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北鬥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中國發展衛星導航技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為全人類提供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基礎設施,服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十分重要。」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介紹,就像停水停電影響城市生活一樣,衛星導航服務一旦中斷,國家和社會的正常運行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中國「北鬥」,見證著中國智慧。一代又一代北鬥人帶著「北鬥精神」始終在一線從事相關工作。目前,北鬥系統已經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農業漁業、減災救災等領域,並在全世界半數以上國家得到應用。隨著北鬥系統組網成功,後續,中國北鬥將持續參與國際衛星導航事務,推進多系統兼容共用,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根據世界民眾需求推動北鬥海外應用,共享北鬥最新發展成果。
北鬥三號發射 過程一波三折
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環境下,北鬥工程全線堅持組網發射和疫情防控「雙線作戰」,有力推進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圓滿收官。北鬥三號收官發射的過程是一波三折的,在兩次航天發射任務失利後,工程全線舉一反三進行質量複查,發射時間由5月調整至6月。
1970年底,老一輩西昌航天人在安寧河中搶建長徵橋
此次發射的衛星屬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經過一系列在軌測試入網後,我國將進行北鬥全系統聯調聯試,在確保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性能指標優異基礎上,擇機面向用戶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以及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
此次發射成功後,聯合國外空司專門發來視頻,祝賀北鬥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肯定北鬥系統正在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讚賞北鬥系統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參與聯合國空間活動國際合作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
1990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二號發射工位塔架建設安裝現場
北鬥女神徐穎在接受採訪時曾簡單描述了北鬥導航系統,她說:「北鬥導航系統不是一顆衛星,而是一個組網星座。導航系統在普通人的認知中,好像是手機中的各種地圖App,平日裡使用的打車軟體以及大眾點評中的餐廳定位等,而實際上北鬥系統卻不僅僅限於此。北鬥導航系統作為一個大國重器,其應用涉及國計民生的種種領域。它作為能為國家提供最基本時空信息的基礎設施,在氣象、電力、金融、測繪、抗震救災、老少關愛等等領域中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的確如此。自1994年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建設以來,從立項論證到啟動實施、從雙星定位到區域組網,再到覆蓋全球,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歷經30多年探索實踐,建成了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也為世界衛星導航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衛星導航系統在建立之初大都是為了軍事用途,但目前來看,衛星導航系統在民用領域也得到了大力發展。
1990年2月9日,為做好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進場準備,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對衛星測試場房進行擦拭,確保十萬級潔淨度
20多年間,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共組織了44次北鬥發射任務,利用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先後將4顆北鬥一號試驗衛星、55顆北鬥二號和北鬥三號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特別是2017年開啟全球組網以來,兩年半時間高密度執行18次發射任務。
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國家都開始使用北鬥系統。後續,中國北鬥將持續參與國際衛星導航事務,推進多系統兼容共用,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根據世界民眾需求推動北鬥海外應用,共享北鬥最新發展成果。
2035年,我國預計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系,進一步提升時空信息服務能力,為人類走得更深更遠做出中國貢獻。
2020年6月18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加注分隊組織演練北鬥三號組網衛星火箭燃料洩出流程
科研工作者
為北鬥導航系統貢獻力量
2020年,北京高考作文題目聚焦北鬥導航系統,講述「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從國家布局北鬥導航系統工程至今,已經悄然走過了20餘個年頭,北鬥的一步步成長最離不開的,是那些始終堅守如初的「北鬥人」,他們就像是巨大星系中的每一顆星,發揮著自己獨特的、不可或缺的功用。
據新華網報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86級校友陳忠貴擔任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90級校友王東擔任北鬥三號衛星副總指揮,該校還有多位校友投身北鬥衛星導航的研製當中,多個科研團隊參與北鬥相關技術預研和攻關。
2020年6月19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氧化劑洩出指揮員在控制間下達北鬥三號組網衛星火箭洩出燃料口令
陳忠貴見證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區域到全球的跨越發展與輝煌成就。他帶領著「北鬥團隊」接力傳承,自主研發了多項世界衛星導航領先技術,實現了關鍵產品和元器件的國產化。
「北鬥三號系統的核心就是以更高精準,更高性能服務全球。」陳忠貴充滿自信地表示,讓中國的北鬥也是世界的北鬥。這份自信來源於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在若干技術領域的創新超越。
為了提高服務的精度,北鬥三號配置了新一代原子鐘,這是北鬥三號的亮點之一。通過提升原子鐘指標,提升衛星性能、改善用戶體驗。
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崔敬忠研究員是最早從事北鬥關鍵產品——國產銣鍾物理部分研製工作的首席專家。
2004年年底,崔敬忠便開始負責銣鍾物理部分的研製工作。當時,北鬥導航定位系統核心單機——星載銣原子鐘引進受阻,崔敬忠作為銣原子鐘物理部分的技術負責人,臨危受命,利用所學量子物理知識及真空技術,結合長期從事預研工作的經驗進行艱難的技術攻關。通過對北京大學銣原子鐘物理部分原理樣機的改進設計,在短時間內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完成了銣鍾物理部分的研製,配合總體單位形成了我國自研的星載銣原子鐘,確保了試驗星和正樣星計劃的順利實施。
這使得我國徹底擺脫了國外進口限制、國內研製困難的尷尬局面,保證了北鬥導航系統的建設按計劃節點進行。
遠望6號船太平洋上精準測控助力北鬥三號「收官星」入軌
面向北鬥三號新需求,崔敬忠創新性地提出了三泡——單控溫的物理部分構型。通過優化設計,大幅度提高了銣鍾物理部分的技術指標。與導航一期相比,星載銣原子鐘整機穩定度指標提高了一個數量級,設計壽命由8年提高到12年,達到了北鬥三號的目標要求。
在這一團隊中,劉蘇民完成了「北鬥」的核心部件——銣鍾物理部分的研製中最重要的銣燈泡製作。劉蘇民認為,在科研中往往需要一些「運氣」,但這種「運氣」是通過不斷嘗試、不斷積累而成的。
作為一名「老北鬥人」,劉蘇民寄語年輕的科研工作者,要善於思考,不要害怕犯錯,在課題攻關和推進中提高自己的創新思維與科研成就感,無論是在北鬥任務還是在其他項目中,皆應如此。
第四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展出的應用北鬥系統的衛星手錶
在長三甲系列火箭的研製團隊中,出現了很多90後。今年30歲的朱平平,雖然是火箭研製團隊裡的年輕面孔,但是擔任長三乙火箭動力系統指揮的他,已經是研製團隊的骨幹。還有1994年出生的許哲琪,是長三甲系列火箭研製團隊裡最年輕的隊員之一,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航天「後浪」。在成為一名航天人之前,許哲琪對火箭最深的印象就是新聞報導中雷霆萬鈞、一飛沖天的瞬間,「當時就覺得,這麼大的火箭,要飛起來,還要把衛星精準送入軌道,太不容易了。」她說。
每一位北鬥人都代表著一種孜孜不倦的北鬥精神,他們讓中國智慧在世界發光發亮。
北鬥系統第55顆「收官之星」
發射任務01指揮員尹相原
在視頻節目《新青年》的演講實錄
「能夠與北鬥共成長,我個人是非常幸運的。」—— 01 指揮員尹相原
6月23日早上9:43,就在我背後的塔架,我們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把北鬥衛星的「收官之星」成功地送入預定軌道,標誌著整個北鬥系統組網完成,可以為全世界人民提供全球導航和定位服務。
這是我第5次擔任01指揮員,也是我第39次參與北鬥發射任務。有人比喻說01指揮員像一個導演,但是我想在導演前面加兩個字——執行導演。
作為01指揮員,我需要在工作中及時地發現和處理一些應急情況,需要對相應的十幾個子系統和下屬的200多個崗位工作的流程和工作的特點,都要比較熟悉,這樣才能在需要的時候及時發號施令,保證任務能夠順利推展和進行。
我覺得整個任務當中最危險的工作,就是我們的常規加注和低溫加注工作。外界有人說,我們這些參與加注的人叫作「與魔鬼打交道的人」。常規推進劑有劇毒,低溫推進劑溫度極其低而且易燃易爆。為了做好這兩項加注工作,我們平常要進行大量的訓練。
採用北鬥航標遙測遙控裝置的一艘大型燈船投放在珠江口擔杆水道(2019年6月20日攝)
6月15日那天,我們本來在進行正常的射前功能檢查,低溫動力系統的指揮員突然給我報告,說減壓器的壓力參數不正常。所以,我們就停下來去排查這個故障。
雖然後面很快把故障給排除了,但是由於已經耽誤了發射時機,我們需要進行很多的處理工作。比方說,推進劑已經不滿足發射的溫度要求。所以我們需要對推進劑進行洩回處理,然後再進行重新加注。
航天發射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沒有哪個國家的航天發射是一帆風順的。對於我們西昌航天人來說,有一句座右銘: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為了確保航天發射成功,我們不能放過一絲一毫的質量問題。
實際上,這次任務在發射成功之前,我們整個大廳裡面的氣氛是非常嚴肅的,甚至可以說稍微有那麼一點壓抑,因為這次任務意義確實太重大了。
當指揮長宣布發射成功的那一刻,我們心裡的這塊大石頭,或者說這座大山才放下來。發射完之後,我們沒有時間慶祝,因為當天下午我們就需要來場坪上,對塔架的狀態進行撤收和恢復。由於任務計劃的安排,我們第二天就需要投入到下一個發射任務中去。
加裝有北鬥導航系統的拖拉機在無人駕駛狀態下播種(2020年5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
我是2018年年底開始跟著老01指揮員進行學習的。當時我採取的方法就是貼身跟隨:01指揮員走到哪裡,我就跟到哪裡;01指揮員開什麼會議,我也跟著開什麼會議;他們組織什麼工作,我也跟著去學習。
白天跟蹤學習,把一些想不明白的事情記在筆記本上,晚上就去敲這些老01的門,也不管他們煩不煩,就去找他們解答這些問題。
咱們北鬥的應用,其實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滲透到生活當中的很多地方。當北京疫情出現之後,有一個送貨的機器人,它就是靠北鬥系統去定位的,為那些被隔離起來的人送一些藥品和食物。
能夠與北鬥共成長,我個人是非常幸運的。能夠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參與到這麼偉大的事業裡面去,付出再多的汗水,付出再多的辛勤也是值得的,可以說是無怨無悔。
北鬥成功組網 實測衛星信號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independently constructed and operated by China),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all-time, all-weather and high-accuracy positioning)、導航和授時服務(navigation and timing services)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
關於「北鬥」系統的七個時間點
1994年
啟動北鬥一號系統的建設。
2000年
發射我國第一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雙星的衛星發射完畢,這套系統採用的是有源的定位體制,是為中國的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包括廣域的差分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2003年
增發一顆衛星,進一步提升服務性能。
2004年
北鬥二號工程立項,這個星座發射了14顆組網的衛星,包括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以及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
2009年
北鬥三號工程立項。北鬥三號工程是在繼承北鬥一號和北鬥二號有源、無源體制基礎之上,建設了一個全球的星座,有30顆衛星,這是非常重要的節點。北鬥三號將整個服務區域分為全球的用戶和中國及周邊區域兩類。針對全球用戶,提供了定位、導航、授時等基本的服務,同時還提供全球搜救以及全球的短報文通信服務。針對中國及周邊用戶,進一步提供星基增強服務、地基增強服務,還有精密單點定位服務和區域的短報文服務。
2012年
北鬥二號組網衛星投入運行。北鬥二號是在兼用了北鬥一號這種有源體制的基礎之上又擴展了無源的定位體制,它服務範圍也擴展到了亞太地區,為亞太區域的用戶提供定位、測速、短報文、授時等服務。
2020年
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北鬥全球星座部署圓滿完成。北鬥系統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性能要求最高、最複雜的巨型航天系統,首次創造了三種不同軌道構成的混合星座,形成了集多種服務能力於一體的北鬥特色應用服務體系。
文 王雅靜
編輯韓哈哈 王筠琪(實習)
資料提供新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官方網站新華網甘肅日報
圖片提供新華通訊社 IC photo 視覺中國