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歲月變遷,鬥轉星移,時光流逝,轉眼間,時間已經進入2020年。回首過去的2019年,放眼全球,人類在太空探索領域發生了許多具有歷史節點意義的事件。
2019年,人類迎來了首次登月50周年(阿波羅登月)大盛典,同時,我們還迎來了一系列的第一次,這些每邁出的一小步,都讓我們進而對宇宙有了更細緻、更深入的了解。從年初美國國家航天局「新視野」號探測器造訪「天涯海角」開始,到年末中國長徵五號(胖五)成功發射結束,這些大事件,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2020年已經開啟,對此,我們重新收集了數據,盤點了認為發生在過去一年中的太空精彩時刻。
1.新視野號探測器成功造訪太陽系邊緣「天涯海角」的小天體
2019年元旦期間,美國的新視野探測器飛越柯伊伯帶天體2014 MU69,這是當時被稱為天涯海角(UItima Thule),現在正式名稱為天空(Arrokoth)。這顆位於寒冷太陽系外圍的巖石比冥王星還要遠是十億英裡,這是旅行者1和旅行者2號之後人類探測器所到達的最遙遠的世界並成功探測。
2.中國航天局「嫦娥四號」人類首次月背著陸成功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這是人類第一次揭開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3.服役15年,NASA「機遇號」火星探測器任務結束
2019年2月13日,在經歷1000多次試圖喚醒機遇號無果的情況下,美國宇航局宣布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的任務正式結束。機遇號原本設計工作壽命為3個月,然而它一次又一次堅強的挺過了火星上嚴酷的沙暴氣候,出乎意料的創造了有效運作近15年的創舉。機遇號」探測器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了火星上曾存在地表水和大量水資源的證據。探測器還研究了更深的火星隕石坑,幫助科學家了解火星的地質形成過程。作為行星際探索最成功、最持久的壯舉之一,NASA「機遇號」火星車任務在對火星表面進行了近15年的探索並為NASA重返這顆紅色星球奠定基礎後宣告結束。
4.人類公布首張直接拍攝到的一個黑洞的照片
2019年4月10日,一個由20多位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聯合團隊公布了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當然要拍攝黑洞這種神秘物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個被稱為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的大傢伙,其項目2012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啟動,先後有12個國家的30多所大學、天文臺及政府和研究機構參與,200多名科學家直接參與項目。在2017年4月,對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和M87星系中心進行了為期10天的全球連線觀測。調動的射電望遠鏡包括智利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南極點的南極望遠鏡,以及美國、歐洲等地共8臺望遠鏡,形成了一個直徑超過12000公裡的巨大虛擬望遠鏡。由於數據龐大,無法通過網絡傳輸,觀測完成後,所有數據都通過硬碟空運到美國麻薩諸塞州麻省理工學院的海斯塔克天文臺,以及德國波恩的馬克斯普朗克電波天文研究所進行處理,南極的數據甚至等到當年10月冬天過後才運送出來。這座等效地球直徑的「望遠鏡」所收集的數據,耗時2年時間,一拖再拖,直到今年4月,我們才終於看到室女A星系(M87)中心的黑洞。
5.日本「隼鳥二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小行星「龍宮」
2019年2月22日,隼鳥二號首次成功在小行星「龍宮」著陸,並成功採集巖石樣本。
2019年4月5日,隼鳥二號向小行星「龍宮」釋放撞擊器,在其表面製造出人造隕石坑。
2019年7月11日,隼鳥二號成功採集小行星「龍宮」的地下巖石碎片,這是人類首次採集到小行星的地下物質。研究這些物質,有利於探索太陽系的起源。
2019年11月13日,隼鳥二號從小行星「龍宮」返回地球。預計2020年年底,把樣本帶回。
6.SpaceX「載人版」龍飛船首飛成功返回地球
2019年3月2日,美國SpaceX太空探索公司進行了載人龍飛船(Dragon2)的無人測試發射並成功進入地球軌道,在24小時後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5天後脫離空間站並成功返回地球。
此次發射的主要目的是測試載人龍飛船的各項性能,飛船中有一個假人模型用於記錄太空人在真實環境中所承受的各項數據。
7.SpaceX重型獵鷹火箭升空完成首次商業發射
2019年4月12日,美國SpaceX太空探索公司的重型獵鷹(Falcon Heavy)火箭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把 Arabsat公司的一顆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該衛星重約6噸,用來給中東和北非地區提供電視、網絡和手機信號服務。該次發射是重型獵鷹火箭的第二次發射,也是第一次商業發射。此前,2018年2月6日,SpaceX公司首次發射重型獵鷹火箭,把特斯拉公司生產的一輛紅色跑車送出了地球,成為繞太陽運行的一顆汽車衛星。
8.SpaceX首批60顆「星鏈」衛星升空
2019年5月24日,美國SpaceX太空探索公司一次把首批60顆「星鏈」衛星發射入軌,發射地點位於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SLC-40),採用的是成熟可靠的獵鷹9(Block5)運載火箭。「星鏈」是該公司正在研發的「衛星星座」工程,致力於形成一個低成本、高覆蓋的天基全球通訊系統。SpaceX也計劃向軍方和科研機構售賣衛星服務。據估計,星鏈網絡需要10多年才能構建完成,預估耗資100億美元。據悉,SpaceX甚至還設想把「星鏈」模式複製到火星上去,為將來人類在火星上的活動提供通信保障。
自從6月25日SpaceX獵鷹重型火箭攜帶LightSail 2發射升空以來,該衛星一直處於地球上空的低軌道。該太空飛行器成功地部署了它的「帆」 - 一個薄的、方形的聚酯薄膜,大約相當於拳擊臺的大小。從那以後,行星協會一直在調整該太空飛行器在軌道上的位置,以優化太空飛行器利用來自太陽的光線的能力。到目前為止,這種軌道「舞」已經奏效了。行星協會表示,LightSail 2已經將其部分軌道提升了大約1.7公裡,而且這種變化「只能歸因於太陽帆。」
10.月球上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阿波羅登月迎來50周年
2019年是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這一事件被視為上世紀60年代美國太空計劃的巔峰裡程,當時美蘇之間的太空競賽也因此達到頂峰。1969年7月16日,裝載著阿波羅11號的土星5號火箭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將三名NASA太空人送上了384,000公裡的月球之旅。
11.印度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月面著陸失敗
2019年7月22日,印度太空研究機構(ISRO)的「月船二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並成功抵達月球。遺憾的是,2019年9月7日,「月球二號「攜帶的著陸器在距離月球表面2.1公裡的時候與地面失去聯繫,墜毀在月球。2019年12月3日,NASA的」月球勘測飛行器「已經拍攝到「月球二號」著陸器墜毀在月面上的碎片。
12.2019年人類發現迄今發現的唯二星際彗星2I/Borisov
2019年8月30日,業餘天文愛好者甘納迪·鮑裡索夫發現了除奧陌陌外的另一位「天外來客」——一顆快速靠近的彗星C/2019 Q4,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9月24日正式確認了這顆彗星的高度開放軌道,並將其更名為2I/Borisov。
13.首次在潛在宜居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氣中探測到水蒸氣
2019年9月11日(具體拍攝時間不詳),美國宇航局/歐空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環繞地球運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名為K2-18b的太陽系外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水蒸氣。K2-18b距離地球111光年,可能是有外星生命存在的「放大版地球」,被形容為可能是「超級地球」,也就是可能支撐生命的巨大巖石行星。
14.在土星周圍發現20顆新衛星
天文學家對土星外層的探測調查,發現了20顆新衛星。土星擁有82顆已知的自然衛星,是太陽系中衛星數量最多的衛星,超過了木星的79顆已知衛星。
15.中國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發射成功
2019年12月27日20點46分左右,中國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取得圓滿成功。長徵五號火箭高57米,重約879噸,地面起飛總推力約1052.4噸。作為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它分別能夠把25噸,14噸,8.2噸和5噸的載荷送入地球近地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地月轉移軌道以及地火轉移軌道,這就為我國將來的空間站建設,大質量通信衛星的發射,月球探測器的發射,火星探測器甚至大型空間望遠鏡的發射奠定了基礎。
Science科學
了解未知 開啟認知
按此關注中文公眾號
Science科學英語平臺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關注英文公眾號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對科學事業最大的支持!
◢ 豁然開朗請打賞 ◣
點擊「星標」,給予支持!點擊「在看」,助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