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2019年是國際空間站美國國家實驗室「最豐產的一年」

2020-11-24 環球網

據外媒SlashGear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宣布了國際空間站美國國家實驗室(ISS National Lab)的2019年年度報告。該報告詳細介紹了NAS在2019財政年度(截至2019年9月30日)期間與ISS美國國家實驗室有關的許多成就和各種亮點。此外,ISS美國國家實驗室去年還打破了自己的兩項記錄。

每年,ISS美國國家實驗室都會發布一份報告,詳細說明過去一年的努力和活動。報告稱,2019年,ISS美國國家實驗室在其贊助的科學項目上花費了更多的工作時間。同樣,ISS美國國家實驗室贊助的有效載荷的發射和交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

除了其他重要亮點外,2019年年度報告顯示,飛往國際空間站的項目中有70%以上與私營企業的研發有關。此外,ISS美國國家實驗室進行了創紀錄的新項目,同時對太空科學工作的總體需求也很高。

根據甘迺迪航天中心的說法,去年各種各樣的科學有效載荷被發送到國際空間站。更為突出的亮點是由ISS美國國家實驗室贊助並作為該贊助的一部分推出的多種商業硬體設施。

ISS美國國家實驗室營運長Ken Shields解釋說:

2019財年是迄今為止ISS美國國家實驗室研究和開發最多產的一年,本報告將向觀眾詳細介紹為充分利用這一獨一無二的創新平臺而做出的努力。國際空間站美國國家實驗室期待著繼續上一財年的成功發展,我們將繼續推動和促進新穎的研究調查,並與對基於太空的研發感興趣的新合作者互動。

相關焦點

  • 2022年中國天宮空間站,17國加入,打造真正的國際空間站!
    其中的國際空間站由美國nasa、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和歐洲航天局共同參與建設,但是航天實力靠前的中國卻被排除在外。於是中國於二零一一年開始陸續發射組件,並將於二零二二年建成規模一百噸的大型空間站。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座中國的空間站。禮炮系列空間站由蘇聯建造,是人類的第一個空間站。
  • 縫縫補補才兩年國際空間站又漏氣了!NASA:一直在漏,只是這次有點多
    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篇博客文章中稱,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損失率已經超過了日常運行的正常水平。據報導,任務控制中心早在2019年9月首次注意到一些問題,但空氣洩漏的程度較為輕微,並沒有引起重視。NASA發言人丹·豪特表示,NASA在處理此次洩漏事件之前一直在監控情況,並將重點放在空間站的其它優先事項上。現在這個空氣洩漏的速率已經增加了,所以正在尋找是哪裡漏氣了。
  • NASA對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分類
    NASA對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分類 近半數為易致病的葡萄球菌和腸桿菌 2019-04-10 科技日報 餘昊原 【字體:大 中 小】
  • NASA分析顯示,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影像來源:美國宇航局科學可視化工作室/洛莉·帕金斯/凱薩琳·默斯曼NASA的一項分析顯示,2020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與2016年持平,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空間研究所(GISS)的科學家表示,由於地球長期變暖的趨勢,今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951-1980年的基線水平高出1.84華氏度(1.02攝氏度),在分析的誤差範圍內,2020年以非常小的幅度超過了2016年,使這一年實際上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過去七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七年,代表了持續的、戲劇性的變暖趨勢。」GISS負責人加文·施密特說。
  • 沒有中國為何也稱「國際」?國際空間站為何沒有中國的參與?
    23年後,也就是1998年,這時候的蘇聯已經解體,這一年,迄今為止人類最大的太空合作項目——國際空間站項目應運而生,這個項目由NASA主導,來自15個國家的5個航天局參與其中。在項目之初,就連NASA也是兩眼一抹黑,各個國家面臨著空間站艙段,研發和發射等各個方面的挑戰。
  • 20年近3000項實驗,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研究了啥?
    高空飛行科學  國際空間站上的一些著名實驗:  冷原子實驗室。在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日本研究人員報告說,雄性小鼠在國際空間站的籠子裡漂浮了35天後,仍然可以生育健康的後代。  太空中的植物。美國宇航局的太空人Don Pettit於2012年在國際空間站上記錄了西葫蘆在太空的生長。更重要的是,太空人已經能夠種植生菜和其他蔬菜,以改善他們在太空中長時間駐留期間的飲食。
  • 2020年國際空間站最佳科學圖片
    2020年國際空間站最佳科學圖片字幕製作:哇喳2020這一年,新冠疫情給很多事情按下了暫停鍵,但對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 揭秘:NASA如何為美國經濟做出重要貢獻
    這項研究用一系列數字印證了我們長期以來的認識,那就是納稅人對美國太空計劃的投資產生了巨大的回報,在諸多方面增強了美國的實力,包括更強大的經濟、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生活的改善。」NASA委託進行了一項經濟影響研究,以便更清楚地了解在2019財年,美國的月球和火星探索活動是如何刺激美國經濟發展的。
  • 國際空間站出問題了,或不能延長使用,最擔心的是美國
    隨著科技進步的發展,人們慢慢將探尋的腳步轉為外太空,為航天員提供更優越的探索環境,早在20世紀,美國就領著世界各國相互研發了國際空間站,自2001年第一批航天員入駐後,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作近二十年,因而,其剩下使用壽命一直深受科技界的普遍關心,近期,俄羅斯新聞媒體了發布相關國際空間站的最新動態。
  • 為慶祝人類連續登上國際空間站20年,NASA「揭秘」太空生活
    2000年10月31日,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太空人、遠徵1隊(Expedition 1)William Shep Shepherd離開地球前往國際空間站。William 和他的同期太空人們,成為國際空間站的第一批駐留人員,從此人類開啟了連續20年在國際空間站駐留的生涯。此前,為了慶祝人類持續登上國際空間站20年,NASA分享了一組照片,向陸地上的人類「揭秘」太空人們的空中生活。國際空間站的面積約合一座足球場的大小,由NASA及15個夥伴國家共同設計、建造和測試完成。
  • 第1657回:國際空間站曙光號,載人太空飛行器實驗室
    空間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當前由六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巴西航天局和歐洲空間局(成員國英國、愛爾蘭、葡萄牙、奧地利和芬蘭沒有參加國際空間站計劃,
  • 國際空間站時日不多,美國想抓住最後的時光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軌道實驗室剩下的時間。航天局官員強調,綜合體的狀況很好,它剛剛接受了一套電池升級,可以保持一段時間的運轉。在幾個月內,隨著每艘太空飛行器上有更多的太空人湧入空間站,商業運營人員將擴大空間站的研究能力。川普政府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在加大努力,讓私人太空人飛行,並向國際空間站添加私人太空艙。
  • 美國空間站發生洩漏事故,並且已經持續一年
    美國宇航局及其俄羅斯合作夥伴羅斯科斯莫斯(Roscosmos)將嘗試在本周末在國際空間站上發現一處小洩漏,這導致空氣在過去一年中從國際空間站更快地釋放出來。 目前,該站的三名機組人員將在周末停留在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部分,而美國宇航局正試圖將洩漏源與太空飛行器的其他部分隔離開。
  • 美國波音公司獲得NASA支持國際空間站運行合同至2024年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美國波音公司7月16日發表聲明稱,公司獲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有關繼續支持國際空間站運行至2024年的合同,價值9.16億美元。聲明稱,「波音將提供技術支持服務,為國際空間站的運行提供資源和人員並具體負責國際空間站的許多系統的運行」。波音公司自1993年起成為NASA在保障國際空間站運行方面的主要承包商。
  • ...天鵝座 國際空間站 NASA 安塔瑞斯 貨運飛船-國際新聞-東方網
    原標題: NASA:「天鵝座」前往國際空間站日期推遲至11月  東方網10月9日消息: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消息稱,使用俄羅斯發動機搭載「天鵝座」貨運飛船的「安塔瑞斯」運載火箭,前往國際空間站的發射日期從10月推遲至11月。
  • 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創造了物質「第五態」
    第一批實現BEC的幾個研究小組分別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美國萊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他們分別獨立宣告在實驗上觀察到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現象。 目前,全世界已經有數十個實驗室實現了9種元素的BEC。主要是鹼金屬,還有氦原子,鉻原子和鐿原子等。
  • 國際空間站標記人類在地球軌道生活20年
    據美聯社報導,第一批太空人入住時,國際空間站是一個狹窄、潮溼、狹小的三個房間。 20年來,有241名遊客參觀了這個建築群。現在的國際空間站有一個瞭望塔,三個廁所,六個臥室和12個房間。來自19個國家的太空人通過空間站艙口漂浮,包括許多往返於太空梭上進行短期建設工作的重複遊客,以及幾名自費遊客。
  • 雙語閱讀:NASA將向公眾開放國際空間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上周五(6月7日)表示,將允許普通民眾在國際空間站停留一個月,費用為每晚大約3.5萬美元(約合24.2萬元人民幣)。長期以來,軌道研究實驗室都禁止遊客和私人機構到訪,而這一轉變推翻了這一禁令,同時也表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在國際空間站和太空中更廣泛地擴大商業活動。
  • 視野丨那些在「國際空間站」上生活的機器人
    這是「國際空間站」有史以來最通用的智能技術之一。自2006年進入太空以來,這三個保齡球大小的SPHERES(球體),就已成為演示自由飛行太空機器人的先驅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最新開發與應用的Astrobee,三個立方體機器人正是SPHERES的升級版。
  • 運行20年,國際空間站20大科學突破
    2018年,NASA的冷原子實驗室成為第一個在太空中產生這種物質狀態的地方。這項成就可能有助於對量子力學基本定律的研究。 了解人體在微重力環境下的變化:當人類前往火星時,我們需要知道將面臨的挑戰。空間站上的長期停留,讓我們發現了人體在微重力環境下意想不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