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航天發射序幕拉開,五大看點值得期待

2021-01-11 央視網

  北京時間1月8日上午,美國SpaceX公司「獵鷹」9火箭成功發射土耳其通信衛星,這是該公司2021年的首次發射,也是全球今年的首次航天發射,這一年的航天發射序幕就此拉開。

  2020年是世界的航天大年,多國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奔向火星;美國恢復載人航天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從月球採樣返回,這些任務都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那麼,2021年,世界航天任務又有何看點呢?

  中國空間站命名為「天宮」。

  多國火星探測器進入軌道

  去年7月,阿聯、中國和美國的火星探測器先後發射升空,奔向火星。經過長途跋涉,三國探測器將在今年2月臨近火星時完成「關鍵剎車」,讓自己被火星引力捕獲,成為火星的衛星。

  中國國家航天局1月3日消息,截至當日6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經在軌飛行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距離地球約1.3億公裡,距離火星約830萬公裡。探測器姿態穩定,按計劃將在一個多月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準備著陸火星。

  美國「毅力」號火星車在去年7月30日發射,經過長達七個月的飛行後,預計在2021年2月18日登陸火星,計劃在火星表面的耶澤洛隕石坑著陸。美國航天新聞網去年12月31日刊文稱,美國宇航局(NASA)將利用「毅力」號火星車繼續其由來已久的火星生命搜尋工作。這輛火星車將收存火星樣品,以最終運回地球進行分析,並將對名為「才智」號的首架火星直升機進行測試。

  阿聯政府官員去年11月表示,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將於2021年2月9日到達火星。阿聯希望通過該項目鼓勵該國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進行科學創新。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中國空間站開始組建

  目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設的任務準備階段,中國空間站也將成為今年世界航天任務中的重頭戲。

  1月8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大推力氫氧發動機順利完成了型號可靠性試車,進一步驗證大推力氫氧發動機的能力,為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執行空間站任務奠定基礎。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將執行空間站各艙段的發射任務,該火箭在去年首飛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成功送入太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1月3日介紹,我國將於今年(2021年)春季在海南文昌用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目前,核心艙已經基本完成測試的全部工作,航天員乘組已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

  根據任務規劃,2021年與2022年,我國將實施包括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在內的11次發射任務。核心艙發射成功後將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完成交會對接和相關在軌關鍵技術驗證。

  若中國空間站按計劃順利完成建設,近地軌道將有兩個大型空間站在運行,但中國空間站是「初升的太陽」,國際空間站則進入了「日薄西山」的狀態。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壽命最初只有15年,但在2015年,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部門達成一致意見並籤署協議,同意國際空間站的使用壽命由2020年延長至2024年。

  去年10月,國際空間站出現漏氣。12月,對於國際空間站漏氣一事,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德米特裡·羅戈津暗示國際空間站或該退役。羅戈津表示,該公司必要時將在明年2月向國際空間站運送更多的氧氣,且空間站某些設施陳舊或該退役。

  雖然之前一些美國私營航天企業提出了一些充氣空間站等設想,也做了相關試驗,但沒有上項目,因此,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的「天宮」將成為唯一在軌運行的大型空間站。

  用於發射空間站核心艙的長徵五號B火箭。

  SLS火箭首飛推動美國載人登月

  多次推遲發射的美國重型運載火箭SLS將在今年迎來首飛,時間暫定今年11月,SLS火箭發射的「獵戶座」飛船還將開展一次繞月飛行。

  據美國航天新聞網1月6日報導,NASA計劃在本月中旬對SLS火箭芯級進行熱試車,試車中,芯級的4太RS-25發動機將按全時長點火工作493秒。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在去年12月9日在國家航天委員會會議上表示,美國完成了為飛向月球而製造的SLS超重型火箭芯級的研製工作。

  SLS火箭是NASA主導研製的重型運載火箭,可用於載人登月、月球基地建設、載人探火等深空探測任務,系列化設計的運載能力在70~130噸。在川普政府時期提出的「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中,SLS火箭將在2024年發射「獵戶座」飛船和登月艙,實現美國載人重返月球的夢想。

  SLS火箭原定於2018年11月進行首飛,後來因為技術等原因推遲,成本也不斷超支。去年6月份的審計報告顯示,火箭的建造成本已從62億美元飆升至80億美元,增幅高達29%。

  SLS火箭是美國載人深空探測的最主要運載工具。

  世界最貴太空望遠鏡將升空

  「哈勃望遠鏡繼任者」、「跳票王」、「世界最昂貴太空望遠鏡」……NASA目前最重要天文項目「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有諸多「頭銜」。有「跳票之王」之稱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原本定於2007年發射,多次推遲,計劃在今年10月發射升空。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使命是繼任超期服役的「哈勃」望遠鏡,造價近100億美元,遠超「哈勃」望遠鏡的21億美元(包括後期維護費用),其使命是重點探測紅外頻段的光波,回溯大爆炸後數億年,最早一批恆星和星系誕生的「宇宙黎明」,探索更多的早期宇宙的奧秘。

  目前,該望遠鏡現已基本準備完畢,正準備對其遮陽罩等某些較複雜部件進行最終的測試。NASA曾在去年7月宣布,為應對技術問題和疫情影響,「韋布」發射時間將再推7個月,即從今年3月份推到10月31日。「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由歐洲「阿里安」5火箭從法屬蓋亞那庫魯發射。

  組裝中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多國探測器欲登陸月球

  今年的月球將會非常熱鬧,若相關項目不推遲,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的月球軟著陸探測器都將登陸月球。

  俄羅斯正緊鑼密鼓推進「月球」-25探測器的研製。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官網去年5月發布消息稱,「月球」-25號探測器應該可以在今年3月完成,該機構希望在今年10月1日發射。據俄羅斯媒體此前報導,「月球」-25號探測器將在月球南極地區尋找水的痕跡,並測試軟著陸技術。據悉,歐空局將為該任務提供視頻攝像機和地面支持團隊。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下屬知名航天企業拉沃奇金科研生產聯合體總裁弗拉基米爾·科爾梅科夫曾表示,俄羅斯計劃2025年前將3款探測器送上月球,包括 「月球」-25號(Luna-25)、「月球」-26號(Luna-26)和「月球」-27號(Luna-27)。

  1976年,蘇聯發射了最後一顆月面採樣返回無人探測器「月球」-24號,此後,蘇聯(俄羅斯)的太空飛行器再也沒有重返登陸月球。

  製造中的「月球」-25探測器。

  航天新聞網報導稱,日本名為「八起」(Yaoki)的首輛月球車將在聯合發射聯盟公司新型「火神-半人馬座」火箭2021年首飛時發射上天。這種新火箭將換掉該公司「宇宙神」5火箭所用的俄制發動機,改用藍色起源公司製造的發動機。

  「八起」將隨匹茲堡宇宙機器人公司的「遊隼」著陸器飛往月球。「遊隼」此行執行的是由NASA「商業月球有效載荷服務」(CLPS)計劃出資的一項任務。若一切順利,著名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的骨灰將被存放到月球上。

  印度曾在2019年7月發射「月船二號」月球探測器,但在軟著陸過程中失聯墜毀。「月船二號」失敗沒有阻止印度繼續展開探月的步伐。2020年1月,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西旺表示,「月船三號」探測器登月項目已經獲批啟動。據介紹,「月船三號」項目將在「月船二號」項目的基礎上展開。該探測器預計於2020年底或2021年發射升空。

  受疫情影響,印度2020年航天發射計劃大部分推遲,只進行了2次航天發射。因此,「月船三號」今年是否能如期發射有待後續消息的公布。

相關焦點

  • 外媒:中國載人航天拉開「第三步」序幕
    來源:參考消息網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5月5日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正式拉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引發境外媒體關注。多項航天任務取得進展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5月6日報導,中國5日宣布太空計劃取得重大進展,發射了先進火箭,並測試了用於執行探月和空間站任務的載人飛船試驗船。
  • 中國航天 2021 年全年計劃發射次數「40+」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召開了 2021 年型號工作會議,會上指示了部分關於我國航天事業的決定和安排。 航天科技集團計劃在 2021 年安排 40 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 「天問一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 「繞、落、巡」探測; 將重點開展空間站實驗艙、載人月球探測關深階段的研製工作,重點加快推動北鬥導航國家戰略在民用航空等領域應用落地。
  • 新時代大幕開啟:2021年人類航天五大看點
    2021年,世界航天將迎來一系列高難度任務,將會成為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中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人類航天最難的技術莫過於載人航天。1961年蘇聯(俄羅斯)和美國率先突破並全面掌握這項技術,之後一直處於壟斷地位,直到2003年10月15日,中國神舟五號飛船才打破這項壟斷。時至今日,中、美、俄依然是僅有的三個全面獨立掌握各項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 空間站在軌建造拉開序幕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航天員已選定
    航天事業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與綜合國力的重要部分,今天的我們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級航天大國,並正向著世界級航天強國闊步前行、奮力邁進!2020年,對於我們中國航天來說註定將是更加輝煌燦爛的一年。今年,我們中國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正式開通,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飛赴火星,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今年底將擇機發射。還有我們中國的空間站——「天宮」,已拉開在軌建造的序幕。
  • 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拉開序幕,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航天員均已...
    航天事業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與綜合國力的重要部分,今天的我們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級航天大國,並正向著世界級航天強國闊步前行、奮力邁進! 2020年,對於我們中國航天來說註定將是更加輝煌燦爛的一年。
  • 2021全球航天首次發射!「四手」獵鷹9號火箭將Turksat 5A衛星送入太空
    藉助特斯拉股票的持續上漲,SpaceX、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積累的個人淨資產已升至1850億美元,成為新任全球首富。在成為全球最富有的人之後,馬斯克表示要馬上回去工作。北京時間2021年1月8日10時15分,SpaceX公司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40號發射臺,用「四手」獵鷹9號運載火箭(B1060.4)發射土耳其Turksat 5A通信衛星,拉開了2021年的忙碌序幕。
  • 中國拉開火星探測序幕
    隨著火星探測序幕拉開,「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胖五」創造歷史 運載火箭拓寬中國航天舞臺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承載此次「天問一號」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創造中國航天的新歷史。 ——這是長徵五號火箭的第一次工程應用性任務,標誌著長徵五號火箭已經具備執行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的條件,承載起中國人探索行星的發射使命。
  • 中國航天邁進高密度發射時代
    ■解放軍報記者 張 新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這5年,在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上,中國航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2018年、2019年兩年,我國火箭發射共達到創紀錄的73次,成為全球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
  • 中國航天的2020:豐收之年
    除了嫦娥五號探測器本身,承擔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也頗具看點。它是中國目前最大、最先進、運載力最強的火箭。長徵五號箭體長度近 60 米,起飛重量超過 800 噸。作為對比,長徵四號火箭長度為 48 米,起飛重量為 250 噸;長徵三號長度為 45 米,起飛重量 204.88 噸。
  • 中國拉開行星探測序幕,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進入準備階段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人類即將開啟火星探測的序幕。據報導今年除了中國,還有美國和阿聯都將發射火星探測器。據悉7月14日,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運抵海南文昌發射場,正在進行相關準備工作。
  • 2020我國科技看點多:嫦娥五號發射、空間站核心艙發射、「蛟龍...
    瞄準深空、深海,一系列重大項目探索未知  2019年12月27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伴隨長徵五號遙三火箭成功將實踐二十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去年我國航天的發射次數最終定格在了34次,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年度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  同一天,北鬥三號系統迎來提供全球服務一周年。
  • 「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中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新華社甘肅酒泉2月2日電 題: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餘曉潔、劉斐、董博婷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成功測報了隴西地震,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
  • 中國空間站建造拉開序幕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0年5月5日18時,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將搭載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也拉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自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以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先後組織實施16次重大飛行任務,全部取得成功。
  •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拉開序幕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0年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以下簡稱「長五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載荷組合體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
  • 2020,科技看點多
    瞄準深空、深海,一系列重大項目探索未知  2019年12月27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伴隨長徵五號遙三火箭成功將實踐二十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去年我國航天的發射次數最終定格在了34次,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年度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  同一天,北鬥三號系統迎來提供全球服務一周年。
  • 中國又有新動作了,2021年上半年將幹一件大事,全球期待不已
    中國計劃在2021年上半年幹一件大事,全球都對此期待不已。中國空間站建造計劃中國的航天事業相較於其他西方國家起步較晚,直到上世紀90年代左右中國的航天技術才正式進入第二梯隊。隨著蘇聯的解體,美俄兩國在航天領域達成了驚人的一致,開始計劃研發國際空間站。
  • 2020年中國航空航天的重大高光時刻
    2020年即將過去!在這一年裡,從北鬥衛星系統的全球組網到嫦娥五號探月取土成功返回,中國航天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不斷地突破進取,在航天航空事業上不斷書寫神奇。在連續兩年摘得全球航天發射榜冠軍頭銜之後,今年中國航天又繼續開啟超級模式。下面我們就來回顧2020年航天的重大高光時刻。
  • 核心艙初樣運抵文昌 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即將拉開序幕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截至2020年1月20日,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經過大約一周的海陸運輸,已先後安全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將分別參加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場合練及首飛任務,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即將拉開序幕。
  • 我國目前最大的太空飛行器,核心艙運抵文昌,中國空間站任務拉開序幕
    近些年來,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可以說在世人面前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在載人航天方面,還是在月球探測方面,中國航天人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中國人的航天夢遠不止於此,近日,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就傳來了一則令國人振奮的消息。
  • 拉開了人類航天時代序幕不是人,而是一隻狗,現在依舊飄在太空中
    1957年的時候,前蘇聯開始嘗試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成功發射也讓人類看到了希望,1961年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乘坐「東方號」飛船,開始環繞地球一周,這期間歷時了2個小時,也成了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從那時候起人類對航空之旅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可是拉開人類航天時代序幕的並不是人,而是一隻狗。現在依舊飄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