縮以及創紀錄海平面升高等情況已持續了數十年。這些溫室氣體大部分是人們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時排放的二氧化碳。儘管各國根據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2009年的《哥本哈根協定》和2015年的《巴黎協定》做出了相關的減排承諾,但大氣中溫室氣體排放量還在繼續增加。今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10月,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時期高約1.1攝氏度。考慮到《巴黎協定》規定「在本世紀內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並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人類可以扭轉局面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難理解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桑伯格出席今年9月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時近乎崩潰的情緒。在演講中,她嚴厲斥責各國政府消極應對氣候危機,以空洞的承諾奪走了青年一代的夢想和童年。特別是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和主要氣候汙染國之一的美國,本應在《巴黎協議》中扮演引領者的角色,卻在川普上臺後的2017年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並重啟化石燃料開採計劃。今年正是美國退出程序正式啟動之時,川普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對這項環保計劃的不滿,將其視為「不公平的經濟負擔」。

格蕾塔·桑伯格當選《時代》雜誌2019年度人物

桑伯格的發言得到了各國青年的熱烈響應,但公眾對於桑伯格的環保理念並非一致認同。有人認為,桑伯格的言論缺乏科學依據,甚至有可能是西方發達國家企圖以遏制碳排放為由,對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進行操控的手段。俄羅斯總統普京則指出,她忽視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差異和複雜性,對於許多欠發達國家而言,落實環保行動的代價太過高昂。但事實上,從《京都議定書》以來,所有國際間氣候談判一直是在「雙軌」的基調下進行的,即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要承擔「共同但有區分的責任」。多數中國網友對桑伯格的反感在於她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環保計劃,只是在誇誇其談。但對於一個年僅16歲的女孩而言,這種指責並不公正。此外,桑伯格的提議並不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如上文所述,許多科學家早已在各種研究中指出了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和嚴重性,桑伯格呼籲的只是讓人們傾聽科學家的發現。

從環保的角度看,桑伯格在2019年掀起的「桑伯格效應」正是對「說」即是「做」的絕佳體現。3月15日,在全球125個國家的300多個城市,有超過140萬學生參與了由桑伯格發起的一項名為「周五為未來」(Friday for Future)的氣候運動。據環保組織「350.org」統計,這是有史以來全球氣候行動規模最大的一天。這項活動緣起自桑伯格在2018年8月開始的靜坐抗議。當時,為抗議瑞典政府在氣候危機面前行動不力,桑伯格每周五都會去瑞典議會門前靜坐,直到瑞典政府拿出解決方案。在隨後一年內,該活動在全世界的青年群體中傳播開來,並進一步帶動了其他環保行動的發生。例如,英國的環保組織「反抗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就是其中之一,在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進行時,該組織曾在會場前的一個路口傾倒大量馬糞,表達對本次會議成效甚微的態度。

「反抗滅絕」在馬德裡舉行的COP25氣候談判會場外傾倒馬糞

那麼,在共同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問題上,各國領導人究竟為何遲遲不肯推進?

從COP25的結果來看,目前最大的分歧聚焦在《巴黎協議》第六條,也就是國際碳市場機制的確立。這裡更多涉及的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比如,如何監測和計算各國的自主減排成果、如何避免「雙重核算」破壞交易公平等。一位長期跟蹤氣候談判的非政府組織觀察員曾對界面新聞解釋道,「除非各方非常靈活,政治意願非常強烈,還特別懂技術,並且大會上出現很強的政治領導力,否則真的很難談成。」

另一方面,由於美國的退出計劃可能真的實現,其他成員國不得不在2020年後執行更具雄心的減排方案才有望達成《巴黎協議》的目標,在這一點上,碳排放總量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國和位居第三的歐盟承壓最大。與此同時,發達國家需在金融、技術和能力建設方面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支持,否則後者無法同時實現經濟綠色發展和適應氣候變化。目前,已有114個國家表示他們打算在2020年提交強化後的氣候行動計劃,但這114個國家多為排放小國。中國、印度、巴西等國暫未作出公開承諾。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歐盟在談判中顯示出相當大的魄力,不僅在會議期間出臺了《綠色新政》,還承諾在明年3月出臺第一部《歐洲氣候法》,致力於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事實上,在11月中旬,歐洲投資銀行(EIB)就宣布將在兩年內逐步從化石能源投資中撤離,並從2021年底開始完全終止對一切化石燃料能源項目的投融資活動。從種種舉措來看,歐盟正在努力實現經濟的脫碳轉型,試圖加強在綠色經濟上的領導力。

2020年,各國能否在新一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按計劃提交加強的氣候行動計劃仍是一個未知數,但繼續拖延下去,人類極有可能會錯失改變命運的機會。正如聯合國環境署強調的,我們急需彌合「承諾實現的減排水平」與「為防止氣候變化達到危險水平而必須達到的減排水平」之間的差距。這仰賴於每個政府、企業、家庭以及個人的行動。

2、物種多樣性保護

關鍵詞:全球物種評估報告發布、IUCN紅色名錄突破10萬物種關口、「反抗滅絕」的非暴力幹擾活動

在物種多樣性保護方面,今年全球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今年5月,聯合國發布了針對地球物種和生態系統的一份全球評估報告。報告指出,人類活動「目前威脅到的物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在全球800萬物種中,大約有100萬「已經面臨滅絕,許多十年之內就會消失,除非採取行動以減輕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因素」。這些變化主要由五大人為因素導致:土地和海洋使用的變化、生物體的直接開發、氣候變化、汙染和外來物種的入侵。

截至2016年,在用於糧食和農業的6190種馴化哺乳動物中,有559種已經滅絕;農作物及農作物野生近緣種也在急速減少。在汙染問題上,海洋汙染造成的影響尤為嚴重,自1980年以來,海洋塑料汙染增加了十倍,影響了至少267個物種,其中包括86%的海龜、44%的海鳥和43%的海洋哺乳動物。報告特別指出,儘管現在大多數地區居民獲得的食物、能源和材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這是以自然界未來的貢獻能力為代價的。今天物種和遺傳多樣性的喪失已經對人類的長期福祉造成威脅。

另一方面,非法走私、盜獵和販賣動物及動物製品也為物種多樣性帶來威脅。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共查獲包括大象、犀牛角、穿山甲等瀕危物種及其製品總重量超過500噸。其中,僅穿山甲鱗片就有23噸多,這意味著近5萬隻穿山甲慘遭毒手。儘管中國已於2007年禁止一切野外獵捕穿山甲活動,並從2018年10月起全面禁止商業性進口穿山甲及其製品,但有專家指出,由於棲息地破壞、歷史上盜獵現象嚴重等因素,中國中華穿山甲數量出現明顯下降,目前野外已很難再看到穿山甲實體。

因棲息地破壞和非法盜獵猖獗,中華穿山甲已所剩無幾

一個好消息是,專門用於評估瀕危物種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紅色名錄)在今年突破了100,000個物種的壁壘;截至12月,這份名錄已納入112,432個物種,其中30,178種瀕臨滅絕。最新報告顯示,儘管研究人員目睹了73個物種的嚴重減少,但他們也發現,保護工作使關島秧雞、長尾小鸚鵡、佩德南乳魚等10個物種擺脫了「極度瀕危」的狀況,這說明人類仍有機會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IUCN紅色名錄取得的成果也為我們提供了氣候變化的證據。名錄顯示,氣候變化正在通過改變棲息地和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的強度和頻率來影響物種,同時,氣候變化還加劇了外來入侵物種的威脅。然而,在過去的一年中,國際上的相關解決方案遲遲沒有進展,這也招致了民眾越來越激烈的抗議。在英國,最引人注目的一場運動發生在今年4月,上萬民眾在倫敦街頭參加了「反抗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活動,通過擾亂公共秩序要求政府對不斷升級的生態危機採取行動,最終,上千名示威人員因阻礙道路被警方拘留。10月,該組織再次啟動全球範圍的示威活動,並在隨後兩周造成倫敦、柏林、雪梨、惠靈頓等多地交通癱瘓。

今年4月,「反抗滅絕」在倫敦發起大規模幹擾活動

自2018年在英國成立後,「反抗滅絕」已在近一年內發展成一個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國際組織,其標誌符號是一個沙漏,意思是許多物種正瀕臨滅絕,而拯救它們的時間十分緊迫。他們要求參與者發揮想像和創意製造「非暴力的大規模幹擾活動」——如人們所見,可能是化濃妝穿戲服示威遊行,可能是假扮成被殺害的樣子橫臥在街上,也可能是用膠水把自己的雙手粘在政府機構門口——總之要設法讓警察逮捕自己和同伴,而且越多越好。

有批評者認為「反抗滅絕」過於激進,不過,這些運動確實促使英國議會和許多其他政治機構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這正是該組織訴求中的第一條。正如「反抗滅絕」的發起人之一Roger Hallam所言,當寫建議信、發電郵、遊行等傳統申訴方式都無效時,大規模被捕可能是唯一能引起政府重視的方式。值得慶幸的是,在剛剛閉幕的COP25中,各國首次確認將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議題之一。對於環保人士而言,讓氣候和生態危機在短時間內被提上政治議程只是全球行動的第一步,但也可能是最關鍵的一步。

3、山林大火

關鍵詞:北極圈起火、巴西亞馬遜雨林大火、澳大利亞山火、美國加州山火

如果說氣溫的上升和物種的銳減尚不足以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那麼今年下半年來遍布世界各地的火災則讓一些人的僥倖心理開始動搖。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今年6月,北極圈內接連發生100多起山火,其中格陵蘭、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情況尤其嚴重,連衛星影象都清晰可見北極被濃煙籠罩。僅在6月,山火產生的二氧化碳就已達到5000萬公噸。在這個世界最寒冷的地帶,碳主要被儲存在永久凍土層中。專家表示,北極永久凍土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其碳含量約為1.5萬億噸,是大氣中碳含量的兩倍,而它們正在通過山火釋放出來。換句話說,如果森林繼續起火,永久凍土進一步融化,即使是全球齊心協力減少碳排放也將無濟於事。

大量的碳原本被鎖在北極森林的樹木、落葉層和土壤中,如今通過火災釋放到大氣中

相比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北極圈的原始環境對於全球變暖尤其敏感,升溫速度可達到全球平均速度的兩倍,因此北極圈可以看做是全球氣候惡化的警報器。事實上,除了北方森林在今年遭受重災,南半球的情況也十分堪憂。今年8月,有「地球之肺」之稱的亞馬遜地區發生了自201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森林大火,涉及巴西、玻利維亞、秘魯和巴拉圭多個國家。其中,巴西的朗多尼亞州火勢尤其嚴重。由於起火點過多,而巴西政府遲遲不肯採取滅火行動,最終導致火情加劇。

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在8月2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巴西發生了近7.3萬起火災,比2018年同期上漲83%,其中超過半數都出現在亞馬遜雨林地區。這一消息在社交媒體發酵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震動。地處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起火原本並不奇怪,但從此次火災的起火點數量、頻率和地區分布來看,「人禍」比「天災」的成分要多。有專家指出,這些火災多數是農民或牧場主引起的,他們為了開墾新的叢林以供放牧,或重新清理以前砍伐的土地,會使用刀耕火種的農業技術。近年來,巴西右翼政府親開發、松監管的政策導致農民和牧場主越來越肆無忌憚地砍伐和燒毀雨林,才使得勢態失控。在大火持續燃燒近一個月後,巴西總統博索納羅終於迫於國際壓力,下令調軍隊去滅火。

亞馬遜雨林伐木工和農民燒荒的濃煙

在有關巴西大火的爭論中,博索納羅從始至終態度強硬,從一開始表示大火是天災而非人禍,到指責環保組織「故意縱火」,再到之後拒絕法國提出的國際援助,稱馬克龍抱持「殖民主義者心態」,一再挑起國際社會的憤怒。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當衛星資料顯示每分鐘就有一個足球場面積的雨林被砍伐清理時,博索納羅沒有譴責這些行為,反而主張通過開發環境獲得經濟增長,其「採掘主義」損傷的正是對保護亞馬遜雨林起到關鍵作用的當地原住民。諷刺的是,就在前幾日,博索納羅宣布即將授權在原住民保護區開展採礦活動,並鼓勵原住民開展商業化種植活動。正如澎湃此前撰文指出的,當博索納羅聲稱西方對亞馬遜的關注是「殖民主義的回聲」時,巴西自身恰恰未完成「去殖民」——持續掠奪原住民土地的定居者殖民結構,同時反過來支持殖民地式的種植園經濟,生態危機在劫難逃。

由於政府領導不力導致火勢蔓延的並非只有巴西。目前,澳大利亞東海岸正處於一片火海之中。極度乾旱的氣候使昆士蘭州東南部和新州北部地區每年10月到次年3月都處於最危險的山火季,而今年的危險程度是「史無前例」的。11月11日,雪梨地區在歷史上首次發出最高級別的「災難性」火災預警,進入12月後,仍有40多處火場未得到有效控制。在煙霧瀰漫的雪梨,空氣汙染指數一度衝破2500,澳大利亞全國多地打破了45°的高溫記錄。民眾普遍反映,這是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對山火和氣候危機無動於衷的結果——不僅對增加救援的呼聲不以為意,還拒絕使用聯邦空軍運輸機投擲水彈。據《衛報》報導,目前火災已造成6人死亡,多人受傷,超過750處住所被摧毀。

12月11日,雪梨CBD爆發兩萬人大遊行,抗議總理莫裡森對山火無動於衷。圖片來源:Christian Gilles

相比之下,美國加州在10月下旬對山火的應對稍顯有力。從發起預警到控制火情的兩周內,加州近10萬英畝的森林被野火燒毀,數十萬人被迫撤離家園,但所幸無人員傷亡。除天氣乾旱的因素外,加州山火頻發最大的原因是當地電力公司的輸電線極易被強風吹斷,引燃電線下面的枯樹雜草。今年,北加州的太平洋瓦斯與電力公司(PG&E)和南加州的愛迪生電力公司(SCE)提前採取措施,在強風吹起之前便斷電,但由於風力太過強勁,電力供應還是比原計劃時間推遲了五天才恢復,引起了民眾的不滿。從總體上看,這次山火造成的損失比往年要小得多,但富有經驗的加州人已經在應對逐漸變長、變強的山火災難中感到越來越吃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最大的幾次火災呈現出一致的形態:原本就存在的山火季候在人為因素下變得愈發複雜,而全球變暖增加了大火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在巴西和澳大利亞的火災事件中,很大程度上,領導人的不作為致使救火行動一再延遲,而承受這一後果的是處於火災核心地帶的民眾。澳大利亞總統莫裡森曾表示,「全球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之間的聯繫」沒有「論據」,將它直接與任何火災相聯繫都是「不可信的建議」;美國總統川普也在加州大火後將損失歸結為森林管理不善,並威脅要削減加州應對大火的援助資金。此類聲音不僅是對科學的無視,也是對現實的無視。可以預料,在未來越來越極端的氣候面前,它只會成為大火的助燃劑。

4、工業肉類的生產與消費

關鍵詞:全球肉類產業的擴張、「人造肉」上市、盒馬鮮生大規模丟棄臨期食物

在此次亞馬遜雨林的砍伐和燒荒問題上,有聲音質疑這與全球牛肉需求增加有關。日前一項新的分析顯示,亞馬遜被砍伐的雨林中約有70%已轉變為牧場。另一個值得玩味的數據是,在今年夏天發生的大火中,牛肉產區的大火比亞馬遜其餘地區大三倍。

事實上,肉類產業的擴張與土地欺詐、森林砍伐和非法「燒林變牧」之間的高度相關性早已被研究人員指出,但隨著世界各地的家庭肉類消費不斷增加,農業和畜牧業對巴西等肉類生產國造成的環境破壞長期被貿易帶來的商業利益所掩蓋。根據大宗商品貿易研究組織Trase的數據,巴西牛肉年出口量大約140萬噸,估計由此導致6.5萬到7.5萬公頃的森林被砍伐,而中國是巴西最主要的肉類進口國之一。

圖片來源:Trase

僅僅通過決定每頓飯吃什麼,人類就可能對環境造成難以逆轉的破壞,這並非危言聳聽。在12月聯合國氣候大會召開期間,來自全球各地的50多名科學家在一封公開信中發表了對畜牧生產的嚴重警告。他們指出,畜牧業是導致全球變暖增長最快的因素之一,這主要歸因於兩方面的影響:牛羊等牲畜排放大量甲烷,以及為了擴大牧場種植餵養牲畜的穀物導致森林被砍伐破壞。從1990年到2017年,全球肉類、牛奶和雞蛋的產量已從7.58億噸增加到12.47億噸,而反芻動物的肉類對氣候的破壞是植物性食物的10到100倍。因此,這些科學家一致認為,為了應對氣候緊急情況,畜牧生產需要在未來十年內達到頂峰,人類要儘快擺脫對肉類和動物蛋白的依賴,轉向植物性飲食。

從這一角度看,「人造肉」有望成為人們未來的主流食品。今年4、5月,美國最主要的兩家植物型肉類生產商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分別與連鎖快餐品牌漢堡王和肯德基合作,在旗下各大餐廳推出人造肉漢堡。隨後,「人造肉」這一概念在全球引發熱議。在接下來幾個月,泰森(Tyson)、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雀巢(Nestlé)等食品公司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肉類替代品,包括以植物製作的漢堡包,肉丸和雞塊等。在中國,首先是今年9月煙臺雙塔食品與珍肉合作推出人造肉月餅及餡料。10月,金字火腿又推出國內首款人造肉餅,預售價為118元/2盒,每盒220g。

Impossible Foods與漢堡王合作推出的人造肉漢堡

儘管這些從大豆、豌豆、小麥等植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可以製作出外觀、口感上接近真肉的食品,但很多消費者仍然對「人造肉」持質疑態度,認為沒有必要為了同樣的口感付出更高成本。在「央視財經」微博帳號9月發起的在線投票中,有超過一半(55.6%)的人選擇「只吃真肉」。從目前國內外各大品牌的銷售情況看,人造肉食品還沒有成為市場中的「爆款」,但隨著未來成本逐步降低,其前景仍然可觀。

另外,今年11月,南京農業大學肉品中心發布消息稱,該校教授周光宏團隊已研發出中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它由豬肌肉乾細胞經過培養後產生,因此是可以食用的「真肉」。考慮到未來人類可能面臨糧食短缺、食品安全、土地汙染等問題,該技術可以用來提供動物蛋白生產來源。但就目前而言,幹細胞培養肉的相關技術尚未成熟,成本也十分高昂,距離商業化還有一定距離。

在食品消費的另一邊,是普遍存在的食品浪費現象。正如我們在今年9月「盒馬鮮生大規模丟棄臨期食物」的事件中看到的,人們對食物浪費問題的意識才剛剛萌發,想要徹底改變現狀,需要的不只是改變觀念,而是協調整個食品消費價值鏈中的所有利益相關方,包括政府、生產商、餐飲業、超市、消費者等,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5、海洋環境

關鍵詞:海洋變暖、塑料與微塑料汙染

很大程度上,海洋是緩解地球氣候變暖的重要渠道。自工業革命以來,海洋吸收了全球變暖造成的90%以上的額外熱量和近四分之三的二氧化碳,如今已經瀕臨其承受力的極限。IPCC的第五次報告顯示,近幾十年來,海洋正在加速酸化、變暖,這與氣候變暖加速的事實是一致的。除此之外,海水的脫氧及富營養化問題還將進一步改變海洋生物的群落結構和沿海生態系統,從而對人類的漁業供應、旅遊業、經濟和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相比碳排放對海洋環境造成的破壞,人類直接丟棄到海中的汙染物更加顯而易見。在世界各地的海岸線上,堆滿了遊客丟棄的菸蒂、塑膠袋,以及食品和飲料包裝,這些海洋垃圾常被海洋生物誤食,甚至經由食物鏈抵達人類的餐桌。其中,塑料是海洋垃圾中佔比最大的。據聯合國環境署統計,每年大約有800萬噸塑料進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都有一輛裝滿塑料的垃圾車向海中傾倒。而過去20年間,塑料微粒、塑料微珠和一次性塑料製品的廣泛使用,正在使這一問題雪上加霜。

印尼峇里島海灘上的垃圾。圖片來源:聯合國環境署 / Shawn Heinrichs

所謂的塑料微粒和塑料微珠指的是直徑分別小於5毫米和1毫米的小顆粒塑料,它們被統稱為微塑料。由於尺寸極小,它們幾乎是隱形的存在。此前,研究者用於海水分析的過濾網並未達到捕獲微塑料的級別,因此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事實上,微塑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許多牙膏和洗面奶等個人護理產品中都會添加微塑料來達到去除汙垢和角質的功效,最終通過下水道和河流水網匯入海洋。近年來,美國、英國,以及瑞典、丹麥等歐盟國家已經明確禁止在化妝品中添加微塑料。近日,中國國家發改委也推出相關政策,預計從2020年起限制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用品。

今年8月發表於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介紹,在海洋之外,微塑料還被發現存在於德國多地、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以及北極地區的雪中,這意味著,微塑料很可能已經進入大氣循環系統。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研究人員也指出,美國落基山脈一帶出現過「彩色塑料雨」。

現有研究表明,微塑料也廣泛存在於人們的飲用水中。儘管目前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尚不明確,但遏制全球塑料汙染的上升趨勢仍是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同時,世衛組織建議飲用水供應商和監管機構完善廢水和飲用水處理系統,優先過濾和清除對人類健康有已知風險的、肉眼更不易察覺的微生物病原體和化學物質,這樣,微塑料的潛在風險也能隨之消除。

結語

這篇盤點由全球各地在過去一年內發生的自然災害、科學家的數據分析、國際環保機構提供的報告和政府的最新政策串聯而成,它們描述的是人類與其生存環境的現狀,但同時也指向過去與未來。

這些事件並不特殊,譬如海平面的升高、物種的滅絕、頻繁造訪的火災和極端天氣等,它們幾乎每年都在發生,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正在從過去的少數、分散、相互獨立變得越來越普遍、密集和環環相扣,人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覷。如今當我們在討論全球變暖這一核心議題時,已經不只是在討論單純的氣溫升高或碳排放增加,而是一個更為龐大的知識體系。它可以牽涉一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一個地區的物質資源,或者一種產業的運營模式,它還與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現有的大量研究足以說明一個科學共識:全球變暖真實存在,且情況十分緊迫。截至2019年,全球平均氣溫已經較工業化前時期升高了1.1°C,首批氣候變化的受害者已經出現。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位於太平洋、地中海、印度洋等地的小島嶼國家,它們是世界上碳排放量和汙染量最小的幾個國家,也是在氣候危機到來時防禦能力最弱的國家。當世界各國為不同的利益與分工一再推遲減排計劃時,這些國家卻不得不在等待中付出高昂的代價。

聯合國曾在今年6月警告稱,目前全球正面臨「氣候種族隔離」(climate apartheid)的難題。換句話說,氣候變化將對生活貧困的人們產生最大影響,但同時也會威脅民主和人權。未來十年,預計有1.2億人會因氣候變化陷入貧困。正如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環境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在《氣候賭場》一書中所言:「全球變暖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個決定性的問題。作為形成人類與自然在無限未來的輪廓的一種力量,全球變暖應該與暴力衝突和經濟蕭條等同視之。」

「氣候種族隔離」意味著氣候變化將對生活貧困的人們產生最大影響,但同時也會威脅民主和人權。圖片來源:RNZ / Ana Tovey

在這樣的背景下,忽視氣候變化的嚴重性和緊迫性不會減輕未來發生危機的可能,它只會讓危機更快到來。目前正在全球進行的環保抗議活動可被視為擺正公眾認知的重要力量,但僅有公眾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正如我們在格雷塔·桑伯格的氣候運動和「反抗滅絕」的行為藝術中看到的,這些行動的終極目標是將環保納入政治議題,只有通過環保政策的落實,一個國家才有可能改變整體的治理模式。

那麼,什麼樣的環保政策是我們目前最需要的呢?近日,來自全世界153個國家的超過11,000名科學家在《生物科學》發表一份聯名報告指出,人們應該立即在以下六個領域採取行動:

  • 能源:政客們應該徵收足夠高昂的碳排放稅,阻止使用化石燃料。他們應該停止補貼化石燃料公司,實施大規模節能措施,同時用可再生能源代替石油和天然氣。
  • 短期汙染物:包括甲烷、氫氟烴和煤煙。限制這些汙染物排放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讓短期變暖趨勢放緩50%。
  • 自然:停止開墾土地,恢復森林、草地和紅樹林,這些植物都有助於吸收二氧化碳。
  • 食物:需要改變飲食結構,讓人們多吃植物產品,少食用動物產品。減少食物浪費也很重要。
  • 經濟:減少經濟對碳燃料的依賴。
  • 人口:需要穩定全球人口數量,目前每天增長約20萬。

需要強調的是,全球變暖不是一個國家性的課題,它需要全人類一致的參與。在2020年新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到來前,我們有理由呼籲國際社會擔負起重任,那也將是每一個在地球上生存的個體理應為自己的未來擔負的責任。

相關焦點

  • 2019年太空中發生了哪些空間環境事件?
    通俗地講,太空環境又稱空間環境,是太陽-地球空間中能夠對人類生活或技術系統造成影響的所有物質條件的總和。空間環境是除陸地、海洋和大氣以外人類生存的第四個環境。當太陽產生爆發活動時,可能引起太陽質子事件、地磁暴、高能電子暴等一系列空間災害性事件,從而可能會對人類的航天系統、無線電鏈路系統、電力和能源系統等產生嚴重影響。2019年,已經到第24太陽活動周的末期,太陽活動水平較低,很少發生太陽爆發活動。不過,太陽冕洞仍然時不時引起一些地磁暴事件,而發生在地球同步軌道附近的高能電子暴事件則永不缺席。下面我們就一起回顧一下這一年波瀾不驚的空間環境。
  • MICE盤點|2019年十大危機公關事件(下)
    承接春節前我們推出的《MICE盤點|2019年十大危機公關事件(上)》,接下來小編帶大家回顧由梅花網MICE盤點整理的2019年十大負面事件公關後五個事件。梅花網MICE小編依據負面事件傳播度、影響力以及危機公關失誤程度整理出十大負面事件公關。
  • 2019年國際十大環境事件
    2019年國際十大環境事件 前言 過去的一年中,環境領域發生了諸多重要事件。不論是全球各地敲響警鐘的森林大火,剛剛過去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行動峰會,還是不斷進步的新能源行業。這些或好或壞的大事都在影響著我們共同的家園。以下是IFCE評選出的2019年度十大環境新聞。
  • 盤點2019年世界十大航天事件: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
    註:令人期待的中國「長徵五號」復飛預計在本月下旬擇機發射,待發射完成後,我們將在《盤點2019年中國十大航天事件》中呈現。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首次成功造訪冥王星外小天體2019年1月1日,美國宇航局確認,新視野號探測器成功飛掠代號為「2014 MU69 」的柯伊伯帶小天體,距離地球約66億公裡,信號以光速傳播抵達地球也要6個小時,這是迄今人類探測器造訪的最遠天體。
  • 英媒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中國嫦娥四號任務等入選
    英國知名科學雜誌《自然》近日刊文盤點了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探訪小行星「龍宮」以及中國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等入選。另外,《自然》還展望了2020年可能會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其中包括多個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還有中國的嫦娥五號任務等。
  • 回顧|2019年電鏡領域熱點事件年中盤點
    2019年已漸入年中,在電鏡技術、應用火熱的背景下,上半年裡,電鏡領域新技術、新應用繼續不斷湧現,電鏡商們的市場活動也不乏活躍,國內原創性研究應用方面也不斷呈現喜人成果。
  • 關於做好2019年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的通知
    北極星大氣網訊: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做好2019年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的通知,詳情如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確保守住環境安全底線意義重大。
  • 行星撞地球大盤點:Tunguski事件是啥?
    【科技訊】1月8日消息,據古老的天文數據記載,在1883年曾有一顆彗星在地球附近分解,如果撞擊地球會導致地球所有生命的滅亡。  根據沃爾特-米德-拉塞爾的博客所述,這個世界幾乎在1883年結束。這篇博客引用了一篇根據一些古老天文數據所作的論文,博客稱一顆彗星在靠近地球的宇宙中分解成為3275個物體,而且每個的大小都與導致1908年Tunguski事件的流星一樣大。
  • 2019年地球最新十大怪異事件:人類正在擾亂地球的「正常擺動」
    以下是2019年最新發現的地球十大怪異事件:人類正在擾亂地球的「正常擺動」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繞中心軸旋轉的時候,還會像陀螺一樣搖擺,地球的擺動在不斷地變化,目前科學家揭曉了其中謎團——這是人類活動所導致的。
  • 始於病毒,終於謀殺!2020十大國際事件,大多數與美國有關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非常難熬的一年,好在,它就要過去了。咱們也是時候盤點一下今年國際社會的主要大事了,因為這其中每件事情的發生,都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這個世界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不然,我們也不會記著它了。事件一:新冠肺炎疫情可以根據世衛組織最新實時統計數據來查看,目前美國的疫情還是十分嚴峻,全球累計死亡病例153萬例。
  • 2019年十大網絡熱點事件
    2019年網絡上有哪些熱點事件呢?且看一一揭曉。陝西奔馳女車主維權風波 2019年4月11日,一則「奔馳女車主哭訴維權」的視頻刷爆網絡。視頻中女子坐在發動機蓋上哭訴稱,自己66萬元買的奔馳車,提車5分鐘,發動機就漏油了。
  • 從天文發現到航天發射,盤點2019年的關鍵太空時刻
    滄海桑田,歲月變遷,鬥轉星移,時光流逝,轉眼間,時間已經進入2020年。回首過去的2019年,放眼全球,人類在太空探索領域發生了許多具有歷史節點意義的事件。
  • 黑色大麗花事件,盤點那些未破殺人懸案
    黑色大麗花事件 ,是美國二戰後最著名的懸案。1947年1月,洛杉磯西南的雷麥特公園發現一具面貌恐怖的女性屍體,死者伊莉莎白?安?肖特(Elizabeth Short),是一名不入流的演員,由於喜歡黑色被稱為「黑色大麗花」,這一案件也被稱為黑色大麗花慘案,並且這個案件至今也沒有偵破,成為了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案件,雖然說後來有人爆料說出了這個案件的真實兇手,但是依然沒有多少人相信,並且後來在這個案件的事發地附近相繼發生了一系列神秘的案件,更加為這個事件增添了神秘色彩,本文將讓大家認識這個案件的來龍去脈,並且盤點其他那些未破解的殺人懸案
  • 盤點地球歷史上十大隕石撞擊事件 各個令人恐怖/圖
    但是他們並不都是守規矩的「好學生」,指不定哪一天他們就脫離了軌道,向我們的家園——地球飛來。  每年,都有數不勝數大大小小的隕石飛向地球,有的可能在穿越大氣層時,由於劇烈的摩擦在落到地面之前便化為灰燼了,有的突破了重重障礙,最終到達地面或者墜入大海。然而在地球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巨型隕石撞擊的事件,他們輕則毀壞地面,重則甚至造成大範圍的物種滅絕。
  • 2019年合成橡膠數字盤點
    原標題:生意社:2019年合成橡膠數字盤點   186.4   截至2019年11月國內合成橡膠產量186.4萬噸
  • 盤點地球46億年來發生的史詩級重大事件
    >45億年前,一顆名為忒伊亞的行星,衝向了地球的懷抱,撞擊後飄易在宇宙空間的碎石,逐漸融合成了早期的月球,此後地球的環境,也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38億年前,因離心力的影響和作用,月球開始迅速遠離地球,隨著地球的地質環境日趨穩定,地表溫度也隨之降低,甚至形成了水蒸氣,隨後大量的水源匯成了海洋,早期厭氧類生命體問世
  • 綜述:《自然》雜誌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 嫦娥四號探月入選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綜述:《自然》雜誌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 嫦娥四號探月入選  新華社記者張瑩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刊文盤點了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谷歌宣布成功演示「量子霸權」、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探訪小行星
  • 2.5億年前,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地球環境突變存在幕後黑手目前,地球上一共有約150萬種生物。這個數字聽起來非常多,但其實只佔地球曾經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也就是說,地球上曾經居住著1.5億種生物,而如今,它們中的99%都滅絕了。張華告訴記者,已有研究表明,6億年以來生命在不斷地演化,還沒有任何天外事件曾經毀滅整個地球生物圈,所有這些生物大滅絕事件幾乎都伴隨有劇烈的全球性環境變化。這些環境和氣候變化包括冰室效應或溫室效應,並導致大氣溫度劇烈變化、海洋酸化和缺氧、海洋微生物爆發等現象出現,所有這些都說明劇烈的氣候環境變化是導致生物大滅絕發生的原因。
  • 2019年雷射行業十大熱點事件盤點
    回顧2019年的雷射行業,可謂挑戰更多,機遇更多。國際關係風起雲湧,資本市場千帆競發,核心技術取得突破,一系列的事件都牽動著雷射人的心。接下來,OFweek雷射網小編將帶大家一起回顧2019年雷射行業的十大熱點事件。
  • 如果有人在太空中被謀殺了怎麼辦?
    那麼在太空或另一個星球犯下謀殺罪,這種情況就一定會發生。但是,調查太空中的謀殺案要比調查地球上的犯罪複雜得多,難度也要大得多。執法機構和法院可能不得不處理棘手、複雜的管轄權問題,這些問題最終需要航天公司之間的談判。在法律被重寫之前,法官們將不得不採用為處理地球上的謀殺指控而制定的法規和法律標準,並弄清楚如何將它們應用於太空致命暴力的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